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佛道儒”三大思想的精髓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9
求“佛道儒”三大思想的精髓....

一、儒家

儒家的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修身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就是正确地认识事物,可以通过读书、论学、应接事物、反省内心等活动而达到;致知是格物的继续,通过对格物之所得进行综合思考、整理加工而达到体会天道和人伦;诚意就是锻炼慎独,做到既不欺人也不自欺,独处时也象被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仍然克诚克谨;正心就是排除情欲的干扰,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虚壹而静”。

修身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儒家的人格范畴非常丰富,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中庸忠恕、平和慎独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仁义礼智和中庸。“仁”相当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共情”,它是爱和理解的基础。“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是指人的行为必须合乎法度、身份、伦理规范。“礼”是比“义”更具体的行为规则。“智”就是博学而智慧。

孟子认为,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它们是仁、义、礼、智的四个“善端”,只要把这些善端加以开发扩充,就可以完成仁德的内圣修养;如果进一步把这种仁德外化于社会,施仁政于民,就是儒家的外王事业。既然善端是先天具有的,于是孟子断言:“万物皆备于我”,认为人对万物的知识都是先天具备的,只要“尽心、养性、反求诸己”,就可以把它们发掘出来。明代王守仁据此创立了心学,提出“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心即是理,心外无理”。这个理论与佛教“阿赖耶识是产生一切现象的种子”的观点是相通的,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也有相通之处。

仁义礼智是儒家所倡导的基本人格,它们与具体的社会角

释者出世也,道者游世也,儒者入世也。
三教在社会上的客观存在是三教概念出现的基础,不过三教概念的提出却是社会意识发展变化的结果。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形成是在两汉之间,虽然“佛教传来以后的中国宗教史,是儒、道、佛三教的交涉史”,但三教概念的出现和被社会所广泛接受,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率先由佛教表现出来的,三国之前人们的论著中是没有“三教”一词的。
《广弘明集》卷一载有《吴主孙权论述佛道三宗》一文,同时提及儒、道、释三家。以及“南北朝的《理惑论》,论儒道佛思想之一致;道安以《老子》语解《般若经》;这些可以说是三教一致的最初意见”。



扩展资料
儒、释、道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先后宗教化了,由儒、释、道各自的学说、哲理演变成一种宗教理论,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的儒、释、道三教。在谈儒、释、道文化时,必然与儒、释、道三教相联系,由于这种文化的宗教化长达千百年的历史,谈其文化时,无法从其宗教学说中割裂开来。
所以,历史上都习惯地称为三教文化。事实上把任何一种学说和哲理绝对化,把其操作实践形式化,那么这种学说和哲理最终就会宗教化。现在讲的宗教含义和古代称的儒、释、道三教并不完全相同。宗教一词来自佛教,佛教中以释迦牟尼所说的内容为教,以其弟子所说的内容为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教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教合一

1、佛教思想

(1)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

(2)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3)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2、道教思想

(1)道教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清静无为是治国和修身的通用原理。细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这些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

(2) 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事实上,每当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垂拱而治,就会"天下自正",生产恢复发展,经济繁荣发达,出现太平盛世。

(3)封建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统治服务,祈求国家长治久安,秦皇汉武热衷神仙方术,唐宗宋祖尊崇扶植道教,明朝盛行崇道之风;民间道教经常成为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从汉末黄巾起义、南北朝李弘起义,到元末白莲教起义、清末义和团运动,各种起义络绎不绝,"替天行道"成为农民起义的鲜明旗帜。

3、儒家思想

(1)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2)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做不到"与"不去做"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3)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1、佛教的起源

(1)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2)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2、道教的起源

(1)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2)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3、儒家的起源

(1)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2)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



1.儒家的精髓

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2.道家的精髓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佛家的精髓

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扩展资料

对中国的影响

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从道家治国的实践来看,不管是齐威王治下的齐国还是吕不韦执政时期的秦国,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现在还是华人的主流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家

百度百科-儒家

百度百科-道家



一、佛家的精髓

怜悯、理解生命宇宙的真谛、远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分歧)、消除贫富之间的差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如来境界。

二、道家的精髓

道教以“道”为核心。认为道教无所作为,主张“道教追随自然”。提出了“道生法”、、“刚柔并存”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军事战略。具有简单的辩证思想。

