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
  1.刀竿节
  刀竿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沪水一带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一天。刀等节由来已久,相传明朝外敌入侵云南边界,当时的兵部尚书王骥奉命率兵前往,在滇西北战场上,依靠当地傈僳族人民团结战斗,一很快取得了胜利。不料班师回朝途中,于二月初八日被奸佞所害。为了纪念反侵略的英烈,当地人民以上刀竿来表示保卫祖国疆土、反对入侵者的决心,定此日为刀等节。爬刀竿前一天晚上,在广场中央燃起四准通红的炭火。五个保悍而又灵巧的中年男子赤脚在火堆中间跳跃,时而腾空,时而落下,时而扑向火海,时而翻滚前进,无数金光灿烂的火星,在他们的身边脚下飞舞。他们用双手捧起通红的火球;先6快地在脸上“擦洗”一下,然后在手上飞快地把功揉搓。周围的观众在欢呼声中欣赏院火的绝技。
  节日里,妇女们穿着镶花边的黑色上衣和点缀着各种银饰物的花裙,佩戴耳环、项链等首饰,风采过人。男人穿着麻布短衣裤,腰系红黄长带,)小腿系吊简,腰佩长刀,肩挎箭包,英姿勃勃。节目的广场上,坚趄两根二十米高的树干,四周用藤蔓拉紧固定,树杆上厂插有三十六把明晃晃的长刀,作为向上攀登的横档,刀刃向上,寒光逼人,谓之“刀竿午间。鞭炮齐鸣,锣鼓震天”。身穿大红抱、头缠红布包头、赤脚的五名“玩火者”,齐涌至等下,围绕刀竿唱歌跳舞,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飞上刀竿。双手紧提刀面,运足气的脚掌斜置在锋利的刀刃上,勇敢、灵巧地向上攀登。全场鸦雀无声,大家屏住。呼吸仰面观看。对他们的气功绝技赞叹不已。僻僻叭叭的鞭炮声来自竿项优胜者,响彻云霄。全场欢呼跳跃,争相向爬杆者敬献美酒。对歌、跳舞、荡秋千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丢烟包(烟盒)活动别具一格,青年男女各站一方,互掷烟包,始飨告将小伙的烟包收藏起来,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
  2.盍什节
  “企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企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春节。
  傈僳族身居层峦叠蟑、百川汇流、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当地有茂密的森林和众多的珍禽异兽。傈僳族男子大多具有狩猎本领。傈悍的男子着短在、及股裤,以青布包头,手持弓弯,腰左侧佩砍刀,腰右侧挂箭袋,勤劳勇敢。善采集的傈僳族妇女,上穿右枉大襟短衣,下着多褶长裙,头戴红、白料珠串帽,胸前佩有彩色料珠项圈,十分美丽大方。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聚集在搭有彩门的村寨广场。仪式中最重要的是“射湾”比赛。一般在初一至初三举行。两男一女为领队,一男肩上扛弩弓,包头上斜插一只箭,一男两手举着饰有弯弓和箭标志的红白两色旗。选手列队通过彩门进入广场,围着旗杆向红白两色旗祭酒,跳集体舞,舞罢开始比赛。油煎粑粑和肉片当靶,射手按顺序比赛,射中“猎物”归己.收获最多的人被喻为“最优秀的射手”。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傈僳族青年男女,弹着琵琶、四强等乐器高歌,跳一种无伴奏的舞蹈,这种舞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感强,生动活泼。荡秋千活动为节日增添乐趣。傈僳族年初一中午,金家围坐吃团圆饭。
  3.阔时节
  “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以前,傈僳族过节的日子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各村寨过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一个月。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
