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宗公案“南泉斩猫”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9
南泉斩猫的故事,,有高手进来解一下!!!

南泉和尚认为争执的根源在于猫,必须除掉它才能消灭争执,所以他斩了猫。但赵州和尚不这么认为,他把草鞋顶在头上,以草鞋比喻痴迷于美的痛苦。解决这种痛苦的办法不是把草鞋扔掉,草鞋和猫都是让人类欲望的替罪羊。猫是无辜的,它的外形是自然天赋的,它的‘美’不过是人类的感觉——美的根源在于观察者的内心,由此而来的痛苦也来自内心,就算消灭了美的对象,但能消灭美在你心中的根源吗?不能!即使南泉和尚把猫处死,但他真的能消灭弟子们心中对猫的妄念吗?以猫作为象征的美永远存在于人们心中,不管猫是否出现,也不管猫是否被杀。美是千变万化的,但在你心中,美又是同一的,美的概念既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抽象为美,它伴随你一生;具象为猫,同样可以在你内心活一辈子。亘古以来,就有一个梦想美,发现美,追求美,热爱美,乃至于痴狂于美,痛苦于美,最终毁灭美的方程式。许多自然或人类创造的美,都因为这个方程式而毁灭。难道罪过在于美的事物吗?不,罪过在于我们的内心,在于对美的欲望!解决的办法既不是毁灭美,也不是放弃美,而是宽容美!我们所要承受的恰恰是我们自己。叶萧,请相信我,美,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饶恕它,也就是饶恕了我们人类自己!

汾阳昭颂: 两堂上座未开盲,猫儿各有我须争。广德光颂: 南泉提起下刀诛,六臂修罗救得无? 设使两堂俱道得,也应流血满街衢。雪窦颂云: 两堂俱是杜禅和,拨动烟尘不奈何。 赖得南泉能举令,一刀两段任偏颇。白云端颂: 可怜皮下皆无血,直得横尸满道途。成枯木颂: 当机不荐眼如痴,岂辨锋芒未露时。楚安方颂: 南泉提起为诸人,自是诸人眼不亲。胡安国颂: 满堂兔马非龙象,大用堂堂总不知。简堂机颂: 青蛇提起血腥臊,几个男儿有胆毛。 直下血流犹未觉,举头还见铁山高。绿雨蕉颂: 誓扫匈奴不顾身,三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准范颂: 尽力提持只一刀,狸奴从此脱皮毛。 血流满地成狼藉,暗为春风染小桃。 雪窦颂云: 公案圆来问赵州,长安城里任闲游。 草鞋头戴无人会,归到家山即便休。雪窦宗颂: 石里藏金谁辨别,游人但见藓痕斑。 却被石人窥得破,铁船载入洞庭山。胡安国颂: 赵州牙如剑树,南泉口似血盆。 两个无孔铁槌,打就一合乾坤。天童颂: 此道未丧,知音可嘉。 凿山透海兮唯尊大禹, 炼石补天兮独贤女娲。万松评唱: 南泉如大禹凿山透海,显出神用。 赵州如女娲炼石补天,圆却话头。《无门关》谓: 赵州若在,倒行此令。 夺却刀子,南泉乞命!胡安国颂:手握乾坤杀活机,纵横设施在临时。满堂兔马非龙象,大用堂堂总不知。佛心才颂:草鞋头戴与谁论?四海无风浪自平。解道曲终人不知,江头赢得数峰青。

