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端午节有什么民俗忌讳呢?端午节禁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9

端午节民俗禁忌忌讳

禁忌一:游泳

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人们认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祟的习俗。

禁忌二:恶日

由于自古人们认为农历五月为恶月,农历五月初五的重五更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这天又有躲午的习俗,即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脱灾祸。

禁忌三:不剪头发

在基隆,芒种时期必须要剪理头发,否则会被鬼夺去缠棕子。女人则不得解开头发睡觉,不然将被鬼抓去。

禁忌四:回娘家吃粽子

我国民间有种说法,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不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否则,就会倒大霉。有俗话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 端午节禁忌不能做什么
    答:端午节禁忌不能做什么端午节有什么忌讳讲究1、忌吃娘家粽子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从唐朝开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习俗。但是在山东一带,有流传着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不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因为民间俗话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 全国各地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
    答: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10、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市秭归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阳下...
  • 端午节这天我们不能做什么事?
    答:端午节这一天有诸多的禁忌,如:1. 忌恶日: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五月五日不吉利,所以后人便把“五”和“午”相通,称之为“五马日”。2. 忌房事:古训严禁端午房事,并且规定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应该归宁,在父母家度过,夫妻分开,并把这天定为“归宁日”。3. 忌游泳: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 端午节最忌讳什么,端午节有什么禁忌注意
    答:2、儿童戴的香包忌丢失 在北方一带,小孩子有佩戴香包的习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3、忌恶日 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这天又有“躲午”的...
  • 端午节有何习俗?
    答:雄黄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在端午节时,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7、戴五彩绳 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汉代应助《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
  • 五月端午节有什么忌讳
    答:五月端午节忌讳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习俗和忌讳。以下是五月端午节常见的忌讳事项:一、避免恶日出行 端午节时值农历五月,正值炎热季节,也是毒虫活跃的时候。因此,在这一天尽量避免夜间出行,尤其是野外。人们普遍认为此时外出容易遭遇不幸或被邪物侵扰。二、忌吃五毒食物 端午...
  • 五月初五端午节有什么禁忌
    答:五月初五端午节有什么禁忌如下:1、农历五月禁忌一:不可以行房事在我们的农历五月的九毒日(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廿五、廿六、廿七,此九天为九毒日)期间内是非常的忌讳行房事的。古云:服药百颗,不如一宵独卧。在九毒日之期,行房纵欲不宜。此时乃阴阳相争,死生分判...
  • 端午节的禁忌有哪些 端午节这天有什么忌讳讲究
    答:端午节的禁忌有哪些 端午节禁忌 1、忌举行喜庆活动 端午节最重要的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因此这天是不适合向别人说祝福的,当然也不适合举行和参加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加上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是“杨公忌日”,决不能被选来做为办理开张、动工、嫁娶、...
  • 五月端午有什么忌讳
    答:三、避免恶俗冲击 在一些地方,端午节也有一些恶俗冲击的习俗。例如挂艾草和菖蒲时需要注意摆放的位置和方式,否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此外,某些地区还忌讳在端午节期间进行大规模的修建或搬家的活动,认为这可能会招来厄运。详细解释:五月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很多民俗和忌讳。其中一些忌讳源于古老的...
  • 端午节都有什么习俗
    答: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同时,端午佳节也承载了人们,对圣贤的缅怀对健康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