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观照自己?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0
观照是什么意思?如何观照?

或者说什么是观照的状态?这个问题似乎更应该用于实践而不是用于讨论,不过实践的结果总是会产生一些问题。大概有这样3点:1。观照与观察的区别:虽然奥修就这两者谈过很多,不过却并不是很清楚。他主要是说观察是一种主体(你)对于客体的行为而观照则没有主客体之分是一种存在的状态,但是他提出的到达这一状态的方法,即把主体(你)转换成客体来观看,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身体,头脑(思想)和情绪。而这明显也是用了主客体的两分法。2。那个“观照“在哪里观照?奥修曾说到观照就好像后面有一个人在看着你,但是谁又在看着那个看着的人呢?“一旦你认为你在观照,那么你就错过了。因为这也是一个思想,而思想却是要被观照的东西。“似乎有点观照无所不在,所在皆无的感觉。这样观照就成了一个无限的过程,你永远也不能确定说你现在已经达到了那种状态。而观照也就由一种在世事的无常中找到一种恒久不变的东西变成了寻求无常本身。“你不是你可以观照的东西,你也不是你可以知道的东西。“3。努力和放松,做与发生的关系?这个问题就不多说了,也就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问题。唯一要提到的就是这里面的一个全然的问题,“全然的努力和做,放松自然就会发生在你身上。“那么,如何全然?人是行为都是属于部分的,一个人如何可以通过部分达到全然?

人有念头很正常,觉悟者如同看流水清清静静如莲出污泥而不染迷者不知善恶随着念头去做业烦恼不能自主

如何观心(观照 )

达摩祖师:「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但如何观心?本文即是元音老人对这个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尤其是下座后日常生活中的观照,保护本心、观照除习,学佛修行得受用与否,此处即是关键,相信对同学们很有帮助。下面将元音老人在散落其著作和开示中有关观心功夫问题的论述,略加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我们学佛修道认识本性之后,就是具正见。见性之后,本来应是无修无得无证的,但是你习气未了,见境还要动心,那就生死不了,还是要修。为何如此说?因为你成佛之后,佛也不可得,哪还有什麼东西可得?所以是无得;既然无得,你证个什麼东西呢?所以是无证;无得无证,你本来是佛,不是修成,所以是无修。然而你的习气不了,还是要修。如何修呢?无修之修,即是时时观照,不要用什麼方法来修。所以,无修之修还是需要的。

二、下座观心,即集中心力,看一念未起时光景,妄念才生,即便觉除。你只看着它,久久,能看的正念与所看的妄念,一齐化去,则亲见本来矣。修此法以易於成就故,须善根福德全备者方克承当。  

叁、观心就是警觉地看着念头起处。念头来了,问它从什麼地方来;念头息下去了,问它到什麼地方去。观心就是观照,观察它、照住它,这样,念头就不会乱起乱灭、迁流不息了。若不观照,妄想纷飞、思虑万千,你反而习以为常,不觉得乱,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觉,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观心,不是观肉团心,而是观心念……我们修心中心法,也是观心。座上持咒、心念耳闻,念得字字清晰,听得了了分明。座下观照,警觉念头起处,如猫捕鼠。一起念就看见,不随念转、不为境迁。现介绍两种做功夫的方法:一种是听到开示,认识了本性后,时时刻刻保护它,“朝於斯,夕於斯,流离於斯,颠沛於斯”,时时刻刻保护它不动,才有念起就把它转过来,不跟它跑,长期坚持这样做。另一种是修个具体的法门,或念佛,或参禅,或修心中心法。不仅座上做功夫,座下也要做功夫,要时时观照,绵密保任,这样才会有效果。  

四、为何要时时观照?因为我们的念头多得不得了,刹那的念头很多。因为我们八识田里的种子太多,好的、坏的都藏在里面。比如我们看香蕉,只用眼识,不用意识,香蕉就是香蕉。眼睛就好比是照相机。如果用意识,看到香蕉就想:“这是香蕉,很好吃。这个大,那个小。”所以一用意识就产生分别心了。耳根也如此。意识跟着跑,六识的消息就交给了第七识,第七识就传给第八识,就有种子了。所以要时时观照,观照就是:念头一动就知道,不睬它,要观照念头的起处。  

