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特色鲜明,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有哪些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广西的民族风情都有哪些?

广西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鬼节、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此外,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和“祝著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和“花炮节”、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分龙节”、回族的“古尔邦节”、京族的“哈节”、彝族的“跳弓节”、水族的“端节”等最具代表性。这些节日因民族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的差异而各展风韵。

壮族三月三歌节

是壮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因以唱歌为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得名。举办的时间各地不一而称呼也不尽相同。壮族歌圩之俗源远流长,文字记载始见于南朝,后历代均有史书述事,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有关歌圩的图书记录更为翔实,歌圩的内容和形式与现代差不多。青年男女对唱山歌是歌圩的主要活动。对歌分组有男对男,女对女,男对女三种,以第三种最吸引人。每组起码有歌师一人,专司编歌之责;歌手2人以上,多可达10余人,专司引吭高歌(其中也有配音的)。若无歌师,歌手亦编亦唱,身兼二职。各地对歌的程序大同小异,常见的有游歌、相见歌、求歌、初交歌、深交歌、盘答歌、离别歌。歌圩期间,除对唱山歌外,还有抛绣球、碰蛋、抢花炮、打扁担、演壮剧、唱师公戏或唱采茶等项传统项目。现代歌圩还增加了物资交流、文娱体育比赛和经贸洽谈等活动。歌圩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其中尤以红水河、左右江流域各壮族聚居地最为常见。百色、田东、田阳、平果、凌云、德保、靖西、天等、崇左、宁明、龙州、凭祥、马山、都安、大化、巴马等县(市、自治县)相当流行。每场歌圩人数多者可达数万。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定为壮族统一的民歌节。而南宁市的民歌节已发展为“国际民歌节”,常有国内外著名歌手参加,成了很有影响的大型民族欢歌盛典。(附壮族三月三歌节照7.5×4.8cm黑白)

瑶族盘王节

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新中国成立前,各地瑶族过盘王节的时间不一致,一般在秋收后至春节前的农闲时间举行,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如定期的,过节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一年一次;不定期的则是在三年、五年或十年、十二年中请师公择定吉日举行,间隔的年数越长,节日就越隆重。节期长短亦无定数,单家独户过节者多以一天两夜为期,以联户或同宗共族过节者一般以三天三夜为期,最长可达七天七夜。1984年8月,来自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北京、武汉七省市(自治区)的瑶族代表(包括干部、学者代表)在南宁举行座谈,商定瑶族节日问题,按照有利于民族统一与团结、发展繁荣和求同存异的原则,一致议定“盘王节”为瑶族统一节日,并将过节的时间定为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得到了国内各地瑶族同胞的认同。至此,各地盘王节的时间趋于一致。瑶族崇奉“盘王”或“盘古王”为本民族始祖。盘王节起源于对始祖的祭祀。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盘王节演变成怡祖、娱神、乐人兼有的民间节日。当今盘王节,其形式和内容均有变化和创新:一方面,过去盘王节冗杂繁琐的宗教仪式已经逐步改革,大操大办,糜费繁琐之风也有所节制;另方面,盘王节中表现瑶族文化精粹的歌舞如歌颂其祖先创世、迁徒、耕山、狩猎的《盘王歌》和表现其生产生活的《长鼓舞》等内容得到继承、发展和提高。节间还举办物资交流、商品展销及各项文体表演竞技活动,观者云集,盛况空前。瑶族聚居较多的以都安、恭城、富川、大化、金秀、巴马等瑶族自治县为代表,都可见到隆重的盘王节,参加人数一般都超过万人。

瑶族祝著节

祝著节又称“达努节”、“祖娘节”、“二九节”、“瑶年”,是分布在都安、巴马、大化、马山、平果、隆安等地布努瑶族的传统节日。以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过节正日。一般一年一次,也有三五年过一次的,通常欢庆三天。祝著节的来源民间有多种传说:一说是为纪念始祖母“密洛陀”生日,二说是为纪念瑶王蓝陆射落多余的太阳,拯救瑶民的功绩,三说是纪念为引进谷种而献身的民族英雄卡亨的忌日。节日的主题活动是打铜鼓,并通过唱始祖歌等活动,使他们不忘本族的悠久历史、光荣传统,增强本族的内聚力。此外还有对歌、点冲天炮、打陀螺、斗画眉、赛马、射箭等民间传统文娱体育活动。聚会宴饮绝对少不了。届时,家家户户杀鸡宰羊,拿出自酿好酒,亲朋好友一醉方休。