  1990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颁布实施后,把每年的12月20日定为傈僳族“阔时节”的法定节日。此后政府每年都为傈僳族同胞举办庆祝活动。
  傈僳族在云南省怒江流域分布最为集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当地的傈僳族群众过春节,家家都要舂籼米粑和糯玉米粑,酿制香醇的水酒。为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每家都要把第一舂的籼米粑放一点在桃树、梨树上。除夕这天,不能到别人家吃饭,否则就会像月亮一样消失。所以当天晚上,每个家庭成员都不能在外边,全家老小要聚集在一块吃团年饭。在傈僳族、怒族的古老传说中,是狗给人间带回来谷种,傈僳族在新年祭祀时还要把一碗饭、一块籼米粑、一块肉先祭祀狗,表示对狗的回敬。
  各地傈僳族过“阔时节”各不相同,就是怒江州内各地也不一样。福贡、碧江的傈僳族过“阔时节”,从年节第一天到第十二天,表示一年有十二个月。过年期间全家都休息,每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庆祝节日。村中架起秋千架、跳高架,开展打秋千、跳高等体育竞赛。男青年怀抱琵琶,邀请姑娘到野外唱歌跳舞;或到怒江边的沙滩上进行“江沙埋人”的游戏和划竹筏竞赛。老人则喝酒“唱调子”,唱累了,喝一碗水酒,休息一会儿,接着再唱,一连唱几天几夜。年节的第七天是妇女休息日,这天妇女不背水不做饭;第九天是男子休息日,这天男子既不背水也不做饭,不上山打猎。这种女七男九轮回相冲的习俗,是傈僳族代代相传的古老风俗。
  在过“阔时节”期间,泸水县的傈僳族有“春浴”的习惯。凡是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他们欢聚沐浴的场所,自治州首府六库附近的“峡谷十六汤”,也为“春浴”提供了绝佳的场所。六库附近的登更澡堂、麻布澡堂的“澡堂会”,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阔时节”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后,傈僳族全家人一起带上行李,准备好食物,到温泉附近搭起竹棚,吃住在温泉边,洗温泉澡。为了洗温泉,有的人家要走上百里山路。附近几十里、上百里的歌手都要聚集到这里,分成男女两组,对歌赛歌,或翩翩起舞。饿了,就吃自己带来的美酒佳肴;累了,就到临时搭起的帐篷中休息。吃饱了,睡足了,再尽情地唱歌跳舞。同时,还举行打秋千、射弩、文艺演出,男女青年通过各种活动交流感情,选择伴侣。
  云南保山地区腾冲县的傈僳族,还会举行“上刀山、下火海”表演。他们选择72把钢刀,先试一试是否锋利,不锋利的不要。然后把钢刀牢牢拴在两棵杆子上,扎成一把“刀梯”,树立在一块平地上固定好。赤脚的傈僳族汉子,脚踏钢刀,一步一步爬上刀梯顶端,在上面表演各种动作,把杆顶插着的红旗掷向四方。然后又一步一步下来,两脚毫发无损。晚上,他们在地上堆出一片烧得通红的木炭,赤着脚从熊熊炭火上不紧不慢地走过去。看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不仅感到心惊肉跳,而且深深为他们的勇敢折服。
  4.澡塘赛歌会
  “澡塘赛歌会”又称“春浴节”,也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盛会。现多于傈僳新年的正月举行。地点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10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届时,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携带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平时寂静的温泉,此时处处帐篷林立,人头攒动,欢歌笑语,热闹非凡。过去以洗浴治病为中心的春浴节,如今成了人们休闲度假、歌舞狂欢的节日。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几十人一帮、数百人一伙,赛歌、对诗,寻找爱的伴侣,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
密枝节:二月初八,习俗:祭龙树、野餐

