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6�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有那几个观点?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媒介例子加以说明。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马歇尔夫妇喜欢中国,为什么回国后连受打击?

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加速了战争的进程。对于马歇尔上尉来说,他当初“挤破头”来到欧洲参加战争,就是为了实现自己当将军的梦想。然而,在一次演习中,他仗义执言,彻底的“得罪”了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前途十分渺茫。
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反而引起了潘兴的极大兴趣和偏爱,一年之内连升3级,成为临时上校并调往总部,负责上百万部队的调配工作,成为潘兴身边最得意的助手。就在报请上级晋升他为准将时,战争结束了,马歇尔几乎又回到了从前。

好在有潘兴“罩着”,战后的日子比较惬意。
美国人的务实态度,近乎没有人情,头天还在欢迎英雄凯旋归来,第二天就要裁军和减少军费预算。马歇尔也被取消临时上校,恢复原来的上尉军衔,而同一时期的麦克阿瑟在家人的运作下,成为西点军校校长,官居准将,这让他愤愤不平。
1921年潘兴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作为其首席助理和妻子也搬到了华盛顿。不久,他也晋升为正式中校,经济宽裕、工作轻松。但先天有心脏病的妻子不能生育,夫妻俩决定收养一个养女,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是他最愉快的一段日子。



3年后,潘兴的任期已满,考虑到马歇尔的前途,必须有一定的野战部队任职时间,将他分配到驻守天津的第15步兵团任代理团长,这是他第一次指挥团级部队。马歇尔也对悠久的东方文化十分向往,与家人一起高高兴兴地来到中国。
初到天津,第15步兵团并没有给他留下好的印象。在驻华外国军队中,美军的名声是最臭的,官兵们纪律涣散,喝酒、打架成风;军容风纪更显得邋遢,服装颜色不统一,与同驻的英军相比,美军更像是一支“乞丐”部队。



管理过上百万部队的马歇尔,这些事情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整顿快捷而有效。他要求定做统一的服装;改造营区环境;同时,加强部队军事训练,他亲自监督每一个班的训练。很快,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官兵们也十分尊敬他。
当然,马歇尔十分喜欢东方文化,他学习3年汉语成了“中国通”。更热爱中国的还有马歇尔夫人,家里雇了10个佣人,不需要干家务;她到处旅行,尤为喜欢瓷器和丝绸。一家人过着“贵族”般的日子,以致回国时,她还一直恋恋不舍。



然而,世事难料,马歇尔遇到家庭重大变故。
1927年,马歇尔期满回国,担任陆军军事学院教官,并在华盛顿安置了新家。马歇尔夫人不顾天生疾病,用在中国购买的大量瓷器、地毯、漆器等物品装饰新家,由于兴奋和劳累,突发先天性心脏病去世了。
相濡以沫26年的妻子去世,对马歇尔的打击很大。他终日萎靡不振、沉默寡言,人一下子瘦了许多,过去强壮、自信的马歇尔不见了。他在家里的各个房间里,都摆着妻子的照片,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始终走不出失去妻子的痛苦。



人们这时才知道,马歇尔夫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生育,但他始终不离不弃、恩爱有加,细心地呵护她,并把妻子的病史隐瞒下来,很少有人知道真实情况。关于他们夫妻的流言蜚语戛然而止,人们纷纷同情和理解他为妻子所做的一切。
陆军部也知道了马歇尔的遭遇,为了让他从悲伤中恢复过来,决定调其去本宁堡步兵学校担任副校长,在他们看来,换换环境可以分散一下马歇尔的注意力,尽快的振作起来。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



在步校期间,遇到了经济大萧条。马歇尔开始像以往那样,先从环境卫生开始入手。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他“拆东墙补西墙”,用废弃的建筑拆下来的材料,建了两座崭新的教室;鼓励官兵们开垦荒地、种蔬菜、养家禽,改善生活。
步校的官兵十分喜欢这位平易近人的副校长。马歇尔忘我的工作,渐渐地走出了抑郁状态,人也胖了许多,但50岁的他依然孤身一人,没有续弦的意思。直到3年后,遇到了46岁的演员凯瑟琳,这位寡居多年的女人走进了他生活。