梦蝶居士《百僧一案》之二三“南泉斩猫” 原文转载,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就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景德传灯录》卷八《池州南泉普愿禅师》
东堂西堂的众僧为了一只猫儿争执起来。猫为宠物,招人喜爱,由喜爱而生痴迷,由痴迷而生贪欲,由贪欲而生忿嗔,由此而违背禅门清规,将清净的禅院变为吵嚷纷争的战场。
南泉遇到这个混乱的场面,决定从根子上进行治理。他认为,争执的根源是猫,猫是引起众僧贪嗔痴的罪魁祸首,所以必须除掉。除非众僧能说出争猫的正当理由,否则无人能救得了它。终于无辜的猫儿成了众僧欲念的替罪羊,被南泉挥刀斩杀。南泉究竟是一时冲动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呢,还是有意为警醒众僧而采取极端的行为?总之,血淋淋的惨剧在清净佛门中上演了。佛教五戒第一戒杀生,南泉的行为在破戒方面显然比众僧的争执走得更远。
关于南泉斩猫的意义,历代有众多评说。有人说,南泉冒着会落入果报的危险,毅然行事,为的是拯救痴迷的众僧,这就是佛菩萨为普度众生而甘愿下地狱的大慈大悲情怀。有人说,东西两堂争论的是猫儿有无佛性,南泉斩猫是为了截断有无相对的偏执之见,是实行佛法正令。也有人说,南泉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先真正否定,“大死一番:,进入真空无相的境界。更有人说,菩萨的杀生与凡夫有极大的不同,因为其”心能转物“,来去自如,破戒只是一时善巧方便,难以测度。
不过,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来看,世界上没有一种真理必须要牺牲一条无辜的生命才能表达其意义。更何况,按照禅宗的观念来看,佛性自我具足,不须外求。既然痴迷于人心,而不在猫身上,错在人,而不在猫,那么斩猫又怎么能真正斩断众僧的愚执呢?
其实,南泉很可能为斩猫之事而懊悔。当赵州和尚从外年归来时,南泉又提到此事,并没有超脱出来。赵州听说后也受到震撼,于是脱下草鞋,放在头上,转身出走。这一系列动作隐含着他对南泉的看法:草鞋本应穿在脚上走路,现在却戴在头上,这不是倒行逆施吗?争猫斩猫,都是本末倒置。南泉叹息到:“刚才要是你在此,猫儿就有救了。
对周先生书【南泉遇到这个混乱的场面,决定从根子上进行治理。他认为,争执的根源是猫,猫是引起众僧贪嗔痴的罪魁祸首,所以必须除掉。】周先生说此话纯粹是俗语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南泉的境界会如此糊涂到必须除掉猫?难道不可以让游客或者拜佛之信徒带走放生或者家养?周大教授望文生义也就罢了。请不要歪曲事实作惊人之举。两堂争取能让猫到自己的院子放养可以有效的减少咬衣服供品的耗子,上面没有说在吵架斗骂。何必要说成混乱?如果这是混乱,任何公司单位谈判都要改成混乱行吗?然后是全部僧众都成贪嗔痴了。周又说【除非众僧能说出争猫的正当理由,否则无人能救得了它。】南泉并没有说让大家说出争猫的理由。周大教授怎么喜欢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南泉意思是:你们不在安心参禅却关心猫的问题,我要问你们,谁能说出自己心底对佛心法的正确见解。猫就给你拿走。周又说【终于无辜的猫儿成了众僧欲念的替罪羊,被南泉挥刀斩杀。南泉究竟是一时冲动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呢,还是有意为警醒众僧而采取极端的行为?总之,血淋淋的惨剧在清净佛门中上演了。佛教五戒第一戒杀生,南泉的行为在破戒方面显然比众僧的争执走得更远。】亏这个周教授先生还在评讲野狐禅。一字说错五百世野狐身。他对禅师的曲解,恐怕不是五万世能脱了身的了。说南泉的偏离比众僧更差。周先生的曲解能力够超人了。南泉逼问大家对禅的见解,因为佛法就是解脱轮回生死的法宝。如果大家对生死大事不明白,当然就不能说出来,而南泉禅师非是残酷的人,但是为惊醒大家对生死的警惕故暂时拿猫的生死作抵押。众僧都是奉持慈悲不杀戒的人,如果说不出真正见解就救不得猫儿,当然也是救不得自己出生死轮回了,换句话说那么猫也是因众人被杀。那既然大家说不出为什么不放掉猫儿?南泉杀猫,是为救当场人和将来无数看到此公案人的法身慧命。当机立断,宁可多戒受沉沦,不拿佛法作人情。周说【当赵州和尚从外面归来时,南泉又提到此事,并没有超脱出来。赵州听说后也受到震撼,于是脱下草鞋,放在头上,转身出走。这一系列动作隐含着他对南泉的看法:草鞋本应穿在脚上走路,现在却戴在头上,这不是倒行逆施吗?争猫斩猫,都是本末倒置。南泉叹息到:“刚才要是你在此,猫儿就有救了。】南泉不是没有超脱,而是考验这个得意门生是不是开悟,能让自己的苦心不白费。赵州脱下草鞋是人生结束。放头上是人生开头的生。死就是生的开始。实在的也就没有死生,生死都是虚幻的缘起而有,本性也空。在生生死死中即是无生大涅槃。楞伽经云:无有涅槃佛,亦无佛涅槃。南泉见他悟得真谛故赞叹他能救的猫

