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常考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生理学里面的反射是什么意思?要名词解释的?

反射(fanshe)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高等动物和人的反射有两种:一种是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因而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称非条件反射。它是由于直接刺激感受器而引起的,通过大脑皮质下各中枢完成的反射。例如,初生婴儿嘴唇碰到奶头就会吮奶;人进食时,口舌黏膜遇到食物,会引起唾液分泌。另一种是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它是由信号刺激引起,在大脑皮质的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是脑的一项高级调节功能,它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根据结构基础的不同,又可把反射分为简单和复杂的两种。最简单的反射是单突触反射。复杂的反射,是神经中枢分布较广,靠联络神经元组成复杂的链锁。反射是实现机能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中任何一部位被破坏,反射就不能实现。由于突触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例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都是简单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就这类反射来说,只要出现刺激,正常的人体都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人通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还能形成复杂的反射。例如,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就会迅速走进教室;行人听到身后的汽车喇叭声,就会迅速躲避,等等。对于某些语音的刺激,也能形成复杂的反射。“望梅止渴”一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语新说·假谲》
  梅子是酸的,吃了以后能够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这是一种反射。凡是吃过梅子的人,再见到梅子的时候,就能够出现这种反射——分泌唾液。谈论梅子时也分泌唾液,这与大脑皮层中塔顶的神经有关。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复杂的,也是人类独有的。
  总的来说,人体通过可重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来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从而能够对体内外的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也可以这样说,反射是人类为了更好的生活和繁衍,而进化出的一种生存方法。

(一) 诸论
1. 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2. 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3. 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4.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
状态。
5.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
种调节方式。
6.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7.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
反应。
8. 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9. 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0. 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1. 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2.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
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3.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
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二) 细胞基本功能
1. 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
位,称为跨膜电位。
2. 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3.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
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4. 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5. 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6. 终板电位: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
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7. 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
流。
8. 极化: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9.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0. 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11. 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2. 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13.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14. 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15. 等张收缩:收缩时,肌肉只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16. 单收缩:当骨骼肌复制一次短促刺激时,可发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出现一次收缩和舒
张,这种形式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17. 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较低,使后一次收缩落在了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这个
过程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18. 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较高,使后一次收缩落在了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这个过

1/4页


程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19. 调定点: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的工
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三) 血液
1.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2.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固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液体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
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四) 血液循环
1.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每搏量。 3. 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4.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5. 工作细胞:普通的心肌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具有稳定的静息电位,主要执行收缩功
能,称为工作细胞。
6. 自律细胞:特殊心肌细胞(窦房结细胞和蒲肯野细胞)组成心内特殊传到系统,这类细
胞大多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并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称为自律细胞。 7. 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速度的快慢及其不同产生机
制,可将心肌细胞分成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前者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
蒲肯野细胞等;后者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房室结细胞等。
8. 期间收缩: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
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收缩,称为期间收缩。
9. 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间收缩之后,伴有一次比较大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10.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也称为容积速度。 11. 中央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央静脉压。 12. 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3. 有效率过压: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五) 呼吸生理
1. 外呼吸:肺毛细血管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肺牵张反射:即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4. 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称为呼吸中枢。 5. 氧容量:在1000ml血液中,Hb所能接合的最大O量称为Hb氧容量,即血氧容量。 2
6. 氧含量:在10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量称为Hb氧含量,即血氧含量。 2
7. 血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氧饱和度,即血饱和度。 8.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2
9. 比顺应性:单位肺容量的顺应顺。
10. V/O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 11. P50: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时的氧分压。
(六) 消化和吸收
1. 基本关节率: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节律性的缓慢的除极电位。 2.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由胃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抗胃黏膜损伤的屏障 3. 胃粘膜屏障:由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构成的,对胃黏膜
起保护作用的屏障。
4. 胃排空: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4页


5. 分节运动:一种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6. 容受性舒张: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体和胃底
肌肉的舒张。
7. 跨细胞途径:肠腔内物质由肠上皮细胞顶端膜进入细胞,再由细胞基底侧膜进入细胞外
间细胞的过程。
8.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消耗能量。 9. 被动转运:物质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
(七) 能量代谢与体温
1.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 O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这种食物的氧热价。 2
2.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量与吸入的O量的比值 22
3. 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人体处于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
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的能量代谢。
4. 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八) 尿的生成和排出
1.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人的为125ml/min。 2.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为19%。 3. 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其压力高低决定于三种
力的大小,即率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脉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
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4. 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并非通过改变有效滤过压,而是改变滤
过平衡点。从肾小球滤过率和红细胞比容可计算肾血浆流血。
5. 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
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6.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液(特别是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随肾小球滤过率变化而改变,
即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大,反之减小,这种现
象称为球-管平衡。
7. 水利尿: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对水的
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
8. 渗透压利尿:由于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
引起尿量增加。
9. 清除率:两肾在1min之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
完全清除了的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10. 尿滞留:如果支配膀胱的传出神经(盆N)或骶段脊髓受损,排尿反射也不能发生,膀
胱变得松弛扩张,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导致尿滞留。
11. 尿失禁:若高位脊髓受损,骶部排尿中枢的活动不能得到高位中枢的控制,虽然脊髓排
尿反射的反射弧完好,此时可出现尿失禁。
(九) 神经生理
1.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末梢与其他神经元发生功能联系的部位。
2. 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3. 神经递质:是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
4. 调质:有神经元合成,作用于特定受体,但并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而是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传递作用的物质。