三、儒家的精髓

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观,强调君子的德性修养、仁爱的互补性、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文明仁政的弘扬。礼乐秩序的重建,风俗习惯的改变,国家和人民的保护,以及加入自然的理想和人文精神的丰富。

扩展资料

道佛儒创始人:

1、儒学是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术流派,由孟子发展,由荀子召集。它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2、春秋时期,老子汇集了先哲和智者的大智慧。它概括了古代道家思想的精髓,形成了完整、系统的道家理论,表明道家思想已正式形成。

3、佛家由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创立,后传入中国日本。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佛家

百度百科_道家

百度百科_儒家







一、佛家的精髓

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二、道家的精髓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儒家的精髓

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扩展资料:

1、道佛儒创始人: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2、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3.佛家由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创立,后传入中国日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佛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儒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道家



佛的核心理念是博爱,研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生观。过程称为修行,讲究天下为公,禁欲,结果是平等社会美,目标是成佛,不再轮回。面对的是中众,即佛缘之人。

儒的核心理念是仁义,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价值观。过程称为修身,讲究个人修养,克已复礼,结果是个人美,目标是成贤成圣成王,受人敬重;面对的是大众,即世俗众人。

道的理念是适应规律,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世界观。其基本过程称为修心,讲究归隐山林,纵欲,结果是自然美,目标是成仙得道,长寿而多能;面对的是小众,即智慧之人。

扩展资料: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舞台上的三支主要力量,成为造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它们各自以独特的宗旨为导向,逐步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思想体系。同时又通过互相融摄,共同铸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

长期以来,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对国人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以及情感与爱好等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国儒、释、道三家在思想理论上的内在包容性、调和性,较之世界上其他宗教强烈的“排他性”则利于避免宗教战争的发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

                 百度百科—佛教

                 百度百科—儒



  • 谈谈佛道儒的区别
    答:佛道儒三家的区别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
  • 佛道儒三教精髓一个字
    答:1、理由2:独家安排观平遥古城晋商乡音,感受当地民风民俗。(佛道儒三教精髓一个字)。2、 4008765261(我爱旅游) 进行预订 3、蜜月专案——浪漫半自助行程,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4、第四:重视起居护养。“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5、(精选行程)大小吴哥、姐妹庙、...
  • 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与《西游记》有什么联系?
    答:其次,《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展示了佛道儒三家的关系。孙悟空的挑战与反抗,以及最终如来佛的镇压,体现了道家的秩序观、儒家的道德规范以及佛教的宇宙观。玉皇大帝的权威代表了儒家的君权思想,而佛教的如来佛则彰显了出世间的智慧与力量。最后,孙悟空师徒的取经之路,更是佛道儒文化融合的...
  • 崆峒派简介
    答:崆峒派武术集修身、养性、健体、进击于一体,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门类齐全,适合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习练。吸纳了佛、道、儒三大宗教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运动体系,传承了东方神秘文明的灵魂,诡秘神奇,魅力四射。据说崆峒派有八大门,即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
  • 佛道儒三家的始祖
    答: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这三位思想家,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说方说圆,不尽相同,经受了历史的风风雨雨,但他们的思想理论精髓,竟融入华夏民族的血脉中,左右中国人的思维模式2000多年,直至当今,不得不让人叹为奇迹!后来,以他们的学术思想形成的儒佛道三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鼎立并存了2000多年。
  • 湖湘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是什么?
    答:湖湘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是:湖湘文化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南岳大庙中的佛道儒共处就是典型事例。对于后者,湖湘文化采取坚决的批判态度。湖湘学者从宋代的湖湘学派开始,都主张入世,坚持实学,强调学以致用,所以都从社会学与认识论的角度对宗教进行过批判。特别是对于基督教的阴谋活动,抵制尤力...
  • 什么叫陶冶性情?
    答:一、陶冶1、释义指制作陶器和冶金。教化裁成;修养品格。指怡情养性。2、引证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二:“这伟大时代的洪炉,陶冶了多少中国现代的青年战士,陶冶了多少中国未来的青年战士!”二、性情1、释义人的禀性和气质。思想感情。性格,脾气。2、引证赵树理《三里湾·从旗杆院说起》:“玉生从小...
  • 用一个字形容中国 日本 韩国茶道的核心
    答:3、 韩国茶道:韩国茶道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故重敬、礼、和、中正。 茶道的历史: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茶...
  • 茶艺的操作流程是哪些哦
    答: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 中国茶道此中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