苗年

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苗年每年一次,节期三天,也有十天半月的。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有的在农历十一月的第一个亥日(猪日),有的在九月、十月、十二月的第一个卯日(兔日)或丑日(牛日)举行。南丹中堡苗族则在六月三十日。苗年前夕,各家净扫庭院、房舍、缝制新衣,添置新的生活日用品。各户普遍�鸡、杀鸭、买肉、酿酒、做糯米糍粑。除夕那天,家人要团聚,晚上要守岁,鸡啼时即放鞭炮或鸣粉枪报年。苗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吃同年”。“吃同年”是苗年期间人与人或寨与寨之间的交往习俗,新中国成立后,各寨普遍性的互“吃同年”之俗特别其中耗资巨大的活动已逐渐改革,一些友好的走访及一些健康的文娱活动则保存。节间,大一点的苗族村寨便组织芦笙队,进行串寨赛芦笙活动。有时还要进行斗牛、斗马、斗鸡、斗鸟、射击、爬竿等传统体育比赛等。

侗年

是侗族的传统节日。各地侗族过侗年的时间先后不一,但多在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十一日间举行,也有在农历十月间进行的。节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

花炮节

是侗族和部分壮、汉、瑶、苗、仫佬等民族盛大的传统节日。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具体日期因地而异,一般于春节或三月三歌节在旷野举行。但以春节为最多,秋季次之。节间,参加人数少者上千,多者数万。新中国成立前以娱神为主要活动内容,兼有娱人的成分;新中国成立后,以娱人游乐为主,也遗存一些娱神成分。现今盛行花炮节的地区有: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富禄(农历三月初三)、梅林(农历二月初二)、程阳(农历正月初三)、斗江(农历二月十五)、林溪(农历十月二十六),柳城县北乡洞古寨街(农历三月初三)、融水苗族自治县洞头(农历二月初二)、灵山县丰塘(农历正月初二至元宵节)。花炮节的主要内容是竞技活动——抢花炮。旧时,有“还炮”、“游炮”、“抢炮”、“接炮”、“养炮”等程序,20世纪50年代以后,“抢炮”一项得到继承和发展,“游炮”则摒弃其娱神成分,加入娱人的内容,“还炮”、“接炮”、“养炮”等项则予以简化。

仫佬族依饭节

是仫佬族祭祖、祭神及庆祝丰收、保护人畜平安的隆重传统节日。各地仫佬族过节的时间略有不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罗姓逢农历闰年的立冬日过节,每五年举行一次;四把乡谢姓每逢丑、辰、未、戌年的立冬日过节,每三年一次;大梧村和四把乡吴姓每逢卯、未、亥年立冬后的头一个未日过节,每四年一次。其他姓氏与上述略同。依饭节以一至三天为期。新中国成立前,依饭节在祠堂举行,没有祠堂的在族头家举行。届时,祠堂门上贴对联,门楣剪贴红、黄、绿、蓝彩纸九张,分别书写“奉神”、“集福”、“庆贺”、“依饭”等字样,堂前以松枝扎三门,堂中设坛,坛前烧香点烛,陈列供品。依饭节仪式的程序依次为“开坛”、“请圣”、“点牲”、“合兵”、“送圣”。整个仪式由两位司公任司仪。其中一人头戴面具,身着红法衣,脚蹬草鞋,专跳请神敬神的舞蹈,称为“跳师”;另一人着便装,专唱请神敬神的经文,称为“唱师”。依饭节的祭神仪式宣告结束,族人一起宴饮、唱歌、演对、耍龙舞狮,欢庆几个通宵。新中国成立后,依饭节经过改革,成了仫佬族人民庆丰收和继承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的节日,节间的祭神仪式已逐渐简化,封建宗法性的东西弃掉,增加了演新戏、唱新歌、进行体育比赛和经贸活动的内容。

