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大方县历史人物(清朝)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贵州历史名人 及其主要事迹

  1、赵旭:

  (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谕。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死。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汪承潮:

  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画家。工山水人物,能写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3、王立中: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贵州水西人。奢香后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5、陈钰:

  (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计有《一指山人行乐图》、《十八罗汉册》等。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其画数种,有《钟馗破扇图轴》、《墨笔山水花卉散页》(十页)等。

  6、何德胜:

  (1814-1867),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清朝贵州黄平木老坪人。农民起义军黄号军首领。生性倔强,好打抱不平,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极为不满。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瓮安天文组织起义,用黄布扎头,史称黄号军。建立有上大坪、轿顶山等根据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开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拟攻贵阳,已进占乌当,击毙守备戴雨先,因提督田兴增援,遂退至开州、平越、贵定等地与官军进行争夺战。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继击毙后补道赵国澍、守备袁学先、千总孙德胜、副将何显士、知府戴鹿芝、知县白婪蟾,游击商肇淮、郭开贵等文武官员,攻占修文,与另一农民起义军潘名杰联合拟再次攻贵阳,已进兵至小关、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长顺、长寨、定番、其势力达到安顺、安平,击毙守备王三锡、游击田庆宜、黄德正、都司李洪林、唐万全、千总苏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镇县,入息峰,击毙副将叶有贵、倪朝荣等。征战黔境十三年,纵横数百里,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使清政府为之震慑,视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于轿顶山军中,其起义队伍由其妻领导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清朝廷调集大军前来镇压,黄号起义军最后失败。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间称他舒裁缝,清朝贵州遵义人。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失败后回家。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除暴安民"为宗旨,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场)为中心,包括兴州(桐梓)、新开(仁怀)、遵义城周围的根据地,尊舒光富为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开仓赈贫,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队伍发展很快,壮大到两万多人。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战板桥,占仁怀,并准备攻打遵义,并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因朝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起义军失利,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瓮安、余庆、石阡等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4月,杨龙喜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舒继续率队奔松桃,过思南,回桐梓,后在遵义土窑失败被俘,壮烈就义。此次起义,对川楚震动极大,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谌厚光:

  清朝贵州织金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奋有为,玉河涨水时他组织修堤护城,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信。至仕归。

  9、胡万育:

  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10、何开瀛:

  字莱仙,清朝贵州清镇人。书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曾为贡生,善书画,尤精兰竹。

  11、赵钟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贵州普定人。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曾为廪生,善画蛱蝶鱼虫。

  12、杨沂秀:

  字鲁川,贵州镇远人。为果勇侯杨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陕西鄂县知县等。其女儿杨林贞工书画。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贵州绥阳人。画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贡生,工水墨山水画,师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贵州铜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监生。《黔诗纪略后编》录有其诗,并称善画。

  15、史荻洲:

  字胜书,清朝贵州黔西州(今黔西县)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与黔西诗人、书法家张琚结"桐荫诗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举人。他与清镇诗人戴粟珍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二人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同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后来荻洲客死辽宁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深至厚的情谊至今传为美谈。史、戴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史荻洲著有诗集《秋灯画荻诗抄》。

  16、任必达:

  字裴然,清朝贵州清平县(今凯里)人。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初参幕务,后杜门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县志稿》四卷。又工诗文,书法亦重笔墨外间韵味,远近识者,无不赞赏。

  17、杨开秀:

