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些镇江焦山的资料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焦山风景区的介绍

焦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东北面,是万里长江中唯一的一座四面环水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岛屿,现与金山、北固山共同组成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焦山的神仙就是东汉隐士焦光。东汉末年,焦光隐居在此,汉献帝曾三次下诏书请他出山做官,但他不愿和腐败朝廷同流合污,拒不应召。他在山上采药炼丹,治病救人,后人为了纪念他,改樵山为焦山。“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是施耐庵在《水浒》中对焦山定慧寺景观特点的描述。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清朝康熙皇帝南巡经过焦山时,亲自题写了寺名匾额。与一些名山大川相比,焦山并不显得高大突出,但它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气势磅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艺术,使焦山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焦山碑刻,篆、隶、真、草、行诸体皆备,风格迥异,或苍古峭拔,纵逸奇深,或严整舒朗,浑然厚重,真可谓汇千年古刻之隽美,融百家书法之精神。有“碑中之王”、“大字之祖”之称的旷世奇碑——“瘗鹤铭”,就出自焦山,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焦山碑林与西安碑林一南一北,各领风骚,有人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而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它所拥有的更多的是人文个性的张扬。古刹梵音,古碑荟萃,古刻纷呈,古树葱茏,给这座名山增添了无穷雅趣。在这里真诚地欢迎八方朋友到焦山来修心养性,放飞心情。焦山自古以来名称很多,有樵山、谯山、狮子山、狮岩、双峰山等。这些名称均是根据当时特定的情形或山体的自然特点而命名的。如樵山,取自于樵夫砍柴;谯山,取自于在此设有海防和瞭望哨所;狮子山、狮岩、双峰山等则取其形。只有焦山之名来得最具有传奇色彩和人文情趣,因而千百年一直沿用。秦朝以后,道教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渴望归隐山林,过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而焦山与松寥山、夷山耸立于长江之中,形成一主两次的格局,与一池三山式的人间仙境相暗合,于是便成道家首选之地。东汉末年,名士焦光游历大江南北,当他来到焦山之时,被这人间仙境 所吸引,便在此结庐隐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药炼丹,济世救贫,并留下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当时的皇帝闻其贤,三下诏书请其出山做官,均被他以年老体弱、妻子多病或远游等方式婉拒了,后人为纪念他而将他隐居的山洞改成三诏洞,山名改为焦山。据《焦山志》载,宋真宗皇帝生病,久治不愈,忽做一梦,梦见一老人走进他的金銮殿,自称是东南方的隐士焦光,送丹药为他治病。真宗惊醒后,病果然好了,他忙将梦中之事询问大臣。大臣说:焦光是汉末一位高士,隐居于长江之中的焦山,甘贫乐道,三诏不起,廉节自持。真宗听后大喜,发下敕文:封焦光为明应公,里祠春秋祭祀,同时对焦山的田赋、差役一概优免。皇帝金口一开,从此焦山声名远播。日前,从市旅游局传来喜讯,金山·焦山·北固山(简称“三山”)旅游景区经省旅游局推荐,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市委、市政府筹建成立“三山”旅游景区管委会后的又一重大成果,实现我市5A级景区零的突破。“三山”旅游景区作为镇江主城区的重要板块,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理念的最好实践,是全市旅游人落实“对标找差、创先争优”硬任务的第一要义,更是培育现代旅游集聚区、示范区的必由之路。 焦山之所以享誉中外,其一是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犹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气势磅礴;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其次由于焦山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著名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与西安碑林齐名,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碑为稀世珍宝。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极富有珍贵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故有“书法山”之称。其三是焦山多禅寺精舍亭台楼阁。寺庵有定慧寺、别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十多个庵寺。郑板桥有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每个寺庙都有名僧,能诗词歌赋,善琴棋书画,清代禅僧几谷,六静和尚是著名的画家,鹤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时。郑板桥、柳亚子、康有为等人,曾在焦山攻读。焦山还办过佛学院,慕名来此朝佛受戒的学徒很多,因此,焦山有“文化山”之喻。亭台楼阁有华严阁、观澜阁、文昌阁、汲江楼、东升楼、御碑亭、槐影书屋、黄叶楼、乾隆行宫、浮玉斋、枇杷园、蝴蝶厅等古建筑精华,点缀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称焦山十六景:华严月色,定慧潮音,山门松影,庵院槐阴,海云墨宝,石屋藏铭,西岸远景,东麓新林,江亭礼佛,岩洞寻仙,自然问道,安隐栖禅,危楼观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别峰里园。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在此挥笔题写了 “无尽藏”三字,耐人寻味。日本森本长老留恋地说:“焦山是我第二故乡”。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焦山与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伟,金山小巧玲珑;焦山以苍翠的竹木取胜,金山以辉煌的塔寺建筑争长。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谚。焦山还具有珍贵的“四古”。古寺庙(定慧寺)是明代之建筑物,主体建筑是绿瓦朱栏,十分古雅。古树木(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银杏),多呈虬奇古怪之态,散布在山腰水畔寺前庙后,为山寺增添上一层幽邃雅静、青翠葱郁的色彩,极宜游宾休憩。此外,还有古碑刻、崖铭文物皆著名于世。焦山屹立于大江之中,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唐代润州刺史和镇江节度史韩混,曾造楼船和战舰30余艘,配备海军官兵5000多人在大江上操练。南宋德柘元年二月,元军攻占镇江后,宋代杭元将领张世杰在同年七月,率领大批军舰与元朝水师决战于焦山,呈现出“焦圃险要屯包港,宋代兴亡战夹滩”的壮烈搏斗。南宋抗金英雄韩世忠曾率领官兵数千人,驻扎焦山反击金兵之事,已成为历史佳话,英风干载,流传后世。明正德四年(1519年)七月十六日,直隶右都御史史丛兰因江西宁王反叛,亲自率领江淮一带水兵,在焦山江面进行操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帝发动了扬子江侵略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时,曾遭到副都统海龄率领镇守焦山的青州兵和旗兵数千人,英勇抵抗和沉重打击英军,在近代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赞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瘗鹤铭》发现以后,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如黄庭坚认其为“大字之祖”,作诗说:“大字无过《瘗鹤铭》。”《东洲草堂金石跋》云:“自来书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瘗鹤铭》者。” 其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逸品,是艺术性术高,影响极大的著名碑刻。《瘗鹤铭》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被誉为“大字之祖”,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素称“书法之山”的镇江焦山,历代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不少是珍品,最著者为宝墨轩碑林中被誉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 ,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这里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内容虽不足道,而其书法艺术诚然可贵。《瘗鹤铭》被誉为“大字之祖”,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瘗鹤铭》原刻于镇江焦山西侧临 陆游踏雪观瘗鹤铭摩崖——摩崖石刻江崖壁之上,大约在唐代后期或稍晚坠落江中,破裂残损。 此铭究竟是何人所书?历来就有争议。宋人黄长睿考证它为梁代陶宏景所书。陶宏景隶书、行书均佳,当时他已解官归隐道教圣地镇江茅山华阳洞,故认为属于他的墨迹。另一说,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 瘗鹤铭书。他生平极爱养鹤,在家门口有“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鹤的优美舞姿来丰富他的书法。传说此铭是王羲之悼念他死去的两只仙鹤而作。还有以为唐代王瓒、顾况所作,但均无确据、由于书法绝妙,后被人镌刻在焦山后山的岩石上,因被雷轰崩而坠江中。至宋代淳熙年间(1174一1189)石碑露出水面,有人将它从江中捞起,仍在原处竖立起来,许多人前来观摩摹拓,有的甚至凿几字带走,学者们也来研究它,因而远近闻名。不意数十年后,其碑又坠入江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镇江知府陈鹏年募工再度从江中捞出,粘合为一,仅存残字九十余个,移置焦山观音庵。在宝墨轩仍有《重立瘗鹤铭碑记》,碑记文中说到:“盖兹铭在焦山著称,殆千有余年,没于江者又七百年。”叙述了这段经过。碑文存字虽少而气势宏逸,神态飞动,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北宋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其胜乃不可貌”,誉之为“大字之祖”。宋曹士冕则推崇其“笔法之妙,书家冠冕”。此碑之所以被推崇,因其为南朝时代书法气韵,特别是篆书的中锋用笔的渗入;加之风雨剥蚀的效果,还增强了线条的雄健凝重及深沉的韵味。此碑的拓本及字贴久传国际,名震海内外,是研究书法艺术之代表。它既是成熟的楷书,而又可从中领会楷书发展过程中之篆、隶笔势遗踪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镇江焦山简介:
焦山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系“镇江三山”(另两个是金山和北固山)名胜之一,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其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正所谓“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被誉为“江中浮玉”。山高70.7米,周长2000余米,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身临其境,确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岛,赢得中外游人慕名而至。

  镇江焦山门票50元
  焦山,系“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其位于市区东北,岿然耸峙于扬子江心,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山高71米,周长2000余米,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又因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身临其境,确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岛,赢得中外游人慕名而至。
  焦山之所以享誉中外,其一是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犹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气势磅礴;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其次由于焦山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痤鹤铭》碑为稀世之宝。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极富有珍贵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故有“书法山”之称。其三是焦山多禅寺精舍亭台楼阁。寺庵有定慧寺、别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十多个庵寺。郑板桥有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每个寺庙都有名僧,能诗词歌赋,善琴棋书画,清代禅僧几谷,六静和尚是著名的画家,鹤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时。郑板桥、柳亚子、康有为等人,曾在焦山攻读。焦山还办过佛学院,慕名来此朝佛受戒的学徒很多,因此,焦山有“文化山”之喻。亭台楼阁有华严阁、观澜阁、文昌阁、汲江楼、东升楼、御碑亭、槐影书屋、黄叶楼、乾隆行宫、浮玉斋、枇杷园、蝴蝶厅等古建筑精华,点缀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称焦山十六景:华严月色,定慧潮音,山门松影,庵院槐阴,海云墨宝,石屋藏铭,西岸远景,东麓新林,江亭礼佛,岩洞寻仙,自然问道,安隐栖禅,危楼观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别峰里园。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在此挥笔题写了 “无尽藏”三字,耐人寻味。日本森本长老留恋地说:“焦山是我第二故乡”。
  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焦山与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伟,金山小巧玲珑;焦山以苍翠的竹木取胜,金山以辉煌的塔寺建筑争长。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谚。
  焦山还具有珍贵的“四古”。古寺庙(定慧寺)是明代之建筑物,主体建筑是绿瓦朱栏,十分古雅。古树木(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银杏),多呈虬奇古怪之态,散布在山腰水畔寺前庙后,为山寺增添上一层幽邃雅静、青翠葱郁的色彩,极宜游宾休憩。此外,还有古碑刻、崖铭文物皆著名于世。
  焦山屹立于大江之中,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唐代润州刺史和镇江节度史韩混,曾造楼船和战舰30余艘,配备海军官兵5000多人在大江上操练。南宋德柘元年二月,元军攻占镇江后,宋代杭元将领张世杰在同年七月,率领大批军舰与元朝水师决战于焦山,呈现出“焦圃险要屯包港,宋代兴亡战夹滩”的壮烈搏斗。南宋抗金英雄韩世忠曾率领官兵数千人,驻扎焦山反击金兵之事,已成为历史佳话,英风干载,流传后世。明正德四年(1519年)七月十六日,直隶右都御史史丛兰因江西宁王反叛,亲自率领江淮一带水兵,在焦山江面进行操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帝发动了扬子江侵略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时,曾遭到副都统海龄率领镇守焦山的青州兵和旗兵数千人,英勇抵抗和沉重打击英军,在近代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焦山,山峰高耸,天堑幽深,怪石嶙峋,花卉争妍,香色迎人,很堪观赏。每逢秋月,艳红的枫树、盛开的菊花,吸引着四方游客,赢得诗人“焦山秋意浓,丹黄叶不同。霜枫盛春花,古刹展新容”的赞美。1953年园林局在山麓地带新辟了焦山公园,园内设有假山、水池、曲桥、渡亭、花房、果园、苗圃、菊坛、松径、竹丛等美化基地,使焦山更加秀媚多姿、生机勃勃,苍翠欲滴。加至江面上帆船点点,龙舟竞驶,汽笛争鸣,飞天翱翔,名鱼跃水,俊鹘摩空,凫雁浮江,点缀其间,美不胜收。
  焦山峨崖峭壁,耸峙在碧波万顷之中,确有“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它以秀丽的景色、宏伟寺庙、亭台楼阁、千年古树、摩崖石刻和碑林墨宝等赢得了四方游人前来观光、游憩。定慧寺(焦山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原名普济寺,宋朝时称普济禅院,元代改称焦山寺,清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将其改名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和寂照双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私心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之纲领,可见“定慧”二字颇有深意。定慧寺规模宏大,明代为全盛时期,有殿宇 98间、和尚3000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加上定慧寺两旁还有18个庵寺,称“十八房”,故在佛教禅寺中有着显赫地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曾有 “十方丛林”、“历代祖庭”之称。
  焦山游览线路
  不波亭━━定慧寺━━东泠泉━━御碑亭━━观澜阁━━宝墨轩━━焦山古炮台━━华严阁━━摩崖石刻━━三诏洞━━壮观亭━━别峰庵(板桥读书处)━━百寿亭━━吸江楼
  不波亭
  是“海不扬波”亭的简称,即定慧寺山门。
  从长江边上与焦山对峙的象山脚下的渡口摆渡过江,不到五分钟就可踏上绿色的小岛—焦山。迎面的焦山大门,朱漆彩画,一对石狮镇守大门。门旁左右悬挂着清代光绪年间巴州廖伦所写的一副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显得古朴典雅。进入山门,迎壁就是对联的横披“海不扬波”四个大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书,意为焦山矗立江心,犹如镇海之石,驱逐水妖,故而海不扬波。在佛教上“海不扬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
  定慧寺
  由“海不扬波”亭向东,只见一株八百年古银杏树下有一座千年古刹,即定慧寺。墙上嵌有“横海大航”四个篆体大字,上挂横额“定慧寺”。
  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雄宝殿,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明宣德年间,和尚觉初心重建。清代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才将寺名改为定慧寺,沿用至今,寺庙现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大雄宝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快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艺术高妙,国内少见,加上殿堂三尊金碧辉煌的大佛,更显得大殿气宇轩昂。康熙帝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正中的释迦牟尼、迦叶、阿难像栩栩如生,两旁排列着几十尊新塑罗汉像,玲珑的长明灯高悬半空,紫铜炉里香烟缭绕,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古刹空灵。殿前的两株银杏树至今已有四百余年。
  东泠泉
  在大雄宝殿西侧原海云堂的天井里,有一口井,叫东泠泉。相传是焦光炼丹取水之处,又称炼丹井。其实这里本不是一个泉,而是焦山和尚模仿金山中泠泉开凿的一口井。因焦山在金山之东,故称为“东泠泉”。过去金、焦二山和尚常常相互争胜,彼此模仿,金山寺有个苏东坡玉带,焦山寺也弄来一条杨一清玉带;焦山有个吸江亭,金山也仿造一个吞海亭。东泠泉的开凿正是他们竞相争胜的结果。
  御碑亭
  定慧寺天王殿前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上盖琉璃瓦,亭中竖立一块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所以称“御碑亭”。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其文曰:
  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
  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
  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
  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
  观澜阁
  走过一排枫树,只见前面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一株四百多年前的古枫杨挺拔秀丽,这里便是乾隆南巡时逗留的行宫,行宫为两层建筑,五十多年前阁前还未形成沙滩,阁外惊涛拍岸,波澜起伏,故名观澜阁。楼上下东、南、西三面都有透明大窗,于楼上长廊观赏江景,视野开阔,近看花木扶疏,远眺江潮汹涌,白云飘逸,群山整秀,真是一幅绝妙的图画。
  宝墨轩与《瘗鹤铭》碑
