都说唇亡齿寒,为何吴国对蜀国的灭亡坐视不管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俗话说唇亡齿寒,为何吴国对蜀国的灭亡坐视不管呢?

三国时期,魏国独大,吴国和蜀国也只能以联盟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共同商讨如何去对付魏国。可是后来,魏国攻打蜀国的时候,吴国为什么坐视不管呢?其实,并非是不想救,而是吴国实在是有心无力。
前期的时候,魏国就已经在三国之中站稳了脚跟,吴蜀两国联盟,唇齿相依,相互抱团取暖。事实上,吴蜀两国确实也就只能在一起取取暖了,根本干不了别的事情,更不要说去攻打魏国了。

当时,魏国的策略是先稳定内部,其它国家能拖就拖,能不理就不理,但是吴蜀两国却是再也坐不住了。因为魏国一旦变得更加强大的话,那吴蜀两国就只有灭国这一条路可走了。所以,便出现了吴蜀两国主动去挑衅魏国的画面。面对吴蜀两国的挑衅,魏国依然不为所动,不是魏国仁慈,而是他们在养精畜锐,等时机成熟之后再一举拿下。

终于,魏国等到了这个时机,决定出兵灭蜀。在魏国强势的攻击下,蜀国很快便支撑不下去了。后来,刘禅主动投降,蜀国便就此灭亡了。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想知道在魏国攻打蜀国的时候,吴国究竟在做些什么。原来在那时,吴国已经开始内乱,根本无暇顾及蜀国。内部矛盾的激起,使吴国上下人心惶惶,本来应该去求助蜀国的时候,却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吴国没能成功对蜀国进行救援,无疑是把自己往覆灭的道路上又推了一把。

蜀国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展开了对策,面对魏国对于蜀国的攻打,吴国第一时间想到了三个对策。因为吴国清楚如果不去救蜀国,那么蜀国一灭魏国的下一个目标一定是吴国,而魏国的实力强大,又岂是吴国可以抵挡的?所以在救蜀国这一件事上吴国尽心尽力,毕竟蜀国是盟友。

可惜吴国的准备并不万全,据说当时吴国派了丁封和孙异带领大部队从水路出发,前去蜀国增援。可是从这儿到蜀国路途太长了,而且走水路肯定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没想到他们一路前去蜀国,可是到了半路突然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刘禅向魏国投降了!对方都投降了那还打什么?所以吴国的救援还没有开始就用不上了。

这一切都怪刘禅不争气,他投靠了魏国之后就被当做了人质带了回去,魏国还好吃好喝招待他,让他过着神仙日子,才有了‘乐不思蜀’。而吴军当时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就算救了蜀国又如何,碰到刘禅这样的猪队友唯恐被他拖下水,还不如不救。于是吴军就改变了战略,以救援之名偷袭了罗宪。

罗宪驻守的地方是永安,他也算一个硬骨头,面对吴军的袭击是怒火难平,虽然一开始打赢了,可哪里敌得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攻打。他抱着宁死不便宜吴国的想法向魏国求援,而吴军看到他这样做就被吓退了。蜀国灭亡后,吴国的命运已经注定了,不久之后就被魏国吞并了。

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家,说魏国最强。吴蜀联盟共同对抗曹魏。公元263年,曹魏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人率二十万大军进攻蜀汉,蜀汉不能抵挡,后主刘禅在成都投降,年底,蜀汉灭亡。很多人就想知道,作为蜀国的联盟吴国到底在干什么?难道吴国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吗?其实蜀汉灭亡之前,吴国是尽了全力救蜀汉的。


据记载《三国志·三嗣主传》:冬十月,蜀以魏见伐来告。......甲申,使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魏寿春,将军留平别诣施绩於南郡,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如沔中,皆救蜀。蜀主刘禅降魏问至,然后罢。这段记载说的很清楚,蜀汉向吴国求救,如果还派遣老将丁奉兵出寿春打算来个“围魏救赵”,又派留平前往荆州商议从永安入川,而且还派丁奉、孙异从汉水入汉中救援。

从这样的部署来看,吴国该做的也都做了。吴国动用了他们可以动用的力量,用最可能的办法、途径试图救援蜀汉,最终结果我们都看到了蜀汉后主刘禅降魏!然后再也没有然后了。


有人就在想如果吴国能入川救援蜀国,两国合兵魏军未必能灭掉蜀汉。甚至还有可能会把曹魏军团灭在四川山中,到底是不是吴国故意来迟呢。答案是肯定的,吴国未能及时救援蜀汉,其原因就是不能怪吴国动作太慢。只能怪蜀汉灭亡太快,蜀汉的求救信号是十月份到达吴国,十一月后主刘禅就举国降魏了。

想想看在古代那种调兵遣将的速度,再加上属地崇山峻岭行军困难。蜀国给吴国留的时间实在太短了!而且吴国也用了围魏救赵的方法,奈何蜀汉君臣秒投你没办法!假如姜维能在汉中或者沓中挡住魏军至少一路人马(魏军三路伐蜀),就可以为蜀汉争取时间,东吴的援军就有可能到达。


姜维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没想到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瞻,刘禅一方面调阎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议。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后来姜维还企图借钟会之手复国,可惜计划泄露,姜维、邓艾、钟会全部被杀,自此,蜀汉彻底灭亡。



