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浅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该教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都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实行素质教育,培养能力的今天,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和一言堂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到该彻底改革的时候了。现在应该在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加大力度,应交给学生一把主动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古人云:授人一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眼于教给学生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发散思维、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而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是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重要标志。如何让学生主动提出在学习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质量,促使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得提高,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想法并考虑实施。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在课堂中,教师的师道尊严和拘束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有问题不敢提的重要原因。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双差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因为,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是为学生的提问提供了可能。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要轻易地全盘否定,要采用默许的眼神、肯定的手势、激励的语言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与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并鼓励其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逐步领悟正确的结果和答案。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提问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但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紧张的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提问。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否则就会被硬拉会来,甚至遭到教师的训斥。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不敢向老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这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时间提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识水平,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一定的材料,独立地思考存在什么问题。教师不应该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置学生于愤、悱状态,再利用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思考,增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并通过讨论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对学生的提问要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常言道: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学生敢问、想问、还应该会问。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将新内容与旧知识相联系比较,经过深入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出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等地方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让学生体会到,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其次,要教会学生会说。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要扶一把,送一程,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地新、问得有思维价值。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认真观察,善比较,有创见。四、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教学中,学生敢问、想问、会问了,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学生能主动地将产生的疑问用语言正确地表达出来,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还能促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呢?我曾尝试过以下做法,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将课内和课后产生的问题标记在书上或写在本子上,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逐个辅导解决,而有共性的问题则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解决。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将课内产生而来不及提的问题,下课后能立即向老师提出,老师及时进行讲解,不要把问题积累下来。同时,老师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评比等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只有问题的提出,才能有问题的解决。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也就没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他们在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觉。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 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乐于提问 提供机会 传授方法 营造氛围 适时激励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老师的课堂讲解,同时学生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无可置疑的,练习和测试通常也是一个问题一种答案,学生很少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即使有问题也不知怎样提出疑问,也有个别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提问,抹杀了提问的热情,久而久之,导致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缺乏质疑精神。不会质疑,不敢质疑,片面的迷信书本,迫于教师的权威,自然就创新意识短缺,创新能力不强。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理念,这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问题性”,它的问题不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而是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生成的,是一种动态的问题解决方式。这种动态,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纵观现在的小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比比皆是,这样的学生机械,思维狭隘,做事没有主见,创新就更谈不上了。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勇于提问?在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我从教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做了不少的尝试,其间有了不少想法。
一、培养质疑意识,使其乐于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由此可知,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创新之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学会提出疑问,“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但是,疑问并不是容易发现的。特别是小学生,只有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他们才会发现问题。
例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
例如“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角是26 ,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在解决这个题目时教师可以质疑,在一个三角形中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么去求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呢?学生看到老师也有疑问了便会很快地提出问题:“我们要看题中所说的26 的角究竟是顶角还是底角?”可见,有时问题的提出,缘于教师的设疑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提供机会,逐步提高提问能力
为学生创造敢于发问的环境是教师的责任,孩子的敢于发问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成人创造的信任氛围,归功于人人慷慨给予的鼓励和赞扬。应该避免任何无益的批评和夸大其辞,而应该始终如一地重视敢于发问的价值,时刻注意不要贬低儿童的潜在能力,要抓住一切机会激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每一点疑问。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提问、敢于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渐渐地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会问,从问得浅到问得深。
