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的民风民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7
福建安溪的习俗是什么?

《记住乡愁》福建安溪南岩村,一年一度茶王赛,当地重要习俗

福建安溪春节习俗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各个地区的人民都会以其极具地方特色的活动来庆祝新年,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福建安溪地区也不例外,以极具闽南特色的庆祝活动展示着春节的喜庆与隆重。 一 安溪简介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西溪上游,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西北部,隶属泉州市。北纬24°50′-25°26′,东经117°36′-118°17′。总面积3057.28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108万(2008年3月),其中非农业人口137838人。除官桥、湖上、剑斗、白濑等少数畲族居民外,其余均为汉族,通闽南方言。(百度) 二 年前准备 1送灶神升天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安溪县的祭灶活动于农历二十四举行。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神,民间又称灶君,灶王爷,灶君菩萨等。对于灶神的信仰来源于古代社会对火的崇拜。古人相信与火有关的大神炎帝、祝融就是灶神并且认为灶王的神职是掌管人们的饮食。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主要是为了感激和颂扬灶神的功德。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四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让灶王上天之前先甜甜嘴,因而能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 2,掸尘扫房子 送走灶神后,家家户户便开始掸尘扫房子。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送走灶神后,人们就开始对家里进行全面细致的大扫除,处处洋溢着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关于这个习俗,有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以蜘蛛网为几号标于屋檐下。凡被做上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四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三 大年三十到初一的若干习俗1年夜饭 在上午敬拜完菩萨,中午敬拜完祖先之后便是晚上的团圆饭了。在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能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家人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置,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俗话说的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一向都是中国人过春季的重头戏,在安溪也不例外。其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除了有鱼有肉有青菜外,还有年糕。其中“长命菜”颇具地方特色,它是以整棵的青菜(一种形似莴苣叶的长叶青菜)为佐,象征着长命百岁。 2 压岁钱 一般在除夕夜里,长辈会把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u“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有的家长会将168人民币放入红包袋中给孩子压岁,象征着“一路发”,这168一般要随身携带,一年之后才能拿来使用。3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关于这个习俗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这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4 开正(zhēng)(来源)吃过年夜饭,大家一般聚在一起聊天,打扑克,喝茶,看春节联欢晚会等等,初一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鞭炮、“经”(天神用的纸币)等供品(每盘贡品中的东西需为一、三、五等单数),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即玉皇大帝),敬拜的时候一家之主代表全家手握月牙形的“碑”对着天神的排位说出新年愿望(包括敬拜时间、地点以及新年愿望),并征求上天的允许,说完愿望之后手握“碑”拜两下,然后松开双手,让“碑”落地,若“碑”如图一所示(一正一反)表示上天同意你的美好愿望,并会保佑你来年顺顺利利;若如图二所示(两个正面)这表示“爱笑”也就是说没有同意但也不反对,上天对你的请求持一种笑着观看的态度,此时,敬拜者便要再次阐述新年愿望并再次请求上天允许;若如图三所示(两个反面)则表示上天不同意你的请求,此时敬拜者就该换个说话再请求一遍。在得到上天允许后,人们要把放鞭炮,并把“经”烧给天神使用,此时,开正活动方才圆满完成。 月牙形“碑”恭拜过后,人们会泡茶敬长辈,表达晚辈对长辈们的敬爱之情,并且将祭拜过的果品分一些给大家吃,让亲朋好友们在新年伊始便甜甜美美。敬过甜过之后,人们方才纷纷回房睡觉。5 “攻炮城”和“贺正”旧时,初一上午,政府会在中学举办拔河比赛、猜谜大赛、村篮球赛等活动,人们纷纷前往参加观看,最值得一提的是“攻炮城”活动。比赛时,会有一串鞭炮挂在一根竖立着的竹竿上,参赛者点燃另一串鞭炮对准竹竿上的鞭炮投去,裁判以参赛者投炮的次数和精准程度为依据定出一等奖(150元现金)、二等奖(100元现金)、和三等奖(50元现金)。人们积极踊跃参加此项活动,不仅为了增添新年热闹气氛,也不仅仅为了那些奖金,更多是对来年鸿运的美好期望。而现在此类活动渐渐消失,人们多在家迎客或者外出拜访好友。因此“贺正”取代了以往的活动。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切忌吃稀饭,如此便可避免接下来出访好友时“半途遇雨”)。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此外,在初一之日,妇女们多备好贡品、“经”、鞭炮、香、蜡烛等,纷纷前往离家较近的寺庙“定明院”烧香求福,或者到更远的有名的祈福圣地“清水岩” 烧香祈求来年家人多福多寿。 6女婿日正月初二,安溪民俗称之为“女儿女婿日”。据说,过去的这一天清早,女儿一家,穿着盛装,随带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米果和糖果饼干等,一起回娘家。女婿带领一家人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礼数之重与为老丈人祝寿的差不多。设宴款待,岳父同众女婿以及自己的儿子一桌,岳母同众女儿、儿媳围成一桌,而众多表兄弟姐妹围成一至几桌,尽享大团圆之喜。  7巡灯 在安溪,人们认为男子为“灯”,“灯”闽南话中发音为’丁’ 家中有多少个男子就哪几个灯,以前多是男子去巡灯,随着时代变迁,现在女子也能去巡灯。