  宝墨轩又名焦山碑林,从观澜阁穿小桥,过假山,便就是掩映在银杏树下的宝墨轩。这里原是自然庵、香林庵、玉峰庵、海云庵的旧址。碑林内先珍藏着历代碑刻四百多块,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这些碑刻镶嵌在回廊亭阁之中。有书法、艺术、史料、历代墓志、石雕艺术等,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有唐朝仪凤二年(677)多立的魏法师碑,被誉为“初唐妙品”,碑文完整,字体工整遒劲,为国内罕见的唐碑。
  历史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东晋王羲之书《破邪论序》;唐颜真卿《题多宝塔五言诗》三十首,共四十四块;宋代名书画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横额;黄庭坚的《蓄狸说》;苏东坡《题文同墨竹跋》及《墨竹自题》;元赵子昂小楷石刻二块;清成亲王书《归去来辞》七块,均为名家手笔,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碑林中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之一,即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相传《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他平生极爱养鹤。在他家门前有一“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鹅的优美舞姿丰富他的书法,故而他的字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称。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两只仙鹤,不料两只仙鹤却不幸夭折在焦山。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了仙鹤埋在焦山的后山,遂在山岩上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因其书法绝妙,当即被镌刻在山西岩石上。后因岩石崩裂,坠入江中,长期受江水的冲击,风雨的侵蚀,以及不断被人凿取,到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由镇江知府陈鹏年派人从江中捞起无块原石,仅存下八十六个字,其中不全的有九个,但仍可见字体潇洒苍劲,别具一格,书法价值极高,确有稀世珍品。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推此为“大字之祖”,曹士冕则认为“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法冠冕”。《瘗鹤铭》碑之所以为古时书法家所推崇,是因为它是隶书发展成楷书的演变过程中著名石刻之一,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书法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焦山碑林所收集的历代碑刻,无论从史料和书法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并蜚声海外,焦山也被誉为“书法之山”。
  焦山古炮台
  焦山东侧的山脚下,石块嶙峋,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整个炮台是暗堡式,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另有一大弹药库在炮堡南端门外偏西处。整体都用三合土分层浇灌而成,坚固异常。抗战时,炮台为日军摧毁,现存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炮台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当时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的防务,决定筹建焦山炮台,与*山、象山、江都都天庙等处炮台成犄角之势。1842年,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曾遭到*山和焦山炮台守军应用的抵抗和沉重打击。焦山炮台守军,面对七十余艘敌舰,毫不示弱,猛然炮击,但是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岛军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躯。英俊攻陷镇江时,军民进行了殊死抵抗,英勇悲壮的斗争,引起了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关注,他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问中热烈赞扬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焦山抗英炮台是我国近代反帝斗争的重要遗址,也是镇江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见证。
  华严阁
  位于定慧寺西南的华严阁,面临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两层楼临水建筑。华严二字出于《华严经》,比喻这里是“百花齐放,包罗万象”的胜境。楼上厅堂正中原是一副“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对联,对登楼观景有画龙点睛之妙。现已换成“一片浮玉,十分江景”。楼下为“浮玉斋”素菜馆,颇具特色。
  华严阁是赏月的好地方,“华严月色”是焦山最富诗意的十六景之一。每当皓月当空,江上银涛万顷,波光粼粼,天空一碧如洗,交辉相映。如置身于玻璃水晶世界,恍若进入仙境。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居士在此挥毫题写“无尽藏”,寓意双关,耐人寻味。
  华严阁东侧有“安隐岩”,是一个不大的山洞。洞口石壁上嵌有苏东坡的石刻画像和焦山十六景咏诗,可见焦山景色之胜。焦山十六景为:山门松影、定慧潮音、枯木品泉、华严月色、香林花圃、海云墨宝、自然问道、危楼观日、别峰果园、岩洞寻仙、石屋藏铭、庵院槐荫。
  摩崖石刻
  在焦山西麓沿江一带。全为陡岩峭壁,有浮玉、栈道、观音、瘗鹤铭等岩,其间有千百年来历代名人的诗人题刻。时间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体上有正、草、隶、篆各种书法,内容丰富,犹如古代书法天然展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一到浮玉岩,便看到宋书法家赵孟奎所写的“浮玉”两个苍劲秀丽的大字。在它的左面是陆游与游人踏雪寻访《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最为引人注目。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词文壮丽,书法刚劲有力。在另一块石上是北宋书法家米芾观看《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仲宣、法艺、米芾、元佑辛未孟夏观山椎书。”( 仲宣、法艺分别是北宋时甘露寺和金山寺和尚。)
  西北临江有一块近代石刻,以刚毅的笔力,镌刻五言诗一首:“为废不平均,呼号满神州,来此暂偃息,行作世界游。”这是中国律师协会在1920年为废除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大声疾呼,到处奔走时,路过焦山留下的题名石刻。
  三诏洞
  三诏洞又名焦公洞,位于焦山西麓引人上山顶的路旁。
  焦山原建有焦公祠,内有焦公塑像。清顺治十年(1653),和尚兴上将焦公像移置三诏洞中,焦公祠改为伽蓝殿。后倒塌未修复。三诏洞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秋,由焦光的后代焦尔昌重新整修过,洞中有一尊石刻像,服式为深衣大带,两旁站立两个童子(“文革”中被毁)。现洞内焦光像是1979年8月塑成。身着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执书卷,仪态大方。形象生动。
  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卖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贫。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故名三诏洞。据传,皇帝第一次来诏书时,焦光煎汤熬药,以妻子患病为由,加以推诿;第二次,借邀友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迈多病而拒诏。后人为了纪念他,改当时山名樵山为焦山。
  壮观亭
  过三诏洞,沿石级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六角亭,便是建于明朝天顺年间的壮观亭。亭名取自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诗意。登亭远望,南临铁瓮,北瞰瓜州,西接金陵,东控海门,引颈四望,只见白水青山,江山景色荟萃于此,自然壮观美丽。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联:“江天共一览,心迹喜双清”;“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金山共此一江水,王母来寻五色龙”;将焦山的景色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亭旁有千年古柏一株,号称六朝柏,挺拔潇洒,如娇龙昂首,顶天立地,至今千余年,还枝叶茂盛,苍翠葱郁,自成一景。宋一诗人曾为此题咏一首:
  一株夭矫六朝松,多是坂埋与石封。
  不要点睛亦飞去,前生原是在天龙。
  万佛塔
  万佛塔位于焦山顶峰,塔体高42米,海拔70.4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
  万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夜间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为过往船人指引迷津。
  万佛塔塔院设前后门厅、左右碑廊、厢房,错落有致,与塔相映成趣。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更加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盛瑞的英姿。
  别峰庵(板桥读书处)
  在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上,翠竹环抱之中,有一座别致的方形四合院,称“别峰庵”。别峰乃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山顶之主峰(东峰和西峰)之意。清代大书画家、诗人郑板桥当年曾在这里读过书,别峰庵因此名闻遐迩。
  别峰庵始建于宋代,宋代高僧佛印法师有诗云:“绝顶无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明人章诏又有诗云:“竹密凝无路,云开忽到门。转看诸院子,独见一峰尊。”深山孤寺,人迹罕至的别峰庵,庵内北侧有小斋三间,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树两株,修竹数竿,环境清雅幽绝。这里就是世称诗、书、画“三绝’’的清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于雍正年间在此攻读之处。现在过道门头上题有“郑板桥读书处”的横额,门上还保留着当年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面对此情此景,缅怀书屋故人,不由使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