  字实田,号云卿,贵州绥阳县人。应乡试久不中,直到五十岁才中举人。一生以教书为业。道光末年到遵义禹门寺设私塾,各乡学生多慕名来读书,寺中房舍全住满。黎庶焘、庶番、兆铨、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学生。黎庶昌为文,多得力于杨先生。此时的禹门寺私塾盛况足以与乾隆年间黎安理执教时相辉映。晚年力学古文奇字,撰有《古文异训》,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终年67岁。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贵州清镇人。幼时聪明好学,十七岁时就很有文名,学者徐光文给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进士。先在贵州兴义府任教授六年,兴修试院,擢拔人才,张之洞皆出其门下。鸦片战争后,于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调广东作官,历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和广州知府。他不畏强暴、不惧洋人,平息地方械斗,擒杀海盗"天公大王",矫正考场弊端,多次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从而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刘訚誉其为"名儒"、"名将"。只因广东总督叶名琛忌才,被其压抑,不能大展雄才。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终因积劳成疾,抑郁早逝。死后,朝廷赠"太仆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别号青田山人,清朝贵州独山县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从小受父兄和郑珍之教,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生,次年参加京城应礼部试落第。便绝意仕途,专心研究学问。历任永宁州学正、安顺府学训导、思南府学教授、贵州学古书院山长。一生执教四十年,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和黎汝谦还编辑了《黔诗纪略后编》三十三卷,为贵州清代诗歌总集,与莫友芝所辑的《黔诗纪略》有双壁之誉。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他著有《青田山庐诗钞》、《青田山庐词钞》,黎莼斋在日本为他刻印,风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书,自得天趣,与同时书画名家孙竹雅、吴茗香相知,故诗词集中题画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贵州都匀府人。农民起义军领袖。出身贫苦,饱受压迫,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匀坝固领导苗族起义,进军鸡贾河,建立根据地,众推柳天成为王。柳天成足智多谋,勇敢善战,他领导的义军活动于都匀、独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贵定、平越、瓮安和罗斛等地。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攻战麻哈,击毙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与贵州提督张文德激战,歼敌近万名,使总兵、副将当场毙命,使张文德负重伤,取得了自张秀眉义军黄飘大捷之后的又一大捷。由于清廷调重兵围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鸡贾河根据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内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杀身亡,起义失败。


  21、周灏:

  字子纯,清朝贵州贵阳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举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以知县分发直隶,先后任沙河、定兴(保定)、正定知县。后因遭弹劾落职讲学,昭雪后复职,署甘肃故城。因罹瘟疫,卒于任所。灏性廉爱民,总督刘长佑疏闻,奉旨于正定建专祠。


  22、吴寅邦:

  字清臣,清朝贵州永宁州(今关岭县)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贡。历任安顺、清镇、贞丰书院讲席,参与纂修了《安顺府志》。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亲到贵州关岭县境内红岩碑古迹岩下,将红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别分送各处,红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较容易与社会见面,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古迹红岩碑的研究作过贡献。


  23、黄国宾:

  号西樵,贵州铜仁人。书画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贡。善书画,喜作米家山水画。


  24、付寿彤:

  (1818-1887),原名华赓、更昶,字青余,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举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进士。入翰林院、历任归德、南阳、开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书法。著作有《孝经述》、《古音类表》、《孔庭学裔》、《淡勤室诗》、《湘漓别志》、《十六国年表》、《吴越游记》、《吴越归程记》、《淡语》、《真录篇》、《古文辞》等。善书法,幼年随宦粤中,服膺许郑之学,乡试时为学使何绍基赏识,何书"实事求是"赠之。寿彤书法师何绍基,四体皆工,中年精研晋草运腕这之妙,尤得道州真传。晚年居长沙,该地书家甚多,而傅氏书名特彰,求书者应接不暇。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于长沙,与妻刘氏合葬于浏阳南乡渡头市淡庄。


  25、傅有赓:

  贵州贵阳人。学者。他于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写了《三国志音证》。古代南朝刘宋时裴松之编写了一部《注三国志》,成为人们研读《三国志》不可缺少的辅助与参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无缺。傅有赓的《三国志音证》,为其补缀音义之不及,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26、萧尚卿: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简:

  (1819-1869),清朝贵州荔波县人。水族农民起义军领袖。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发动水族农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义。提出"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号,他们吸取了太平军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据地,号称辅德王。他们支持战斗十多年,义军发展到四万人,在太平军别遗队余诚义、黄金亮以及都匀柳天成,都江罗光明,张秀眉义军部将高禾、九松等各路义军的积极配合下,转战于黔桂边区,控制了大半个荔波县,曾五占荔波县城,南窥思恩,北图都匀、独山,打死荔波守备更玉麟,千总王代龙等。义军的强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广西、贵州清军围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卖,潘新简被俘,牺牲于桂林。


  28、胡长新:

  (1819-1885),字子和,贵州黎平县人。幼受业于莫友芝、郑珍,学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举人,次年进士。以知县分发江苏。因受其父被降官职的影响,淡于荣进,弃知县不就,改任贵阳、铜仁等府教授。学使以学异推荐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辞职还乡,主讲于黎平书院,终老不倦,为家乡的文教事业作出了贡献。著有《籀经堂诗钞》、《籀经堂文钞》等,校刊《三忠合编》,擅小篆,得秦汉古玺遗意。其《闻升京官》诗,描述了作者闻调升京官消息后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升迁官职的淡漠,流露了对官场的厌倦,表现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别名吴兰雪,清朝贵州清镇县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举人。他与黔西举人史荻洲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因而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后来史荻洲客死异乡,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并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学至厚的情谊直今传美谈。戴、史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粟珍著作有《对床听雨诗》、《诗钞》、《补遗》、《南归草》等。


  30、杨元保:

  (?-1854),清朝贵州独山人。布依族农民起义军首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初,杨元保之父带众抗捐被捕入狱,惨死狱中。杨元保怀着深仇大恨,在太平军推动下,于二月份领导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数千人在上司起义,提出"顺天成道,打富济贫"的口号,连续击败八寨游击和独山州牧,攻克都匀平舟司,占据通往独山、罗甸、大塘和广西南丹的要道。声震独山、都匀和荔波三地。因贵州巡抚蒋蔚远调集官军围攻,力量众寡悬殊,不到三个月,起义失败。杨元保在广西南丹州属昔里山被俘,在贵阳英勇就义。这次起义点燃了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的烈火。