安溪的民俗文化极为丰富,除安溪高甲戏外,还有木偶戏、南音、茶歌对唱、鼓吹音乐、民间舞蹈、水车阁、舞狮舞龙、彩灯、装阁、说书、灯猜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盛行。在台湾地区,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寺庙达400多座,供奉清水祖师寺庙达200多座,不少的宗祠、民居、地名与安溪本土一样,成为沟通乡情、联络乡谊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数百万台胞心灵的栖息地和故土文化的象征。 

扩展资料

茶文化铁观音:安溪产茶始于1725。安溪铁观音天下闻名,安溪县的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溪是中国古老的茶区,铁观音境内生长着不少古老野生茶树,茶叶在蓝田,剑斗等地发现的野生茶树树高7米,树冠达3.2米,据专家考证,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

台湾乌龙茶由安溪传入,随着乌龙茶传入台湾,安溪的茶俗也传入台湾。以茶王赛、茶文化交流会等民间习俗加强与台湾同胞的交流往来,如今已成为安台加深联系和乡情的重要方式。 

安溪台湾妈祖文化基地:安溪台湾妈祖文化基地项目总投资超过2亿元,规划建设妈祖文化纪念馆、植物园、樱花林等主辅工程。安溪与台湾语言文化习俗相同,台湾茶叶与安溪铁观音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两岸有着深厚的茶缘,由茶缘演绎出来的茶文化,推动两岸乡亲的交流与合作。此外,安溪台湾妈祖文化基地的建设是对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溪县



福建安溪民风是非常淳朴的,当地习俗有:

  1. 守岁、敬天公的传统习俗。

  2. “贺正”拜天公。

  3. “清水祖师佛诞法会。,

  4. 高甲戏。

  5. 布袋戏。

  6. 南音。

  7. 舞龙。

  8. 舞狮。

  9. 鼓队。

  10. 水车阁。

  11. 拍胸舞。

扩展资料: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安溪已有上千年的产茶历史,勤劳勇敢、聪明睿智的安溪劳动人民在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品种特性的基础上,不仅创造了乌龙茶加工技术,还培育出品质优异的世界名茶——铁观音,创造了独具魅力的安溪茶文化。

安溪县位居中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安溪铁观音,名扬四海,香溢五洲,已成为中国茶叶第一品牌,也成为福建省一张亮丽名片。安溪还是“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工艺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同类产品交易额40%。安溪县以茶业闻名全中国,号称中国茶都。

参考资料:

安溪县





安溪婚嫁风俗大全一、婚前礼仪

“卜采”俗叫“看采”。以前婚姻,但凭父母之命、煤灼之言,男家凭媒送来女家姑娘的年庚(写生时日月的红帖),放在厅堂,预卜“采头”。三、五天间没发生打破碗碟或不伏贴意外事故,生活顺利就算“好采”,便可托媒人向女家议婚。(其时,女家也必须“好采”)。

西坪、芦田等地有的男女青年,传统在茶园对歌,如:

(男)仙桃出世在月内,仙女出世在天台。对面有娘恰利害,眼睛转轮伊就知。

(女)杨梅开花人不知,八月冬笋就出来。对面郎君阮无爱,眼睛免看这处来。

而拒绝了“求爱”。还有:

