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是什么意思?

谓:叫做。句子意思: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诵心惟,才能有所得。
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扩展资料:
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原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注释
1、心不在此。此:这里。
2、漫浪诵读。漫浪:随随便便
3、决:一定
4、心到最急。急:迫切、重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读书有三到

是出自朱熹的《训学斋规》。
意思是:读书要讲究“三到”,也就是说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要诵读。
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好像出自于自己的口。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自己的心里所想的一样,然后可以有自己的心得。至于那些对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进行取舍。
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思路的通畅和阻塞与否,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还没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
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者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
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然后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一样,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后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慢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并且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地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死记硬背,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地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如果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为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扩展资料
1、朱熹个人著作
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
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
《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2、主要成就

理学思想: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理气论: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
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训学斋规

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翻译: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扩展资料: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读书有三到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出处
南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翻译
三到之中,心到最为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词解
1.凡:凡是
2.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3.见:同“现”
4.晓:明白,知道
5.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6.急:紧迫,要紧
7.岂:难道
8.亦:也
9.矣:了
10.乎:语气词,意为“吗”
原文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翻译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名言警句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时

  • 读书有三道,谓心到,眼到,口到是什么意思急用
    答:出处:本词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翻译: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课本上,那么...
  •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什么?
    答: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原文 朱熹:《训学斋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①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
  • 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是什么意思?
    答: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指:读书的时候肯定要用眼看,用口读,然后就是用心去理解、揣摩,同时做到了学的更有效果、更有用。作者:朱熹 出处:训学斋规 整句: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
  •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
    答: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是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 朱熹有读书三法读书要什么到什么到什么到
    答:朱熹有读书三法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南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
  •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是什么?
    答: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最急。(南宋.朱熹《朱子家训》)释义: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上,那么眼就看不仔细,就不会专注,只是泛泛地读,决不可能记下来,...
  •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原文
    答:出自于宋朝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白话译文:就是说书读得熟...
  • 读书有三到的全文是什么
    答:2、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读书有三到》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
  •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 心到眼到口到出处
    答:2、出处:出自朱熹的《训学斋规》。3、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4、翻译: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答: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道理。其中朱熹的三到使人受益匪浅。“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读书讲究“三到”,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