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胜利后的世界格局和变化问题有何影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8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是怎样变化的?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冷战开始与德国分裂,具体如下:
1、德国战败后,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美英法苏四国对德国进行了军事占领。
苏联在占领区大量拆除占领区工业,搬迁德国资产作为战争赔偿,使生产能力下降了26%,到1948年春天,占领区被拆除了1900家工厂,其中1700家整体搬迁,同时还带走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到苏联去安装这些设备。
2、西方采取了复兴战后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和德国重建政策,大大刺激了西方占领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很快开始复苏。
德国东西方占领区在政治、经济政策上的严重分化,使得德国分裂迹象越来越明显。在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著名演讲:“从波罗的海便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道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他的“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标志。
3、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对美国议会发表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强调了对共产主义的遏制,他的这个演讲被赋予了全球性政策的意义。
4、苏联举行了莫斯科外长会议,东西方关系破裂,美国政策转向了对苏联扩张的遏制。
苏联于1948年2月改组苏占区经济委员会,使之成为准政府组织,3月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西方占领当局于1948年6月18日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B”记马克以对应。

5、二战后最直接的政治后果是冷战。
但并不能说雅尔塔会议就是冷战,只是形成的政治体系为冷战提供了某种便利。雅尔塔会议为大国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尤其苏联在东欧的全面扩张,除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国家被纳入苏联版图,成为苏联的一部分,东欧国家几乎全部成为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的卫星国。
6,、中国作为战胜国完全没有分享到战胜国的荣耀和利益,除了战争中付出了极为巨大的代价外,还为政治局势的变化付出了沉重代价。
中国是二战的胜利国,在战时阶段获得了一些政治承诺,虽然这些问题要到战后才能逐一落实,但总体上对中国还是比较有利的。由于国民政府迅速陷入内战,并在短期内退踞台湾,中国政权更迭,蒋介石与罗斯福的会谈成果全部落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中国付出的代价沉重

战后初期的世界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战后世界最直接的影响是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成立的联合国是最有影响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美国在二战中崛起,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政治大国。英、法、意、德等西欧列强实力衰退,它们接受马歇尔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国内政局,同时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上受制于美国,纳入了美国冷战战略的轨道。日本在战后初期处于美国占领和半占领状态,并在美国主导下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苏联也在二战中崛起,战后初期成为世界军事和政治大国。战争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同苏联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战后美、苏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根本冲突是冷战的起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的对抗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开始。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则是冷战在军事领域的表现。第一次柏林危机和德国分裂被视为第一个冷战高潮。朝鲜分裂和朝鲜战争亦是冷战的产物。美苏为中心的东西方冷战成为战后初期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基调。

一、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联合国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影响就是美、苏崛起成为世界两大头等强国和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形成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美、苏两国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崛起,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或是在国际政治方面,它们都以绝对的优势、明显领先于其它国家。欧洲列强主导世界的传统格局已不复存在,美、苏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形成了美苏两分天下、主宰国际事务的战后世界两极格局。
所谓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协调盟国战时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体制。雅尔塔体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防止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复活的体制。雅尔塔体制又是以大国均势为基础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体制。雅尔塔体制还是美、苏两国凭藉各自的经济、军事实力,划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从各自战略利益出发,有合作、有争夺地实施大国强权政治的体制。这一体制在战后很快变成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的冷战体制。在这一体制下,美、苏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大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一致原则得到确认;欧洲被分割为二,西欧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东欧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和朝鲜被分裂为二,出现了东、西德国和南、北朝鲜;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东方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西方对峙和对抗,冷战成为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与雅尔塔体制的确立相同步,形成了一批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是其中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
1943年,美、苏、中、英四国提出战后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美、英三国和中、美、英三国分阶段在美国华盛顿郊区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提出了“联合国”作为这一国际组织的名称的建议,草拟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章程,设计了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秘书处等联合国主要机构的框架,并议拟了这些机构的职权。因此,实际上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起了筹建联合国的重要作用。但会议对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的实施问题和创始会员国问题未能达成协议。这两个问题后来在雅尔塔会议上得到解决。