(男)杨梅开花无人知,“鸡髻”(鸡冠)开花结成排。娘子生好惹人爱,好花也要努(贤)安排。

(女)日头起来红又红,借问郎君何处人?真实姓名共阮说,花蝶相爱心相同。

在旧社会,通过对歌成婚,是县内的特殊风俗之一。

定聘俗叫“定着”,即订婚。青年男女既由媒说合。双方议定聘礼,即择日送采到女家订亲。

聘金原是礼节上的应酬。30年代前后,一般以三百元、二百元议聘。40年代,时币贬值,曾突升至五、六百元。1949年以后,提倡婚事新办,买卖婚姻匿迹。60年代后,聘金之风又渐盛。地区不同,议聘亦不同。小平坡乡村为一千至二千元;较山区六至八千元,个别边远山区突破万元。70年代前悟.除聘余外,还讲服饰、盘食和“见面礼”。

请期俗叫“送¨头”。男家把择订的迎娶¨期,由媒通知史家。如有异议,须于十天或半个月内提出,另予协议,否则,就按时筹备,如期办喜事。

办盘俗叫“挑盘”。婚期既定,男家于婚期前三天或五天,备齐聘金并婚书、礼帖、礼盘到女家(清代婚节有大启、小启;民国后,简用“结婚证书”)。礼品一般以鸡酒、猪腿、线面、蓼花、糖品;有的加红蛋、米糍或面包。较富裕之家,常添山珍海味、’四色盘;有的加添该地的特产名茶。女家把盘担陈列厅堂上,点红烛,告祖先,宴亲邻,分送蓼花、糖品,即告人其女将出阁。女家收礼:猪腿要留蹄,物品成双留底。并另备“缘钱”(铅钱)、乌糖、姜母、芋种、油麻、菜籽、大麦、火炭善.备用红纸包装或箍好,放来盘给挑回去,寄意“人未到缘先到”和“热焰”旺盛之意。

盘食之风,本两小担,四小担,变四大担。80年代后,长坑、感德等地,还要百斤猪肉、百斤冬米糍、百斤蓼花、百粒红蛋;龙涓地域要几百块大肉饼。各地习俗,盘担要成双,有时几十挑。挑盘的工力,女家要付红包,这天付多少,明天陪新娘来的“客仔”礼,男家要加倍送给。二、娶 亲
嫁女 女家嫁女,要备六大项和七事。六大项就是:

人门缘份缘钱、乌糖、桔仔、冬瓜(置盘内随嫁)。’

衍传“威实”白短衣裤、四幅裙、乌巾、手巾、扇、纱灯、围身腰巾(随嫁)、肚裙:内
藏袋子,系在新娘怀腰问,袋子中放菜籽、芋头、姜母、油麻、泥孩儿、火炭、乌红白线各 二粒;肚裙内又藏鸡翅连褪,猪骨连陶,鸡心、蛋一对。

闺房用具 火烘(火笼)、桩盒、脚桶(随嫁)、尿盆(新娘带入轿)。

纺织成家“绩筐”、梭仔、簿博、籀中、“祭管”1“栉1『”1铣禾苛苛葫锅用是0

添花剪做 剪刀、竹尺、针、线、乌布。 .

种鸡归宁 种鸡,雌雄一对.馒食百_二粒(归宁随带回)。

有的还备特等茶叶,有的传植特别品种茶苗随嫁,如乌龙茶中的9黄旦”,便是当年嫁女黄旦随嫁王耽培植的特种茶叶。

过去湖头的官宦家嫁女,除衣物首饰外,还有田契和房内床桌等用具及棺木随嫁叫“满堂红”。

50年代,新婚姻法颁行,婚娶特简,嫁女不拘妆奁,有的还曾用锄头、棕蓑、大笠陪嫁,表示勤劳农作之意。

女家嫁女的七事:嫁前五事,嫁后两事(嫁女前的三、五天内)。

“哭缘”也叫“哭嫁”。女儿久在父母身边,现将生离,难免哭念惜别。也有因婚龄较低,一旦作人媳妇,要负其家“挨垄”(脱谷壳)、舂米、炊食、饲牲畜、织布等等繁重家务,一肚子埋怨而连哭带诉地“哭嫁”。母亲也在惜哭着女儿、寄望女儿嫁到男(夫)家好缘分。。

