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国)荷(荷兰)战争简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7
英国在建立“日不落帝国”过程中的三次主要战争?

第一次主要战争——英西战争;
第二次主要战争——英法七年战争;
第三次主要战争——三次英荷战争。
1、英西战争指西班牙帝国与英格兰王国之间未经正式宣战的间歇性冲突。 英西战争由多场大范围战役组成,起于1585年英国与荷兰签订楠萨奇条约,拥护荷兰抵抗西班牙帝国的统治。
2、英法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当时欧洲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宾。
3、三次英荷战争是发生于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四次战争,总体而言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夺海上贸易主导权。

扩展资料1、英西战争
战争中英国使用皇家海盗同西班牙争霸成了以后一百年的国策。必须指出的是,这个国策其实迟缓了英国建立海上帝国的脚步。
当时以伊丽莎白王朝的重臣伯利男爵为代表的商人势力主张通过贸易实现海外扩张,而不是去劫掠别人的财富,可惜这些有识之士的声音淹没在英国上下急功近利的喧嚣之中。这一耽误就是一百年。
这一百年里西班牙、葡萄牙继续他们的海外扩张,而独立不久的荷兰后来居上,超过西、葡、英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并在十七世纪中后期同英国发生三次争霸战争。荷兰虽然是小国,但却依靠强大的财力和英国打了一个平手,并几乎将英国拖垮,这才迫使英国深刻反思自己的战略失误。
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 ,来自荷兰的奥良治公爵威廉登上英国王位,英、荷合流,英国才重新回到帝国事业的正轨上来,而此时距离英国击败无敌舰队已经整整一百年。
2、英法七年战争
在七年战争中,英法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争夺,初期(1756年~1757年)是法国取得了胜利。在巴利阿里群岛的梅诺卡岛战役(1756)中,5月20日法国舰队战胜了英国舰队。但是,随着1758年战局的开始,被欧洲战场拖住的法国,在海上和各殖民地开始遭到失败。
英国只给普鲁士以财力援助,因此逐渐在各殖民地积蓄了力量,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760年占领了加拿大、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佛罗里达和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3年初,七年战争结束。
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巴黎和约》(1761年参战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了该和约。西班牙站在法国一方,葡萄牙站在英国一方)。
1763年2月15日,以普鲁士为一方,以奥地利和萨克森为另一方签订了结束七年战争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和约确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和格拉茨伯爵领地的领有权。
3、三次英荷战争
17世纪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商业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互有胜负,双方实力均受到不同程度伤害。
英荷战争的结果,是法国在其中渔翁得利,获得了大片土地与商贸利益;国力直线上升而超越荷兰,成为欧洲最强的霸权。
而在18世纪的第四次英荷战争,英国击败荷兰开始获取世界金融霸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西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法七年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荷战争

  英荷战争是17世纪50~70年代,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商业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