夏朝,大方县为梁州南域荒地,商属鬼方。 汉建武年间,昆明夷二十世孙,默部勿阿纳从云南东川(会泽)向东扩展,据今贵州西和西北部,自立为罗甸王,并开始下设四十八头目。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夷族默部苴慕(君长)妥阿哲(济火)助南征有功,于蜀汉建兴三年(225)封为罗甸王,以袭其地。《爨文丛刻》“贤濮集主处”(即顺服彝族统治)。济火由陇更(毕节)迁白乍戈(大方)建慕俄格城堡于竹乍补(今大方云龙山)下。两晋、南朝、隋、唐、宋各代,其后代均纳土袭爵。元至元十五年(1278),罗氏鬼主阿窄纳土内附,设罗氏鬼国安抚使。 明洪武四年(1371),顺元路宣慰使霭翠归附,封为贵州宣慰使“位各宣慰之上”,十四年(1381)霭翠病逝,妻奢香代袭其职。次年,明将傅友德、沐英等率大军从四川、湖南经贵州讨伐云南梁王巴匝剌瓦尔密,当时盘踞云南的元蒙势力与乌撒、芒部的部分奴隶主相勾结,抗拒明军。奢香审时度势,维护明朝的统一,支持明军入滇。 明天启二年(1622),安邦彦挟持安位反明,历经八年,兵败后安位请降。崇祯八年(1635),镇将方国安建大方城。 清康熙三年(1664),水西宣慰使安坤与乌撒土官安重圣等联合反清,历时年余,被吴三桂平定(史称“吴王剿水西”)。康熙四年(1665)十一月“水西遂王”。吴三桂奏请改土归流,并将大方改为大定,以木胯、火著、化各、架勒四则溪设大定府,结束土司政权的世袭统治。 康熙五年二月初一日,清派宁云鹏为大定第一任知府。二十二年(1683)安圣祖助剿吴三桂有功,授水西宣慰使,世袭,但不许干预政事。三十七年(1698),安圣祖卒,无子袭职,废世袭,终止安氏在大定的土官世袭。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改大定为州,隶威宁府。雍正八年(1730)恢复大定府,辖三州一厅一县。 宣统三年(1911),受武昌起义和贵州自治学社起义(十一月四日)的影响,同盟会员简书等于十一月八日在大定率革命党起义成功,推翻清朝在大定的封建统治,赶走大定知府陈庆慈,建立革命政权——大定军政分府,简书任大定军政分府行政长官。大定起义是全省六个府中第一个建立军政分府(即六属之首)。 民国三年(1914)废府设大定县,隶贵州省黔西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隶贵州省第四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五年(1936)2月6日,肖克、贺龙率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抵大定,次日成立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8日在城关召开群众大会,批准成立县临时革命政权——大定拥护红军委员会(简称拥红会),推选彭新民为拥红会主任。 1949年11月25日大定县城解放,27日地方人士杨文同等发起成立“支前委员会”筹集粮草,支援人民解放军。12月5日大定县人民政府成立,隶毕节专员公署,将旧政权4镇16乡,改设为5个行政区,接管旧政权,开展征粮、剿匪等工作。12月6日,将旧行政区6镇16乡划为6个行政区,建区人民政府。 1950年1月,因干部不足,改设5个区,辖4镇16乡。7月5日调整为城关、响水、双山、鼎新、马场、理化、鸡场、六龙、百纳、达溪、瓢井、长石、沙厂13个行政区,设置区人民政府。9月至次年5月,废除保甲制,将原256个保,改建为228个村(含城关8个街),成立村(街)人民政府。 1953年4月,完成并村建乡,将228个村(街)改建138个乡,4个街,设人民政府。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为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1958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准大定县更名为大方县。9月取消区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建制,将41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121个人民公社。11月,根据“一区一社”的原则,撤销区乡建社,改建为13个人民公社,123个管理区,293个生产大队,2141个生产小队。 1961年10月,恢复区建制,全县设13个区62个人民公社。 1963年3月,全县13个区的62个人民公社调整为109个人民公社1个镇。 1978年4月,恢复13个区公所。 1984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政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按各公社行政区域建乡或乡级镇。通过换届选举,成立乡(镇)人民政府。全县13个区1个区级镇,14个乡级镇,95个乡(其中33个民族乡),44个街道办事处,16个居民委员会,83个居民小组,506个村民委员会,4053个村民小组。

孟平先生传略   简书字孟平,贵州省大方县人,生于公元1886年2月。早年就学于贵阳,1907年参加贵州自治学社、从事民主革命活动。1911年11月,领导辛亥革命,成立大定军政分府,任行政长官。不久,保守势力反扑,革命志士潭冠英、简忠义牺牲;先生负伤脱险,出走省外。在北京与革命同志合组冤愤团,控诉云贵军阀扼杀革命之暴行。1914年展转赴昆明参加《护国讨袁》斗争。次年,主编上海《爱国报》,揭露袁世凯祸国殃民罪行。1924年,经孙中山指定为贵州代表,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6年任国民党革命军第九军秘书长,参加北伐。此后,革命受挫,流亡国内各地,以《旅顺纪游》、《劫后追思录》、《壬戌东征录》等诗文抨击时弊。晚年著有商君书、荀子、墨子、公孙龙子签证等书。抗日军兴,由广州携眷返里。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不幸病逝于广西鹿寨,葬于贵州省黔灵山黔灵湖畔,终年五十二岁。
希望对你有帮助

刘玉泉:.历史人物 字源公,贵州大定(今大方县)人。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举人。官山西夏县知县。著有《适悄斋诗集》八卷。