“出门惜、入门笑”女嫁前的三、五天内,伯叔兄弟,各要煮一大碗丰厚佳点(点心)请嫁女,表示惜别,叫“出门惜”;嫁女婚后初归宁,要备送一礼品和红包回馈,叫“入门笑”。

“开面”嫁女出阁前几天,要请一个“福寿大姆”用纱线绞净面上的细毛,叫“开面”,也叫“挽面”,使面肤更白洁细嫩。

“上头”喜期的大清早,新娘先在娘家“上头”。作妈妈的和“送嫁嫂”帮同请来的“福寿大姆”,在“天公”灯下,八仙桌前,面向祖先,引“新娘”就座正位,送嫁嫂念:“坐得正,得人疼,坐得‘在’(牢),好夫婿。”大姆把少女额前两绺长发,连原有脑后的三把发,共五把,合梳成髻(俗语有句“三把头发五把梳”,即“结发”之意),系扎红髻索的髻心,别上笄针,带上金钗银插,穿上耳环,佩上手镯、足环,穿上嫁衣、四幅裙,再披红袄,福寿大姆净手脸,便妆重用梳子在新娘发上稍梳三下,口中念“上头带笄是大人(‘及笄’)。大还大,小还小,是人媳妇免人教,奉侍翁姑要有孝”等训语。

上轿“上头”礼毕,送嫁带新娘“辞桶”(辞去在娘家的便桶,入房解小便),再出厅,例要其父亲手为女罩“乌巾”(遮羞布)后入轿。有的父为爱钱,滥许婚事,女有不如意者,往往在这时,状似依依难舍,实也抱怨,而一把揪住其父胸襟。放声大哭,不愿上轿,弄得父母哭,女儿哭,旁人伤心,满厅都是哭声;经婶姆劝解,母才代罩乌巾,扶女入轿,父亲贴上封条(写官衔。无官的,写“清白世家”)。这才纱灯一对在前(沿袭初民抢婚痕迹),嫁妆担担成双,花轿在后,从大门而出。刚出大门,常有同宅的婶姆,用扫帚从轿后的大门处扫入,顺手关上大门(意扫回“福气”,不让都被新娘带走)。

湖头以前官宦家嫁女,有的轿前红联采、红凉伞和“八音吹”迎送,有的陪嫁娴婢,护
花轿前,还有送嫁嫂和娴婢两挺无盖顶的轿。

花轿离家不远,到水沟地方,送嫁叫“放扇”,家内弟弟跟着拾扇。送嫁念:“好的心事(事与扇同音)随轿到,坏的心‘事’顺水流。”这样。便扬长而去。

嫁后两事:添花,古例婚后三日,新娘的弟弟身着盛装,由一个“客仔”挑“花担”,内放花粉、剪刀、竹尺、针线和布,到新郎家添花(换花),男家专席欢宴,下午回去,新郎新娘及翁姑,都要给这新舅子“衫带礼”,花担内,回送“春花”、“吉花”和馒食,还送肩夫“客仔礼”。40年代后,渐渐改于喜期当日,新娘出门后的另一时辰,就去“换花”。

归宁,婚后七日(有的十四日)新娘归宁,俗叫“娶倒返”,男家一个“小叔”挑一篮

“馒食”伴新娘回娘家作第一次客(大多女婿同往),娘家备筵款待,新娘要分送出嫁时煮“惜别”点心的各家以糖品和红包,作“入门笑”。晚上要“入门鸟”(天黑)才会生“乾埔”

(男)。 迎娶上头:男家必先择吉时安床,要有男孩有在上滚翻,叫“翻铺”,象征生“乾埔”