祭龙节:二月初八,习俗:跳芦笙舞
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
三月会:三月二十八,习俗:赶集、跳舞、青年男女盛装跳“左脚舞”
刀杆节:二月八日,习俗:上刀山、跳嘎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习俗: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本主节:日期不一,习俗:供奉“本主”、诵经唱文,焚香磕头、歌舞、游乐、竞技等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僳僳族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节春,习俗:沐浴、交友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藏历新年: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热闹的民族节日,时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一般持续15天。新年这天,天刚亮,穿着节日服装的青年男女都要互相拜年,见面要恭祝吉祥如意。盛装的藏族人会到附近的寺庙朝佛,或成群结队地上街唱歌跳舞,但不能到亲友家去做客。
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1、阔时节

傈僳族群众称一年一度的年节为“阔时”。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主要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过年的时间,因此没有统一、确定的日期,但多数均在夏历十二月初五至次年正月初十这段时期内,即樱桃花开季节。

2、刀杆节

德宏、腾冲的傈僳族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十七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

3、收获节

收获节是傈僳族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农历九至十月,当新谷、玉米开始收获时,家家户户煮酒尝新。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寨广场,高烧篝火,老人弹琵琶、月琴,边唱边跳,讲述远古的历史;青年男女则围成圆圈跳集体舞,边跳边饮水酒,歌舞达旦,尽欢而散。

扩展资料

傈僳族的风俗习惯:

1、图腾:

云南傈僳族的氏族图腾,有虎、熊、猴、羊、蛇、鸟、鱼、蜜蜂、荞、麻、茶、竹、柚木、霜、火等20多种。傈僳族还把火、霜作为图腾加以崇拜。有的氏族虽以动植物命名,但并不把它们作为崇拜对象。

2、宗教:

傈僳族群众普遍信奉原始宗教,它以自然崇拜和灵魂观念为基本内容,以遇疾病灾害时杀牲祭祀活动为其主要形式存在于傈僳族地区。近代以来,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怒江地区,部分傈僳族群众转而信仰基督教,也有少部分信奉天主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傈僳族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傈僳族



1,阔时节

阔时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20日。过节期间,有唱歌比赛、射弩比赛、过溜索比赛、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和一年一度的“澡塘会”。

2,刀杆节

德宏、腾冲的傈僳族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十七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

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4丈的粗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鼓声中开始表演。

3,收获节

收获节是傈僳族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农历九至十月,当新谷、玉米开始收获时,家家户户煮酒尝新。

扩展资料:

傈僳人的待客习俗

傈僳族的传统住房,原为干栏式的“千脚落地”竹篾房。泸水一带的傈僳人,由于受了汉、白等民族的影响,不少人家已盖起土木建筑的房屋。正 中一间堂屋,里面设有一个火塘,既是烧饭的炉灶,也是取暖、聊天和待客的地方。

傈僳人的烹调,最奇特的是,苦胆竟成了这里的调味品之一。逢年过节,杀猪宰羊之后,必将苦胆留起来,放入锅中一块煮肉。久而久之, 如果没放胆汁煮出来的肉,反而觉得没有滋味。

傈僳人还喜爱用火烧烤肉食。倘有贵客登门,主人常常升火烧烤乳猪待客。称吃这种酥嫩鲜香的美味佳肴为“窝夺干蒂哩”,意为如同吃核桃 仁那样好吃。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傈僳族

中国网-傈僳人的待客习俗



僳族传统节日有

1、阔时节:“阔时”是傈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3、收获节:收获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习惯,然而相同的是收获的喜悦,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选择不同的日子,采用不同的仪式载歌载舞来为这个节日庆祝,为了收获的喜悦,为了劳动的成果。在节日里,交流着文化,也增进了感情。

4、澡塘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的三天里,散居在怒江各地的傈僳族人都要扶老携幼地汇集到泸水十六汤天然温泉,举行一年一度的澡塘会,在怒江峡谷,最出名的民俗,就算这“澡塘会”了。

5、新米节:当包谷呈金黄色时,居住在西双版纳景洪县北部山区的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

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

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与彝族有着渊源关系,主要分布怒江、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其余散居于中国云南其他地区、印度东北地区、泰国与缅甸交界地区。

傈僳族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文字分为新老傈僳文,普遍信奉原始宗教。

扩展资料:

傈僳族特色习俗

1、“澡塘赛歌会”

又称“春浴节”,也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盛会。现多于傈僳新年的正月举行。地点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10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

届时,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携带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过去以洗浴治病为中心的春浴节,现在成了人们休闲度假、歌舞狂欢的节日。

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几十人一帮、数百人一伙,赛歌、对诗,寻找爱的伴侣,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2、“江沙埋情人”

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带傈僳族青年的传统节日娱乐、求偶活动。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戏。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

取闹过后,才将意中人拉出。他们认为,通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长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傈僳族节日