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 6月25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 6月26日,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包括中国代表宋子文、顾维钧、董必武)在《宪章》上签字。这一天后来被联合国确定为“宪章日”。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这一天后来被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之宗旨为:“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二、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强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上述共同目的”。联合国上述宗旨通常概括为“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联合国宪章》共19章111条。除载明上述宗旨外,它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以下原则:(1)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2)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3)各会员国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4)联合国对任何国家采取防止或强制性行动时,各国不得对该国提供协助。(5)联合国应确保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联合国不得干涉各国内部事务。《联合国宪章》还规定了会员国的义务和权利;规定了安理会等联合国主要机构的职能范围,规定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任何实质性问题上一致的原则。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联合国会员国分为创始会员国和接纳会员国,创始会员国包括中国等51个。联大每年召开一次,通常在每年9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二开始,最迟在每年圣诞节前夕结束。联大审议的事项极为广泛,凡联合国宪章规定范围内的任何问题均可讨论。它接受和审议会员国的提案及联合国各机构的报告;根据安理会建议任命秘书长;接纳新会员国;改选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等等。 每届联大选举大会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 设若干委员会(如政治与安全委员会等),讨论交给该委员会的相关议题,作出决议,提交大会通过后,成为联大决议。联大对程序问题和一般问题的表决,以简单多数即1/2以上票数赞成为通过;对重要问题的表决,以绝对多数即2/3以上票数赞成为通过。一国一票,任何国家都无否决权。1946年在伦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大会。此后各届联大都在纽约召开。联大闭会期间,经会员国请求,并获安理会或1/2以上会员国同意,可召开联大特别会议;经9个以上安理会理事国请求,可召开紧急特别联大。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是联合国负责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由5个常任理事国(美、苏、中、英、法)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1965年前是6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安理会有权受理、调查、议决任何国际争端;有权断定侵略,并采取外交、经济或军事制裁来反对和制止侵略。实质性问题的表决,需9票以上(含9票)通过,并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即5个常任理事国须一致通过,每个常任理事国都有否决权。对程序性问题,常任理事国没有否决权。安理会主席由各理事国按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按月轮流担任。通常,都由各理事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亦称驻联合国大使)带员出席安理会。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简称经社理事会,是负责协调联合国及其各专门机构的经济及社会工作的主要机构,由54个理事国组成,任期3年,每年由联合国大会改选其中18个理事国,可连选连任。经社理事会负责关于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有关报告;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同非政府组织磋商各种有关事项等。设有社会发展委员会、人权委员会、非政府组织委员会等。经社理事会每年召开2次会议,表决以简单多数通过,一国一票。非政府组织可派观察员参加会议,无投票权。
联合国托管理事会是联合国负责监督托管领土行政管理的机构。托管领土通过联合国同有关国家订立托管协定而置于联合国托管制度之下。
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司法机关,由联大和安理会选举的不同国籍的15名法官(任期9年,每3年改选5名)组成。国际法院受理各当事国提交的一切案件,以及联合国宪章特别规定由该法院管辖的案件。除已声明接受国际法院强制管辖权的国家间的案件外,国际法院的管辖以各当事国的自愿接受为前提。
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负责组织和处理日常工作的主要机构,执行联大、安理会等联合国其他机构的决议和交付的任务,为联大、安理会等联合国其他机构提供包括会务在内的各种服务。它是联合国所有机构中最繁忙、最庞大的机构,由秘书长主持领导。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安理会以9票以上多数(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推荐,经联合国大会以2/3以上多数通过任命,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联合国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助理秘书长、各级官员及职员都必须与本国政治脱离,也不得接受本国政府或任何一国政府的指示,是只对联合国负责的超国家的联合国官员和职员。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为英语、法语、汉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国际法院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和法语。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位于纽约曼哈顿区东河之滨一片面积为18英亩的“国际领土”上。联合国办事处设在瑞士日内瓦和奥地利维也纳。国际法院设在荷兰海牙。联合国的徽记以从北极角度看去的世界地图为背景,上面环绕着两根交叉的橄榄枝。联合国的旗帜呈长方形,采用浅兰色旗地,正中为白色的联合国徽记图案。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和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和关贸总协定成立,是对战后世界经济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的两件大事。
1944年7月1日~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性货币金融会议(后被称为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美、英、法、苏、中等44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稳定国际汇率和向急需外援的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投资。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以黄金和美元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从而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第一章 战后初期的世界格局