(男)。夜晚,要有男傧相与新郎同床,避免单人睡觉。

、 喜期的大清早,“上头”大礼:在厅口“天公灯”下的八仙桌,挂上红桌裙,点亮大红烛。

桌上放新“斗灯”一只。斗灯是贴有红纸的大米斗,中装快满的大米,米上插一根新木尺、新剪刀托住新镜子,镜前新灯火盏灌满生油,浸着七条草灯芯,以长条“冬瓜”作火挑;火盏两旁放一糯米甜“馒食”和纸制的“春花”、“吉花”各一对,镜子与火盏正中处,置有“财 宝”(镇家金银,后多用钱币)。“上头”时,点亮火盏,家主扶新郎出,坐在八仙桌前椅子面向堂上祖先。由族中一福寿长者,异常严肃地在新郎头上梳三下念“上头戴髻是大人,大还大,小还小,从此大丈夫,成家立业”。新郎抱斗灯入房,排于床左和床右与“发糕”相对,忌外人进房(尤忌生肖属虎的和冲克的人)。斗灯的灯芯燥油时,新郎要亲身添灌,别人不能代替。斗灯火长夜不能熄

新娘到家花轿到男家,在连串鞭炮声中,先歇在大门前的一方,叫做“镇地”,意即新娘从此是这里“镇地”的人了。

人厝吉时一到,轿夫兜轿入大门。从下厅越过庭中炭火熊熊的烘炉。花轿上大厅,向内放下。新郎起掉轿门的封条,下马威地用左脚往轿门一踢(俗叫“踢轿门”),掀起轿帘,已

有小叔(新郎之弟)提红灯请新娘出轿。福寿大姆捧着“米筛笠”(内装新郎的裤和馒食斗笠各一),遮上轿门顶,大姆和新郎、送嫁牵新娘出轿,“米筛笠”随遮盖头顶,导入新房。

人房一进房就要踏破房槛内已先铺好的一块新瓦,入房后米筛笠放在床顶。

“米筛笠”和门槛内的瓦,寓有明亡后.一些孤臣遗老企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夫妇

“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沿袭成为流俗。

新夫妇入房,送嫁关上房门,举行“合卺”成亲礼,新郎新娘相对坐定,送嫁叫挑鸟巾。

世俗新郎早知道要把新娘罩头的乌巾揪踩在脚下,好让新娘一辈子乖乖听话;而新娘也准备不让乌巾落地,争着“夫妻并头做”。一听“挑鸟巾”,早已悄悄执紧乌巾一角。所以“挑乌巾”时,常出现新郎扯,新娘拒的对扭局面。为不失和气,送嫁便从中缓解地按住他俩的手,念“ 郎 君会,娘子‘1势:(贤),乌巾一人揪一头,生子传孙人人都出头”。但如果还对扭不放,送嫁再念:“双人合着揪,明年生一个‘乾埔’(男)肥‘纠纠’’’。送嫁即把鸟巾藏入新郎袋里去,从而便引导新夫妇重再对坐换丸。送嫁捡新郎碗中的丸,往新郎嘴唇一擦,继对新娘嘴唇也一擦,把丸放回原碗;再捡新娘碗中的丸,往新娘嘴唇一擦,再向新郎嘴唇也擦过,当为都吃过丸子。换丸时送嫁一边念着吉语。

换丸后,送嫁便拉新夫妇相碰肩,亲嘴。以前,一般婚龄偏低,新夫妇年轻幼稚,送嫁娘就担负着对新婚夫妇的夫妻生活作暗示和诱导的责任。 ’

拜天地 房内程序告一段落,便开房门,导新郎新娘上大厅,先拜天地,又拜“土地公”, 再拜祖先,然后对面互拜。每一过程,都念吉语,体现谋求蕃衍、富贵的祝愿。

宴客:新婚喜宴,厅堂正东大多是新郎的母舅为首席。40年代后,“换花”的古例改在当天新娘入房后就来“添花”。故正东大位便让新“舅子”为首席了。俗例,新婚宴第。道菜必是“甜丸”,作为新“舅子”今天姐嫁出,已不“团圆”,就不吃“丸”,例要另具一碗鸡腿面线排在舅子面前以代。
俗例,喜宴每席人数都要双,席不能排在露天。