南泉斩猫,赵州戴履这是两宗禅门公案,其实这两件事都是因为一只猫引起的,两家寺院比邻,一只猫穿梭于两家,颇有些齐女二嫁的意味,好在这猫不仅混吃混喝,还附带着抓抓老鼠。

某天两家寺院的和尚突然讨论起猫的归属,占有欲是人的天性嘛,和尚不好意思占有女人,那就占有猫,按照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猫与女人异曲同工,猫的毛如同女人的头发,既是信物又是暗示,猫的娇憨乖巧如同女人的温柔贤淑,猫的皮毛得体如同女人的曲线玲珑,猫的庸懒姿态如同女人的凤眼媚惑,猫时而甜腻怡人时而杀机暗藏如同女人时而婉转可人时而大发雌威……男人如狗女人是猫,所以打狗要看主人面,打猫要看主妇面。

为这只千娇百媚的猫,两家寺院的和尚吵得不可开交,南泉普愿禅师从外面溜达回来了——南泉指的是他所在的寺院南泉寺,普愿是他的法号。我们看古代禅师们的名字如同看日本人的名字,比如马祖道一——马祖是后世对他的尊称,这位俗姓马,道一是他的法号,这位身份太高,所以罕见地以俗姓入了法名;荷泽神会——荷泽指的是他来自荷泽,法号神会;还有赵州从谂,也就是后面即将戴履的禅师,来自赵州的从谂法师——赵州禅做为禅门五宗之外的分支,赵州从谂可谓发源。

南泉普愿禅师看两家寺院的和尚为猫吵架,二话不说一刀把猫给劈成了两半,这好,一家一半,不用吵了吧。

猫劈了不久,赵州从谂也从外面溜达回来了,从谂曾师从于普愿嘛。赵州从谂听说这事,二话不说把鞋子脱了当帽子戴在头上——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自此本狐狸完全认同了这句话,赵州从谂的道行就是比南泉普愿高。

这两则公案,关系因果关系着相,这猫是相,鞋子也是相,不要只看到这两件东西的表象而忽略它们的内涵——不要只看到具体的行为而忽略了行为背后的意义。

这些玩意有些高深,先搁一边,我们还是先从相着手——见性成佛嘛,不着相如何悟性?因情见色,见色入相,入相明性,明性悟空。

从表相看,这两则公案关系到本末,猫,于和尚来说,它存在的价值体现在它是抓老鼠的,争论猫的归属等于是抹杀了猫的价值,所以南泉干脆一劈两半,反正你们只看中猫的归属无视猫的价值嘛,那好啊,一家一半,公平合理——和尚争猫,本末倒置。

赵州自然也知道南泉的用意,但是南泉斩猫已经是犯了杀戒,为了劝导别人而毁了自己的修行,颇有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意味,但是!还有更好的办法,为什么不用两全其美的?比如说把鞋子当帽子戴——多好的行为艺术,很形象地表现了和尚的本末倒置。

赵州的行为艺术,不仅针对着争猫的和尚,也针对着斩猫的南泉,毫无疑问,一怒之下的南泉与争吵不休的和尚一样,都本末倒置了。

南泉和赵州,都是唐代的著名高僧,在当时就看到了世人本末倒置的荒唐,很可惜,千年后,世人还是这么荒唐——先秦诸子之后,中国已不再有哲学,有的只是专制文明的内化,主权大于人权,虚名大于生命,人为的道德高标和意识形态成为主流,自然的人性与权益受到压抑……这不都是本末倒置么?

