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那么聪明为什么会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呢?他与司马光同流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7

这个问题牵涉到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熙宁变法等多个问题,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一、王安石与熙宁变法

公元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危机为目的,史称熙宁变法。

变法主要有三项内容:一、富国之法(包括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内容);二、强兵之法(包括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械监法等内容);三、取士之法(包括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等内容)

变法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但是,由于部分举措不合时宜,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一些不良运作,造成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同时,变法也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遭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对。

因改革阻力重重,宋神宗的立场也摇摆不定,王安石两度辞官,并于1076年辞去宰相后隐居江宁,至病逝。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宋哲宗继位,启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全部废止。

二、苏轼与熙宁变法

苏轼的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他希望能以较缓和的方式推进改革,而不是像王安石那样急功近利。

严格意义上说,苏轼不是反对变法,而是不赞成新法中的部分不合时宜的改革举措,以及新法执行过程中的不良操作。

请看苏轼反对之变法内容:

第一,农业改革之青苗法。新法把天下民众分为五等,每年由政府分春秋两次按等级贷款给他们,帮助他们渡过“青黄不接”的时期。每次贷款要收20%的利息,所以其年利率为40% 。

规定五户或十户结为一保,如果贫者借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离四方,保户要分摊赔偿其贷款,富者还要承担“联保”责任,“独偿数家所负”。这样就造成了“贫者既尽,富者亦贫”的局面。

如果遇到灾荒,百姓的欠款可以顺延到下次收成时再还。但是,连年的灾荒造成百姓旧债未还,新债又增,本息叠加,越欠越多,以至百姓被“积欠”压得喘不过气来,只有逃往他乡,家破人亡。

更甚者,各级官吏以多贷为有功,假借新法之名,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摊派),徇私舞弊,更进一步逼得百姓无法生存。

第二,商业改革之市易法。国家成立“市易务”,低价收购滞销货物,让商贾、行户以田宅、金银等财产为抵押赊贷钱款或物货,半年付息一分,一年付息二分,另纳相当于利息10%的“市例钱”,用于市易务官吏们的俸禄开支。

市易务为了实现多赢利,先动用市易务本钱,从各地客商处“贱买”物货,再“贵卖”给零售商人,同时强迫商户“必买于市易”,使“市易务”成了官家的市场垄断机构。市易本钱始终处于全额出贷状态,虽有流失,却仍挂在账上。同时为了提高政绩,多得奖励,那些无法追回的呆帐、死帐在账面上都不显示。这样,上坑害国家,下坑害商户,却肥了市易务的官吏牙人。

市易务以收息多少来衡量官吏工作的优劣,所以市易务官吏就以多收息钱为能事,有压力就有动力,强买强卖的现象时常发生,引诱民户赊贷的事件也普遍存在。

市易务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商业垄断集团,需要大批牙人、仓库管理、催欠等大小的管理人员。北宋殿中侍御史韩川在《上哲宗乞罢市易》中揭露:“仓务占官六员,仓场专副、书吏、库级等不减百人,月给俸食几千缗。”

苏辙在《乞放市易欠钱状》中揭露:“市易催索钱物,凡用七十人,每人各置私名不下十人,掌簿籍,行文书,凡用三十余人,每人各置贴写不下五人,共约一千余人。以此一千余人,日夜骚扰欠户二万七千余家。都城之中,养此蟊贼,恬而不怪。此事之当行者四也。市易之法,欠户拖延日久,或未见归著,及无家业之人,皆差人监逐,遇夜寄禁。既有此法,则一例公行寄禁,然吏卒顽狡,得钱即放,无钱即禁,榜笞捽缚,何所不至。”

公元1086年(元祐元年)《市易法》废罢时,东京城内欠市易务钱的行户共计27155户,共欠237万余贯,已致大批商户倒闭。



因为他们的变法方法不同。王安石是要法治改革,苏轼是想要任人改革。苏轼的需要持久,王安石要马上见效。苏轼和司马光的立意是不一样的,不能算是同流。

因为他最初看到的是变法的人民群众带来的不好影响。所以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并没有与司马光同流。只是站在民众的角度上考虑。

