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理论流派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02
心理学有哪些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x0d\x0a\x0d\x0a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x0d\x0a\x0d\x0a(二)行为主义学派\x0d\x0a\x0d\x0a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x0d\x0a\x0d\x0a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x0d\x0a\x0d\x0a(三)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x0d\x0a\x0d\x0a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x0d\x0a\x0d\x0a(四)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x0d\x0a\x0d\x0a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x0d\x0a\x0d\x0a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x0d\x0a\x0d\x0a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x0d\x0a\x0d\x0a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x0d\x0a\x0d\x0a(五)认知学派\x0d\x0a\x0d\x0a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x0d\x0a\x0d\x0a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x0d\x0a\x0d\x0a(六)人本主义心理学\x0d\x0a\x0d\x0a人本主义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x0d\x0a\x0d\x0a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简单说它是一种群居的社会中个人心理现象。

一、行为主义学派
1、刺激—反应理论
最初由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1949)、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等人所创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
2、模仿论
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勒和道拉德(N.E.Miller &J.Dollard,1941)在《社会学习和模仿》一文中提到,模仿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他们认为人类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人际相互影响——模仿而习得,都可以通过一般学习原则的使用来予以说明。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班杜拉和沃尔特斯(Albert Bandura & R.H.Walters)等人提出与发展起来的,以刺激—反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讨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4、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ies)是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58)等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1)客观上存有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2)人的社会行为除服从这种规律外,还服从社会交换规律;(3)因此也引出了分配公平原则。


二、认知学派
1、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强调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理论。早期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90—1943)、苛勒(Wolfgang,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等。该学派的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
2、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基于整体比部分重要的观点,认为整体作为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互不相干的个体。
3、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认知相符理论是阐释人心理的内部动机状态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它试图以人的认知活动为出发点,理解隐含在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背后的动机状态。美国心理学家W.J.麦克盖尔首先提出的认知相符概念。“一致性理论”是探讨和预测人在接受了对有关事物的新的信息后会调整原有态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三、精神分析学派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早期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性的后面是一种叫“里比多”的性潜力,它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后期理论认为,人有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的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即生存本能,同时也有表现为求杀欲望的死亡本能。
2、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学派别
这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开始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说,强调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作用,重视自我整合与调节作用,逐渐形成了新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沙利文(H.S.Sullivan,1892-1949)、霍妮(K.Horney,1885-1952)、弗罗姆(E.Fromm,1900-1980)和埃里克森(E.Erikson,1902-1994)等。
3、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这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于1958年提出的。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四、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1、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也叫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2、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试图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参与这方面研究并有影响的人有莫雷诺(J.L.Moreno,1934)、林顿(R.Linton,1936)、纽科姆(T.Newcomb,1950)、萨宾(T.R.Sarbin,1954)和戈夫曼等。
3、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是关于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海曼、纽科姆、谢里夫(M.Sherif,1948)、梅顿(R.K.Merton,1957)及凯利(1952)等人。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如下:

行为主义学派
一、刺激—反应理论

最初由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等人所创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

二、模仿论

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勒和道拉德(N.E.Miller& J.Dollard,1941)在《社会学习和模仿》一文中提到,模仿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他们认为人类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人际相互影响——模仿而习得,都可以通过一般学习原则的使用来予以说明。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班杜拉和沃尔特斯(Albert Bandura& R.H.Walters)等人提出与发展起来的,以刺激—反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讨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四、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ies)是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58)等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1)客观上存有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2)人的社会行为除服从这种规律外,还服从社会交换规律;(3)因此也引出了分配公平原则。

认知学派
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强调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理论。早期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90-1943)、苛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等。该学派的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基于整体比部分重要的观点,认为整体作为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互不相干的个体。

三、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认知相符理论是阐释人心理的内部动机状态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它试图以人的认知活动为出发点,理解隐含在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背后的动机状态。美国心理学家W.J.麦克盖尔首先提出的认知相符概念。“一致性理论”是探讨和预测人在接受了对有关事物的新的信息后会调整原有态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二、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学派别