五、昨天有人问我参禅的问题,他说他喜欢参禅,参究“念佛是谁?”,但总是提不起疑情。我对他说:参禅就要提起疑情,提不起疑情就糟糕了。要麼换个方法,念头来了,你就问它从何而来,并不是理睬念头,而是穷追它的起处。念头息下去时,你就问它到什麼地方去,并不是留住念头,而是看着它的灭处。如猫捕鼠,猫伏在老鼠洞口,老鼠刚一冒头,猫立即扑上去。老鼠喻妄念,你时时警觉如猫,妄念一露头,立即追究它的来处。妄念息下,你就看着它的灭处。这就是参禅法门,目的也是使“念无连续”。这样久久用功,念有连续由熟变生,念无连续由生变熟。功夫成熟,触机遇缘,能看之心、所看之念于一刹那化於无形,“囫 ”(口+力)地一声,能所双亡,根尘脱落,那你就证成大道了。

  六、下座要时时观照。这个更难,因为人都是跟着境界跑。刚刚下座时还有个定境,知道看着自己不要乱动。可是,在事情上一做一滚,就忘记观照了,跟着境界跑了,与平时没打坐时一样的乱七八糟,这就不好。所以,我们上座的时候要死心塌地地心念耳闻,下座的时候要绵密观照,不要忘记。但是我们在境上也容易忘记,和几个朋位一谈心,什麼事情一做,马上就乱了。念头来了,要赶快拉回来,观住自己。一定要做这个功夫,否则就不能上路。  

七、有人认为心中心法下座后的观照,没讲清楚,而台湾禅师来传的观照有下手处。他认为观照即是法法平等,不起分别。做任何事,均要清楚,每个细节都不忽略。在观照中,当下即了,要念念不停留,如有停留即有不清楚处,即是妄心。元音老人对此说进行评价:真没讲清楚吗?如果初观心的人对样样事都清楚,这是观境而不是观心。观心者知境本虚而不将心循境;知心本空而不住心,心境两空,当下无念。正无念时也不执着於无念,而当念起时也不落於有念,有无皆消,当下灵觉。而此灵觉之性,非心非境,全体是空。正于空时,却又了了分明,全体是假。空假不二,更无分别取舍,正於此时,正观历然矣!这不是如实观照吗?难道要如此人所说,将吃东西的味道留在心中或将同房的淫乐长期藏贮在心脑中,才是观照吗?假如这是观照,只是魔王的观照,是下地狱的观照。再说,讲这个观照已是多馀,已是钝置了行人。本来大家都是佛,只要醒悟,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就是当人的佛性。起念就是妙用,用不着照空,才是真正的禅法。此人叫大家每个细节都不忽略,这是“不起分别”吗?这不是着相吗?细品食味与淫乐,还要将食品经过咽、喉、肠、胃的情形体会出来,这是“当下即了”吗?既要念念不停留,又叫人将淫欲念发展扩大到身体各部和一切生活中去,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魔王说法,就是这样矛盾百出。  

八、观心最重要的是,你时时要看着念头起处,也就是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念头一起,你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不动了,你就看着不动,如猫捕鼠地看着。猫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时,此时猫要看着,不能走开。看着这个心,就是正念。这正念不能没有,正念没有,就落於无记,所以,看着这个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也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念头起起灭灭,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地一下熟了,一脱脱开来,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脱掉了,那时是真的脱落了,能所双亡,打开本来,亲见本性了。

  九、观心就是警觉地看着念头起处。念头来了,问它从什麼地方来;念头息下去了,问它到什麼地方去。观心就是观照,观察它、照住它,这样,念头就不会乱起乱灭、迁流不息了。若不观照,妄想纷飞、思虑万千,你反而习以为常,不觉得乱,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觉,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念佛也是观照、也是止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行人的思想被佛号摄住,思想不动了,这就是止。自己念、自己听,听得了了分明,这就是观。纵然不出声,心念阿弥陀佛,也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照。照顾佛号、不杂用心,是止;照见佛号、明明历历,是观。观心,不是观肉团心,而是观心念。我们修心中心法,也是观心。座上持咒、心念耳闻,念得字字清晰,听得了了分明。座下观照,警觉念头起处,如猫捕鼠。一起念就看见,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念起即知,就是禅宗所说的“识得”,识得不为冤啊!  

