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随笔 读《怎样评价学生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31
实习老师来校后的校园生活

每天7点走出去到公车站坐公车准时出发,不得不坚持每天清晨6点多就起床了。下午7点我们就从见实习学校坐公车回来。一天下来只得一个累字。第一次感受到教师的艰辛、伟大,平时的这个时候我们还处在睡梦中。第一天去见习学校,我们在校门口等了足足30分钟,进去后一个短会之后,我们分配到英语老师带的各个班级做助理。我和宇鸿跟的是英语科的科组长— 李丽君老师。我们带的班级是5年级和2年级。
总体收获:
一、 我们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去工作,切实抓好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备、辅、练三个环节。备:备教材、备学生、备重点、备难点、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突发因素;辅:辅优生、辅差生、重点辅“边缘”生;练:不超纲、不离本、考题灵活、开发思维、迅速反馈、及时补漏。
二、 注重教书育人,从实际出发。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待事物,从学生的实际与特点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生动活泼,有趣多样的学习活动,寓教于乐。歌曲、绕口令、小诗、猜谜、贴纸奖励、传悄悄话,Bingo情境表演以及小组竞赛等活动。都无处不在地让学生能看能听、能说能唱、能画能涂,使他们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在学生出现差错的时候,我们要有耐心,要给予她们正确的引导和改正的机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课不能只是老师问,学生回答,而是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讨论,想象猜测,引导学生多观察,对比寻找总结。
三、 提供大量机会,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张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为发展长处而学,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见习时间安排:
阶段一:
初始,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修改作业,大堆的作业:试卷,听写本,家听本、活动手册……有时帮助老师制作教具,制作PPT课件……不禁感叹学生的学习任务之重、教师工作之忙碌、也感慨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当年和今日不可同日而语。值得欣慰的是,这一代孩子的知识接受能力很强,学生的家庭作业基本上都做得很好,当然这也离不开他们老师的功劳。平时我们都会在教室里看管学生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难题。通过李丽君老师的带领和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郭旋凯在上课的时候不专心、搞小动作,下课了就活泼的玩,蹦蹦跳跳。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在和指导老师谈话中得知他的情况。我在放学后给予他课外加以辅导,给他鼓励。几天过去,他的表现一天比一天好。问题学生不再问题,帮了老师一个忙,也算得上是见习的一大收获,心里很欣慰、很高兴。而后一有空我们就听学校教师授课,不管是自己的指导老师还是别的老师,只要老师同意我们听课,我们就去听课,我从1年级到6年级的课都听了,无论是英语课还是其他的科目,做好听课记录,记下授课的好方法,课后也做些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自己的见习授课做铺垫。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那些老师的授课很精彩,在课堂纪律管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授课等等多方面,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多,效果很好,以前听说过“有效教学”,在这里才真正体会到了。

阶段二:
观摩了2天的课程后,对课堂教学程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能得到知道老师的肯定,我经常跟她去上课,辅助她辅导学生,多和她交流自己的想法。终于在见习的第三天,李丽君老师给我这个机会了,是一堂复习课。是501班的,一个比较好的班级。虽然没有任何心里准备,但为了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我还是鼓起勇气,凭着平时的经验和听课得到的经验成全了教师生涯的的第一次登台授教。我站在了讲台上感觉到有生以来没感到过得压力,心里很激动也很紧张,但依然是满怀信心。因为这节课是复习课,内容比较简单,老师也曾经说过了一些,而自己感觉也蛮熟悉的。发现小学生特爱好动,每讲一道题每叫一个人回答问题,她们都异常兴奋,有些学生趁机乱哄哄,怎么管制也无法全体顾及。但庆幸的是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听话的。当然一部分是因为李丽君老师站在一边,她们都害怕她。另外一部分是我平时已有空就到她们的教室和她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得知他们的性格,或许年轻和他们相处得很好。当然这节课进行得还顺利。或许是紧张吧,我做得不够好,但老师当场给我纠正。正的非常感激李丽君老师,在这短短的40分钟,我感觉仿佛经历了半个人生。课后我将自己的上课情况和知道老师的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我发现:作为老师—授课者,就要想方设法营造和谐积极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老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这样才能得到我们教育者最想得到得效果,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点。这样的教学才是理想的教学,课堂结束后指导老师做点评,赞扬我的镇定,我的知识的传授,只是在对课堂纪律控制不够,确实,我一直都忽略了这一点。在指导教师的点评之后我又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意识到自己的确是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时候无法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内容,更严重的是不会处理在课堂出现的突发情况。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它带给学生的快乐不仅仅来自合作探究活动的本身,还来自学生个体的快乐可以有很多人来分享。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学习中的合作伙伴。他们一起合作,一起探索,一起面对困难,也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可是,并不是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够得到快乐,有的小组刚成立,矛盾就来了,最后搞得不欢而散。谁不希望自己的小组合作探索成功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要更新我们教师的观念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我们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二、要制定一个小组约定
  
  研究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应该是自动化的,很多学习活动应该自主决定,自我约束,自负责任。因此,有的小组建立以后,会因为意见分歧而不愉快,这种不愉快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有的学生就会认为"还不如我自己一个人自己干,跟他们在一起除了争吵,就是浪费时间的闲聊。"为了保障研究学习的开展,应当事先讨论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然后,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约定,这对以后开展研究很有帮助。当然,这样的约定要考虑周全,至少要回答以下问题:
  
  (1)当某一成员在小组讨论时不能集中精力,老是说闲话时,我们应该怎样?
  