学 习 提 示

一、本章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战后世界最直接的影响是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成立的联合国是最有影响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美国在二战中崛起,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政治大国。英、法、意、德等西欧列强实力衰退,它们接受马歇尔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国内政局,同时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上受制于美国,纳入了美国冷战战略的轨道。日本在战后初期处于美国占领和半占领状态,并在美国主导下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苏联也在二战中崛起,战后初期成为世界军事和政治大国。战争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同苏联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战后美、苏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根本冲突是冷战的起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的对抗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开始。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则是冷战在军事领域的表现。第一次柏林危机和德国分裂被视为第一个冷战高潮。朝鲜分裂和朝鲜战争亦是冷战的产物。美苏为中心的东西方冷战成为战后初期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基调。

二、本章的学习重点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主要通过哪些国际体制和国际组织表现出来。
2、 美国、苏联的崛起与两大阵营形成的关系。
3、 冷战的起因。
4、 冷战初期两大阵营对抗的主要表现。


三、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二战对战后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联合国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影响就是美、苏崛起成为世界两大头等强国和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形成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美、苏两国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崛起,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或是在国际政治方面,它们都以绝对的优势、明显领先于其它国家。欧洲列强主导世界的传统格局已不复存在,美、苏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形成了美苏两分天下、主宰国际事务的战后世界两极格局。
所谓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协调盟国战时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体制。雅尔塔体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防止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复活的体制。雅尔塔体制又是以大国均势为基础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体制。雅尔塔体制还是美、苏两国凭藉各自的经济、军事实力,划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从各自战略利益出发,有合作、有争夺地实施大国强权政治的体制。这一体制在战后很快变成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的冷战体制。在这一体制下,美、苏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大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一致原则得到确认;欧洲被分割为二,西欧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东欧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和朝鲜被分裂为二,出现了东、西德国和南、北朝鲜;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东方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西方对峙和对抗,冷战成为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雅尔塔会议



与雅尔塔体制的确立相同步,形成了一批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是其中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
1943年,美、苏、中、英四国提出战后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美、英三国和中、美、英三国分阶段在美国华盛顿郊区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提出了“联合国”作为这一国际组织的名称的建议,草拟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章程,设计了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秘书处等联合国主要机构的框架,并议拟了这些机构的职权。因此,实际上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起了筹建联合国的重要作用。但会议对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的实施问题和创始会员国问题未能达成协议。这两个问题后来在雅尔塔会议上得到解决。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 6月25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 6月26日,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包括中国代表宋子文、顾维钧、董必武)在《宪章》上签字。这一天后来被联合国确定为“宪章日”。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这一天后来被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成立大会
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之宗旨为:“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二、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强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上述共同目的”。联合国上述宗旨通常概括为“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联合国宪章》共19章111条。除载明上述宗旨外,它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以下原则:(1)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2)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3)各会员国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4)联合国对任何国家采取防止或强制性行动时,各国不得对该国提供协助。(5)联合国应确保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联合国不得干涉各国内部事务。《联合国宪章》还规定了会员国的义务和权利;规定了安理会等联合国主要机构的职能范围,规定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任何实质性问题上一致的原则。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联合国会员国分为创始会员国和接纳会员国,创始会员国包括中国等51个。联大每年召开一次,通常在每年9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二开始,最迟在每年圣诞节前夕结束。联大审议的事项极为广泛,凡联合国宪章规定范围内的任何问题均可讨论。它接受和审议会员国的提案及联合国各机构的报告;根据安理会建议任命秘书长;接纳新会员国;改选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等等。 每届联大选举大会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 设若干委员会(如政治与安全委员会等),讨论交给该委员会的相关议题,作出决议,提交大会通过后,成为联大决议。联大对程序问题和一般问题的表决,以简单多数即1/2以上票数赞成为通过;对重要问题的表决,以绝对多数即2/3以上票数赞成为通过。一国一票,任何国家都无否决权。1946年在伦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大会。此后各届联大都在纽约召开。联大闭会期间,经会员国请求,并获安理会或1/2以上会员国同意,可召开联大特别会议;经9个以上安理会理事国请求,可召开紧急特别联大。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是联合国负责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由5个常任理事国(美、苏、中、英、法)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1965年前是6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安理会有权受理、调查、议决任何国际争端;有权断定侵略,并采取外交、经济或军事制裁来反对和制止侵略。实质性问题的表决,需9票以上(含9票)通过,并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即5个常任理事国须一致通过,每个常任理事国都有否决权。对程序性问题,常任理事国没有否决权。安理会主席由各理事国按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按月轮流担任。通常,都由各理事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亦称驻联合国大使)带员出席安理会。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简称经社理事会,是负责协调联合国及其各专门机构的经济及社会工作的主要机构,由54个理事国组成,任期3年,每年由联合国大会改选其中18个理事国,可连选连任。经社理事会负责关于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有关报告;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同非政府组织磋商各种有关事项等。设有社会发展委员会、人权委员会、非政府组织委员会等。经社理事会每年召开2次会议,表决以简单多数通过,一国一票。非政府组织可派观察员参加会议,无投票权。
联合国托管理事会是联合国负责监督托管领土行政管理的机构。托管领土通过联合国同有关国家订立托管协定而置于联合国托管制度之下。
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司法机关,由联大和安理会选举的不同国籍的15名法官(任期9年,每3年改选5名)组成。国际法院受理各当事国提交的一切案件,以及联合国宪章特别规定由该法院管辖的案件。除已声明接受国际法院强制管辖权的国家间的案件外,国际法院的管辖以各当事国的自愿接受为前提。
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负责组织和处理日常工作的主要机构,执行联大、安理会等联合国其他机构的决议和交付的任务,为联大、安理会等联合国其他机构提供包括会务在内的各种服务。它是联合国所有机构中最繁忙、最庞大的机构,由秘书长主持领导。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安理会以9票以上多数(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推荐,经联合国大会以2/3以上多数通过任命,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联合国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助理秘书长、各级官员及职员都必须与本国政治脱离,也不得接受本国政府或任何一国政府的指示,是只对联合国负责的超国家的联合国官员和职员。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为英语、法语、汉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国际法院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和法语。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位于纽约曼哈顿区东河之滨一片面积为18英亩的“国际领土”上。联合国办事处设在瑞士日内瓦和奥地利维也纳。国际法院设在荷兰海牙。联合国的徽记以从北极角度看去的世界地图为背景,上面环绕着两根交叉的橄榄枝。联合国的旗帜呈长方形,采用浅兰色旗地,正中为白色的联合国徽记图案。