走向“正轨”生活的马歇尔,事业却不顺利。
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了巨大冲击。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田地荒芜,农民破产,民众生活艰苦,饿死许多人。罗斯福上台后实施新政,投入大量的市政建设,将失业的农民和工人组织起来成立“养护队”,修公路、建机场等等,并由美国陆军承担“养护队”的管理。
于是,马歇尔有机会成为17个劳动营25000名年轻人的行政长官。他以极大的热情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很快将这支劳动大军带成一支守纪律、高效率的队伍,引起了政界和军界的广泛关注和赞扬。



他们纷纷为马歇尔中校鸣不平,希望他能获得晋升。让所有人不明白的是,此时已是陆军参谋长,四星上将的麦克阿瑟却“死活”不同意。原来,他和马歇尔的“冤仇”由来已久,需要追溯到一战期间说起。
当时是“彩虹师”参谋长的麦克阿瑟,虽然他有无可挑剔的军事天赋,但凭借其“官二代”的身份,常常绕过师长指挥部队。潘兴等人十分反感这个狂妄自大、相当自负的人,决定解散“彩虹师”,刹一刹他的“威风”和骄狂。



在其家人的斡旋下,好歹保住了“彩虹师”,但他并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发誓一定要对潘兴等人给予报复,马歇尔作为潘兴的“身边人”,自然是他报复的重点。于是,就有了漠视众人呼吁,不批准马歇尔晋升的一幕。
更过分的是,麦克阿瑟一纸调令,将马歇尔调往国民警卫队任职。这一命令犹如晴天霹雳,让马歇尔彻底蒙了,因为国民警卫队不是正规军,干得再好也不可能得到晋升。说白了,麦克阿瑟就是想用这个方法,让马歇尔以中校衔“退休”。



一心渴望成就和功名的马歇尔,不愿就这么结束军旅生涯,他写信给麦克阿瑟请求收回命令,甚至潘兴也写信,劝其改变主意。结果,不说还好,越说越来劲,发电报,命令马歇尔立刻赴任。一连3个月,他都没有笑过一次,这个打击太大了。
年老的潘兴不顾身体虚弱,亲自到家安慰他,并写信给罗斯福和陆军部长,要求晋升马歇尔为准将。在罗斯福等人的干预下,骄横的麦克阿瑟依然不为所动,“晋升可以,要三年以后”。致使马歇尔担任中校18年后,才破格晋升为准将。
看来,这种“小人”无处不在,大家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马歇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943年秋,马歇尔在美国军内外受到美国人的崇敬程度,就连罗斯福总统本人也超不过他,美国军队在世界上6条不同的战线上作战,战争规模如此庞大,由于有马歇尔在华盛顿的坚强指挥,对部队需要的轻重缓急了如指掌,因此避免了慌乱、恐慌和重大损失。称马歇尔为“国家的监护者”,无论如何也是不为过的。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麦克卢汉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获得剑桥博士学位。
  麦克卢汉在对传播的研究中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而不是用实证的方式来得出结论。在这种艺术的探索中,麦克卢汉得出了那个后来震动世人的结论:“媒介就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作为一位文学学者,麦克卢汉以诗人的想象力来探索语言的极限,而不是接受那些现成的教条。诗歌艺术为文化定位和感觉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麦克卢汉欣赏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在他的著作中多处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响。麦克卢汉认为在技术非凡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里,我们假如不想成为文盲的话,或者在“媒介本身直接影响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意识的情况下”不成为被动的受害者的话,我们就必须采取艺术家的态度。“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最机智。”(Mcluhan,Nov,1955:109-110)。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了他的《理解媒介》,在该书的第一章第一段里,他这样写道:“在我们这样的文化中,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把所有的事物都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假如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就是讯息,我们难免会感到吃惊。”(1964:7)。“严厉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会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熟悉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1964:18)
  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探索,就意味着放弃逻辑推理式的话语,放弃因为、所以那类的推断。麦克卢汉说:“我不解释,我探索。”(Stearm,1967:xiii)当他说他探索的时候,他指的是他喜欢发现和辨识、用双关语等类似的技巧,而不是利用逻辑分析和实证测试等学院派的传统做法。他在学术上的艺术尝试,以及传统社会科学界对媒介本身研究的忽略,使麦克卢汉的理论在他毕生工作的学术圈里要遭到冷遇。
  尽管麦克卢汉的观点从纯学术方法上难以接受,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却很轻易理解。他在北美严厉的学术界倍受冷落,但在中国的传播学界却是享有盛名:几乎翻开任何一本传播学教科书,都能看到作者拿出专门的章节介绍麦克卢汉的理论。究其原因,一是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开展较晚,研究者中有相当一批人是中文系出身,相同的文学背景使他们更轻易接受和理解麦克卢汉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二是在过去的那些年里,我国新闻受文学的影响很深,各种文学化、艺术化的方法经常被用来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第三,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界多年来的研究以新闻学为主,侧重于实际的应用和宣传,实证的传统相对薄弱,不像西方的学者们那样非要用实验来检验麦克卢汉的理论后才肯信服。