  (2)当某一成员不能按时完成其承担的任务时,我们应该怎样?
  
  (3)当我们在讨论中意见不一致时,应该如何处理?
  
  (4)当某一位成员对其工作不负责时,我们应该怎样?
  
  (5)当我们很难确定目标,有的成员又不想坚持时,应该怎么办?
  
  (6)当小组成员为了某一个问题争吵起来,我们该怎幺办?
  
  (7)谁来当我们的组长?定期轮流做,还是事先确定一个?
  
  (8)我们应该为小组起一个什幺样的名字?
  
  (9)我们应该确定哪些小组合作的目标?
  
  (10)面对困难与挑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下面是一个小组约定,大家可以参考。我们约定自我管理,并按照共同协商的约定,开展小组活动。协约内容如下:
  
  1、本组的共同目标:团结一致,宽容相待,严谨创新,争取优异。
  
  2、我们共同遵守:有计划地进行研究、讨论一切与本组合作学习有关的事务。
  
  3、我们承诺:有矛盾就用公开交流的方法解决。
  
  4、当本组某一成员不遵守协约时,我们应先听他的解释,然后讨论解决的方法,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在100中扣分,依据违反的程度,扣5、3、1分。
  
  协约要切实可行。有的小组制定协约的时候只想到严格惩罚不良行为,而没有考虑到可行性。比如:有一个小组制定的协约中有这样一条:"本组成员违反协约中的条款时,应当予以开除。"这个规定首先不够具体,要指出针对什么样的条款,如果将"小组活动时迟到了几分钟"与"一点不参与研究活动"相提并论,就显得不公平。此外,不要轻易用"开除",这应该是最后的办法。
  
  三、要构建适合学生合作探索的环境。"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如何构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呢?
  
  (1)安全的心理环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充裕的时空环境。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3)热情的帮助环境。全班十多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的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4)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四、要精心设计合作探索的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性活动的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活动是为目标服务的,明确目标以后,在活动设计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当前的认知需要
  
  教师所设计的探究性活动要能满足学生当前的认知需要,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是学生所急待解决的新问题。提出问题只是为学生思考、创新提供了可能,只有当学生的迫切需要与目标发生紧密联系时,才会产生一定的内驱力,激励学生主动去思维、探索创新。教师在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时候,所提出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融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因此,所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新奇感。
  
  2、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探究性活动在设计上追求开放性,其目标不仅仅指向某种知识内容,而且指向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指向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儿童所发展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指向儿童对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的情感体验。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可能没有确定的惟一答案、可能没有预定的惟一思路,它需要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联想,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上,学生可以多角度、多侧面或多层次去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出宽阔的思维地带,任其探索创新,发挥主体作用,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他们对一个问题做出更全面、更深刻的分析的能力。
  
  3、探究活动的设计应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
  
  在设计探究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吸收国内多年来的教改经验,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课堂教学实际的探究教学模式。我认为,义务教育教材中有许多启发性的实验,教学效果也很好,在进行探究教学的初始阶段,可以将这些实验按照探究教学的要求进行改造。例如,将用于验证结论的演示实验,改造成先做实验、再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沦。这样,既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又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总之,对于每一项探究活动,教师都应当周密考虑,认真安排每一个环节。从学生的知识程度、技能掌握情况,生活经验等来设计探究活动,才能使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使能力得到提高。
  
  4、探究性活动的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
  
  活动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活动设计。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其次,活动的数量也应考虑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5、探究性活动的要注重探索性。
  
  探究性活动主要是针对某一个问题来设计的,源于书本中的知识或生活,整个探索过程充满了思考、试探、操作、实验,而探索的结果又运用于生活实际。活动的设计要有探索性,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从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特别要注重探究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得到答案,更要让学生知道答案是怎样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发现与学习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在空洞的理论和动听的口号中进行的,而主要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创造、创新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创造"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只重言论,不重行动,只重思维.不重操作,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一事无成。因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必须把实践操作活动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经历探究,它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终生受益的。
  
  e时代的来临正在改变着我们身边的世界,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每一个正在经历变革的教师都在求索"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无穷的乐趣。"也许答案永远不会确定,但是,探索却永远比答案更重要。
°