  第一次战争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年~1654年,1652年5月,两国舰队在多佛海峡发生冲突,7月8日正式宣战。英国海军封锁了多佛海峡和北海,拦截荷兰商船,荷兰则组织舰队护航,双方海战逐渐由封锁反封锁的贸易战发展为主力舰队间争夺制海权的决战,1653年8月,荷兰集中海军力量与英国决战被击败,英国控制了制海权,使依赖贸易生存的荷兰经济瘫痪。1654年4月,两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承认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第二次战争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4年~1667年,英国与荷兰争夺海外殖民地,1664年英军攻占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荷兰立即进行反击。同年8月攻占被英军占领的西非据点。1665年6月22日两国再次宣战,英国舰队随后在洛斯托夫特海战中击败重创荷兰舰队,法国、丹麦与荷兰结成 英荷战争油画反英同盟。1666年5月,经过修整恢复的荷兰舰队击败了英国舰队,8月荷兰舰队进入泰晤士河攻打伦敦,遭到英国岸炮和海军的联合打击,遭到重创,英国重获制海权。同年9月10日伦敦发生大火,城市大部遭焚毁,无力继续战争,试图与荷兰和谈。荷兰舰队趁机于次年6月19日进入泰晤士河偷袭了伦敦,歼灭了驻泊泰晤士河的英国舰队,破坏了船厂,并封锁了泰晤士河口。1667年7月,英国被迫签定「布雷达和约」,在贸易权上作出了让步,并重新划定了海外殖民地。
  第三次战争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年~1674年,1672年5月,英法联合对荷兰宣战,分别从陆地和海上发动进攻,荷兰无法抵挡法军进攻,被迫掘开海堤淹没国土,才使法军撤退。1673年3月荷兰海军击退英国舰队。6月英法联合舰队与荷兰进行了两次次斯库内维尔海战,8月法国退出战争,英荷都无力继续战争,于1674年2月签定「威斯敏斯特和约」,战争结束。
  夺取霸主
  英国通过三次战争耗尽了荷兰的贸易和海军实力,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成为世界海军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侧舷炮战的海战样式得到巩固和发展,形成了战列舰和巡洋舰的舰种划分。

第一次英荷战争   背景: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国内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开辟新的海外殖民地、拓宽海外市场,而荷兰对于海上贸易的垄断成了这种需求最大最直接的阻碍和威胁。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当政时期为此制定了控制海洋的战略。他非常重视海军的组建,专门成立了“海军委员会”负责建造为海战设计的新型战舰。英国海军从1649年的39艘猛增至1651年的80艘,其中大部分是二层甲板、并拥有60至80门炮的巨型战舰。克伦威尔还加强海军训练和管理:改善水兵的薪饷膳食;制定所谓的“奖金”制度,犒劳俘虏或击沉敌舰有功的士兵;还专门从陆军中选出兵士担任职业海军军人,并任命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官指挥海军。英国在完成战备后对于荷兰公然挑衅,英国议会颁布了著名的《航海条例》.此《条例》中的各款明显是针对大量从事“中介贸易”和海运的荷兰,是对荷兰的严重挑战。荷兰提出抗议要求英国废除,遭英国断然拒绝。于是双方都意识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剑拔弩张的形势下秣马厉兵式扩军备战展开了。英国在原有的基础上紧急动员了125艘武装商船;荷兰也在1652年大量征用商船,使海军舰艇扩充至226艘。
  导火索:
  1652年5月,英国海军将领布莱克率领20多艘舰船在多佛尔海峡巡逻,与荷兰海军上将特罗普率领的42艘为商船护航的军舰不期而遇。布莱克要求荷兰海军下降军旗向英国国旗致敬,遭到拒绝。(自从13世纪以来,英国总是要求其他国家的船只在经过多佛尔海峡时必须向遇见的英国军舰行“升旗”礼。以示敬意,承认英国的所有权。原本这一要求无碍大局,但在两国矛盾日趋尖锐、敌对气氛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摩擦自然不可避免地不断发生。)英国开炮轰击,于是双方互酬炮弹4个多小时,荷兰损失了2艘战舰,布莱克的旗舰“詹姆斯”号被射穿了70多个弹孔。第一次英荷战争的序幕被拉开了。7月28日,双方正式宣战。