这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开始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说,强调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作用,重视自我整合与调节作用,逐渐形成了新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沙利文(H.S.Sullivan,1892-1949)、霍妮(K.Horney,1885-1952)、弗罗姆(E.Fromm,1900-1980)和埃里克森(E.Erikson,1902-1994)等。

三、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这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于1958年提出的。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一、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也叫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试图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参与这方面研究并有影响的人有莫雷诺(J.L.Moreno,1934)、林顿(R.Linton,1936)、纽科姆(T.Newcomb,1950)、萨宾(T.R.Sarbin,1954)和戈夫曼等。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是关于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海曼、纽科姆、谢里夫(M.Sherif,1948)、梅顿(R.K.Merton,1957)及凯利(1952)等人

社会心理学理论目的是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最终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的。因此提高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所有心理学理论的生命力所在。
四个流派: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
一、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

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是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后来霍尔,特别是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义。20世纪50至60年代米勒、多拉德等学者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后来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社会学习论(1963)。

(二)学习的机制:

社会学习论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与模仿。

1、联想: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铃唾液分泌实验。

狗形成铃声—食物的联想。

2、强化:个体为什么能学会某种行为,或者避免另一种行为?原因是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奖励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

3模仿:人的言语习得过程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事例。

(三)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四)社会学习论的不足

1、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比较忽视当时的情境等细节

2、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情境,而忽视个体对当时情境的情绪状态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

3、社会学习论主要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而忽视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分析。

二、社会交换论: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它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其他代表人物有布劳、埃莫森、蒂博特、凯利。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的五个相互关系的命题:

1、成功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就会重复这种行为。2、刺激命题:相同刺激可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越高。4、剥夺满足命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5、侵犯赞同命题:

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后来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

三、符号互动论:

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符号互动论始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四、精神分析论:亦称深层心理学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主要概念和观点

1、意识与潜意识 2、力必多 3、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4、生本能和死本能 5、人格结构: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心理学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论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比较常听说的有经典精神分析(包含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自体心理学,拉康派心理学,比昂心理学,还有什么诸如中间学派,主体间学派之类搞不清了。总之精神分析发展到今天是个挺复杂的体系了。

心理学主要流派



  • 心理学的四大流派
    答:心理学的四大流派 心理学的四大流派,如今很多人都一些心理上的困扰,导致这样的原因很多,一些压力有的打击则会给一个人精神上的打击,让他由内而外的变得消极,以下分享心理学的四大流派。心理学的四大流派1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观点:(1)研究“意识”——感觉、...
  • 心理学的各个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答:现在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1、意动心理学派 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可以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 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几乎同时产生,创始人布伦塔诺...
  •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答:(一)构造主义心理学\x0d\x0a\x0d\x0a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
  • 心理学的三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答:2、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 、斯金纳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显的行为, 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3、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 心理学的三大流派理论及观点
    答: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人幼年的经历对人的影响。行为主义: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显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人本主义: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罗杰斯认为,受辅助者中心疗法的关键在于咨询态度和...
  • 心理学主要流派?
    答:6、认知学派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奈瑟。广义的指凡事研究人的认识过程,而狭义强调的是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起决定作用。心理学基本定义: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2、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
  • 心理学有哪些流派
    答:2、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提出潜意识;主张人格结构的三层次;主张性欲论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主要观点: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独立于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 行为主义理论的“第三力量”)...
  • 社会心理学知识概述
    答:2.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四个层面 个体层面: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
  • 心理学七个主要流派
    答:6、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有罗杰斯和马斯洛。7、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主张性欲论,提出潜意识,主张人格结构的三层次。8、“一行”是指行为主义的兴起被称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二知”是指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被称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9、认知行为主义理论是第一大...
  •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答: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如下:1、精神分析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而精神分析学派则重视异常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