“‘怎样’评价”重音在“怎样”二字上,意味着着重找寻的是评价的方式,其中不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创新性。按理说,追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新颖性本无可非议,因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而多元的评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新颖的评价方式也体现着时代性特征和教师教学的艺术性。但有一点大家不要忽视,那就是过于追求评价方式的多元和新颖,可能会偏离评价的本质,甚至会与科学的评价背道而驰,尤其是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接触评价的。在教育改革的当下,“评价”二字风靡大江南北,已经不再是时尚,但并不真正了解“评价”的也是大有人在。因为当下的教育界,贩卖理论尤其是外来理论的所谓“专家”这不少,而从事教育实践的实干家却很稀缺。因为很多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不免“上当”,凭着一知半解,就开始进行所谓的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比如又得老师觉得评价就是课堂上的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有的老师认为评价就是写评语,有的老师认为把评价任务写得很死板,等等,这些对于评价的认识不免狭隘;还有的老师认为评价是很高深莫测的东西,是只有在专家嘴里说出来的,这也未免“太抬举”评价了。如此种种追求评价方式的做法,导致虽然他们在评价的多元化和新颖性上“颇多建树”,但最终后劲不足,或者显赫一时,或迷茫无助,或无疾而终,究其本质,是对评价的本质未能有深刻的认知,舍本逐末了。 而“怎样‘评价’”四个字,重音在于“评价”,强调的是如何正确认识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去寻找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实施评价后的反思性工作。它与前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首先是思考评价的定义、功能及意义,在科学、正确认识“评价”的基础上去实施评价,或者说去寻找评价的方式。“怎样‘评价’”是一个科学而完整的认知体系,而不是简单的经验主义做法。“怎样‘评价’”需要我们首先思考“评价”是什么,本书中“评价”作为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指的是观察学生的的学习过程,共同协作去解释所收集到的资料,制定标准,描述进展,收集结果,记录反思和表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帮助他们改正缺点的过程。这定义既没有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也不是简单的口头评语,而有其科学、完整又合乎情理的定义。以此定义为基点,就要思考谁参与评价的问题,作者让学生、教师、家长甚至社区成员都作为评价的参与者或协作者,进行协助性评价,这样就使得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了;还有就是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性问题,本书讲述了真实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以及丰富的评价活动,都旨在寻找更科学、更完备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来准确测评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个环节与“‘怎样’评价”类似,只不过它的指向性、科学性更强,是基于某种教育理论而不是经验做出的自觉行为。当然,“怎样‘评价’”还要求在实施评价之后去反思,对其效果做出评价并改进,这是属于元认知范畴的事情,但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此才能让评价呈现螺旋式发展。所以,把“评价”的前生今世思考明白了,才能真正把“评价”做好,否则,片面追求评价方式的多元和新颖,不足以“谋长远”。仅以本书中的“成长记录袋”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例,来介绍国内的一些做法与本书做法的不同点,进而阐释上述两个概念的不同。 “成长记录袋”对于我们不少老师并不陌生,在十几年前曾风靡一时,那时的中小学流行做成长记录袋。这种成长记录袋里装的是什么呢?大多是学生以前的荣誉、作品等充满正能量的东西,一般就是用一个文件袋装着一些纸质的东西,有的学生材料较多,有的则很少。这种成长记录袋多是以行政力量推行、用以应付检查的,且多是集中某一时间让学生把东西放进去,“形式主义”特点明显。我把这种成长记录袋解释为“记录的是学生‘成长’的袋子”,汇聚着一堆‘代表’学生‘成长’的东西,看似是评价的终端,却没有评价的起点,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成长记录袋”是伪成长记录袋,与真正的评价无多大关系。且看本书中的成长记录袋的功能及做法。本书认为,教师运用成长记录袋可以确认学生在完成一项复杂完美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思考过程和学生应用知识的证据——成长记录袋的功能与评价息息相关,是评价的有效载体。书中还列出了制作成长记录袋的详细步骤,其认真、严谨的精神可见一斑。过程性成长记录袋显示了学生的新想法和新理解的发展过程:它们是逐渐展现出来的,并且存在于多种计划之中,包括成功的和不成功的计划。这就体现着评价的真实性原则,过程很重要。教师在运用成长记录袋评价策略是多采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评价方法,以八种智能生发出八种评价形式,多元评价不是凭经验,而是有相关的理论支撑。而且,成长记录袋评价中的随堂记录卡还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展示学生进步的手段,因为它们能及时、具体地评价学生。另外,让学生向家长和社区展示自己的成长记录袋,无疑也激发了学生的成长进步的动力,而这正是评价的应有功能。总之,书中所介绍的成长档案袋(记录袋)真实记录着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是真正“记录着”学生成长足迹的,而这正是真实性评价的内在含义——所评价的是学生的实际的表现而不是对他们潜在能力的抽象假设。另外,不得不佩服美国人严谨、认真的态度,他们是真正把此作为一项研究、一项事业来做,这种精神品质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