  郑板桥,名燮,江苏省兴化县人,乾隆年间进士。他擅画兰竹,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融。他的字、画、诗,世称“三绝”,在“扬州八怪”中最负盛名。他深爱在焦山修行,留下了许多墨竹诗画作品。他《题自然庵画竹》一诗云:
  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还有他手书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拓片,更为人们争相购买。此外郑板桥还曾为旧时的自然庵写过对联:“山光扑面因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同时还在过去的海神庙里题过对联:“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这些美妙的佳话,常为后人赞扬。
  百寿亭
  位于焦山西北半山腰别峰庵下。该亭是一座用砖砌成的方形凉亭,周围有墙,墙头与亭檐之间用瓦镶成一排古寿字图案,东、西、北三面墙有拱门,东西两门山路贯串其中。南墙内壁中间竖嵌着四块条石,上刻一百个不同样的篆体寿宁,变化巧妙,别具匠心。上有横额“百寿亭”三个大字,北面门头上刻有“水云深处”四字。现在亭内有石凳,可供游人小憩。
  相传此亭的来历是:清末有一善士范某,看到焦山脚下别峰庵的山路非常崎岖,登临困难,便捐钱铺设一条花冈石山路,直达别峰庵,庵主为了感恩,就建了这座百寿亭为他祝福。
  吸江楼
  吸江楼耸立在焦山东峰绝顶,原名吸江亭,又名吸江楼。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人又称四面佛亭。楼呈八角形,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有楼梯盘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楼为两层,上层横额题有“吸江楼”三字,底层横额写有“江山胜概”四个大字。游客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旖旎风光,佳处妙景尽收眼底。江北碧野辽阔,阡陌纵横,一望无际,江南苍翠青山,连丘叠嶂。此处视野广阔,气象万千,令人精神顿爽。若夏日清晨登楼观日出,别有风味,历来为游人所称道。清代名士齐彦槐有诗赞曰:
  东望海漫漫,扶桑涌一丸。
  曾登岱岳顶,不及此楼观。
  水气连天白,霞光照壁舟。
  遥闻曙钟动,江阔万鹰盘。
  清同治年间,常镇通海道沈秉成将亭重建为楼,并写了《吸江楼记》。他在记中说,我在镇江游览期间,常想携酒游览焦山,因事务繁忙,未能如愿,今春稍有空暇,就邀约几个同事来到焦山,披开荆棘,攀登辘岩,盘旋而上,走走歇歇,终于到达山顶的四面佛亭。只因四周被树木遮掩,亭虽在山巅,但不能远眺四周景色,同时亭子已倾斜欲倒,因此,捐款将亭翻盖,并改建为楼。登楼俯瞰大江,只见苍茫万顷,眼界顿时开阔。此楼仍命名“吸江”,因不忘旧名也。

焦山,系“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其位于市区东北,岿然耸峙于扬子江心,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山高71米,周长2000余米,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又因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身临其境,确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岛,赢得中外游人慕名而至。
焦山之所以享誉中外,其一是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犹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气势磅礴;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其次由于焦山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痤鹤铭》碑为稀世之宝。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极富有珍贵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故有“书法山”之称。其三是焦山多禅寺精舍亭台楼阁。寺庵有定慧寺、别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十多个庵寺。郑板桥有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每个寺庙都有名僧,能诗词歌赋,善琴棋书画,清代禅僧几谷,六静和尚是著名的画家,鹤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时。郑板桥、柳亚子、康有为等人,曾在焦山攻读。焦山还办过佛学院,慕名来此朝佛受戒的学徒很多,因此,焦山有“文化山”之喻。亭台楼阁有华严阁、观澜阁、文昌阁、汲江楼、东升楼、御碑亭、槐影书屋、黄叶楼、乾隆行宫、浮玉斋、枇杷园、蝴蝶厅等古建筑精华,点缀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称焦山十六景:华严月色,定慧潮音,山门松影,庵院槐阴,海云墨宝,石屋藏铭,西岸远景,东麓新林,江亭礼佛,岩洞寻仙,自然问道,安隐栖禅,危楼观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别峰里园。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在此挥笔题写了 “无尽藏”三字,耐人寻味。日本森本长老留恋地说:“焦山是我第二故乡”。
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焦山与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伟,金山小巧玲珑;焦山以苍翠的竹木取胜,金山以辉煌的塔寺建筑争长。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谚。
焦山还具有珍贵的“四古”。古寺庙(定慧寺)是明代之建筑物,主体建筑是绿瓦朱栏,十分古雅。古树木(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银杏),多呈虬奇古怪之态,散布在山腰水畔寺前庙后,为山寺增添上一层幽邃雅静、青翠葱郁的色彩,极宜游宾休憩。此外,还有古碑刻、崖铭文物皆著名于世。
焦山屹立于大江之中,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唐代润州刺史和镇江节度史韩混,曾造楼船和战舰30余艘,配备海军官兵5000多人在大江上操练。南宋德柘元年二月,元军攻占镇江后,宋代杭元将领张世杰在同年七月,率领大批军舰与元朝水师决战于焦山,呈现出“焦圃险要屯包港,宋代兴亡战夹滩”的壮烈搏斗。南宋抗金英雄韩世忠曾率领官兵数千人,驻扎焦山反击金兵之事,已成为历史佳话,英风干载,流传后世。明正德四年(1519年)七月十六日,直隶右都御史史丛兰因江西宁王反叛,亲自率领江淮一带水兵,在焦山江面进行操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帝发动了扬子江侵略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时,曾遭到副都统海龄率领镇守焦山的青州兵和旗兵数千人,英勇抵抗和沉重打击英军,在近代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焦山,山峰高耸,天堑幽深,怪石嶙峋,花卉争妍,香色迎人,很堪观赏。每逢秋月,艳红的枫树、盛开的菊花,吸引着四方游客,赢得诗人“焦山秋意浓,丹黄叶不同。霜枫盛春花,古刹展新容”的赞美。1953年园林局在山麓地带新辟了焦山公园,园内设有假山、水池、曲桥、渡亭、花房、果园、苗圃、菊坛、松径、竹丛等美化基地,使焦山更加秀媚多姿、生机勃勃,苍翠欲滴。加至江面上帆船点点,龙舟竞驶,汽笛争鸣,飞天翱翔,名鱼跃水,俊鹘摩空,凫雁浮江,点缀其间,美不胜收。
焦山峨崖峭壁,耸峙在碧波万顷之中,确有“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它以秀丽的景色、宏伟寺庙、亭台楼阁、千年古树、摩崖石刻和碑林墨宝等赢得了四方游人前来观光、游憩。定慧寺(焦山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原名普济寺,宋朝时称普济禅院,元代改称焦山寺,清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将其改名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和寂照双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私心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之纲领,可见“定慧”二字颇有深意。定慧寺规模宏大,明代为全盛时期,有殿宇 98间、和尚3000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加上定慧寺两旁还有18个庵寺,称“十八房”,故在佛教禅寺中有着显赫地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曾有 “十方丛林”、“历代祖庭”之称。
焦山游览线路
不波亭━━定慧寺━━东泠泉━━御碑亭━━观澜阁━━宝墨轩━━焦山古炮台━━华严阁━━摩崖石刻━━三诏洞━━壮观亭━━别峰庵(板桥读书处)━━百寿亭━━吸江楼
不波亭
是“海不扬波”亭的简称,即定慧寺山门。
从长江边上与焦山对峙的象山脚下的渡口摆渡过江,不到五分钟就可踏上绿色的小岛—焦山。迎面的焦山大门,朱漆彩画,一对石狮镇守大门。门旁左右悬挂着清代光绪年间巴州廖伦所写的一副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显得古朴典雅。进入山门,迎壁就是对联的横披“海不扬波”四个大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书,意为焦山矗立江心,犹如镇海之石,驱逐水妖,故而海不扬波。在佛教上“海不扬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
定慧寺
由“海不扬波”亭向东,只见一株八百年古银杏树下有一座千年古刹,即定慧寺。墙上嵌有“横海大航”四个篆体大字,上挂横额“定慧寺”。
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雄宝殿,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明宣德年间,和尚觉初心重建。清代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才将寺名改为定慧寺,沿用至今,寺庙现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大雄宝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快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艺术高妙,国内少见,加上殿堂三尊金碧辉煌的大佛,更显得大殿气宇轩昂。康熙帝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正中的释迦牟尼、迦叶、阿难像栩栩如生,两旁排列着几十尊新塑罗汉像,玲珑的长明灯高悬半空,紫铜炉里香烟缭绕,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古刹空灵。殿前的两株银杏树至今已有四百余年。
东泠泉
在大雄宝殿西侧原海云堂的天井里,有一口井,叫东泠泉。相传是焦光炼丹取水之处,又称炼丹井。其实这里本不是一个泉,而是焦山和尚模仿金山中泠泉开凿的一口井。因焦山在金山之东,故称为“东泠泉”。过去金、焦二山和尚常常相互争胜,彼此模仿,金山寺有个苏东坡玉带,焦山寺也弄来一条杨一清玉带;焦山有个吸江亭,金山也仿造一个吞海亭。东泠泉的开凿正是他们竞相争胜的结果。