宴开始,喜炮大鸣,上几道菜后,送嫁嫂乘隙向席上念好句敬茶,宾客茶后给“压盅钱”。送嫁和宾客有时念“四句”逗趣助兴。过去湖曼盲衙婚宴-席间常伴就乐此风已竞。

40年代后,嫁娶渐渐不用送嫁嫂。席间,改由新郎、新娘按席敬茶,但压茶盅习俗,没再见。谒翁姑次日(有的第三日,3今多于是日),:送嫁嫂带新娘谒见翁姑请茶,新郎逐一启示称呼,新娘跟着叫“阿爹”、“阿娘”。翁姑受茶,各送饰物压盅。其余家人和亲戚也如是. “一请茶。‘ 闹洞房县内原很少闹洞房。40年代后,开始有人闹起洞房。80年代后,更升级,闹的花样繁多:“双龙抢球”:“观音滴露”、“夫唱妇随”、“负娘过渡”等等;有时搬出恶作剧的戏谑节目。’弄得难解难分。 拜灶君婚后第三日,送嫁嫂带新娘下厨房,俗叫“拜灶君”。送嫁对新娘每一动作,都念

好句。送嫁嫂教新娘叫猪,新娘跟着叫“营呀……营呀……”再撒谷饲鸡,又教叫鸡:“昧、昧、昧”,新娘一一照做照叫。然后出灶间,到大门边见“土砻”(脱谷壳具),往厅边见织布机,出大门口汲井水,又往屋边看踏碓,再到屋角熟悉厕所。每个过程都念有好句。见习毕,才随送嫁嫂入房休息。

会亲报生日 婚后次年,逢新娘的“生日”,父家要备衣服、蛋、线面到女家为女做“生日”,男家盛意招待。三、其他婚俗

续婚男女双方失偶或离婚的,男再婚叫“续娶”,又叫“续弦”。“一切礼俗从简。女丧夫或离婚再嫁,叫“改嫁”。封建社会,女丧夫要孀居守寡。但孀妇无子可依的,那要经夫家翁姑和亲戚同意,与媒议好身价,交亡夫家,才得再嫁。但不得从正门出去,只能后门或边门走出,步行一段路,事先备办一担较丰盛的“酒菜”饭,排于路边烧楮纸,向葬亡夫方向诉说“哀情”(俗叫烧路头纸),用笕梳(织布机上的用具)卡在路中(意已为其尽纺织之责), 不敢回头,溜转弯路,续步行一小段,再乘轿或乘车到续娶家去。这家原来已有子女,对续 娶母称“继母”。如果改嫁妇带来其前夫子女,叫“入继子”。
纳妾封建时代,男人常多妻妾。民国初,县内豪强常靠权势、金钱,占民妇,迫民女为妾(俗叫小姨)。小妾社会地位低。古纳妾叫“纳庶”,不能与正配平等。解放后实行一夫一妻制,已不见有人纳妾了。进赘 男到女家承接其宗祧,叫“进赘”。进赘家叫“招赘”。也有与其家死了儿子的媳妇结婚的,叫“接赘”。进赘、接赘婚后生子女,若议定承两家宗祧的,叫“两承双头顾”。解放后,改变旧观念,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已形成社会新风尚。

童养媳也叫“苗媳”。将女儿给人家作“苗媳”,长大了,多与其家儿子结婚。先回母家,按嫁女仪式嫁到男家的;也有不回母家,。于喜期清早与其家儿子一同“上头”成婚的,但也有其子和童养媳平时不相爱,而把童养媳另嫁他人。

娴婢过去,有钱人买穷人的女儿作为娴婢,有的随富家女出嫁,叫作随嫁娴,有的另再择配。但社会地位低。1950年后,已没此俗。

嫂就叔就是大哥死了,嫂尚年青,而与“小叔”结婚的。传统观念,大伯丧妻不能与死了弟弟的小婶结婚。

四、新式婚嫁

文明婚礼 30年代,县城、蓬莱、湖头、官桥等地就有少数学人,借用学校或布置自家厅堂,举行“文明结婚”礼。新郎、新娘盛装,司仪唱礼:(1)婚礼开始,(2)奏喜乐,(3)证婚人入席,(4)介绍人入席,(5)来宾入席,(6)主婚人及亲属入席,(7)男女傧相引新郎、新娘入席,(8)全体肃立,(9)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10)新郎、新娘用印,(11)证 婚人用印,(12)介绍人用印,(13)主婚人用印,(14)新郎、新娘交换饰物,(15)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礼,(16)证婚人致训词,(17)介绍人及主婚人致词,(18)新郎、新娘致谢(向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行一鞠躬礼),(19)奏喜乐,(20)礼成。