十、只观境,不观心,会随念流转。(因为妄念在不对境时,还是流动不息,所谓“家贼难防”,不是不对境就一念不生了。)仍是无用,必须双照才行。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  

十一、元音上师海口开示弟子问:请师父开示观心法要。

元音上师答曰:观心最重要的是,你时时要看着念头起处,也就是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念头一起,你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不动了,你就看着不动。如猫捕鼠地看着。
弟子问:猫鼠何喻?
师答曰:猫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时;此时猫要看着,不能走开,看着这个心,就是正念。这正念不能没有,正念没有,就落於无记。
弟子曰:噢!正念没有,就是无记。
师答曰:对!正念没有,就是无记,所以,看着这个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也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念头起起灭灭,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的一下熟了,一脱脱开来,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脱掉了,那时是真的脱落了,能所双亡,打开本来,亲见本性。
弟子问:观心时看得太紧怎麼办?
师答曰:不要怕。从前来果、虚云禅师他们看话头时,常常是拿着饭忘记吃的,他们才看得紧,执着得狠呢!巡堂的僧人发现后,"啪”地一巴掌打过去,参禅人心一惊:哎呀!我的话头给他打掉了。参禅人正看话头,还没恰到好之处,功夫火候还不到,就被这一打惊住了。所以,坐禅时不能这样乱打人。看话头,看到恰到好处时,外面有个声音,“哗”地一激发,就打开了。(注:如今精进用功者少,懒懒散散者多。曾见几多人观得紧也?遑论太紧乎?)当然,用功要善於调整,松紧适度。如琴弦,太松即走调,甚至发不出声音;太紧,弦要断。故松紧适度,方能奏出优美的乐曲。我师父驤陆公说,做功夫就像手里握一只鸟,握得太紧鸟要死,太松了鸟要飞走。要即不捏死鸟,也不要让它飞走,松紧适度。做功夫太紧了也不好,比如打坐不顾身体实际,加时、加座,太紧了身体吃不消,那时要生病的。身体吃得消,就加座加时,吃不消就放松点,总之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做功夫,无论上座修法,还是下座观照,都要善於调和。
弟子问:师父,我观心,见念头来了,就叫它停下来。有时一停下来,什麼念头也没有了,这时怎样做功夫?
师答曰:就看着它!什麼念头也没有时,就看着它!
弟子问:看那没有念头的吗?
师答曰:对!能看的心不能没有,所以要看着它。一直看到你功夫真正到家时,“匢”地脱开来,能看的心没有了,那就好了。
弟子问:师父,我观心常常忘失,怎麼办?
师慈祥地笑道:哈哈……一忘记你就把它拉回来了。
弟子曰:晚上我上床睡觉,只是一观就睡着了。
师慈祥地笑道:哈哈……你看念头不动,就睡着啦?
弟子曰:以前我坐在上班的汽车上是睡不了觉的,现在我一观心就睡着了。
师更是慈祥地笑道:哈哈……这是毛病啊!用功人的毛病有两个,一是掉举,一是昏沉。掉举时念头多,念头不多时,就昏沉睡着了。做功夫昏沉时,眼睛要张开,或念佛或持咒,而且要出声念,把昏沉驱走。

呵呵我看到你用 观照 一词用于自己身上你读过关于佛法的书籍?看了你的叙述 感觉你还是没有去掉心中的一些杂念 你应该清楚的意识到 一切扰乱心的事情 是你心不清静 你可以在心思多的时候坐阐定 如果还是静不下来 就多看看金刚经 那里记载了很多去除杂念 让人放下的句子。加油。