1946年第一任秘书长特吕格弗·赖伊

联合国会徽
联合国总部大厦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和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和关贸总协定成立,是对战后世界经济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的两件大事。
1944年7月1日~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性货币金融会议(后被称为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美、英、法、苏、中等44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稳定国际汇率和向急需外援的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投资。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以黄金和美元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从而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5年12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宣告成立。基金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1947年3月1日开始工作。基金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缴纳的份额。成员国享有提款权,即按所缴份额的一定比例向基金组织借用外汇的权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各成员国派出理事组成。日常事务由执行董事会处理。世界银行于1946年开业,最高权力机构也是理事会,日常事务也是由执行董事会处理,历届行长均为美国人。两机构均在1947年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

1947年10月30日,包括倡议国美国在内的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及123件双边关税减让的最后议定书。总协定共4部分38条,于1948年1月1日生效,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组织正式成立。关贸总协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缔约国大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一般采用协商办法而不用投票方法来决定事项。闭会期间由代理理事会处理重要事务,由秘书处处理日常事务,并设有若干委员会和工作组。宗旨是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以求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主要活动是主持减让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多边谈判和协调成员国的贸易争议。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二战胜利后的世界格局基本上是经过精心策略的战胜国主宰世界的格局,这个格局发展到今天,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美、苏争霸的冷战阶段。在基本势均力敌的两个世界对抗中,整个世界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而受益最大的却是战败国德国和日本。为了对付社会主义苏联,美国不但没有严厉惩罚德、日两国,反而大行马歇尔计划,支持德、日复兴。虽然联合国宪章规定德、日不许恢复武装,却正好使德、日经济免受庞大军费开支困扰,因而发展很快,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这是当初谁也没料到的。相反,苏美展开全球竞争,疯狂进行军备竞赛,国力大损,苏联几被拖垮,美国也靠借债度日。 第二阶段是美国独领风骚阶段。由于中国、前苏联发生政治剧变,少数坏人和蠢货当道,前苏联被无情肢解,经济发展一落千丈,很快由超级大国变成二、三流国家。中国虽然表面上没有崩溃,但也是迷失方向,名为韬光养晦,实为甘当美国的走卒,所以两极格局和毛泽东苦心谋划的三角格局都不复存在,美国乐陶陶一极称霸。 第三阶段是最近发生的多国挑战二战框架,反对美国霸主地位。而发起挑战二战框架的国家恰恰是二战的主要战败国德、日两家挑头。这种正在发生的历史,突出表现在加入联合国等问题上。 说起多国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原因,倒是因美国的倒行逆施引起的,这一点值得注意。美国今天教训这个国,明天消灭那个国,搞的世界人心慌作一团。为求自保,有的公开入股,派兵参加侵略战争,有的暗送秋波,怀中掏出大把金钱。当然也有英明领袖,暗中策划组成反美联合阵线。在这场斗争中,日本最为精明,深知无争霸世界能力,因此紧靠世界霸主美国,反对中国,妄想在世界性霸主美国支持、默许下成为亚太地区霸主。法国总统希拉克最为大气,力图整合欧洲,联合中国、俄罗斯等国对抗美国。计策虽然美妙,只可惜希拉克总统生不逢时,内外遇到的全是鼠目寸光之徒,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成问题的是中国,在当今世界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之生死存亡之秋,不思春秋霸业,却大唱和平主旋律的调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令人悲愤。