  规模及过程:
  第一次英荷战争由一系列规模空前的海战组成,主要集中在多佛尔海峡战区(包括北海在内)和地中海两大战区,其中又以多佛尔海峡战区为主——这是由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几乎每次海战双方都要投入2-3万名水兵6000-8000门大炮,而其作战次数之多恐怕亦是历史上所罕见的。据说有人作了次统计,仅在1652年5月至1653年8月的15个月之内,双方舰队作战次数已经不亚于当时世界各海洋历次战役的总和。
  英国方面制定的战略主要是控制多佛尔海峡和北海,切断荷兰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迫使荷兰人投降。为此,海军舰队司令布莱克采取了集中强大舰队、拦截通过海峡的一切荷兰船只的战术,以确保其的绝对制海权。他大胆地在海军作战中引进了陆军作战注意队形和整体效果的战法,发展了海军战术。战争的伊始,英国便将自己的舰队分成红、白、蓝三个支队以便于指挥。并颁布了“第一个海军纪律条令”,整顿军纪。另外,他还派出舰队到苏格兰北部袭击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运银船,到北海击沉或捕获荷兰的捕鱼船,甚至进入波罗的海,破坏荷兰和北欧、东欧方面的海上贸易。毫无疑问,这种战略战术的运用对于荷兰经济方面的打击是致命的。
  荷兰方面制定的战略是以强大的舰队为商船护航,强行通过多佛尔海峡,确保与外界的联系。决定于海军实力的对比,这本就是多少有些消极的战略,然而战略部署的不当却更使之陷入劣势的境地:荷兰在次要战场,即地中海战区投入了过多的兵力,从而使其在海峡争夺方面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荷兰海军将领马顿·特罗普(1579-1653)尽管在与法国海盗和西班牙海军的长期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战经验,具有很高的统率艺术,荷兰水兵的战斗素质也比较高,但各舰常常缺乏协调能力,加之装备、数量方面的欠缺,以致在军事方面仍处于劣势,使得英国的海上封锁奏了效。
  双方海战次数不计,但一般意义上规模较大的公认的有9次,多以发生地点命名。
  多佛尔海峡和北海战区:
  这一战区的战斗通常被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652年5月~1653年2月)(说法不一,另一说为1652年5月~1653年5月)
  阶段特点:战略相持,英荷双方在这一阶段互有胜负。
  主要海战:普利茅斯海战、肯梯斯诺克海战、波特兰海战
  第二阶段(1653年2月~1654年4月)
  阶段特点:英国取得战略优势。
  主要海战:加巴德沙洲海战、斯赫维宁根战役
  地中海地区:这一战区的战斗从战略层面观之,对战争影响不大。但在这个地区荷兰集结了强大的舰队,始终保持着对英国的优势。
  战争的结果:
  在英国海军绞杀式的封锁之下,荷兰经济最薄弱的一面——过度依赖对外贸易,很快就暴露出来了。据说当年阿姆斯特丹街道上杂草丛生,乞丐遍地,将近1500所房屋无人居住。封锁几乎使得荷兰处于一种民穷财尽的窘境,于是荷兰被迫与英国进行和谈。
  1654年4月15日两国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荷兰承认英国在东印度群岛拥有与自己同等的贸易权,同意支付27万英镑的赔款,同意在英国水域向英国船只敬礼,并割让了大西洋上的圣赫勒那岛。
  第一次英荷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英国胜利之因固然离不开对方战略部署的失当——在次要战区集中优势兵力,忽略了生死攸关的多佛尔海峡和北海战区,但更为重要的恐怕是英国拥有雄厚的工业实力——能够迅速补充战力、战略指导思想的正确和其海军的装备、数量、火力乃至战术水平都要优于荷兰所致。

 英荷战争(1652~1674年)