修身齐家平天下,孔子早就说过,人,家庭,社会这三者的顺序关系,可有人却偏要把国家凌驾于个人之上,把集团凌驾于人民之上……已经本末倒置得荒谬了。

本末倒置到今天,我们终于开始正本清源了,这本从那里正?当他们把末置于本之上时,我们要做的是恢复原来的本末。

从那里开始,在那里结束,他们是从人开始颠倒的(五千年专制文明的内化),那么我们也就从人开始回归。恢复常态,颠覆权威,你本来就是个人,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都是自由的,大家都想通了,大家都做到了,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就回归了——意识形态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意识形态。,本末关系,应该是一目了然了。

希望不要再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仿佛盖房子需要打地基,不打地基的房子,那是海市蜃楼,;地基不牢固的房子,那是危房,随时都会坍塌扭曲。

猫有佛性也罢,无佛性也罢,不有不无也罢 这是它自己的事 我们不住象的同时应该学会不执着!有相也好 无相也罢!一但用心 执着!就都是着相了!就是背道而驰!就好比头岂能穿鞋而行走!的意思!

南泉何曾斩猫?!,是你斩猫了。

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都想得那么复杂?
鞋子顶在头上还是鞋子!却没有人愿意顶在头上。猫大家都抢着要,死了的猫还是猫啊!为什么没人要了?执着啊!

  • 信佛的人为什么养猫
    答:修佛有成的人可以预知时至坐脱立亡,走的非常潇洒。而修佛功夫不到家的僧人也想提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命终,好为往生做准备,所以就在身边养一只长面罗汉猫,好预知时至。于是僧人爱养猫的习俗就流传开来(楼主有兴趣可以去看南泉斩猫的禅宗公案)。 到了最后,信佛的人都愿意养猫了。
  • 禅宗公案:锄草斩蛇 这里说的粗细指的是什么?
    答:这里的粗,应是指修行的初期阶段,放下锄头,应是指的“放下”,放下对世间五欲六尘的执着,放下一切贪嗔痴,入寂灭之法、无为之行。而细,应该指的是放下一切之后,连这个“放下”都要放下,还是要再提起。不提起就无有妙用显现!举起锄头斩蛇,即是提起的妙用。其实,斩之举动,只为惊醒学人...
  • 佛家 禅宗 的公案 有多少?都有哪些?
    答:禅宗公案最著名的都出自《五灯会元》一书,都是收集的祖师大德的公案,还有《宗镜录》等。其他还有各地的祖师大德也有收集有禅宗公案的。
  • 猫有佛性也罢,无佛性也罢,不有不无也罢,就好比头岂能穿鞋而行走_百度知 ...
    答:随喜、赞叹香光庄严,解得切,解得切,阿弥陀佛!这段话,出自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南泉斩猫”:南泉普愿禅师因见东西两堂的人在争一只猫,就对众人说:“能说出什么是禅就能救下猫儿的性命,说不出就将它杀掉。”大家都回答不上来,禅师便将猫斩为两半。这时,赵州和尚从外面回来,禅师把刚才的...
  • 信佛的人为什么养猫
    答:修佛有成的人可以预知时至坐脱立亡,走的非常潇洒。而修佛功夫不到家的僧人也想提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命终,好为往生做准备,所以就在身边养一只长面罗汉猫,好预知时至。于是僧人爱养猫的习俗就流传开来(楼主有兴趣可以去看南泉斩猫的禅宗公案)。 到了最后,信佛的人都愿意养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