3/4页


5. 受体上吊:当神经递质释放不足时,受体的数量将逐量进加,亲和力也逐渐升高,称为受体上调。
6. M样作用:M受体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的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受到抑制,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环形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这些作用统称为毒蕈碱作用,简称M样作用。
7. 突触前抑制:通过轴突-轴突型突触使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减少而导致突触传递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抑制。
8. 突触后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并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与中间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膜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抑制神经元呈现抑制效应。这种抑制过程称为突触后抑制。
9. 丘脑投射:丘脑各核团发出纤维与大脑皮层的联系。
10. 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性系统。
11. 非特异性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2. 上行激动系统:感觉传导通路经脑干网状结构时,发出侧支多次还神经元,经多突触联系形成的上行系统,其上行冲动在丘脑换元后通过非特异性投射,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以维持觉醒。
13. 痛觉: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引起的一种不愉快感觉,常伴有情绪反应和防卫反应。 14.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者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5. 脊髓休克:是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16. 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侧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
17. 去大脑僵直:在动物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亢进,表现为四肢僵直,僵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坚硬,这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十) 内分泌
1. 激素的允许作用:激素之间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即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沿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要基础,这称为允许作用。 2.下丘脑调节肽: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垂体活动的肽类物质,统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3. 神经分泌:神经内分泌细胞将激素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发挥作用。
4. 远距分泌:激素分泌入血后,经血液循环运输至远处靶组织发挥作用。 5. 应激反应:机体遭受来自内外环境和社会、心理等因素一定程度的伤害性刺激时,除引起机体与刺激直接相关的特异性变化外,还引起一系列与刺激无直接关系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这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6. 应急反应:在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

负反馈,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c),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体内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借助于膜的某些蛋白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称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依靠载体蛋白通过膜脂质双分子层完成的物质转运,简称载体易化扩散.另一种是特殊蛋白质分子在膜上所形成的亲水性孔道,可允许Na+,K+,Ca2+,Cl-等以水溶液的形式通过,简称通道易化扩散.

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周围环境发生改变时,机体具有对这种改变发生反应的能力,成为兴奋性。

兴奋是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阈值是指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时,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肌小节是指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包括1/2 I 带 + A 带 + 1/2 I 带,是横纹肌纤维收缩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三联体主要见于骨骼肌纤维内,由一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肌浆网终池组成,横小管膜与肌浆网膜紧密相贴形成三联体结构。三联体的功能是将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和三联体连接传至肌浆网膜,引起钙泵活动,使肌浆网贮存的钙离子迅速大量释放到肌浆内,为肌丝滑动、肌纤维收缩创造必备条件。

内环境、稳态
负反馈
去极化、超极化
肺通气
胃的排空

  • 生理学名词解释
    答:1球管平衡:近球小管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65%-70%的现象。(定比重吸收) 球管平衡意义:使终尿不致因GFR的增减而大幅度波动。 定比重吸收的机制:与管周毛细血管血压下降及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有关。2由于荧光组织化学等新方法的应用,目前已明确除了经典的突触能进行化学传递外,还存在非突触性...
  • 请问生理学中的名词解释都有哪些啊?
    答:生理学中体温的名词解释是:身体的温度。体温是人体内部的温度,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转化为热能的产物。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升高...
  • 生理学名词解释
    答:简单地说,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电子,静息时电子分布是外负内正的。当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就会变化,这时膜内的钾离子就会流向膜外,使该位置点位变成外正内负,这是的点位叫做动作电位。因为受刺激时,是一部分电位改变,所以又叫做局部电位 ...
  •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答: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特别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内在机制的一门学科。发展历史 以实验为特征的近代生理学始于17世纪。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发表了有关血液循环的名著《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一书,这是历史上首次以实验证明了人和高等动物血液是从左...
  • 运动生理学,常考的57个名词解释
    答:欢迎体育学术研究者们,这里精心整理了57个运动生理学的关键术语,从激素的微妙作用到运动性心脏肥大的深入剖析,覆盖了体液免疫、血细胞比容等实用概念。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运动生理学的奥秘,助你提升考研、编研或专升本的学习效率。收藏本文,让知识助力你的学术之路!1. 激素:生物体内信息传递的使者,...
  • 动物生理学题目:名词解释?血浆、血清、溶血、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渗...
    答: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原白已被除去的血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提供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提供结合蛋白、提供促接触和伸展因子使细胞贴壁...
  • 生理学名词解释
    答:刺激(stimulation)是指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任何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变都可能造成对细胞的刺激。扩散可以分类为很多不同种类的扩散,其需要和状态大体不相同。有些扩散需要介质,而有些则需要能量。因此不能将不同种类的扩散一概而论。
  • 医学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一)
    答:医学生理学:理解细胞稳态与内环境的精密调控 细胞生命活动的根基在于一个微妙的平衡,我们称之为细胞稳态,它就像一个动态的舞台,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通过微妙的调节,保持着微妙的平衡状态。这个平衡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机体对环境变化的自我调节机制。细胞外液——这个生命的液体...
  •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答: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特别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内在机制的一门学科。以实验为特征的近代生理学始于17世纪。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发表了有关血液循环的名著《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一书,这是历史上首次以实验证明了人和高等动物血液是从左心室输出,...
  • 生理学名词解释
    答: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特别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内在机制的一门学科。生理学可分为微生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特别是哺乳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的关系密切,他们之间具有许多共同点,可结合在一起研究。通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