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是现在河南省的南阳市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指的什么地方?

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指当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城西一带。
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

今天的南阳在当时属于南阳郡,今天的襄阳在当时属于南郡。南阳郡与南郡之间有一条大河----汉水,汉水是当时二郡的分界线。南阳位于汉水北,襄阳位于汉水南。
“南阳说”称的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岗,位于今天南阳市西郊。
“襄阳说”称的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在当时汉水之南的南郡襄阳城西)西山中。

汉水南的弹丸之地“隆中”紧靠南郡的襄阳城(“隆中”是后人起的名字),不可能作为“飞地”归属位于汉水北的南阳郡。

所以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南阳”中所述的南阳不可能管辖汉水南当时属于南郡的“隆中”。

自然诸葛亮躬耕地不会在襄阳了。

当然今天的隆中作为纪念诸葛亮的一处名胜,也表达了后人对诸葛先生的敬仰。

据说前些年襄阳城西的隆中,诸葛草庐是瓦盖的,后来才仿南阳的诸葛草庐重新修建。

可见襄樊人的“良苦用心”呵

三国时期的南阳郡主要范围是今南阳市一带,下辖宛城(今南阳市卧龙区、宛城区)、淯阳(今南阳市卧龙区英庄镇一带)、西鄂(今石桥镇西一带)、雉阳(南召县一带)、安众(今卧龙区青华镇杨官寺一带)、新野(今新野县)、棘阳(今新野县高庙一带)、朝阳(今新野县王庄乡一带)、穰(今邓州市东南一带)、涅阳(今邓州市北、镇平南一带)、冠军(今邓州市张村乡一带)、博望(今方城县博望镇一带)、堵阳(今方城县一带)、平氏(今桐柏境内)、复阳(今桐柏吴城一带)郦(今内乡赵店一带)、博山(今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区)、析(今西峡县城东一带)、丹水(今淅川荆紫关一带)、湖阳(今唐河湖阳一带)等县

不是,东汉时期的南阳郡是湖北襄阳一带,不是现在河南南阳

是的,当时诸葛亮隐居躬耕于卧龙岗,卧龙岗乡(现为街道办事处)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城区西约4公里处

应该是吧。或者说,诸葛亮的南阳,与现在的南阳应该相距不远。

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 诸葛亮的出师表一共有多少个字?不算标点。
    答:《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正文一共有627字,标题3字,共计630字。原文:《出师表 / 前出师表》(节选)两汉: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诸葛亮说的臣本布衣是什么意思?布衣指的是什么?
    答:古人在自称上都是很用心思了,显得文化水平很高了。而诸葛亮的这句话原型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就是说,我本来就是平民,在南阳种地,只希望在这乱世里能保全自己性命,不奢想去显名于各诸侯中,字意说了诸葛亮只想低调做人生活而已。他在《出师表》提布衣...
  •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答:这...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这是有关资料对诸葛亮的介绍,但是,为什么诸葛亮会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呢??? 展开 ...
  • 出师表原文➕翻译
    答: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 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
  •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原因是什么注
    答:1、原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遂感激先帝知遇之恩。2、原文简介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作者强调自己本来的志趣的作用
    答: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作者强调自己本来的志趣是想平凡务农,不想出仕为官。
  • 诸葛亮的《出师表》主要刻画了诸葛亮哪些人物形象?
    答:《出师表》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直接描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间接描述形象: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忠义形象。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
  • 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这里的布衣是什么意思?
    答:在我们中国,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的这句话出自《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大意是: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贵。这里诸葛亮自称“布衣”指“平民”的意思。以一种自谦的姿态表达了对先帝刘备的...
  •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并附译文,诸葛亮生平
    答:一、《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1、《前出师表》 出处:三国时期.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
  • 《出师表》最后一句到底是“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还是“今当...
    答:《出师表》最后一句应是: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节选)【作者】诸葛亮 【朝代】三国时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