  • 如何内观?
    答:内观其实就是观照,这个观照只是暂且给他说个名字叫内观。你在进行观照的时候不要去管它是内观还是外观。而是要尽量放松尽量自然地做到时时刻刻觉知自己的念头,觉知自己的行为想法自己的存在状态!这个世界发生再多事,这个宇宙再大,它也是因为有你而存在的。所以你首先必须要观照自己的念头、一言一行。
  • 如何观照
    答:观照,就是一种“体会当下觉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又是禅宗里面的精华,也是很多修行传统的精华,是一个“渐悟”的方法,但又是“顿悟”的基础。观照是什么?说得好懂些, 观照是一个联系“主体”和“客体”,联系“头脑意识“和“当下觉性”的技巧。观照不需要外在的师父,是一个你自己可以去练习的技巧。一般人在意识...
  • 一个人怎样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
    答: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好情绪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会有消极的情绪。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的人,而是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处理情绪的办法有很多,保持观照是最重要也最关键。大部份人的困惑和痛苦都是没有觉知,看不清自己,摸不透别人,所以迷乱不安。但观照自己也是最...
  • 如何去了解自己,如何让自己变的遇到难题就会思考的人,求帮助
    答:比方,随手开灯,给人光明,为人开车,给人方便;插朵花,身心愉悦,捡垃圾,保持干净等等,观照自己双手做什么,随时随手做好事、做善事,自他都会欢喜。第四、我的日子过些什么?我们自己可以了解一下,我每一天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我每一年的日子怎么过的 ?是痛苦,还是快乐?是负担沉重,还是欢喜...
  • 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我
    答:朋友你好,对于你这个问题我也发表一点自己的意见:首先,要想正确的认识自我,必须先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寻找自我,树立自我,相信自我。迷惘时不必祈求神灵,忧愁时不必寄情于深邃的夜空,最好的依靠就是自我。应当确信,上帝就是我!客观的评价自我,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生活中,太重视自我者往往...
  • 看世界,观自己
    答:终归有一天,你会觉醒。开始审视自己,然后痛苦,思考,抉择,再行出发……抛去外在的浮光掠影,渐渐地触摸自己,感受自己的内心,来回馈外界的变化。不亢不卑,不悲不喜,从而你找到自己,从而生活便是你的,这才是活着的终极意义所在。从世界里寻找答案,在答案里观照自己 。未来要走更远的路,内心...
  • 万花筒里观自在是什么意思
    答:万花筒里有看到很多东西。观自在就是自观自在,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把烦恼、无明放下,放下就能够自在,自在就能够解脱,万花筒里观自在便是能够看到很多东西,可以放下烦恼慢慢欣赏。万花筒,一种光学玩具,将有鲜艳颜色的实物放于圆筒的一端,圆筒中间放置三棱镜,另一端用开孔的玻璃密封,由孔中看去...
  • 用深细无声的呼吸 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
    答:你的呼吸应当温和地流动,一如河流,也如水蛇游走水中,而不是像一行行崎岖不平的 山脉或是马儿的飞奔疾驰。对我们的呼吸运用自如,就 是对我们的身心掌控自如。每一次我们发现自己心神散 乱,或是用尽方法也难以自我控制时,都应当运用观照 呼吸的方法。在你坐禅时,开始观照自己的呼吸。首先,像平常 ...
  • 随时随地观照起心动念
    答:“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凡是不在道上的念头,使自己心灵品质下降的念头,伤害他人和社会的念头,就是不好的念头。一天之中,我们的念头又近万个,可以观照的粗大念头只是其中的少部分。所以要随时随地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才是心灵品质建设的关键。上午9:06分电话突然响起,我赶紧拿起听到电话那头...
  • 佛教中观照者是谁
    答:观照者是自己, 要对世间存好心,世界唯心造,只要保持清净善念,对什么事情都可以有把握。常观想诸佛菩萨现前。生命的快乐建立在积极的感情的基础上,照着佛指引的路走,那也是一种观照,会看得很清楚,从现在一直看到自己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结果呢?还是苦,了了分明这些,自己才会看清楚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