百度百科-傈僳族



盍什节,也作“阔时节”。“盍”是年,“什”是“新”的意思,即是新年。过去,傈僳族在习惯上以十二属相推算日子,一个月份作三二,没有闰月,也不像夏历那样分大小月。“盍什节”是傈僳族最主要的节日,所以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进行筹备。首先准备过年用柴禾,进入十二月中旬,要用十多天砍过年用的柴,最起码也要够十三天所用的。在二十六、二十七两天(傈僳历时猪日和鼠日)舂醮,准备好13天吃的粮食。二十八日〈兔日〉杀猪宰羊煮酒,清扫房间。二十九日〈龙日〉,蒸天雄米饼,这是为死去的祖父母、父母和兄弟等近亲上供用,同时也是过年期间家人食用的糕点。这种糕饼不同于其他食物,除去婚丧事外,一年就做这一次。这一天还要采折松树枝,松枝数目要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他们以为松树四季常青,枝上出油,能去疾病。三十日(蛇日)是除夕,晚上全家人无论有什么事都要回到自己家里。从除夕开始,禁止到别人家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家也不能来往,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一、二、三、五、七、九、十三,全家必须吃干饭,认为只有这样才不生病。十三日结束。� 刀杆节。刀竿节是傈僳族又一个重要的节日,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云南腾冲、保山、怒江等地在每年二月初八举行称作“上刀竿”、“下火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或形式的活动。1985年初,“上刀竿”被正式列为云南省不数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爬刀竿”那天上午,人们用藤蔑框围住场地,20多个汉子捆扎刀竿:把两棵十四、五米长的红木树杆像梯子似的并排,其间用36或72把寒光闪闪的长刀作为横档,用竹子、藤条绑牢,刀刃朝上,刀梯成一字形,有三或六处呈“×”字形,顶部挂有红旗和鞭炮,树杆系满了红、黄、绿各种纸花。鼓和鋩锣齐鸣,在主持者指挥下,他们喊着有节奏的雄壮号子,把刀杆缓缓升起、竖立,四周用水广藤拉紧固定。一会儿,当鞭炮响起,头一天“踏火海”的八个勇士裹着红布包头巾,身穿红袍,健步来到刀杆下,把斟好的大碗白酒一饮而尽,随后纵身跳上刀杆,鱼贯而上,双手攀住刀口、赤脚斜放在刀刃上,手脚交替,勇敢、机智、灵巧地攀登而上。先上者的胜。� “除牛刑”。武定、禄劝一带傈僳族群众每年大年初一要除牛刑。据说牛原来是天神,因犯法而被罚到地下人们服苦役的。因此每年这始,人们要祷告上帝,说牛在过去的一年里为人耕地,给人们带来了吃和穿,祈求上帝减免牛的罪,让其将来仍然回到天上去。故而叫做“除牛刑”,即替牛赎罪之意。� 初一的早晨,在人们吃饭之前的三十晚上煮好的肉汤、肥肉、盐拌米饭先喂牛,至少要喂用以耕地的牛。早饭后各家(当然是有牛的)安排未婚的男或女去放牛。这一天,全村的牛都被赶到同一个方向的山上去放牧。� 新米节。每年十月下旬是傈僳族的新米节。这时节,玉米黄了,稻谷黄了,满怀丰收喜悦的傈僳人不由欢腾起来:“新米节到了!新米节瓜切切(跳戛)!”� 新米节时,傈僳族人背着背篓,提着蔑筐,到田里拔来金黄饱满的谷穗,拿回家用饭碗刮落谷粒,谷草留作第二的秧草。新谷放进锅炒脆,再倒进碓窝舂成米。蒸熟了的新米饭全倒在簸箕上,与热气腾腾的肉、肉汤反复搅拌好。这时,满屋子香气飘散,逗得馋猫和家狗团团转。一家子人亲亲热热,高高兴兴围坐在桌前。且慢,人是不能先吃的,必须给狗一碗新米饭之后,全家人才能拿起筷、端起碗,开始吃香喷喷的新米饭。� 新米节的晚上,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围坐在火塘旁,说着白话,喝着米酒,谈笑歌唱。然后男女老少到寨子中手拉手,脚合脚,进行跳戛,一般要跳个通宵。人们唱着新米节。

阔什节
  阔什节是另一个规模较大的节日,阔什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傈僳族有自己的历法,公历一月是他们的过年月,由于各地的习惯和历称的方法不同,过年的时间也就前后不一。以怒江地区傈僳族来看,大约夏历十二月五日至第二年正月十日左右为过年时间。
  届时,各地傈僳族同胞同迎新年。节日期间,人们杀鸡宰猪、舂粑粑,采折与全家男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祈福祛病。

