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 其一感悟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论语八则 其一感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对待知与不知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感悟:这句话教育我们学习的态度一定要谦虚,俗话也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千万不能不懂装懂,这真是对自己的残酷啊!
有一次上数学课时,老师讲完了一道大题,讲完后还问我们:“都听明白了吗?这是一道很好的题目,错了的同学可以把它摘到错题本。”然而我这一道题目还是似懂非懂,本想下课后去问老师的,可还是没问,一直憋在心里,时间久了,也懒得去问了,结果就一直不懂着的下去。到了一次考试,发现试卷上有一道题目居然就是那一道我不会做也没问的题目,就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老师狠狠地把我训了一顿,还说:“题目不懂就要来问,说不定考试就考着这道题目!”我红了脸。老师又在哪嘀咕着说:“本来还可以100的呢。”
通过这一次的教训,我可算真正知道了不懂装懂的后果,我下次再也不会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可是又获得了新的知识和体会, 就可以做个老师了。对于学过的旧知识,你要常去温习它,你将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你收获的就会更多,你比别人懂得的就会更多,这样在某方面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有它的多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许你一时只能理解其中的一点,当但你经历多了,见识丰富了,你再去看时,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生活就是这样多方面性的,当你对一句话不理解时,你是选择遗弃它,还是深入的去思考?当你多次的去深究它的时候,你将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当我们忙完了一个阶段的事情后,利用暂时的忙里偷闲,回顾曾经的点点滴滴时,才发现我们不能变成工作的奴隶,我们要学会思考和总结,要让我们的工作充满坚持和成长才行。

论语是一种精神《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2 "神于天,圣于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3 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4 真正的和谐:它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5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6.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7.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7、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8、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9、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0、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11、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12、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你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13、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14、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 人首先要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要尽可能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15、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16、长期困扰于人生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有所损害的。 17、既然生活中的遗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18、一个人的自信来自于他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19、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20、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遗憾。 21、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的最大灾害。 22、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23、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是让它过去,这样你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24、勇敢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25、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 26、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27、技巧不是最得要的,而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 如果你的心灵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有可能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28、你想要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最关键是的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29、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30、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31、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情,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32、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越成功。 33、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可是又获得了新的知识和体会, 就可以做个老师了。对于学过的旧知识,你要常去温习它,你将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你收获的就会更多,你比别人懂得的就会更多,这样在某方面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有它的多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许你一时只能理解其中的一点,当但你经历多了,见识丰富了,你再去看时,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生活就是这样多方面性的,当你对一句话不理解时,你是选择遗弃它,还是深入的去思考?当你多次的去深究它的时候,你将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当我们忙完了一个阶段的事情后,利用暂时的忙里偷闲,回顾曾经的点点滴滴时,才发现我们不能变成工作的奴隶,我们要学会思考和总结,要让我们的工作充满坚持和成长才行。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都能从中获得启发,通读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令我颇有感悟。用自己的话去理解有三层含义:
别人不了解我,别在意,多展示。回想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已经是第十年了,前八年一直在南洋中学,去年借调到南洋初级中学任政工教导,这学期又调入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作。在这三个单位的身份除了都是教师以外,还有三个不同的定位,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面对新的教职员工,学生层次特点的变化,怎样让别人来了解我的为人呢?我想应该是抓住一次发言、一次谈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别人了解。在南初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与周围的老师和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融洽的关系,我觉得这是我成长中经历的一次重大的考验,是跨出的第一步。现在是第二步我想做得更好,《论语》给了我一些启示,那就是“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知己,不怕没有人了解,只要能够不断充实自己,将自己展示出来,别人自然就能知道。
做的事不被别人理解,别着急,多沟通。 “八佾第三”中说到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对“忍”字的解释究竟是“容忍”还是“忍心”,两种也许都有道理,所不同的是不同的解释所表现出的孔子的德行修养是差之千里了,对孔子为人的理解也非只有“温、良、恭、俭、让”了。对一个字的解释尚且如此,更别说一句话、一件事了,所以理解万岁。同时它又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可能急于求成,让别人马上就能理解你。比如在工作中,往往讲原则、不徇私的事情做起来比较难,像媒体中经常曝光的执法人员在拆除违章搭建、制止乱设摊时,遭到阻拦甚至围攻的现象,关键是不被人理解。工作中遇到阻碍、困难时,我觉得首先人必须保持冷静,认为自己正确并坚持做是对的,而一味强硬甚至蛮干则错了。我很赞同张社校长所说的:做事情前,我们要在思想上先务虚。这是做事的很好的方法,也就是要加强与人的沟通交流,打好思想基础,因为思想上通了,行动上自然就配合了。
事情做得不圆满,别气馁,多反思。我觉得自己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做事太“求全”,勇争第一固然无可厚非,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可能万事都成功。讨论中大家都认同一个观点:人不一定样样都争先,有时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就是孔子提出的“绘事后素”的“素”(平淡)的道理,和道家的适度原则。万事求全自己累,别人也累,因为不圆满不成功,心中不免泄气懊恼,这样会影响身心健康。还不如及时反思,总结失败的原因,下次再做的时候改过,避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