御碑亭
定慧寺天王殿前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上盖琉璃瓦,亭中竖立一块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所以称“御碑亭”。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其文曰:
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
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
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
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
观澜阁
走过一排枫树,只见前面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一株四百多年前的古枫杨挺拔秀丽,这里便是乾隆南巡时逗留的行宫,行宫为两层建筑,五十多年前阁前还未形成沙滩,阁外惊涛拍岸,波澜起伏,故名观澜阁。楼上下东、南、西三面都有透明大窗,于楼上长廊观赏江景,视野开阔,近看花木扶疏,远眺江潮汹涌,白云飘逸,群山整秀,真是一幅绝妙的图画。
宝墨轩与《瘗鹤铭》碑
宝墨轩又名焦山碑林,从观澜阁穿小桥,过假山,便就是掩映在银杏树下的宝墨轩。这里原是自然庵、香林庵、玉峰庵、海云庵的旧址。碑林内先珍藏着历代碑刻四百多块,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这些碑刻镶嵌在回廊亭阁之中。有书法、艺术、史料、历代墓志、石雕艺术等,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有唐朝仪凤二年(677)多立的魏法师碑,被誉为“初唐妙品”,碑文完整,字体工整遒劲,为国内罕见的唐碑。
历史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东晋王羲之书《破邪论序》;唐颜真卿《题多宝塔五言诗》三十首,共四十四块;宋代名书画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横额;黄庭坚的《蓄狸说》;苏东坡《题文同墨竹跋》及《墨竹自题》;元赵子昂小楷石刻二块;清成亲王书《归去来辞》七块,均为名家手笔,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碑林中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之一,即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相传《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他平生极爱养鹤。在他家门前有一“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鹅的优美舞姿丰富他的书法,故而他的字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称。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两只仙鹤,不料两只仙鹤却不幸夭折在焦山。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了仙鹤埋在焦山的后山,遂在山岩上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因其书法绝妙,当即被镌刻在山西岩石上。后因岩石崩裂,坠入江中,长期受江水的冲击,风雨的侵蚀,以及不断被人凿取,到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由镇江知府陈鹏年派人从江中捞起无块原石,仅存下八十六个字,其中不全的有九个,但仍可见字体潇洒苍劲,别具一格,书法价值极高,确有稀世珍品。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推此为“大字之祖”,曹士冕则认为“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法冠冕”。《瘗鹤铭》碑之所以为古时书法家所推崇,是因为它是隶书发展成楷书的演变过程中著名石刻之一,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书法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焦山碑林所收集的历代碑刻,无论从史料和书法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并蜚声海外,焦山也被誉为“书法之山”。
焦山古炮台
焦山东侧的山脚下,石块嶙峋,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整个炮台是暗堡式,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另有一大弹药库在炮堡南端门外偏西处。整体都用三合土分层浇灌而成,坚固异常。抗战时,炮台为日军摧毁,现存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炮台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当时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的防务,决定筹建焦山炮台,与*山、象山、江都都天庙等处炮台成犄角之势。1842年,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曾遭到*山和焦山炮台守军应用的抵抗和沉重打击。焦山炮台守军,面对七十余艘敌舰,毫不示弱,猛然炮击,但是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岛军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躯。英俊攻陷镇江时,军民进行了殊死抵抗,英勇悲壮的斗争,引起了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关注,他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问中热烈赞扬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焦山抗英炮台是我国近代反帝斗争的重要遗址,也是镇江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见证。
华严阁
位于定慧寺西南的华严阁,面临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两层楼临水建筑。华严二字出于《华严经》,比喻这里是“百花齐放,包罗万象”的胜境。楼上厅堂正中原是一副“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对联,对登楼观景有画龙点睛之妙。现已换成“一片浮玉,十分江景”。楼下为“浮玉斋”素菜馆,颇具特色。
华严阁是赏月的好地方,“华严月色”是焦山最富诗意的十六景之一。每当皓月当空,江上银涛万顷,波光粼粼,天空一碧如洗,交辉相映。如置身于玻璃水晶世界,恍若进入仙境。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居士在此挥毫题写“无尽藏”,寓意双关,耐人寻味。
华严阁东侧有“安隐岩”,是一个不大的山洞。洞口石壁上嵌有苏东坡的石刻画像和焦山十六景咏诗,可见焦山景色之胜。焦山十六景为:山门松影、定慧潮音、枯木品泉、华严月色、香林花圃、海云墨宝、自然问道、危楼观日、别峰果园、岩洞寻仙、石屋藏铭、庵院槐荫。
摩崖石刻
在焦山西麓沿江一带。全为陡岩峭壁,有浮玉、栈道、观音、瘗鹤铭等岩,其间有千百年来历代名人的诗人题刻。时间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体上有正、草、隶、篆各种书法,内容丰富,犹如古代书法天然展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一到浮玉岩,便看到宋书法家赵孟奎所写的“浮玉”两个苍劲秀丽的大字。在它的左面是陆游与游人踏雪寻访《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最为引人注目。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词文壮丽,书法刚劲有力。在另一块石上是北宋书法家米芾观看《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仲宣、法艺、米芾、元佑辛未孟夏观山椎书。”( 仲宣、法艺分别是北宋时甘露寺和金山寺和尚。)
西北临江有一块近代石刻,以刚毅的笔力,镌刻五言诗一首:“为废不平均,呼号满神州,来此暂偃息,行作世界游。”这是中国律师协会在1920年为废除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大声疾呼,到处奔走时,路过焦山留下的题名石刻。
三诏洞
三诏洞又名焦公洞,位于焦山西麓引人上山顶的路旁。
焦山原建有焦公祠,内有焦公塑像。清顺治十年(1653),和尚兴上将焦公像移置三诏洞中,焦公祠改为伽蓝殿。后倒塌未修复。三诏洞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秋,由焦光的后代焦尔昌重新整修过,洞中有一尊石刻像,服式为深衣大带,两旁站立两个童子(“文革”中被毁)。现洞内焦光像是1979年8月塑成。身着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执书卷,仪态大方。形象生动。
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卖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贫。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故名三诏洞。据传,皇帝第一次来诏书时,焦光煎汤熬药,以妻子患病为由,加以推诿;第二次,借邀友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迈多病而拒诏。后人为了纪念他,改当时山名樵山为焦山。
壮观亭
过三诏洞,沿石级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六角亭,便是建于明朝天顺年间的壮观亭。亭名取自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诗意。登亭远望,南临铁瓮,北瞰瓜州,西接金陵,东控海门,引颈四望,只见白水青山,江山景色荟萃于此,自然壮观美丽。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联:“江天共一览,心迹喜双清”;“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金山共此一江水,王母来寻五色龙”;将焦山的景色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亭旁有千年古柏一株,号称六朝柏,挺拔潇洒,如娇龙昂首,顶天立地,至今千余年,还枝叶茂盛,苍翠葱郁,自成一景。宋一诗人曾为此题咏一首:
一株夭矫六朝松,多是坂埋与石封。
不要点睛亦飞去,前生原是在天龙。
万佛塔
万佛塔位于焦山顶峰,塔体高42米,海拔70.4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
万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夜间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为过往船人指引迷津。
