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 力挽狂澜 秋瑾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秋瑾 这句话的意思

中流砥柱
【解释】: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近义词】:砥柱中流
【反义词】:擎天柱石
【语法】:偏正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力挽狂澜
【解释】:挽:挽回;狂澜:猛烈的大波浪。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出自】: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示例】:乾坤苍莽正风尘,~仗要人。 ◎清·丘逢甲《岭云每日楼诗钞·村居书感次崧甫韵二首》
【近义词】:扭转乾坤、砥柱中流
【反义词】:力不能支、力不从心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合起来就是: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中流砥柱
【解释】: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近义词】:砥柱中流
【反义词】:擎天柱石
【语法】:偏正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力挽狂澜
【解释】:挽:挽回;狂澜:猛烈的大波浪。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出自】: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示例】:乾坤苍莽正风尘,~仗要人。 ◎清·丘逢甲《岭云每日楼诗钞·村居书感次崧甫韵二首》
【近义词】:扭转乾坤、砥柱中流
【反义词】:力不能支、力不从心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秋瑾生于福建省厦门,留学日本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3月间回绍兴,与徐锡麟等创办明道女子学堂。1907年7月15日于浙江省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得年31岁。著有《秋瑾集》。1930年于绍兴轩亭口建立了秋瑾烈士纪念碑,至今未变。

        秋瑾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1881年9月,秋瑾祖父秋嘉禾离云宵,赴“鹿港厅同知”任。1885年,父秋寿南在福建提督门幕府任内,以劳积保知县,分发台湾。初赴台北府某县任,却被人捷足先得,改除“台湾抚院文案”。1886年,秋寿南在台湾,嘱亲戚何禄安护眷赴台。秋瑾随母亲兄妹道经上海,耽搁数月;后搭粮船成行。海上遇台风;数日后,安抵台北。三月后,随母亲兄妹返回厦门。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父母做主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神冲老铺子富绅子弟王廷钧结婚。秋瑾在婆家双峰荷叶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

  光绪三十年五月,赴日本留学,同年秋,在上海创办《白话报》,倡导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十月间,参加冯自由等在横滨组织的“洪门天地会”。同时结识鲁迅、陶成章等人。三十一年三月回国筹措学费,经陶成章介绍,在上海认识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回绍兴后结识徐锡麟。经陶、徐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次东渡日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学习;八月,在黄兴寓所会晤孙中山,经冯自由介绍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主盟人。

  年底,因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清国韩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率领同学回国。次年二月,由陶成章等辗转介绍,到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两个月后辞职去上海,与陈伯平、尹锐志等密商,准备组织江浙会党,发动武装起义。

  八月,在上海试制炸弹,不慎炸伤,险遭逮捕。同年冬,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为策应同盟会发动的萍、浏、醴起义,回浙江联络会党。萍、浏、醴起义失败后,与徐锡麟共谋发动皖浙起义,由徐赴皖活动,自己主持浙江军事。

  三十三年初,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以大通学堂为立足点,往返沪杭,运动军学两界,同时又到金华、处州等地,联络龙华会、双龙会、平阳党等会党组织。研究整顿光复会组织办法,草拟光复会军制,撰写了《普告同胞檄》、《光复军起义檄》等文告;对聚集在大通学堂的革命志士和会党头目进行军事训练。

  是年夏,将浙江光复会员与会党群众组成光复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字为序,编为八军,推徐锡麟为统领,自任协领,约定安徽、浙江同时举义。安庆起义失败后,谢绝王金发等人要其暂时离开绍兴的劝告。六月初四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仅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7个大字以对。初六(7月15日)凌晨,秋瑾就义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遗骸几经迁葬,后建墓于杭州西泠桥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