婚礼毕,举行宴客,新郎、新娘坐首席。席问向各席来宾敬酒。有的婚后为蜜月旅行,游览各地名胜。40年代后,也有好几对新婚男女,同时在一起联合举行文明结婚礼,仪式较庄重,各有主婚人、介绍人傧相,请地方名人证婚。但举行此种集体婚礼的不多。

喜事新办40年代以后,有的已不用送嫁,而“上头”、“拜公”、“见公婆”、宴客等还照旧俗,但“盘食”之风较简。有的山区,家境清贫的,则于农历除夕,行简单的合卺礼,俗称“送做堆”,不计较什么仪式。

解放后,男女结婚,只要符合《新婚姻法》的规定,就可办理登记。1950年到1957年间,不计聘金,喜事提倡新办,婚礼简朴,社会风尚焕然一新。60年代后,“聘金”议亲,故态复萌。

50年代以后,有的新娘已不乘花轿,只遮一把雨伞(忌露天)和挑衣担的,由新郎带着步行到男家。后期,进用脚踏车代步。60年代后,又渐起用三轮、四轮摩托车代轿。70年代后,更进用小汽车婚嫁。未通汽车的乡村,仍用脚踏车(婚嫁一行人数宜双忌单)。

60年代后,较多青年男女,自谈恋爱,婚嫁不拘形式,有的只新郎带新娘到男家的;有新郎新娘连同男女傧相和女伴到男家的。而男到女家落户成家的,则由男伴陪到女家,也渐成新风。80年代以后,新郎新娘采用到外地“旅行结婚”的渐成风尚。

一年一度轮流“做佛头”,时间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四、十五两日举行,前一天最主要是宰杀“佛头猪”(专为做“佛头节”而喂养的猪),连同备办的供品,抬到地方的祖祠(宗族或各房支的开基祖公的祠堂)前供奉,届时有专门的“师公”引导做祭祀仪式,祭祀的对象以关帝为主,兼顾该村落(宗族)或角落(房支)的共同“开基祖公”、天公、土地神等神祀的祭祀。

同时,各个村落或角落要筹钱请“高甲戏和木偶戏”,一是娱神,一是娱人,主家在邀请亲戚(主要是姻亲)和朋友(一般为男主人的挈友,数量一般不是很多)来共做“佛头节”时,常会对客人说:“请您某日来家看戏(或吃肉)”。



一)过春节,道恭喜。此外上元节(元宵)也是大节日,家家挂花灯,小孩提纸灯,欢宵达旦。

(二)清明节,春祭敬祖,扫墓烧纸钱,寄托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思。

(三)五月节也就是端午节,这时是黄梅季节要过渡到暑天,家家户户都做粽,俗称“补天”,以祈求不再下雨;在乡村,这一天要龙头“采莲”,村民们唱“嗦莲”的采莲歌,边唱边走,绕完全村,以此祈求丰收和健康。

(四)“七娘妈生”,即七夕,起源于“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这一天家家要摆纸轿、胭脂盒、花粉,拜七娘妈,以求庇佑。

(五)普渡日,就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十日起,历时一个月,分铺分区祭祖先、设宴席、演戏、请客,最后一日再烧灯,摆些菜碗,喜庆结束。

(六)中秋节,泉州人过中秋节的热闹程度仅次于“上元”。这时秋高气爽,又是收成季节,妇女们就买月饼,蒸煮甘薯、芋头,小孩们则到处捡砖瓦片造塔仔,当月满天心,家人团聚赏月、吃饼、或搏“状元”饼,而小孩子分到月饼后,就结伴去拜他们造的塔仔公。泉州城里,这一夜,许多人都到江边泛舟赏月,有的在江边悠然地吹奏南曲,很有雅趣。

(七)九九重阳节,登高远足,是一项很有诗意的活动。

(八)冬至,就是冬节。用糯米粉搓丸,做成鸡、鸭、狗、猪、羊、牛六畜的模样;在乡村,还举行隆重的冬祭。

(九)做“年兜”。在除夕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除尘”贴春联,备办年货,蒸糕,还要送神。除夕当夜,家人团聚点独守岁,然后燃放鞭炮,送旧迎新。