万佛塔塔院设前后门厅、左右碑廊、厢房,错落有致,与塔相映成趣。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更加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盛瑞的英姿。
别峰庵(板桥读书处)
在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上,翠竹环抱之中,有一座别致的方形四合院,称“别峰庵”。别峰乃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山顶之主峰(东峰和西峰)之意。清代大书画家、诗人郑板桥当年曾在这里读过书,别峰庵因此名闻遐迩。
别峰庵始建于宋代,宋代高僧佛印法师有诗云:“绝顶无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明人章诏又有诗云:“竹密凝无路,云开忽到门。转看诸院子,独见一峰尊。”深山孤寺,人迹罕至的别峰庵,庵内北侧有小斋三间,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树两株,修竹数竿,环境清雅幽绝。这里就是世称诗、书、画“三绝’’的清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于雍正年间在此攻读之处。现在过道门头上题有“郑板桥读书处”的横额,门上还保留着当年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面对此情此景,缅怀书屋故人,不由使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
郑板桥,名燮,江苏省兴化县人,乾隆年间进士。他擅画兰竹,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融。他的字、画、诗,世称“三绝”,在“扬州八怪”中最负盛名。他深爱在焦山修行,留下了许多墨竹诗画作品。他《题自然庵画竹》一诗云:
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还有他手书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拓片,更为人们争相购买。此外郑板桥还曾为旧时的自然庵写过对联:“山光扑面因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同时还在过去的海神庙里题过对联:“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这些美妙的佳话,常为后人赞扬。
百寿亭
位于焦山西北半山腰别峰庵下。该亭是一座用砖砌成的方形凉亭,周围有墙,墙头与亭檐之间用瓦镶成一排古寿字图案,东、西、北三面墙有拱门,东西两门山路贯串其中。南墙内壁中间竖嵌着四块条石,上刻一百个不同样的篆体寿宁,变化巧妙,别具匠心。上有横额“百寿亭”三个大字,北面门头上刻有“水云深处”四字。现在亭内有石凳,可供游人小憩。
相传此亭的来历是:清末有一善士范某,看到焦山脚下别峰庵的山路非常崎岖,登临困难,便捐钱铺设一条花冈石山路,直达别峰庵,庵主为了感恩,就建了这座百寿亭为他祝福。
吸江楼
吸江楼耸立在焦山东峰绝顶,原名吸江亭,又名吸江楼。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人又称四面佛亭。楼呈八角形,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有楼梯盘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楼为两层,上层横额题有“吸江楼”三字,底层横额写有“江山胜概”四个大字。游客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旖旎风光,佳处妙景尽收眼底。江北碧野辽阔,阡陌纵横,一望无际,江南苍翠青山,连丘叠嶂。此处视野广阔,气象万千,令人精神顿爽。若夏日清晨登楼观日出,别有风味,历来为游人所称道。清代名士齐彦槐有诗赞曰:
东望海漫漫,扶桑涌一丸。
曾登岱岳顶,不及此楼观。
水气连天白,霞光照壁舟。
遥闻曙钟动,江阔万鹰盘。
清同治年间,常镇通海道沈秉成将亭重建为楼,并写了《吸江楼记》。他在记中说,我在镇江游览期间,常想携酒游览焦山,因事务繁忙,未能如愿,今春稍有空暇,就邀约几个同事来到焦山,披开荆棘,攀登辘岩,盘旋而上,走走歇歇,终于到达山顶的四面佛亭。只因四周被树木遮掩,亭虽在山巅,但不能远眺四周景色,同时亭子已倾斜欲倒,因此,捐款将亭翻盖,并改建为楼。登楼俯瞰大江,只见苍茫万顷,眼界顿时开阔。此楼仍命名“吸江”,因不忘旧名也。

焦山,系“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其位于市区东北,岿然耸峙于扬子江心,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山高71米,周长2000余米,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又因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身临其境,确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岛,赢得中外游人慕名而至。
焦山之所以享誉中外,其一是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犹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气势磅礴;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其次由于焦山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痤鹤铭》碑为稀世之宝。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极富有珍贵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故有“书法山”之称。其三是焦山多禅寺精舍亭台楼阁。寺庵有定慧寺、别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十多个庵寺。郑板桥有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每个寺庙都有名僧,能诗词歌赋,善琴棋书画,清代禅僧几谷,六静和尚是著名的画家,鹤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时。郑板桥、柳亚子、康有为等人,曾在焦山攻读。焦山还办过佛学院,慕名来此朝佛受戒的学徒很多,因此,焦山有“文化山”之喻。亭台楼阁有华严阁、观澜阁、文昌阁、汲江楼、东升楼、御碑亭、槐影书屋、黄叶楼、乾隆行宫、浮玉斋、枇杷园、蝴蝶厅等古建筑精华,点缀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称焦山十六景:华严月色,定慧潮音,山门松影,庵院槐阴,海云墨宝,石屋藏铭,西岸远景,东麓新林,江亭礼佛,岩洞寻仙,自然问道,安隐栖禅,危楼观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别峰里园。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在此挥笔题写了 “无尽藏”三字,耐人寻味。日本森本长老留恋地说:“焦山是我第二故乡”。
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焦山与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伟,金山小巧玲珑;焦山以苍翠的竹木取胜,金山以辉煌的塔寺建筑争长。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谚。
焦山还具有珍贵的“四古”。古寺庙(定慧寺)是明代之建筑物,主体建筑是绿瓦朱栏,十分古雅。古树木(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银杏),多呈虬奇古怪之态,散布在山腰水畔寺前庙后,为山寺增添上一层幽邃雅静、青翠葱郁的色彩,极宜游宾休憩。此外,还有古碑刻、崖铭文物皆著名于世。
焦山屹立于大江之中,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唐代润州刺史和镇江节度史韩混,曾造楼船和战舰30余艘,配备海军官兵5000多人在大江上操练。南宋德柘元年二月,元军攻占镇江后,宋代杭元将领张世杰在同年七月,率领大批军舰与元朝水师决战于焦山,呈现出“焦圃险要屯包港,宋代兴亡战夹滩”的壮烈搏斗。南宋抗金英雄韩世忠曾率领官兵数千人,驻扎焦山反击金兵之事,已成为历史佳话,英风干载,流传后世。明正德四年(1519年)七月十六日,直隶右都御史史丛兰因江西宁王反叛,亲自率领江淮一带水兵,在焦山江面进行操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帝发动了扬子江侵略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时,曾遭到副都统海龄率领镇守焦山的青州兵和旗兵数千人,英勇抵抗和沉重打击英军,在近代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焦山,山峰高耸,天堑幽深,怪石嶙峋,花卉争妍,香色迎人,很堪观赏。每逢秋月,艳红的枫树、盛开的菊花,吸引着四方游客,赢得诗人“焦山秋意浓,丹黄叶不同。霜枫盛春花,古刹展新容”的赞美。1953年园林局在山麓地带新辟了焦山公园,园内设有假山、水池、曲桥、渡亭、花房、果园、苗圃、菊坛、松径、竹丛等美化基地,使焦山更加秀媚多姿、生机勃勃,苍翠欲滴。加至江面上帆船点点,龙舟竞驶,汽笛争鸣,飞天翱翔,名鱼跃水,俊鹘摩空,凫雁浮江,点缀其间,美不胜收。
焦山峨崖峭壁,耸峙在碧波万顷之中,确有“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它以秀丽的景色、宏伟寺庙、亭台楼阁、千年古树、摩崖石刻和碑林墨宝等赢得了四方游人前来观光、游憩。定慧寺(焦山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原名普济寺,宋朝时称普济禅院,元代改称焦山寺,清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将其改名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和寂照双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私心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之纲领,可见“定慧”二字颇有深意。定慧寺规模宏大,明代为全盛时期,有殿宇 98间、和尚3000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加上定慧寺两旁还有18个庵寺,称“十八房”,故在佛教禅寺中有着显赫地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曾有 “十方丛林”、“历代祖庭”之称。
焦山游览线路
不波亭━━定慧寺━━东泠泉━━御碑亭━━观澜阁━━宝墨轩━━焦山古炮台━━华严阁━━摩崖石刻━━三诏洞━━壮观亭━━别峰庵(板桥读书处)━━百寿亭━━吸江楼
不波亭
是“海不扬波”亭的简称,即定慧寺山门。
从长江边上与焦山对峙的象山脚下的渡口摆渡过江,不到五分钟就可踏上绿色的小岛—焦山。迎面的焦山大门,朱漆彩画,一对石狮镇守大门。门旁左右悬挂着清代光绪年间巴州廖伦所写的一副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显得古朴典雅。进入山门,迎壁就是对联的横披“海不扬波”四个大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书,意为焦山矗立江心,犹如镇海之石,驱逐水妖,故而海不扬波。在佛教上“海不扬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
定慧寺
由“海不扬波”亭向东,只见一株八百年古银杏树下有一座千年古刹,即定慧寺。墙上嵌有“横海大航”四个篆体大字,上挂横额“定慧寺”。