孟平 刘玉泉

  • 奢香夫人的子孙现在在哪里
    答:在贵州贵阳市。奢香夫人及其后裔处理政务的官府在贵州宣慰府,也就是指现在的贵州贵阳,其子孙也多生活在贵阳。并且2011年11月10日在电视上黄金档播放的30集电视剧《奢香夫人》就是在贵州省大方县贵州宣慰府拍摄的。奢香夫人是元末明初贵州境内的彝族女首领之一,于明朝初期归附朱元璋。
  • 急,求一些贵州特产,回家孝敬爸妈…
    答:大方漆器 闻名海内外的大方漆器,是贵州省大方县(原名大定)出产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上京供奉皇帝。作为家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民间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菜肴均可。大方漆器在清道光年间盛极一...
  • 清朝时,大定府,义渐里十甲正顶场,黄汗沟,如今地名
    答:历史上大定府有多处,最著名的即是贵州大定府和辽中京大定府。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筑大方城置大方州,十年废州置水西宣慰司,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宣慰使安坤叛,平叛之后。置大定府,意为已平安坤之乱,二十六年降大定府为州,雍正七年废州置大定府,1913年废府为大定县,1958年2月改...
  • 慕俄格古城的景点
    答:朝廷虽然设有新治所在贵阳,但是宣慰使行政中心仍然还在大方,治所实际也在大方即慕俄格。明朝天启四年(1624),贵州巡抚王三善率军征讨奢崇明安邦彦起义军,进军大方,因难以抵挡起义军的反击,撤军时便纵火“尽焚庐舍而东”,整个慕俄格古城和罗甸王府即贵州宣慰府毁于兵燹。清朝初年,水西统治机构曾经迁...
  • 贵州有哪些民间手工艺
    答:大方漆器 闻名海内外的大方漆器,是贵州省大方县(原名大定)出产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 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上京供奉皇帝。作为家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民间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菜肴均可。大方漆器在清道光年间盛极一时。当时古老...
  • 贵州大方有什么特产和好玩的景点
    答:大方县奢香博物馆 奢香博物馆,在大方县城北0.5公里处奢香陵园内的东南角,坐东向西,是西南地区第一个以民族历史人物为名的博物馆。大方县九洞天 看 点 景区内红线苗族支系的芦笙舞活动经常开展,若想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遇上芦笙舞不可不看。大方县奢香墓 介 绍 奢香是明代贵州著名的彝族女...
  • 贵阳特产是什么
    答:大方漆器 闻名海内外的大方漆器,是贵州省大方县(原名大定)出产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 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上京供奉皇帝。作为家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民间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 问题四:贵州特产有哪些?哪些特产是到贵州...
  • 贵州六龙五凤的来历
    答:贵州的“六龙五凤”是指一处位于大方县六龙镇头塘村的3A级乡村旅游景点,而“六龙五凤”这个名字的来源有多种说法:1. 一种说法是,这个地名与古代天子的车驾有关。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匹马,故天子的车驾称为“六龙”。2. 另一种说法与当地的自然景观有关。当地的五岳山形似一只凤凰,而五岳山的“...
  • 为什么贵州大方县很穷
    答:大方县是中国十大特级贫困县之一。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县城处于山地坡地上的滑坡地带,地质灾害严重,比如2016年7月县城南面发生的一次山体滑坡灾害,就造成近30人死亡,多人受伤。这个县有些村非常落后,居住环境十分恶劣,房子破破烂烂的,下雨就会成水帘洞,让人看了十分心寒,有些村民冻得全身发抖,小...
  • 清朝时黔西府管辖地有哪些?
    答:黔西县,隶属于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距毕节市区115公里,东邻修文县,南邻清镇市和织金县,西邻大方县,西北与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接壤,北和东北与大方县、金沙县接壤,是毕节市的东大门,是黔中经济圈旅游、物流、商贸经济流向西北方向的第一要塞。黔西县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