  • 安溪的著名景点
    答:5.集美古城:安溪县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镇之一,有古建筑、古街巷、古井、古店铺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6.云尖山:以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著称,是安溪县著名的生态旅游胜地,有森林公园、茶园等景点。7.福建亚洲风情园:距离县城十几公里,是一座集浓郁的东南亚特色建筑、美丽的亚热带植物、民风民俗、文化特产...
  • 写民族风俗的作文
    答:【篇一:满族的民风民俗】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
  • 孔明灯哪里生产的最有名气
    答:2004年,海南省万宁市举办文灯节活动,组织放飞1888盏文灯,经过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官员认定,获得了一次性放飞最多孔明灯的上海吉尼斯纪录,这是海南省首个民俗民风类吉尼斯纪录。然而,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网还是要提醒广大朋友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慎燃“孔明灯”,毕竟“孔明灯”属于明火,制作材料...
  • 泉州泉港习俗
    答:清末至民国时期,沿海居民为了生计,出洋到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谋生,一部分侨胞携其在海外的后裔等家眷回到家乡,带来了异域的民风习俗,如一些华侨到了国外,学习借鉴了国外的民居建筑的风格和优点,回乡之后便洋为中用,逐渐形成了“中外合璧”的建筑式样。前黄镇的合隆大厝和山腰镇阿罗嫂大厝便是近代...
  • 钱坑周边旅游景点介绍大全 安溪长坑旅游景点
    答:市域内旅游资源丰富,史、岭、江、海各扬其胜,拥有闻名遗迹的山海胜景,情韵独持的园田风光,风格迥异的寺庙古迹,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四季名花佳果飘香,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轶事广传,素有海滨邹鲁、国画之乡、小戏之乡、水果之乡、著名侨乡之美誉。市区榕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惯来被誉为水上...
  • 福建十大乡村旅游之一是什么地方
    答:周围绵延层层梯田、茶园叠翠,风景绝佳,是厦门十大最美乡村之一。位于同安莲花、泉州安溪、漳州长泰交界处的云顶山山脉腹地,海拨近1000米,因为地处大山深处,民风纯朴。村落呈一字型散落在一条峡谷当中。 去到西坑一定要登上村子背面的山顶一览西坑的全部美景。拍摄风景的最佳地点是村后山的山顶以及在进入村前的那段下坡...
  • 蓬莱的民风民俗
    答:1、勤劳耕作节俭持家的农民习俗 蓬莱县农民素有勤劳耕作、节俭持家之风。旧时,农民家庭一般是男人从事田间劳动,妇女料理家务。建国后,妇女从家务中解放出来,务农、务工、经商,同男人一样。农民一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大忙季节,亦"起五更,拉半夜",早、午饭由妇女或儿童送到田间地头。
  • 南麂岛旅游指南温州南麂岛旅游指南
    答:安溪穿境而过,小镇因溪而得名。任子然镇得名于民风淳朴,居民舒适。从安福到安仁口,有20多个龙泉青瓷古窑址,都是宋、元、明时期的古窑址。湖水退去,被湖水冲刷的古窑址呈现出一堆堆古瓷片,气势磅礴。地址:丽水市龙泉市安仁镇门票价格:免费。特色:延续千年的班龙,美味的安仁鱼头。景点:龚贤湖永和桥15.王村口...
  • 福州的民风民俗(详细)
    答:偶们班正在筹备开一个讨论福州民风民俗的队会,由于偶比较愚钝,找不到详细准确的资料!偶对资料只有俩要求:1.一定要使福州的民风民俗!!2.一定要详细哟!偶恭候大家令我满意的答案!... 偶们班正在筹备开一个讨论福州民风民俗的队会,由于偶比较愚钝,找不到详细准确的资料!偶对资料只有俩要求:1.一定要使福州的民风...
  • 福建同安有什么民风民俗?
    答:炸 枣 厦门同安著名的古老小吃,为同安三宝(马蹄酥、封肉、炸枣)之一。作法:原料分为皮、馅。皮一般为上好地瓜,米磨(碾)成粉,馅一般为花生、豌豆、芝麻馅,也可用蔬菜。把馅包在皮里,放在沸腾的油锅炸,口感甚佳。马蹄酥 厦门同安传统特产,盛行于同安。用面粉制皮加香油作为进香的供品,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