收获节
  收获节大都在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收获节最大的活动是家家都酿酒和尝新,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到地里一边收获一边煮酒,并伴以歌舞,常常通宵达旦,尽兴方散。品尝新酿的酒还不够,男女老少们哈会聚集在村寨草坪上,燃起篝火。老人们围着篝火谈天说地,年轻人们则在火堆旁唱歌跳舞。

刀杆节
  刀杆节是傈僳族的节日,已有数百年历史。相传明代外族入侵云南边疆,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骧带兵御敌,逐敌后在回京途中,于二月初八不幸被奸臣害死。为了纪念他,傈僳族决定将二月初八作为“刀杆节”。
  节日这一天,人们要举行上刀山、下火海的活动,几名“香通”(刀杆表演者)裸露上身,光着脚板,在火炭上来回打跳,并模仿各种禽兽的动作,直至火堆熄灭。然后几名傈僳族男子爬上高约20米,插有36把长刀的粗木木杆,到顶端后,将小旗掷向四方,并点燃鞭炮。

春浴节
  傈僳族每年12月20日会有「澡塘会」活动,不分男女老少可以共浴温泉池,下池前必须脱去衣物,包括女性,仅存内裤下池,但禁忌是严禁窥视行为。另一项意义,年轻男女在这共浴,只要彼此的歌有对上,这对男女就可结伴终身。

  • 傈僳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答:2、刀杆节 德宏、腾冲的傈僳族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十七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
  •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
    答: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有阔时节、新米节、刀秆节、火把节、收获节等。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相当于汉族的新年,节前人们就要宰猪杀羊,酿制水酒,节日当天人们都会盛装打扮,还要举行射弩、跳舞、对歌等活动。傈僳族人在收获节这天,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在村寨广场,高烧篝火,老人弹琵琶、月琴,...
  •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
    答:1. 刀杆节:这是傈僳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二月十七至十九日举行。刀杆节起源于古代傈僳族荡秋千的仪式,以纪念战争中的英勇行为和祭祀神灵。节日期间,人们会跳过长杆、绕过刀锋,以此展示勇气和决心。同时,还有歌舞表演和食物分享。2. 泼水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泼水节是傈僳族的主要节日之...
  •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答:“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以前,傈僳族过节的日子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各村寨过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一个月。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 1990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颁布实...
  •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答:傈僳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如下:一、传统节日 1、阔什节 阔什节是另一个规模较大的节日,阔什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傈僳族有自己的历法,公历一月是他们的过年月,由于各地的习惯和历称的方法不同,过年的时间也就前后不一。以怒江地区傈僳族来看,大约夏历十二月五日至第二年正月十日左右为过年时间。2...
  • 傈僳族节日
    答:傈僳族传统节日有哪些?1. 刀竿节 刀竿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沪水一带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一天。这个节日起源于明朝时期,为了纪念反侵略的英烈,当地人民以上刀竿来表示保卫祖国疆土、反对入侵者的决心。2. 盍什节 盍什节,又称“企什”,是傈僳族...
  • 傈僳族有什么传统节日傈僳族的传统节日
    答:“岁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
  • ...傈僳族,彝族,苗族,回族,壮族它们的传统节日是什么?什么时间?用什么...
    答:傈僳族赛歌会:傈僳族的赛歌会通常在腊月或正月上旬举行,节日中以歌声和沐浴活动为主。苗族花山节:苗族人民的花山节在农历一月三日庆祝,活动中包括对歌、跳芦笙舞以及爬花杆等传统项目。回族成佛日:回族的传统节日成佛日在农历四月一至四日,期间举行跳神法会等活动。壮族陇端节:壮族的陇端节在三月...
  • 刀杆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关于刀杆节的介绍
    答:1、刀杆节是傈僳族的节日,是云南境内的轮马山一带的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位对傈僳族有着重恩的英雄,在最初是一种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现已经演变为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2、节日由来 刀杆节的节日由来是为了纪念一位古代英雄,在明朝时,兵部尚书王骥体察当地疾苦,帮助傈僳族发展,...
  • 僳僳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答:是僳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僳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