毛南族分龙节

是毛南族祈神保佑丰收的传统节日。于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龙日)前后举行,一般活动有两三天。说是“龙”是管雨水的,“龙日”前后祭拜它,是求其均匀降雨以获得好收成。过节前一天,要“椎杀”一头公牛,用牛头、牛尾、牛脚、牛内脏祭龙。祭时有法师喃经、跳神。牛肉则分给各家各户或拿到市上出卖,收入作为节日费用。祭龙后二三天,各户自拜祖先、三界仙、灶王、地主娘娘等,也是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又用糯饭、粉蒸肉喂牛,以酬谢它耕作的辛劳,并给牛放假一天,让它好好休息。嫁出去的女儿则带上子女和礼品回娘家过节,亲戚朋友也常常登门贺节,青年男女则盛装聚会唱歌,选择知音。现在过此节,宗教迷信活动多已废弃。增加了文体竞赛或者开展有关生产生活方面的科普活动等。

回族古尔邦节

是回族人民宰牲献祭的传统节日。阿拉伯语称为“尔德·古尔邦”或“乐德·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古尔邦节的具体日期是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举行。节期三天。第一天,以一家为单位,或几家合伙将鸡、鸭、鹅、牛、羊等带到清真寺去举行隆重的宰牲典礼,并举行礼会,在阿訇的带领下,面向圣地麦加方向朝拜,各人回顾一年中做过的错事。无清真寺的地方,各户在家中宰牲或购买牛羊肉过节。节间所宰禽畜必挑选体壮全美的,牛羊肉分三份,一份送邻居亲友,一份济贫施舍,一份自家吃用。还常利用过节期间走亲访友,以油香作礼互相祝贺。

京族哈节


哈节是京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哈”或“唱哈”,京语即唱歌之意,哈节就是歌节。哈节的具体日期因地而异。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尾、巫头两地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是八月初十,红坎是正月十五。节期一般为三天,通宵达旦,娱神娱人。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哈亭位于村边,以上乘木料建成,坚固美观。哈亭正堂设有神台,上供全村共同敬奉的神位(如“镇海大王”、“陈朝上将”等)和祖先牌位。哈节活动可分为四个程序:首先是迎神,其次是祭神,再次是入席和唱哈。“唱哈”是哈节的高潮,所占时间最长。有“哈哥”、“哈妹”调琴击梆配唱,曲调有30余种;唱的有叙事歌、劳动歌、风俗歌、颂神歌、苦歌、情歌等。“听哈”者以8人一桌入席,一边饮宴,一边“听哈”,其乐融融。最后一个程序是送神。送完神,历时数天的哈节才算结束。

彝族跳弓节

跳弓节即跳公节,彝语称为“嘈契”,意为“跳弓舞”,也称“孔够”,意为“快快乐乐,祈祷祝福”。跳弓节是居住在那坡县桂滇交界地区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各个村屯过节的具体日期虽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每年农历四月上、中旬举行。节的来历,据传是有一位祖先曾率领彝人在保卫疆土的战斗中被敌人围困在大山竹林中,情况十分危急。后他们以竹子制造弓箭,奋起反击,终获胜利。凯旋回来,受到族人的热烈庆贺,久而久之,遂成风俗节日。跳弓节的活动内容极为丰富多彩,而以祭神和歌舞为主,整个节日活动要举行三天才能结束。第一天,先祭祀祖先和天地众神。祭完神后,人们集中到村寨场坪跳集体舞,表现以前庆祝胜利归来的场面,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第二天晚上,人们又到各家各户去跳,互祝和平生活。在两天的跳舞过程中,还不时穿插具有特定内容和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动。第三天是做“三朝”,主题是上坡祭山,祭山结束后,来参加节日活动的客人要立即离去,否则便被视为不友好。等客人走完,全村男女凡能干活的都得于当天下地干一门活路,表示人勤神佑,今年定将获得好收成。

水族端节

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又因水族的这个年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岁首要过年,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分散居住的彝胞,为方便互相走访,也有按地域约定时日过端节的。

端节(水年)