倒是印度、巴西,雷声小、雨点大,悄悄作起联合国常任理事之梦。 说到联合国,不得不谈联合国的本质。二战之后,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五年在美国华盛顿和旧金山脱胎的联合国,表面上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包括后来的反饥饿、反疾病、反愚昧等,实质上很明确,就是由战胜国决定人类命运,并没有考虑到战胜国变成新法西斯国家怎么办。否决权的规定,以使联合国成为摆设。二战后前苏联和美国频繁便用否决权,使联合国成为摆设。在常任理事国中,美国最会使用否决权为已服务,叫你联合国什么不利美国的事都干不成,能利用联合国则利用之,不能利用则躲开联合国自个干。有些国家空有否决大权,却不见行使,如文物一般。因此,可以说联合国的本质是美国的工具。 德国、日本、巴西、印度四国要结伙冲击二战政治框架,自有他们的道理,联合国老一套也该改一下,否则有违公平。联合国的改革有不可阻挡之势,问题是联合国怎样改,是在现任常任理事国怎样想,中国应该怎样想和怎么办。 联合国怎样改?有两套办法,一是换汤不换药,增加几个常任理事国,使世界各国头上多增加几个负担,另一个是废除否决权,重大事情由所有成员国投票决定,在联合国实行民主制。 现任常任理事国各国的心态是什么,应加以分析。美国自成立联合国以来,顺风顺水,自然第一个反对联合国改革,但美国人很聪明伶俐,明知多数国家赞成改革,不会公开反对,而是采用声东击西,分化瓦解的政策。总之,改革不能损害美国的利益。英国多年来只是美国应声虫,自然还会步美国之后尘。最近些年来,俄国人一直患痴呆病,什么国土沦丧、财政崩溃等全无感觉,自己人被美国人卖了还替美国人数钱,不会自己思考问题,更不会有所作为。只有法国还不糊里糊涂,但势单力弱,不能左右大局。法国最想通过改革增加德国一类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毫无疑问的。 在中国必须对二战后形成的新格局做出判断和决策的时候,必须重点搞清中美关系问题。在此问题上,几十年来从中央到媒体精英主流,都力主修好、维护中美关系。据说这种意见反映了某决策人的意见,这个决策人分析二战后的世界各国状况好坏的原因,总结为:看你跟美国关系如何。处的好的国家,日子都好过,反之,都不好过,因此,为处好美国关系,宁可不出头。且不说这种判断是否符合事实,姑且承认这是事实,问题是中国怎样才能取得美国满意。一条是把中国变成美国殖民地,对此美国肯定满意,中国老百姓和多数官员、知识分子不满意;一条是毛泽东的战略,以斗争求和好,这一条美国不满意,中国现领导也不想那样做;另一条是我承认你是老大,我发展成老二、老三是否行。对于这一条,答案是肯定不行,美国不会满意,美国的主意是,也只能是叫中国变成新殖民地。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个基本事实摆在面前:是中国不能发展到美国的水平,凡是有想把中国美国化的都是做梦。不说别的,单说目前美国消耗能源占世界百分之四十以上一项就决定中国不能美国化。一方面,美国才有两亿多人口就占四成能源,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把全世界能源百分之百给中国也达不到美国水平,怎样实现美国化?至于全世界都走美国路更是笑话,除非发动一场世界热核战争,杀的全人类人口只剩五亿才行,要不然的话,就不要学美国。对此等常识性东西,美国是清楚的,所以要找借口侵略伊拉克,还想侵略伊朗等国家,目的就是占有资源,维持美国的正常生活水平。说美国不反对中国统一和发展,完全是骗人的。中国发展起来还了得!有些人把美国当活雷锋,真是大白天见了鬼了!美国的如意计划是,至少要维持现状,谁发展都是同美国争生存空间,特别防止中国坐大,中国发展了,美国就要喝西北风去,这是市场经济常识。中国这样的大国,只能是美国的战略对手,根本不存在战略伙伴关系;中美结成战略伙伴,对付谁?美国利益的最高层次,是令中国也前苏联化,只有俄、中类大国被肢解和殖民化,美国才睡得着觉! 说到这里,要强调一点,我并不是反美国人民,而是反美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反美国资本制度。全世界人民必须明白,美国那一套是癌细胞,最消耗能量,如果癌细胞扩散到全球,人类整体死亡的日子就到了。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应该怎么办?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坚决维护二战原有框架,反对实质性改革。二是采取实用主义方针,支持德、印、巴加入常任理事会,以日本对二战认识不彻底为名,坚决反对日本加入。三是带头摧毁二战框架,取得绝大多数国家人心,重新洗牌,争取最好前途。必须明白,二战框架是对美国有利,对中国未必有利。以上三策,前者为下策,因为会得罪多数要求改革的国家,后者为上策,即能争得人心,又能打破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第二种方案是中策,可操作性强,可进可退。何去何从,是中国政府必须面对的。 总的来说,中国要有突破二战胜利后结构的思路,因为事实上也有突破。中国应采用软化美国,孤立日本,争取英国,依靠巴西等第三世界,团结法国和俄罗斯的战略方针。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什么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活动的误区,应该怎样走出误区。误区可概括为不研究二战性质和产生原因,不研究为何取得二战胜利,不联系实际,不研究新绥靖主义和新帝国主义问题,不研究中国在二战中的特殊地位,不研究怎样才能消灭战争,不研究反战运动等。走出误区可概括为指出二战的性质,二战是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法西斯分子和绥靖分子共同策动的,指出了二战的开头和结尾都在中国,指出二战后真正的进步是社会主义思潮带来的,指出了反殖民主义和反战运动的意义,指出了二战纪念范围应是全人类的,指出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的缺陷等等。