吴国并没有坐视不管,相反吴国做的已经足够多了,奈何做的再多也跟不上蜀国灭亡的脚步。

历史不能根据结果去推测发展过程,蜀国亡于魏国对吴国一点好处都没有,唇亡齿寒很多人都看的很透彻,一国之灭亡不能归论于友军救援不力,更重要的是蜀国当时无将可命,无兵可收,是蜀国自己放弃了政权,投降了魏国。

主要是他没有料想到这些,只想要保全自身实力,加之吴国当时也不能派太多的兵力去保护蜀国。

吴国并没有坐视不管,吴国已经定好政策去营救蜀国了,刚部署好,这边蜀国的刘禅就投降魏国了。

  • 三国历史中蜀国最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很多,主要是得不到士族的支持,其他的原因还有人才缺乏,姜维九伐中原是国力崩溃,小人当道,比如黄皓,当将为把消息传到成都要求廖化守间隔的时候黄皓误导群臣说魏不会来攻蜀,因此间隔汉中失守是蜀无险可守!
  • 俗话说“唇亡齿寒”蜀汉灭亡后,孙吴靠什么坚持17年之久的?
    答:蜀汉灭亡之后,联盟就不攻自破了,吴国处于魏国的包围,这个背景之下,新的皇帝登上了皇位。虽然孙皓这位皇帝是吴国的灭亡国君,但是记载中这个皇帝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对人民非常好。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东吴国内的恢复。而且东吴不断的对晋国发动战争。孙皓亲自带领军队,令自己的军队攻打晋国。这个对于吴...
  • 蜀国为何先亡?
    答:固的蜀国不足百日便亡,吴国的两路兵马还没来得及与魏国交锋,救援蜀国军队还在半路,被阻在剑阁的钟会还没来得及撤退,蜀国就宣告灭亡了.司马昭这把确实是赌赢了,再加上邓艾赌赢这把更悬更大的,可谓赢得满钵满盆. 所谓唇亡齿寒,蜀国亡了东吴也得寒了,这里先寒的却不是东吴而是曹魏.不仅吴蜀是唇亡齿寒,蜀魏...
  • 西晋灭东吴的时候,没像灭蜀汉那样迅速是实力不够吗?
    答: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都知道,在那个时代,曹魏势力一统江北,算是一家独大,东吴和蜀汉只能结成联盟,才能抵御住曹魏强大的攻势,因此他们的关系,被定义为“唇齿相依”,灭蜀之战的时候,包括吴主孙休在内,大多数人都坚信,如果蜀汉灭亡,东吴一定会唇亡齿寒。因此,就算东吴的都城在十月二十一日,刚刚...
  • 蜀汉灭亡之际,东吴为何见死不救?它究竟是何目的?
    答:蜀汉被曹魏灭亡的时候,东吴并不是见死不救,毕竟作为三国时期雄霸一方的霸主,孙吴还是懂的存亡齿寒的道理,蜀汉要是被曹魏消灭,那下一个遭殃的必定是孙吴,所以他们不至于蠢到这个地步的。但是至于他最终为何没有成功救下蜀汉,这其中是有原因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因为蜀汉当时的国主刘禅,...
  • 夷陵之战,蜀军大败,吴军大胜,为什么吴军不乘胜追击,一举消灭蜀汉呢?
    答:二、曹魏原因 三国鼎立,吴蜀较弱,必须联手抗曹,这也是整个三国时期吴蜀两国的总体策略,吴蜀任何一方被严重削弱,都会导致另一方被强大的曹魏消灭,诸葛亮、鲁肃包括陆逊都懂得这个唇亡齿寒的道理。事实上,蜀汉六月兵败,九月,曹丕就派出三路大军伐吴了,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
  • 在蜀汉灭亡之后,吴国的高层是怎么想的?
    答:蜀汉灭亡的时候,吴国正是孙休时期,吴景帝孙休是自孙权老来昏聩,孙亮被孙峻和孙綝架空以来,吴国难得的明主,吴国的治理也一度趋于平稳。永安六年(263),蜀汉因魏国五路讨伐而告急,孙休不会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派丁奉都督各军攻打魏国的寿春,吸引火力。又派丁封,孙异到达沔中,支援蜀汉,留平...
  • 蜀国在三国中最先被灭亡的原因
    答:三、诸葛亮北伐的观点是不灭魏则终被魏灭,更宜拖延时间,事实证明,从第一次北伐后三十余年魏国就拥有足够力量防御与进攻,国力已足了,魏灭蜀派出兵源就不低于十八万,再一点,长驱成都没有遇上顽强的抵抗,蜀国已成必亡之国,都是不战而降,而蜀国的内部政乱环境,魏国没有不掌握的道理,那不...
  • 吴国为什么在蜀国将要灭亡时,见死不救,两个国家不是邻国吗?
    答:我觉得可能也不是不想救,只是因为当时蜀国就快要灭亡了,大厦将倾,当时蜀国向吴国求助的时候,吴国想要去救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而且不久之后蜀国就投降了,吴国又怎么会不会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可是谁让蜀国还没有等到吴国的救援,自己就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呢,这件事只能怪蜀国自己。其实在三国...
  • 在蜀汉灭亡之际时,作为盟友的吴国为何没能支援成功?
    答:当蜀汉危急关头,吴国为了联盟,还是采取了军事行动,派大将军丁奉率兵救援蜀汉,因此,吴国没有袖手旁观,一方面是为了吴蜀联盟,另一方面吴国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蜀汉一灭,东吴也快完了。然而,东吴救援蜀汉,为何失败了呢?当东吴派丁奉率兵进军到寿春,准备攻打魏国,以此来救援蜀汉,达到“围魏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