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完成问题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回答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古诗赏析阅读《饮酒》完成"人境"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诗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说你的理解

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翻译: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 “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 “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启示,整首诗的韵 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 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 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 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 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的坦荡和自然!愤世嫉俗、心志高洁的陶渊明,并没有像历史上许多因不满现状、逃避现实的人士一样,归隐山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就是弃官不弃世。人活在世上,真的能超脱现实,不受时空的限制吗?陶渊明没有去深究这一点,但他相信,真正的隐居是一种心灵之隐。心若“远”,即使身居闹市,亦不会为车马之喧哗、人事之繁琐所牵役。“大隐隐于市”,正是这个道理。真正透悟明了的陶渊明,在喧闹的尘世里执守一方清净,坚信只要“心远”,就能远离世俗,独享自然的快乐。我由此而想起一句俗语:“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同样的坦荡,同样的不为外物和形式所拘,这种境界,缘于心灵真正的叛依和透悟。
严羽在《沧浪诗话》的《诗辩》里说:“诗者,吟咏性情也……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传诵千古的佳话,其妙处正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采菊”、“见南山”,普通的景象,却蕴意深远。南山美吗,南山奇吗?见之如何,不见之又如何?此刻的陶渊明,其用意并不在“南山”本身,他所惊叹的是这“南山”竟于他浑然不觉中“闯”了进来,在眼中,在心里。“见”,非望也,乃无意为之;“见”,亦非纯粹的“看见”,乃感受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一座普通的山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旁无杂念,只和大自然息息相通;心无它求,只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南山”,只是陶渊明表达其恬淡自如、怡然自得心态的引借。诗言“南山”,“意”却在“南山”之外。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的《含蓄》一篇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于所要表达的意,不着一字,却在所描绘的景物中隐隐的显露出来。这就是意境。陶渊明没有刻意去营造意境,意境也非刻意就能获得的。陶渊明的意境,缘于他真实的内心感受。

1.心远 悠然2.景色: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景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  人生理想:归返自然(返璞归真)

因为心远地自偏

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车马喧”的,是无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与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没有车马喧嚣的。接下来作者将视角放到第三人称的角度,反问:“为什麽别人避开‘车马喧’,而你就能做到这样呢?(问君何能尔)”回答是:“处在远离喧嚣的心念之中,当然就少有车马的烦劳了,进而似乎连原来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变得偏僻起来。(心远地自偏)”

心远地自偏

心远地自偏

  • 陶渊明 《饮酒(其五)》的几个问题
    答:3,真意:这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
  • 比较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完成问题。 饮酒...
    答:1.采菊东篱下2.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为“以心为刑役”的官场所束缚,而应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4.《饮酒》侧重塑造了悠然自得的诗人(自己)形象;《过故人庄》侧重写山村风光以及朋友间融洽的感情。5.相同点:...
  • 关于 陶渊明<<饮酒>> 的几个问题,文学达人进~谢谢~
    答:1.陶渊明《饮酒》的所有内容都围绕着“心远”所以说全诗的诗眼是“心远”二字。此诗是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开头两句中的“结庐”、“人境”、“喧”、“远”几个词语点明身居闹市而能闲适平静是因为“心远”所致,几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 阅读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十六)》,回答下面问题。少年罕人事,游好在...
    答:小题1:《诗》《书》《礼》《乐》《易》《春秋》小题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小题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以识记为主。小题1:罕人事与无适俗韵。爱丘山是爱自然。好在六经好读诗书,一切与官场无关,好诗书与自然的陶渊明远离官场,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
  • 陶渊明 饮酒其十七翻译
    答:一、译文 幽兰生长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风。清风轻快习习至,杂草香兰自分明。前行迷失我旧途,顺应自然或可通。既然醒悟应归去,当心鸟尽弃良弓。二、原文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三、出处 《陶渊明集》·《饮酒二十首...
  •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
    答: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 篇1 ...师生合作完成,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进行理解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
  • 陶渊明《饮酒》读后感
    答:《饮酒》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五言诗。下面是关于陶渊明饮酒读后感的内容,欢迎阅读! 陶渊明饮酒读后感1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陶渊明的这首诗,喜欢的是他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超然洒脱,还有他平静详和的心态。那份属于心灵的安宁,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每每读来都让我心醉不已,羡慕不已。“山气...
  • 《饮酒》陶渊明习题
    答:暗示了诗人乐于归隐,陶醉自然的谈泊心境 不好。“见”比“望”自然,写出了诗人不经意中看见南山的情景,而“望”还要有意识地去看,失之有意。“见”比“望”显得近,“望”有了较远的距离感。“见”字可以使人想象出南山的青翠山色、花草树木,而“望”字只能让人想象出灰暗的轮廓。“见”...
  • 《饮酒》(陶渊明)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答:饮酒 陶渊明 系列:古诗三百首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
  •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答: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注释 饮酒:《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以后。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