  • 66 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表现和原因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由于欧亚11个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加上社会主义苏联、1924年建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国、1959年胜利的古巴革命,形成了由14国组成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次,战后迅速...
  • 简评“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答:把握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1.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
  • 二战后国际经济格局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请指出具体时期及其特征...
    答:2.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显著变化,标志着单极美国霸权经济的衰退。原因包括:美国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对石油价格的控制引发的能源危机;以及美国面临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而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增长则超越了美国,导致了美、日、欧经济实力的均衡重塑...
  •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一、重塑国际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许多国家的兴衰和实力的重新分配。战后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形成了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即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这场战争使得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了独立,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同时加速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2.两极格局形成 但苏联在经济上还是无法与美国抗衡 3.20世纪70年代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4.西欧和日本相继崛起 20世纪70年代 在资本主义世界与美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5.二十世纪后半期亚洲国家相继崛起 6.经济全球化...
  • 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
    答:二战胜利后的世界格局基本上是经过精心策略的战胜国主宰世界的格局,这个格局发展到今天,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美、苏争霸的冷战阶段。在基本势均力敌的两个世界对抗中,整个世界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而受益最大的却是战败国德国和日本。为了对付社会主义苏联,美国不但没有严厉惩罚德、日两国,反而大行马...
  •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答:在战争中苏联大大扩展了疆土,解放了东欧大片领土。苏联成为战后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或粉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所谓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建立在美苏势力均势基础之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
    答:第一次应该是在二战初期的时候:欧洲帝国主义的势力普遍被削弱,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苏联的势力也有所兴起。但是苏联和美国的国力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美国此时在世界强国中一枝独秀。第二次是在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 这段时期是美苏争霸时期,也是二战后国际格局中最重要的“两极格局”,这段时间...
  • 怎样认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
    答:是的,二战之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2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跟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以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为首,而社会主义阵营以苏联为老大,二战之后为惩罚法西斯国家,给予在经济跟军事上的严厉制裁。在领土上也重新划分,比如德国一分为二:东德跟西德,朝鲜一分为二:南朝鲜(现...
  •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及成因各是什么世界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
    答: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到一超多强格局的演变,世界格局的演化着眼于已发生的史实,20 世纪 70 年代后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欧盟的发展,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等都冲击了两极格局。但这些理论尚无法改变两极格局或一超多强格局的现实。多极化仅仅是历史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