是水族人民辞旧迎新、祭祀祖先、庆贺丰收和预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满的传统节日。节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酿新酒,缝新装,筹备各色食品、果品,以备祭祖待客之用。除夕夜,人们将铜鼓或大皮鼓悬于庭中,尽情敲击,以示辞旧迎新。初一凌晨,各家设素席,祭品有鱼(水族把鱼看作素菜)、新糯粑、新米饭、新米酒、豆腐、笋干、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炖“鱼煲韭菜”和“炕(烤)鱼”为必不可少的祭品。水族民间有“无鱼不成年”的说法。初一早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准备丰盛的酒菜迎候登门拜年的客人。节间,各村寨还举行“赶端坡”的娱乐交际活动。“端坡”会上,人们尽情赛马、斗牛、斗鸟进行各种歌舞活动。在广西的南丹、环江、河池、宜州、融水等地居住的水族过“端节”民俗甚浓。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壮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女娶男嫁,夫从妻居”曾经较为盛行,后来过渡到“从夫居”的父系家庭为主。
直到近、现代,壮族农村地区仍普遍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来个同辈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当天婚礼过后即回娘家,有的地方新娘与同辈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达旦度过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娘家。以后逢农忙或节日才到夫家劳动几天。一般要到二、三年后或怀孕后才长住夫家。
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清代中叶以后,土葬成为主要葬法。壮族的土葬,以“二次葬”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称捡骨葬、拾骨葬,壮族称之为“金罈葬”、“金钟葬”等。其葬法是:亲属死后,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长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后,再掘坟开棺捡其骨骸装进陶制的“金罈”中,然后择定风水宝地埋葬,起“圆墓”。
近代以来,有个别富贵之人,为显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异常堂皇,不再做二次葬,民间称之为“大葬”。不过,在一般民众观念中,对此种葬式并不看重,也不认可。

扩展资料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
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壮族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居住着壮、汉、瑶、苗等12个民族。八桂大地孕育着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我区在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立体构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发掘民族文化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的文物考古发掘工作取得划时代的成绩,运用国际先进的考古挖掘理念、方法和技术,百色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址、那坡县感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贵港市罗泊湾汉墓等地的发掘成果,充分而准确地表明了广西百越文明的源远流长。尤其是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邕宁县顶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区境内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也是珠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对研究南方民族干栏式建筑的起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围绕着这些考古工作所展开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和学术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涌现出一些学科带头人。
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研究日益活跃,成果喜人。民族文艺资料的普查和搜集,积累和抢救,研究和编撰,出版了文艺集成和志书,各种专题研究异彩纷呈,民族文化艺术期刊的影响力和权威不断提高,组织各种国内外的互访、考察、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使我区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梳理。

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突破口
2003年开始启动的,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龙头的,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建设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强有力措施保护与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举措。两年来,我区已建成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和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三个试点从不同角度切入,在建设模式上做了不同的探索,使三个项目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不仅有效保护了民族地区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而且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三个试点还体现出中国生态博物馆的第二代模式特征,即专家和村民紧密结合,培养农民自己的专家,推进生态博物馆向专业化、博物馆化方向提升,这样的“广西模式”为今后广西和全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推进,探寻了更多的参考经验。
对于我区历史上缺乏文字流传的少数民族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我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保护”项目被批准为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10个试点项目之一,重点保护红水河流域各村寨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铜鼓歌舞艺术。
今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我区各市县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各市县认真组织人力,筹集财力,调研普查。据自治区文化部门的介绍,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强管理队伍、科研队伍、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以举办宣传周、晚会等形式面向社会广泛宣传,配合《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法规条例的出台,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和法制化。

