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的最后一丝希望 – 紧急气切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当我们气喘吁吁地奔往急诊现场,急救室里头早已挤满了人。急诊科医师、麻醉科医师、住院医师、实习医师、护理师、呼吸治疗师以及EMT人员全都围绕在血迹斑斑的病床旁。

躺在病床上的是位鼻咽癌的患者,因为肿瘤侵犯到颈部大血管,导致大量鲜血从口鼻涌出,血块没多久就塞住整个上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难。加上患者咬合关节也有问题,嘴巴只能勉强打开一指幅,无法从嘴巴插管,让状况变得更加棘手。

全副武装的麻醉科医师利用经鼻内视镜,试着从鼻子插管,然而由于出血情况太过严重,无法精准地将气管内管放到适当的位置。眼看病患嘴唇逐渐发紫、意识渐渐模糊、监视器上的血氧浓度更不断下降…

「内视镜被血块挡住,看不到声带…插管插不进去…」

几次尝试经鼻插管失败后,满头大汗的麻醉科同事无奈地对我说:「这次要靠你们了…」

在那一刹那,所有人的目光都往我们这里看了过来…

像是一场接力赛,我们有默契地从麻醉科医师手中接下棒子,快速来到奄奄一息的患者身边。戴上头灯,右手拿起手术刀,左手摸著那熟悉的气管,接着,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我们从皮肤一路划开,进入到气管内,赶紧将呼吸管放入。

抽痰、接呼吸器、固定呼吸管、听诊确定呼吸管位置、照胸部X光片…现场的医护团队熟练地完成了后续的步骤。

「血氧浓度上来了!管子位置 ok!」

对耳鼻喉科医师来说,这是最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向全身被喷得血迹斑斑的伙伴比了个赞,松了口气之余,却没注意到竖起的大拇指正微微地颤抖著…


救命的这一招—「紧急气切术」

耳鼻喉科不只看感冒,在医院里,耳鼻喉科是专门建立「紧急呼吸道」的一个团队。所谓紧急呼吸道,指的是当病患的口鼻或喉咙因某种原因被阻塞,产生呼吸困难时,需要尽快提供给病患的呼吸管道。

多数时候,医师能利用放置气管内管的方式来建立紧急呼吸道,通常是经由嘴巴或鼻子进行「插管」。然而,有时会遇到「困难插管」或是「不能插管」的状况,这时救命的方式,就是「气切」。

很多人一听到气切,会联想到「把气切掉」,似乎病情已严重到没有希望了。但其实气切指的是「气管切开术」,目的是经皮肤做一个切口到气管内,使得呼吸管(也就是气切管)能从脖子放入气管内,让上呼吸道阻塞的病患能再次呼吸。

气管切开术一般是在开刀房进行,除了开刀的医师外,还需要麻醉科医师随时监测患者的呼吸和血氧状况,以及有经验的护理师帮忙准备各种器械,一切都是为了能在最安全的状态下,有效率地完成这项手术。

但是若遇到头颈部出血、肿瘤压迫、异物梗塞、急性感染、喉部外伤…等原因,上呼吸道可能迅速被阻塞,造成患者窒息、血氧浓度下降。由于缺氧超过四到五分钟就会有生命危险,这些状况会来不及将患者推进开刀房手术,此时,气切必须立刻在现场执行,也就是所谓的「紧急气切术」。


一切都必须在瞬间完成

紧急气切是个和时间赛跑的手术,要在短时间内尽速完成,一旦患者病况严重到需要紧急气切,就得分秒必争、丝毫不能犹豫。以下是两种常用的紧急气切方法:

●  紧急气管切开术(emergent tracheotomy):

进行方式和一般气切手术大致相同,同样是打开气管的第二到第三个软骨,最大差别在于速度。理想状况下在两到三分钟之内就得完成,最快速度下将气切管放进气管,让患者呼吸。

紧急气管切开术是个「先求有、再求好」的手术,在快速执行手术的同时,可能会有出血或气切管位置不如预期等状况,但至少病人已能呼吸、保住性命了,这时再来详细止血、调整气切管位置…等,相较于缺氧带来的严重伤害,这些问题都好解决。


● 环甲膜切开术(cricothyrotomy):

某些情况下,经口插管、经鼻插管、甚至气管切开术都无法成功时(例如脖子较粗短、甲状腺肿大阻挡气管…等),有另一个救急的方式—「环甲膜切开术」。

环甲膜是位于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中间的一层薄膜,位置在喉结下方遇到的第一的凹陷处。由于环甲膜距离皮肤较近,从这里可以较快进入到气管内。

不过,由于环甲膜的位置距离声带较近,手术后可能并发声带下方狭窄(subglottic stenosis)的长期后遗症。因此若紧急状况下非得使用此方法,在患者呼吸道恢复通畅的三到五天内,建议要将此伤口关闭,另外做气管切开术,将气切管放置于较低的位置。


换作小孩,该怎么办呢?

上面所提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大人。如果是小朋友发生上呼吸道阻塞,又无法成功插管时,也需要紧急气切吗?

答案是「大多数不需要」。

小孩的喉咙因为还在发育,跟大人相比空间小得多,更容易发生狭窄。但是小孩的气管管径小、长度短、变异性较大,因此要做紧急气切的难度相当高,产生并发症的风险也大得多。

那如果遇到小朋友上呼吸道阻塞又无法插管的紧急状况,该怎么办呢? 一个方式是利用针头,从环甲膜插入,此方法称为 needle cricothyrotomy ,这一到数个针头可以作为暂时呼吸的管道。但因为此方法只能容许少量空气进出,顶多维持 30 分钟的呼吸,所以后续还要尽快建立适当的呼吸道。


医师心中的一块大石

即使成功完成紧急气切,执行这项技术的医师心中常是波涛汹涌,因为除了生死一瞬间的震撼,还得面对患者整体状况是否能恢复的压力。

通常会演变成急性呼吸道阻塞的患者,本身可能有较严重的疾病,例如头颈部的肿瘤侵犯到大血管、严重喉部感染往深处延伸、头颈部以及全身性的严重外伤…等等。建立呼吸道只是救命的第一步,针对疾病本身的后续治疗才是存活的关键,而这就有赖于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们共同努力了。

身为一位耳鼻喉科医师,紧急气切可以说是我们临床最不愿意遇到的状况。即使如此,当危机来临时,我们仍旧会竭尽全力守护患者的呼吸道畅通。

最后的贴心叮咛, 若您或身边的人突然有「呼吸不顺、呼吸声异常、喉咙严重疼痛、吞咽疼痛或困难、口鼻反复或大量出血」等状况, 千万别大意,要尽快就医,才能避免类似的惊魂记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