  •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什么职业
    答: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受到当时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亨利·西奇威克的影响,正因为这个人对他在经济学及道德哲学方面的影响很大,马歇尔的学术兴趣逐渐由物理学转向了哲学和社会科学。于是,马歇尔的思想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曾经他把西奇威克称为自己“精神上的父母”。后来,他看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 马歇尔的一生是怎样的?
    答:马歇尔在步校建立了一个学员档案,把他认为有才华的青年军官的名字一一记在上面。后来马歇尔担任陆军参谋长之后,这个档案便成了无价之宝,他常据此选派指挥官。1932年底,马歇尔调到斯克雷文堡带兵,随后又被任命为伊利诺斯州国民警卫师的师长。1936年8月,55岁的马歇尔由中校正式晋升为准将。1938年夏,马歇尔准将被任命...
  • 马歇尔提出了哪些经济学理论?
    答:马歇尔在分析需求时,又提出了“需求弹性”的概念,用以衡量价格下降或上升一定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比率,也即衡量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马歇尔第一次用代数和几何图形对需求弹性作做严谨的表述,经其阐述和传播,需求弹性至今已成为西方经济学中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 生产理论 马歇尔的生产理论就是他的供给...
  • 马歇尔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答:阿弗里德·马歇尔(1842~1924),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创始人,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伦敦附近克拉芬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银行的高级职员。幼年笃信宗教,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马歇尔对伦理学、哲学等社会科学也极其爱好,由于对...
  • marshal是什么意思
    答:marshal意思如下:英 ['mɑːʃ(ə)l]美 ['mɑrʃəl]。n. 元帅;司仪。vt. 整理;引领;编列。vi. 排列。n. (Marshal)人名;(英)马歇尔。谐音“马歇尔” -- 大家都知道马歇尔计划吧 --- 马歇尔将军这个人是很有人格魅力的,是一个很伟大的人,美国本来要授予...
  • 马歇尔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答:阿弗里德·马歇尔(1842~1924),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创始人,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伦敦附近克拉芬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银行的高级职员。幼年笃信宗教,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马歇尔对伦理学、哲学等社会科学也极其爱好,由于对...
  • 马歇尔简介?
    答:(1842-1924) ——剑桥学派的创建人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及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1842年,马歇尔出生于英国伦敦区一个朴实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接受他那极为严厉的、期望他儿子能成为一个牧师的父亲的教育。但他背叛了他父亲的意愿,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
  • 经济学家马歇尔是哪个国家
    答:马歇尔全名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是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其《经济学原理》在西方经济学界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该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马歇尔曾担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
  • 改变了整个战后欧洲格局的马歇尔将军简介
    答:这是马歇尔将军,美国历史上最大军队的缔造者,罗斯福总统和杜鲁门总统的首席战略家。然而,马劳是美国历史上的超级巨星。美国人说他的能力和品德只能和他们国家历史上只有一个人相比。这个人就是“国父”华盛顿。和“国父”平起平坐,说明老马真的不错!马歇尔小时候是个又穷又倒霉的孩子。他因为成绩不好,被人戏称为...
  • “马歇尔”背后的真实故事
    答:审判的故事是在马歇尔,一个新的电影导演雷金纳德哈德林(一个警告:许多破坏者为电影前面)。《决战:瑟古德·马歇尔与改变美国的最高法院提名》一书的作者威尔海古德(Wil Haygood)说,由查德威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扮演的这个有名无实的角色,似乎更值得拍一部好莱坞传记片。(海古德还写了《 *** 》的文章,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