民族文化产业齐头并进
民族文化资源经过整合,通过不断成熟的文化产业运作与现代文化相承接、相融合。自治区文化厅长容小宁表示,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整合民族文化产业资源,培育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是我区发展文化产业一直坚持的基本思路和定位。在没有现成经验可遵循的探索实践中,我区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发展具有广西特色、市场发展前景好和生命力强的文化产业。摸索出并推广“以项目为载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既能打破体制障碍和行业壁垒,又能积极扩张延伸产业链。比如人们所熟悉的《印象·刘三姐》,将世界级的桂林山水风光、“刘三姐”民族文化品牌,打造成世界级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通过市场运作的经营带动了旅游、演出、艺术教育、服务等行业,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近几年来,我区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注重在“特”字上做文章,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华,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和发挥广西绚丽多姿的民族地域文化优势,将文化产品与相应的地域文化相结合,精心打造“民歌”、 “山水”、“边疆”等广西独特的民族文化品牌:既有闻名遐迩的“刘三蛆”系列文化品牌,又有名扬海内外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品牌,还有国内外获大奖的民族戏剧、音乐、舞蹈和杂技等品牌,更有桂林山水、北海银滩、乐业天坑等旅游文化品牌,以及靖西绣球、阳朔画扇、临桂皮画、北海贝雕等“一地—品”的民间艺术工艺品牌等等。这些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不仅成为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打项目,而且形成引领全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耀眼亮点。
通过项目,形成品牌;通过项目,形成产业。如今,我区以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运作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新格局逐步形成。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概况: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壮族是广西的主要民族,占广西总人口的63.6%。壮族的习俗、、服饰、建筑、饮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民族特色。2. 壮族文化:壮族文化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包括歌舞、乐器、服饰、饮食、信仰等方面。著名的壮族歌舞有“锣鼓舞”、“龙腾舞”、“十月朔旦歌舞”等。3. 壮族节日:壮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等。其中,壮族三月三是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也是广西的传统节日之一。4. 壮族饮食:壮族饮食以米饭、糯米饭为主食,搭配炒菜、烧菜、煮菜、腌菜等多种烹饪方法。著名的菜肴包括酸汤肥牛、糯米鸡、腊肉、米粉等。5. 壮族服饰:壮族服饰以华丽、绚丽、色、富丽堂皇为主要特点,男女服装有很大的区别。著名的壮族服饰有女孩抱草裙、男孩马褂等。6. 壮族建筑:壮族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以木结构、石头、砖瓦为主要材料,呈现出浓郁的南方建筑风格。著名的壮族建筑有芦笙楼、庙宇、长屋等。7. 壮族:壮族是广西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壮语、布依语、瑶语、侗语等多个方言分支。壮语是广西第二大,是广西使用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 壮族民族风情
    答: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贵州三省。壮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土地。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的神位。有的还信奉佛教。 壮族 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赛歌的“歌圩”盛会;壮族刺绣、竹芒编以及“干栏”建筑艺术等名扬远近。
  • 广西的民族风情都有哪些?
    答: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定为壮族统一的民歌节。而南宁市的民歌节已发展为“国际民歌节”,常有国内外著名歌手参加,成了很有影响的大型民族欢歌盛典。(附壮族三月三歌节照7.5×4.8cm黑白) 瑶族盘王节 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新中国成立前,各地瑶族过盘王节的时间不一致,...
  • 广西南宁:地理位置与风土人情
    答:广西南宁,别称绿城、邕城、南方水城、五象城,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现代化城市。广西南宁的位置处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偏西方向,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东邻粤港澳琼、西接印度半岛,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2′,北纬22°48′。二、广西南宁的风土人情 广西南宁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 广西特色文化有哪些?
    答:1、建造 壮族爱好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装饰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官居。木楼下面住人。有论是什么屋子,都要把神龛拿在全部屋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回举办庆典和社接运动,两边厢房住人,先厅为生涯区。屋内的师活以水塘为核心,逐日三餐都在火塘边入言。2、衣饰 壮族多用自...
  • 壮族有什么风俗?壮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答: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至今仍穿着无领、左衽的黑色...
  • 广西有什么民间传统文化节日?
    答:广西的风俗传统文化:1、武鸣壮族三月三 三月三举办歌圩,是壮族人民的传统,在广西各地非常普遍。其中,武鸣三月三歌圩以规模大、特色鲜明著称!从2011年,武鸣区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歌圩晚会,晚会以壮族骆越文化为主线,展示武鸣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三月三这一天,整个武鸣大街小巷都变成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 如何评价柳州旅游业的现状?
    答:柳州,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美丽的山水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而闻名。柳州旅游业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自然资源丰富:柳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其中最著名的是漓江的支流——柳江。柳江河两岸风光秀丽,山峰奇特,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马鞍山、鱼峰山等。此外,...
  • 2008年12月1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华诞。广西作为中国人口最...
    答:B
  • 为啥叫广西壮族自治区
    答:2. 民族特色: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是壮族,占全区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壮族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语言文字。除了壮族,广西还有汉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等28个民族,构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景观。3. 自治区地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五个自治区之一,享有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自治权。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情详细介绍
    答:革命低潮后,邓小平等人的革命行动在百色和龙州点燃了星星之火,创建了红军和根据地。新桂系的“四大建设”带来了显著发展,抗日战争期间,广西人民坚韧抗日,收复失地。1950年,广西成立广西省人民政府,进行土地改革,1958年,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民族多元,壮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广西的文化瑰宝与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