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在低年级提问很积极,很踊跃,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性,提出的问题显得很零碎,肤浅,偏离课堂,有的甚至没什么价值。例如,他们在观察苏教版二年级上《比较数和大小》一课的教学挂图时,就有的孩子问:“老师为什么树有的颜色深,有的浅。”而对于图中的重要内容,他却不去仔细观察。其实,这时我们就应接受“提问是有年龄阶段性”这一事实。这些能提问的学生,老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要给予表扬。在学生愿意并很高兴去提问的基础上,这时我们再引导学生把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如何针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联想到“什么是……?”“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等等这样一些常规的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去观察、去比较、去思考,从而逐步形成一些提问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掌握了基本的提问方式后,我们在教学时,就可启发学生学习如何在新旧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课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我现在又有什么思考?能发现新的问题吗?”通过搭建的这些提问平台,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提问并逐步强化了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的提问能力得到了提高。
要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积极踊跃提问,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切可提问的机会。以下几个环节可为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
1、可让学生在新课一开始就进行提问。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老师可布置学生预习、复习圆柱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计算等,新课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提出下面问题:什么叫圆柱的表面积?如何求?需要用到哪些学过的公式?这样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新课。
2、可让学生在揭示课题后提问。如:教学比例尺时,老师板书课题后,可让学生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会纷纷提出:比例尺是不是尺子?他与比例有什么关系?什么叫比例尺?为什么叫比例尺?这样从课的一开始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3、可让学生在自学例题时提问。如:教学解比例时,可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例题提出不懂的问题,有的可能会提出: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展开讨论、获取新知。
4、可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问,提出练习中的难点。
5、可让学生在课堂总结时提问,提出对本课内容的疑点。最后还要强调,一节课,不管在哪一环节都要支持学生提问。
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提出问题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课堂中不少学生都会有一种“从众、盲从”的心理,在提问时常常会出现几个同学提出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还可采取形式多样、有趣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觉地解决问题,不要停留在教师让问才问,而是要主动参与,增加自我意识,课上课下都可以随时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可以针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认识折线统计图》,在画完统计图后一般都会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大多数同学都是仿照第一个同学的问题再提了一个类似的,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反而还造成课堂上时间的浪费,所以在这时就要注意教会学生:当其他人提问,自己可以思考,别人提的问题对不对?我要不要再提类似的问题了?有没有其他的问题?有没有更好的问题?不轻易附和或重复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还可以通过示范引导教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继而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模仿提问达到创造性地提问。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提得特别好?哪些问题太简单了?谁发现问题最多?最有价值?让学生通过比较与评价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增强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能激起学生产生独立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欲望。
四、优化师生关系,营造提问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提问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了小熊坐椭圆形车轮的小车和坐方形车轮的小车颠簸起伏的画面,乐得学生前仰后合,学生自然会想提问:为什么圆形车轮的小车不颠簸,坐椭圆形车轮的小车和坐方形车轮的小车却如此颠簸?
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经了解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普通存在这样的担心:一怕提的问题挨老师批评;二怕提的问题被同学笑话等。针对学生的种种心理障碍,学生提问题,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作出合理的评价,要做到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不恰当或预设之外的问题时,教师首先应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帮助学生消除心中的顾虑,而后给予积极引导,启迪其思维,拨正其思维的航向。同时还应将其他学生吸引过来,在一起争议中不断完善,让学生从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大家共同关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五、优化提问激励机制,开发提问潜能
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敢于提问。例如,有一道题,用20元一张的钱去买5箱牛奶,每箱40元,至少要带几张?学生都知道5箱牛奶是200元,但在回答时,有的学生提出至少两字可以不要,有的学生却不同意。我首先肯定学生爱动脑筋是好的,并且表扬了他们,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想:既然题目中有这两个字,同学们再讨论一下看到底能不能丢?经过一番讨论,不少学生提出至少两字不能丢,如果丢了,就会有多种答案,如11张20元、12张20元、13张20元等等。
为什么低年段的孩子那么踊跃的提问,而在中、高年段的课堂里却基本听不到提问的声音?究其原因,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老师在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不能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在不知不觉中,就一步步降低了学生提问的热情。其实不难发现能在课堂上提问的学生,通常是我们说的会学习的孩子,这部分孩子能主动学习,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强。而有部分的学生不会提问,从另一个侧面讲这部分学生还不会学习,所以他们只能根据老师给他们的问题学习,没有探究的精神,不会去更深入的了解所学内容,因而没有也提不出问题,学的枯燥无味,生硬死板。而那些会提问的学生,由于能够主动的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对于所学的内容则越钻越有深度,越学越有劲。例如:有一次我在评讲作业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被减数、减数、差三个数的和是560,求被减数。正当我犹豫如何向学生讲述这个题目时,有位学生说,只要知道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反过来运用就可以了。学生在他的带领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以前就知道了被减数=差+减数,如果我们把被减数看做一份数,那么差+减数这个整体也是一份数,合起来就是两份数,而两份数一共是560,一份数会求吗?求出的一份数也就是什么?老师不用多费口舌,学生自己便解决了这个题目,并且信心十足,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看来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提问的习惯。
我们在课堂中要及时的鼓励、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但在表扬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提出了问题,但是偏离了学习的主线,我们在表扬时就要注意,表扬的是他能主动提问的做法,而不是他所提出的问题,要用适当的语言既让学生明白自己所提的问题存在哪些不足,又要保护好孩子们积极提问勇气,并有意识的在学生中树立好榜样,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使孩子们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鼓励了更多孩子去思考,提高了孩子的成就感,享受提问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提问潜能,同时也能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
正确处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观察、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坚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那么学生一定会养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一定能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提出的问题会逐步深化,他们会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提出属于自己问题!