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雄宝殿,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明宣德年间,和尚觉初心重建。清代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才将寺名改为定慧寺,沿用至今,寺庙现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大雄宝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快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艺术高妙,国内少见,加上殿堂三尊金碧辉煌的大佛,更显得大殿气宇轩昂。康熙帝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正中的释迦牟尼、迦叶、阿难像栩栩如生,两旁排列着几十尊新塑罗汉像,玲珑的长明灯高悬半空,紫铜炉里香烟缭绕,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古刹空灵。殿前的两株银杏树至今已有四百余年。
东泠泉
在大雄宝殿西侧原海云堂的天井里,有一口井,叫东泠泉。相传是焦光炼丹取水之处,又称炼丹井。其实这里本不是一个泉,而是焦山和尚模仿金山中泠泉开凿的一口井。因焦山在金山之东,故称为“东泠泉”。过去金、焦二山和尚常常相互争胜,彼此模仿,金山寺有个苏东坡玉带,焦山寺也弄来一条杨一清玉带;焦山有个吸江亭,金山也仿造一个吞海亭。东泠泉的开凿正是他们竞相争胜的结果。
御碑亭
定慧寺天王殿前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上盖琉璃瓦,亭中竖立一块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所以称“御碑亭”。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其文曰:
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
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
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
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
观澜阁
走过一排枫树,只见前面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一株四百多年前的古枫杨挺拔秀丽,这里便是乾隆南巡时逗留的行宫,行宫为两层建筑,五十多年前阁前还未形成沙滩,阁外惊涛拍岸,波澜起伏,故名观澜阁。楼上下东、南、西三面都有透明大窗,于楼上长廊观赏江景,视野开阔,近看花木扶疏,远眺江潮汹涌,白云飘逸,群山整秀,真是一幅绝妙的图画。
宝墨轩与《瘗鹤铭》碑
宝墨轩又名焦山碑林,从观澜阁穿小桥,过假山,便就是掩映在银杏树下的宝墨轩。这里原是自然庵、香林庵、玉峰庵、海云庵的旧址。碑林内先珍藏着历代碑刻四百多块,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这些碑刻镶嵌在回廊亭阁之中。有书法、艺术、史料、历代墓志、石雕艺术等,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有唐朝仪凤二年(677)多立的魏法师碑,被誉为“初唐妙品”,碑文完整,字体工整遒劲,为国内罕见的唐碑。
历史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东晋王羲之书《破邪论序》;唐颜真卿《题多宝塔五言诗》三十首,共四十四块;宋代名书画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横额;黄庭坚的《蓄狸说》;苏东坡《题文同墨竹跋》及《墨竹自题》;元赵子昂小楷石刻二块;清成亲王书《归去来辞》七块,均为名家手笔,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碑林中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之一,即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相传《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他平生极爱养鹤。在他家门前有一“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鹅的优美舞姿丰富他的书法,故而他的字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称。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两只仙鹤,不料两只仙鹤却不幸夭折在焦山。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了仙鹤埋在焦山的后山,遂在山岩上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因其书法绝妙,当即被镌刻在山西岩石上。后因岩石崩裂,坠入江中,长期受江水的冲击,风雨的侵蚀,以及不断被人凿取,到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由镇江知府陈鹏年派人从江中捞起无块原石,仅存下八十六个字,其中不全的有九个,但仍可见字体潇洒苍劲,别具一格,书法价值极高,确有稀世珍品。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推此为“大字之祖”,曹士冕则认为“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法冠冕”。《瘗鹤铭》碑之所以为古时书法家所推崇,是因为它是隶书发展成楷书的演变过程中著名石刻之一,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书法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焦山碑林所收集的历代碑刻,无论从史料和书法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并蜚声海外,焦山也被誉为“书法之山”。
焦山古炮台
焦山东侧的山脚下,石块嶙峋,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整个炮台是暗堡式,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另有一大弹药库在炮堡南端门外偏西处。整体都用三合土分层浇灌而成,坚固异常。抗战时,炮台为日军摧毁,现存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炮台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当时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的防务,决定筹建焦山炮台,与*山、象山、江都都天庙等处炮台成犄角之势。1842年,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曾遭到*山和焦山炮台守军应用的抵抗和沉重打击。焦山炮台守军,面对七十余艘敌舰,毫不示弱,猛然炮击,但是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岛军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躯。英俊攻陷镇江时,军民进行了殊死抵抗,英勇悲壮的斗争,引起了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关注,他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问中热烈赞扬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焦山抗英炮台是我国近代反帝斗争的重要遗址,也是镇江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见证。
华严阁
位于定慧寺西南的华严阁,面临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两层楼临水建筑。华严二字出于《华严经》,比喻这里是“百花齐放,包罗万象”的胜境。楼上厅堂正中原是一副“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对联,对登楼观景有画龙点睛之妙。现已换成“一片浮玉,十分江景”。楼下为“浮玉斋”素菜馆,颇具特色。
华严阁是赏月的好地方,“华严月色”是焦山最富诗意的十六景之一。每当皓月当空,江上银涛万顷,波光粼粼,天空一碧如洗,交辉相映。如置身于玻璃水晶世界,恍若进入仙境。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居士在此挥毫题写“无尽藏”,寓意双关,耐人寻味。
华严阁东侧有“安隐岩”,是一个不大的山洞。洞口石壁上嵌有苏东坡的石刻画像和焦山十六景咏诗,可见焦山景色之胜。焦山十六景为:山门松影、定慧潮音、枯木品泉、华严月色、香林花圃、海云墨宝、自然问道、危楼观日、别峰果园、岩洞寻仙、石屋藏铭、庵院槐荫。
摩崖石刻
在焦山西麓沿江一带。全为陡岩峭壁,有浮玉、栈道、观音、瘗鹤铭等岩,其间有千百年来历代名人的诗人题刻。时间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体上有正、草、隶、篆各种书法,内容丰富,犹如古代书法天然展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一到浮玉岩,便看到宋书法家赵孟奎所写的“浮玉”两个苍劲秀丽的大字。在它的左面是陆游与游人踏雪寻访《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最为引人注目。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词文壮丽,书法刚劲有力。在另一块石上是北宋书法家米芾观看《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仲宣、法艺、米芾、元佑辛未孟夏观山椎书。”( 仲宣、法艺分别是北宋时甘露寺和金山寺和尚。)
西北临江有一块近代石刻,以刚毅的笔力,镌刻五言诗一首:“为废不平均,呼号满神州,来此暂偃息,行作世界游。”这是中国律师协会在1920年为废除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大声疾呼,到处奔走时,路过焦山留下的题名石刻。
三诏洞
三诏洞又名焦公洞,位于焦山西麓引人上山顶的路旁。
焦山原建有焦公祠,内有焦公塑像。清顺治十年(1653),和尚兴上将焦公像移置三诏洞中,焦公祠改为伽蓝殿。后倒塌未修复。三诏洞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秋,由焦光的后代焦尔昌重新整修过,洞中有一尊石刻像,服式为深衣大带,两旁站立两个童子(“文革”中被毁)。现洞内焦光像是1979年8月塑成。身着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执书卷,仪态大方。形象生动。
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卖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贫。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故名三诏洞。据传,皇帝第一次来诏书时,焦光煎汤熬药,以妻子患病为由,加以推诿;第二次,借邀友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迈多病而拒诏。后人为了纪念他,改当时山名樵山为焦山。
壮观亭