  荷兰取得独立后经济发展迅速,利用西班牙衰落英国忙于内战之机垄断了世界贸易。英国内战结束后,恢复扩张路线,大力发展海军,1651年立法禁止荷兰参与英国海上贸易,两国进行了三次贸易战争。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年~1654年,1652年5月,两国舰队在多佛海峡发生冲突,7月8日正式宣战。英国海军封锁了多佛海峡和北海,拦截荷兰商船,荷兰则组织舰队护航,双方海战逐渐由封锁反封锁的贸易战发展为主力舰队间争夺制海权的决战,1653年8月,荷兰集中海军力量与英国决战被击败,英国控制了制海权,使依赖贸易生存的荷兰经济瘫痪。1654年4月,两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承认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4年~1667年,英国与荷兰争夺海外殖民地,1664年英军攻占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荷兰立即进行反击。同年8月攻占被英军占领的西非据点。1665年6月22日两国再次宣战,英国舰队随后在洛斯托夫特海战中击败重创荷兰舰队,法国、丹麦与荷兰结成反英同盟。1666年5月,经过修整恢复的荷兰舰队击败了英国舰队,8月荷兰舰队进入泰晤士河攻打伦敦,遭到英国岸炮和海军的联合打击,遭到重创,英国重获制海权。同年9月10日伦敦发生大火,城市大部遭焚毁,无力继续战争,试图与荷兰和谈。荷兰舰队趁机于次年6月19日进入泰晤士河偷袭了伦敦,歼灭了驻泊泰晤士河的英国舰队,破坏了船厂,并封锁了泰晤士河口。1667年7月,英国被迫签定「布雷达和约」,在贸易权上作出了让步,并重新划定了海外殖民地。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年~1674年,1672年5月,英法联合对荷兰宣战,分别从陆地和海上发动进攻,荷兰无法抵挡法军进攻,被迫掘开海堤淹没国土,才使法军撤退。1673年3月荷兰海军击退英国舰队。6月英法联合舰队与荷兰进行了两次次斯库内维尔海战,8月法国退出战争,英荷都无力继续战争,于1674年2月签定「威斯敏斯特和约」,战争结束。
  英国通过三次战争耗尽了荷兰的贸易和海军实力,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成为世界海军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侧舷炮战的海战样式得到巩固和发展,形成了战列舰和巡洋舰的舰种划分。

17世纪,英国同荷兰进行的三次战争。英荷两国日益加剧的商业竞争是引发战争的根本原因。1651年,英国颁布旨在禁止荷兰参与英国海上贸易的《航海条例》,打击了荷兰的商业利益,战端由此引起。第一次(1652~1654) 1652年5月,双方舰队在多佛尔海峡发生冲突。7月8日,英国向荷兰宣战。战争初期,两国舰队在多佛尔、英吉利两海峡及北海多次交战,互有胜负。但装备有先进火炮的英舰队逐渐占据主动。1653年春,R.布莱克指挥英舰队在波特兰海战中击败荷舰队。同年6月,英海军开始封锁荷兰。7月31日,双方在荷兰泰瑟尔岛海域激战,荷兰舰队败北,舰队司令M.特龙普战死。1654年4月,两国缔结《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被迫承认《航海条例》。装备落后和指挥不力是荷兰舰队战败的主要原因。第二次(1665~1667) 1664年,英军攻占荷属北美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次年1月24日,荷兰对英宣战。6月,约克公爵率英舰队在洛斯托夫特海战中击败荷舰队,击毙其舰队司令J.奥普丹。1666年1月,法国站在荷兰一边对英宣战。6月,荷兰海军在敦刻尔克海战中获胜,但8月在北福兰角海战中失利。1667年6月,荷兰海军封锁泰晤士河口,并摧毁停泊在查塔姆港的英舰只,直接威胁伦敦,迫使英国于7月签订《布雷达和约》。英国将南美的苏里南归还荷兰,并按荷兰的要求修改《航海条例》;荷兰则承认英国对新阿姆斯特丹的占领。英国战备不足,海军将领无能,加之国内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导致作战失利。第三次(1672~1674) 1672年英法结盟,共同对付荷兰。3月,英海军在英吉利海峡突然袭击荷兰舰队。翌年8月,英法联合舰队在泰瑟尔岛海域被荷军击败。英国因海战失利并担心法国这个主要竞争者势力增强,遂主动退出战争,于1674年同荷兰单独签订第二个《威斯敏斯特和约》,重申《布雷达和约》有效。通过三次战争,英国建立了海上优势,而荷兰的经济和海军实力受到削弱。海战中,舰队、分舰队和总队三级体制开始形成;海战由单舰格斗(炮击和接舷战)发展为以炮战为主的纵队攻击;夺取制海权已成为海军的主要战略任务。

  • 英荷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第三次英荷战争也是荷法战争的一部分,一开始是法国对荷兰发起战争,因为法国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荷兰抢走了法国的一些资源,引起法国的不满。此时的英国也趁热打铁,因为第二次英荷战争英国失败,英国对此也很不甘心,法国也怕自身力量不够,因此英法就联合起来一致对付荷兰。英国则解除了与其他两个国...