浅议导学案教学模式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更新教学观念,还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如可以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导学案”教学模式将知识问题化,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去。”这里所强调的同样是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去获得知识。因此,在化学教育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任务,那如何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显的特别重要。现就我采用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总结如下:
1. 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践证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也是非常浓厚的,他们几乎每次都能被种种新奇的实验现象所吸引,并进行积极的思考、推理以及探究其中的奥秘。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强调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思考,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分析综合到概括,让他们的思路得以开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在讲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时,可补充演示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学生可观察到金属钠浮在液面上,并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在液面迅速游动,听见嘶嘶的响声,并留下蓝色的足迹(反应完可看到是蓝色絮状沉淀)。根据上述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此现象与金属钠和水的反应有何异同之处?蓝色絮状沉淀是什么?为什么不析出红色固体物质?此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归纳,明白了金属钠与硫酸铜的反应实质。此时再补充一个金属钠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的实验,此时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金属钠与盐溶液的反应的实质。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了感性材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又如在讲“铝及其化合物”一节中,讲述氢氧化铝是典型两性化合物时,首先用可溶性铝盐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两组演示实验:(1)把三氯化铝溶液慢慢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2)把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三氯化铝溶液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两组不同的变化;然后把(1)得到的氢氧化铝沉淀取出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结果两试管中的氢氧化铝沉淀都消失了。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和讨论,使得学生得出氢氧化铝既能跟酸又能跟碱反应的两性概念。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不仅掌握了重要的化学知识,还积极主动开展了思维活动,使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2.通过阶梯式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所谓阶梯式提问就是按照思维的顺序给出一组逐渐深入的问题,当一个问题解决的时候另一个问题也就出现了。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阶梯性的问题系列,在课堂上一次提问,让学生层层深入的分析、理解,从而使学生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简单到本质步步展开。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种连锁型的、延伸型的思维能力。例如:盐的水解就可采用阶梯式提问教学,程序:(1) 在常温下,蒸馏水的PH=?化学平衡有哪些?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很容易作出正确的答案,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2)蒸馏水中加氯化钠固体,溶液的PH=?为什么?化学平衡有哪些?引导学生从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角度考虑得出:溶液仍显中性,因为氯化钠为强电解质且电离出来的离子对水的平衡没有影响。(3) 蒸馏水中加氯化铵固体,溶液PH=?为什么?化学平衡有哪些?在(2)的基础上,学生就比较容易分析氯化铵溶于水电离的铵根离子能够和水电离的氢氧根结合生成弱碱,因此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从而引出盐类水解的实质。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阶梯式思考过程,按照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更容易掌握盐类水解的本质,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也得到锻炼。笔者认为虽然在盐类水解这一节课大部分的教学设计都采取的是让学生直接测盐溶液的PH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起学生得思考,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佳,因为这样的设计本身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就比较高,而一般的学生通过的自己的思考是不能解决的,但如果按照由简到难这种阶梯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基本都能有所收获,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的纵向发展,使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深刻性得到了锻炼。
3.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有它的广阔、灵活、敏捷性,同时又有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创新求异的特点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好奇、敏锐、敢想、敢创。为了更好的利用、发展他们这个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讲题时可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方法,借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诱发学生的求异创新。例如,复习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时,设计这样的题目:把5.85g氯化钠放入104.15g水中形成密度为1.1g/ mL溶液,求形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学生迅速的计算出答案为1mol/L.问:如果改变条件呢(换成不同的溶质)?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大胆思考,很快编出多个题目。其中把氯化钠改成其它物质的有:①改成Na2CO3.2H2O(溶于水Na2CO3是溶质);②改成Na2O(Na2O先和水反应生成NaOH, NaOH是溶质);③改成Na(Na先和水反应生成NaOH和H2 , NaOH是溶质)。经过对题的改变,增大了题难度,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能力;教学中除利用一题多变外,还可利用一题多解,创设学生大胆思考的机会,让他们放射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例如:a L Fe2(SO4)3溶液中含有b g SO42-,取此溶液a/2 L,用水稀释成2a L,则稀释后溶液中Fe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学生的解法有三种,其解法如下:①常见解法: 设原溶液中Fe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 mol/L,2:3=x:ba/96, x=b/144(mol/L); 取出a/2 L,Fe3+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设稀释后Fe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y mol/L,则b/144*a/2=y*2a, y=b/576a,故选(A)。②特殊值法:令b=96*3g,则原溶液中Fe3+为56*2g,取出a/2 L,含Fe3+56g,稀释成2a L后,CFe3+=1/2a,即当b=96*3g时,正确选项其数值应为a/2 L,将b=96*3g,代入各选项验算,只有(A)符合。③电荷守恒法:设原溶液中Fe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 mol/L,则b/2/(96*2)=x*2a*3,x= b/576a,选(A)。通过评价,学生感到最后一种方法用时最短,最简单。由此可见,运用不同的方法解题,效率差别太大了,让学生意识到遇到问题时应积极进行思考,应寻找简洁简便的方法解题,这样也有利于其思维能力的提高。