对于王安石的变法,苏轼有他个人的看法,在苏轼看来,王安石是不对的,苏轼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是和司马光同流

  • 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答: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对新法实施方式存在异议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实施方式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一些新法推行过于急躁,没有充分考虑到地方实际情况和民众的适应能力。苏轼担忧这种急功近利的改革方式,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二、对新法内容存在不同理解 苏...
  • 苏东坡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答: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是政见不同。苏轼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是在财税政策改革上,王安石搞租税、差役、兵役等货币化改革,同时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而苏轼则主要保留出劳力代役等传统形式,认为政府不应当与小民争利。其他方面的意见不是很大。苏轼与司马光等人的意见是不同的,只要是王安石赞成的,...
  •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答: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是政见的不同。在诗词文章上,苏轼很敬重王安石,但因政见的不同,使得他们分道扬镳,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生风雨之后,却又殊途同归。晚年的苏轼,曾在《次荆公韵四绝》中概叹“从公已觉十年迟”。苏轼思想上受黄老“无为而治”的影响颇深,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实行官不...
  • 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答:主要是政见不同。苏轼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是在财税政策改革上,王安石搞租税、差役、兵役等货币化改革,同时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而苏轼则主要保留出劳力代役等传统形式,认为政府不应当与小民争利。其他方面的意见不是很大。苏轼与司马光等人是不同的,只有王安石赞同的,司马光一律反对,而苏轼则是相结平和...
  • 苏轼为什么要反对王安石变法?
    答:因为王安石变法本身有问题 王安石属于激进派,他的本意虽然是好的,但是他太过急于求成,做事讲究效率,不管实际情况。以至出现了一些危害人民的现象.比如他的青苗法为了达到预期目标,竟然向地方摊派。加上地方官腐败,层层剥削,百姓所要交的钱比高利贷还高。出现了社会动荡的情况,所以就有很多人反对,...
  • 为什么苏轼阻止王安石变法
    答:苏轼之所以批评和反对王安石变法吗,是因为王安石新法的核心是“富国”而“贫民”。推行《青苗法》是王安石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其实质就是国家以“贷款”为名,用高达40%至60%的年利率强迫向农民征收新税,穷苦百姓是难以承受这种“高息贷款”的。 王安石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推行《市易法》,其实质就是国家以低价收购...
  • 苏轼那么聪明为什么会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呢?他与司马光同流吗?
    答:苏轼那么聪明,也会反对王安石变法,其中原因和当时的局势,以及苏轼本人的性格都有些很大的关系。宋神宗时期,国家积贫积弱 ,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于是宋神宗召王安石商量解决策略。王安石主张施行变法,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开始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新法让百姓苦不堪言 王安石主张祖宗之法可以变,他制定了一...
  • 苏轼和司马光全部都是明事理之人,为何他们反对王安石变法呢?
    答:苏轼和司马光都是明事理的人,但是他们却反对王安石变法,那是因为他们看不好王安石这个人,王安石本身有很多奇怪的毛病,而且他没有辨别忠奸善恶的能力,也没有容人之量。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认为王安石没有做宰相的能力,但是他后来还是当了宰相。是因为曾功亮曾经举荐过他,而且后来王安石遇到了神宗皇帝...
  • 为什么苏轼阻止王安石变法
    答:苏轼之所以批评和反对王安石变法吗,是因为王安石新法的核心是“富国”而“贫民”。推行《青苗法》是王安石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其实质就是国家以“贷款”为名,用高达40%至60%的年利率强迫向农民征收新税,穷苦百姓是难以承受这种“高息贷款”的。王安石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推行《市易法》,其实质就是...
  • 苏轼和司马光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答:二、三人对待祖先遗产的态度不同苏轼和司马光都是比较强调祖先崇拜,自然不想让变法破坏了老祖宗千百年来的文化遗产。而王安石的变法不仅仅不够完善,而且还破坏了祖宗之法。这就等同于让原本安定的社会秩序给破坏掉了一样。所以说,苏轼和司马光对于王安石的变法非常反对,特别是司马光,表现得就更加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