过三诏洞,沿石级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六角亭,便是建于明朝天顺年间的壮观亭。亭名取自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诗意。登亭远望,南临铁瓮,北瞰瓜州,西接金陵,东控海门,引颈四望,只见白水青山,江山景色荟萃于此,自然壮观美丽。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联:“江天共一览,心迹喜双清”;“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金山共此一江水,王母来寻五色龙”;将焦山的景色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亭旁有千年古柏一株,号称六朝柏,挺拔潇洒,如娇龙昂首,顶天立地,至今千余年,还枝叶茂盛,苍翠葱郁,自成一景。宋一诗人曾为此题咏一首:
一株夭矫六朝松,多是坂埋与石封。
不要点睛亦飞去,前生原是在天龙。
万佛塔
万佛塔位于焦山顶峰,塔体高42米,海拔70.4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
万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夜间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为过往船人指引迷津。
万佛塔塔院设前后门厅、左右碑廊、厢房,错落有致,与塔相映成趣。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更加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盛瑞的英姿。
别峰庵(板桥读书处)
在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上,翠竹环抱之中,有一座别致的方形四合院,称“别峰庵”。别峰乃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山顶之主峰(东峰和西峰)之意。清代大书画家、诗人郑板桥当年曾在这里读过书,别峰庵因此名闻遐迩。
别峰庵始建于宋代,宋代高僧佛印法师有诗云:“绝顶无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明人章诏又有诗云:“竹密凝无路,云开忽到门。转看诸院子,独见一峰尊。”深山孤寺,人迹罕至的别峰庵,庵内北侧有小斋三间,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树两株,修竹数竿,环境清雅幽绝。这里就是世称诗、书、画“三绝’’的清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于雍正年间在此攻读之处。现在过道门头上题有“郑板桥读书处”的横额,门上还保留着当年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面对此情此景,缅怀书屋故人,不由使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
郑板桥,名燮,江苏省兴化县人,乾隆年间进士。他擅画兰竹,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融。他的字、画、诗,世称“三绝”,在“扬州八怪”中最负盛名。他深爱在焦山修行,留下了许多墨竹诗画作品。他《题自然庵画竹》一诗云:
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还有他手书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拓片,更为人们争相购买。此外郑板桥还曾为旧时的自然庵写过对联:“山光扑面因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同时还在过去的海神庙里题过对联:“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这些美妙的佳话,常为后人赞扬。
百寿亭
位于焦山西北半山腰别峰庵下。该亭是一座用砖砌成的方形凉亭,周围有墙,墙头与亭檐之间用瓦镶成一排古寿字图案,东、西、北三面墙有拱门,东西两门山路贯串其中。南墙内壁中间竖嵌着四块条石,上刻一百个不同样的篆体寿宁,变化巧妙,别具匠心。上有横额“百寿亭”三个大字,北面门头上刻有“水云深处”四字。现在亭内有石凳,可供游人小憩。
相传此亭的来历是:清末有一善士范某,看到焦山脚下别峰庵的山路非常崎岖,登临困难,便捐钱铺设一条花冈石山路,直达别峰庵,庵主为了感恩,就建了这座百寿亭为他祝福。
吸江楼
吸江楼耸立在焦山东峰绝顶,原名吸江亭,又名吸江楼。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人又称四面佛亭。楼呈八角形,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有楼梯盘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楼为两层,上层横额题有“吸江楼”三字,底层横额写有“江山胜概”四个大字。游客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旖旎风光,佳处妙景尽收眼底。江北碧野辽阔,阡陌纵横,一望无际,江南苍翠青山,连丘叠嶂。此处视野广阔,气象万千,令人精神顿爽。若夏日清晨登楼观日出,别有风味,历来为游人所称道。清代名士齐彦槐有诗赞曰:
东望海漫漫,扶桑涌一丸。
曾登岱岳顶,不及此楼观。
水气连天白,霞光照壁舟。
遥闻曙钟动,江阔万鹰盘。
清同治年间,常镇通海道沈秉成将亭重建为楼,并写了《吸江楼记》。他在记中说,我在镇江游览期间,常想携酒游览焦山,因事务繁忙,未能如愿,今春稍有空暇,就邀约几个同事来到焦山,披开荆棘,攀登辘岩,盘旋而上,走走歇歇,终于到达山顶的四面佛亭。只因四周被树木遮掩,亭虽在山巅,但不能远眺四周景色,同时亭子已倾斜欲倒,因此,捐款将亭翻盖,并改建为楼。登楼俯瞰大江,只见苍茫万顷,眼界顿时开阔。此楼仍命名“吸江”,因不忘旧名也

不是我讽刺镇江的这些景点什么金山 焦山 南山 北固山 三国城都是laji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特别是焦山入口向北不远处的那个在洞里的海洋生物馆太操人了 里边就是几条咸鱼 不过这个洞里满凉快的 夏天花两块钱进去也值。

  • 镇江必游三个景点
    答:金山寺: 金山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名寺,也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金山寺建筑风格独特,有金山寺裹山、中流砥柱等名景,更有慈寿塔、楞伽台等古迹,是镇江必游景点之一。 焦山风景区: 焦山风景区位于镇江市东北部长江之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之一,素有“江中浮玉”之称。 焦山风景区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
  • 有哪些去镇江焦山游玩赏景的指南?
    答:镇江香醋:镇江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的镇江香醋的产地,可以尝试当地的醋制品。锅盖面:镇江的传统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受到游客的喜爱。河鲜:作为长江边上的城市,镇江的河鲜也是不可错过的美味。住宿推荐:如果希望体验寺庙住宿,可以选择在焦山寺内的客房过夜,感受宁静的夜晚和清晨的钟声。若喜欢...
  • 江苏镇江焦山景区
    答:焦山屹立于大江之中,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唐代润州刺史和镇江节度史韩混,曾造楼船和战舰30余艘,配备海军官兵5000多人在大江上操练。南宋德柘元年二月,元军攻占镇江后,宋代杭元将领张世杰在同年七月,率领大批军舰与元朝水师决战于焦山,呈现出“焦圃险要屯包港,宋代兴亡战夹滩”的壮烈搏斗。南宋...
  • 第一次去镇江焦山风景区旅行,有哪些攻略值得推荐?
    答:游览路线:焦山风景区内有多个景点,如定慧寺、万佛塔、摩崖石刻等。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体力情况选择不同的游览路线。一般来说,从山脚开始沿着山路向上,逐渐游览各个景点是个不错的选择。穿着舒适:由于焦山需要爬山步行,建议穿着舒适的运动鞋和适合户外活动的服装。携带一些防晒用品和遮阳帽,以及足够的...
  • 镇江焦山风景区介绍
    答:焦山是长江下游的一个小岛。谈不上巍峨高峻,但是因为独立于江中,确实还是很有点气势的。据说这个焦山是因为汉代有个叫焦光的隐士曾居住过而得名的。我对那个焦光不熟,查了不少资料,发现镇江地方志和镇江文旅对焦光的描述都不一样,比较混乱。当然,对于这位焦光先生,我也兴趣不大。动荡时局时做...
  • 镇江焦山风景区的景色如何?
    答:镇江焦山风景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座融山、水、岛、洞、林、寺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这里山水相依,景色优美,被誉为“江南第一山”。焦山风景区的山势险峻,山峰峭拔,山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山上有多处观景台,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整个镇江市的美景。山下的长江水清澈见底...
  • 五月镇江的焦山风景区有哪些历史遗迹可以参观?
    答:焦山风景区位于中国江苏省镇江市,是长江三岛之一,与金山、北固山并称为“镇江三山”。五月的焦山风景区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是游客参观的好去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历史遗迹:焦山寺:焦山寺是焦山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始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寺庙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
  • 焦山风景区的介绍
    答:焦山屹立于大江之中,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唐代润州刺史和镇江节度史韩混,曾造楼船和战舰30余艘,配备海军官兵5000多人在大江上操练。南宋德柘元年二月,元军攻占镇江后,宋代杭元将领张世杰在同年七月,率领大批军舰与元朝水师决战于焦山,呈现出“焦圃险要屯包港,宋代兴亡战夹滩”的壮烈搏斗。南宋抗金英雄韩世忠曾...
  • 焦山风景区有哪些奇特的景观?
    答:焦山寺:焦山寺是焦山风景区内最为著名的人文景观,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寺庙建筑古朴典雅,寺内香火鼎盛,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圣地之一。寺内供奉着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众多佛像,每年吸引着大量信徒前来朝拜。焦山碑林:焦山碑林位于焦山寺内,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碑刻艺术宝库。碑林...
  • 焦山位于哪里
    答:焦山屹立于大江之中,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唐代润州刺史和镇江节度史韩混,曾造楼船和战舰30余艘,配备海军官兵5000多人在大江上操练。南宋德柘元年二月,元军攻占镇江后,宋代杭元将领张世杰在同年七月,率领大批军舰与元朝水师决战于焦山,呈现出“焦圃险要屯包港,宋代兴亡战夹滩”的壮烈搏斗。南宋抗金英雄韩世忠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