  • 英国在建立“日不落帝国”过程中的三次主要战争?
    答:第二次主要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第三次主要战争——三次英荷战争。1、英西战争指西班牙帝国与英格兰王国之间未经正式宣战的间歇性冲突。 英西战争由多场大范围战役组成,起于1585年英国与荷兰签订楠萨奇条约,拥护荷兰抵抗西班牙帝国的统治。2、英法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冲突则集中于...
  • 第三次英荷战争主要海战
    答:最终,荷兰虽未沉舰,但伤亡惨重,成功保卫了特塞尔岛,确保了制海权,英法联军损失2000多人。这场战争中,荷兰舰队司令的精明指挥和荷兰士兵的高昂士气,使得荷兰在多次海战中展现了强大实力,暂时消除了海上威胁,保护了国家利益。英国历史学家坎·贝尔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 英荷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和过程
    答:第三次英荷战争也是荷法战争的一部分,一开始是法国对荷兰发起战争,因为法国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荷兰抢走了法国的一些资源,引起法国的不满。此时的英国也趁热打铁,因为第二次英荷战争英国失败,英国对此也很不甘心,法国也怕自身力量不够,因此英法就联合起来一致对付荷兰。英国则解除了与其他两个国家的同盟关系,在没...
  • 第一次英荷战争的介绍
    答:双方舰队作战次数已经不亚于当时世界各海洋历次战役的总和。1654年4月15日两国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荷兰承认英国在东印度群岛拥有与自己同等的贸易权,同意支付27万英镑的赔款,并割让了大西洋上的圣赫勒那岛。第一次英荷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
  • 第二次英荷战争
    答:英国被迫与荷兰进行和谈。同年7月31日,双方签订了《布雷达和约》,标志着战争的结束。布雷达和约对领土和殖民贸易作出了一些调整,主要内容如下:英国放弃荷属东印度群岛方面的权益,归还英属南美洲的苏里南,荷兰割让哈德逊河流域和新阿姆斯特丹。英国放宽《航海条例》,在领土方面,英荷双方得失大致相当,但...
  • 荷兰历史上有哪些战争
    答:4、法荷战争 法荷战争,发生于1672年-1678年,是一场欧洲战争,一方为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瑞典及德意志境内的明斯特主教区、科隆主教区和英国,另一方为荷兰共和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奥地利、勃兰登堡和西班牙。战争结束于1678年《尼姆维根条约》的签订。法国获胜,开始独霸欧洲,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被称为“...
  • 英荷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17世纪50~70年代,英国为保住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以胜利告终。此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荷兰崛起 荷兰,这个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的小国,在历史上却有过一段耀眼的辉煌。荷兰原是西班牙的属地,1609年才彻底独立。它的造船业极负盛名,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
  • 英荷第三次战争的转折点战役?
    答:其实决定第三次英国和荷兰之间战争的转折,是特塞尔海战。在1673年8月,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的舰队大规模集结,企图登录荷兰的特塞尔岛,然后在水路并进发动对荷兰的攻势。德奈特上将充分的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他发现荷兰的实力比英法联军明显的要弱,但他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自己作战方面的优势,来英勇...
  • 英荷战争的第二次战争
    答:1663年,英国得寸进尺,组织“皇家非洲公司”开始进攻荷兰在非洲西岸的殖民地,并于1664年占领,企图从荷兰人手中夺取一本万利的象牙、奴隶和黄金贸易。忍无可忍的荷兰开始采取行动:1664年8月,德奈特率领8艘战舰收复了被英国占领的原荷属西非据点;1665年2月22日,荷兰正式向英国宣战,第二次英荷战争于是爆发了。 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