4.通过纠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接受正确的知识之外,适当的接触一些反面教材,进行改错练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起到良好的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有目的设计一些“错项,错解”,让学生认真地剖析,用否定的方法来探究问题,从问题的反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实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作用。例如:选择题考查面广,在命题时,往往也会有意设置陷阱,在选择时难以明辨是非,造成错选,因此要激励学生对错项认真分析,不能只追求正确答案。例如:将200 mL 0.1 mol/L的Na2CO3溶液和含1.71g Ba(OH)2的溶液混合,为使溶液显中性需加入1mol/L盐酸的体积为( )A. 20 mL B. 30 mL C. 40 mL D. 60 mL。很多同学选择了A,还有些选择了C,这都因为他们考虑的不够全面,选A的认为两者作用后剩余Na2CO3刚好消耗盐酸20 mL,选C者认为两者作用后,除剩余Na2CO3外,Ba(OH)2引入的OH-也需要消耗20 mL的盐酸,共需40 mL。这两种做法都没有绕过迷魂阵,因为两者作用生成的BaCO3没有离开体系,它也需要消耗20 mL的盐酸,所以共需60 mL。通过对A、C的分析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以后更加全面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其实在教学中,学生作业,试卷中的典型错误正是我们纠错练习的好素材。例如,有一道课后习题: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大部分同学在做这道题时都没有考虑水也要挥发掉,于是在课前我一反常态,直接给出他们错误的解题过程,并向学生提问:这样的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让学生思考自己找出错误所在:没有考虑到NaHCO3分解生成Na2CO3的温度在100度以上,水和二氧化碳都挥发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自己动脑筋,发现自己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并纠正了错误,提高了他们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有意识有目的采取一些方法,精心组织、训练,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学生。

  • 如何利用导学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
    答:“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 ,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是学习的核心;教师的导学是学习的前提;讨论质疑是学习的方法;教学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如讲授、启发、...
  • 如何开展"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答:最后由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二、“学案导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经过这次的实践,自己对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入地理解。首先,学案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很好的辅学大纲。“预习什么”“怎么样预习”“有何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很明确了。在这节课上,大多数学生已经完成了...
  • 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为促进学生自觉而主动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在学案导学阶段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的问题,完成的实验内容或练习,要用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如何检测等,使学生有的放矢、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地自学。③要积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
  • 如何利用目标导学案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答: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1.“教”的方面...
  •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用好导学案
    答:为了深入推进新的教学模式,双溪中学编写了《导学案》,《导学案》的使用是一种新的教学的一种手段,是教学手段的革命。它不同于其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让学生真正学到...
  • 导学案教师版导学案教学总结
    答:其实从导学案实施的初衷来看,教会学生如何“学”,比教会他们“学什么”更重要,因此,学法的引导还需改进,对自主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应该多下笔墨。 2课堂教学 (1)教师方面 开始初我们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认识也只仅仅是停留在听了几节课、学习了一些相关文件,真正如何具体操作还是一片空白。在刚开始的一两周,由于运用...
  • 初中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实施导学案教学
    答:再者,导学案教学中应注重一个“导”字,在导学单的设计上,要有梯度,遵随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衔接,以及每个知识点如何突破,作为教者应在这个“导”字上下工夫,它才是导学案教学的核心。当然也更应注重一个“学”字,因为语文学习,先具有能力,...
  • 如何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答: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
  •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的导学案
    答:⑤突出一个“导”字。在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
  • 浅谈如何落实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效性
    答:内容摘要:导学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航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其实效性就要注重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和教法学法设计,在使用过程中应坚持其灵活性、科学性和选择性。关键词:导学案、语文教学、设计、使用、实效性导学案作为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