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普查阶段性成果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普查内容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的内容是: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包含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单位名称等14项基本指标项,11类附录信息以及照片影像资料,收藏单位基本情况。涵盖可移动文物的基本信息,包括藏品的客观信息,也包括保存管理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逐步建立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 5月24日颁发的第一个文物法规就是《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此后,1961年国务院颁发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全国人大制定和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后于2002年、2007年进行了修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按照《文物保护法》、《统计法》、《物权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要求,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国情国力调查,是一项旨在全面掌握我国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国家工程。一、是有效增强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工程。我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创造了光辉璀璨的中华文明,遗留下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及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加强文物资源的调查、展示和利用,将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二、是切实履行法律责任,加强国有文物监管的基本要求。我国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将全面掌握、统计分析和评价我国文物资源情况及价值,健全可移动文物的登录备案机制,保障文物安全,是政府在国有文物安全监管的重要职责和紧迫任务。三、是充分提升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2011年人均GDP达到5432美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正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增长。开展普查,将极大拓展文物资源,促进文化产品开发,进一步提升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将全面摸清我国可移动文物家底,普查的目的不仅仅是调查统计文物数据,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好发挥文物信息的价值和作用,服务人民群众。可移动博物馆普查不仅仅是调查统计文物数据,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好发挥文物信息的价值和作用,让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活起来,服务人民群众。

国家高度重视普查工作,中央财政拨款4503万元专门用于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建设。2014年度,全国共落实普查经费4.12亿元,其中省级经费1.46亿元,地市级经费1.1亿元,区县级经费1.56亿元。目前全国共有25829名普查员,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湖南、安徽、广东、广西、新疆等地还招募培训志愿者,充实普查队伍。为提高普查工作者业务水平,国家文物局和全国各省(区、市)均根据普查进度开展阶段性培训,基本覆盖省、地市和区县级。为解决基层地区专业人才力量薄弱的实际困难,各省(区、市)普查办以省级文物专家为主,组建文物认定工作队,赴各地市、区县和各国有单位开展文物认定工作,全国共有省级普查专家1500余人。国家文物局建设普查专家库,承担文物信息数据网上抽样审核工作,对各地开展专业指导,对新发现重要文物进行现场复核,以保证普查数据的完整、准确。以普查员为主体、普查专家为资源、普查志愿者为补充、专兼结合的普查人才队伍全面建立并发挥作用。
为保证普查信息的准确、规范、完整,各省(区、市)均已组建普查专家队伍,赴各文物系统外国有单位开展认定并指导藏品登录工作。甘肃、宁夏、陕西、广西、海南、天津、山西、山东、福建、江苏、安徽、上海、河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贵州等18省(区、市)已完成认定工作,新疆、浙江、吉林等省(区、市)已进入收尾阶段。文物认定工作充分表明文物普查在全面掌握我国文物资源、加强国有文物监管、保护,提升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一大批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得到发现和认定,纳入国家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在开展文物认定工作的基础上,部分省(区、市)同步开展鉴定定级工作。河南省普查办按照各省辖市初步鉴定和省级复核鉴定两个阶段开展鉴定定级工作。陕西省对馆藏古生物化石进行鉴定并开展修复、保护工作。湖北省荆门市在鉴定定级过程中针对古籍虫蛀霉变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得到收藏单位重视。文物鉴定定级工作在保护文物资源,特别是督促文物系统外各单位改善保管条件等发挥出重要作用。
国家文物局按照普查中实现摸清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建立文物登录体系和与管理机制,建设社会服务体系的三大目标,建设了统一的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自2014年6月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建成启用以来,藏品登录数量快速增长,呈加速上涨趋势,平均每天新登录文物6万件以上。2014年12月31日24时,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已注册各类收藏单位7989家,登录藏品总数达868万件(250万件/套),其中珍贵藏品总数达69万件(41万件/套),上传照片640万张,数据存储量达1.6万G。登录文物数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省(区、市)为:陕西省、四川省、江苏省、浙江省、甘肃省、广东省、河南省、北京市、山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登录数量居全国前十位的单位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四川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延安革命纪念馆、天津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

2015年度,平台登录数据量持续增长,1月21日,统一平台登录的藏品总数突破1000万件;截至7月18日,平台已登录文物数据2551万件(750万件/套),已登录单位为10493家,上传照片1980万张,数据存储量达5.1万G。江宁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苏州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等300余家单位已完成文物信息登录工作。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天津市文物公司等重要文物收藏单位登录进展较快,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天津、内蒙古、山西、安徽、广西、云南等14个省(区、市)已逐步开展省级数据审核工作,其中山西已完成对去年录入的14万件文物数据的审核工作。



  •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普查时间
    答:普查的时间和标准时点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从2012年10月开始,2016年12月结束。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3年12月31日24时。
  • 杭州通过5年摸清了文物“家底儿”
    答:时报记者 王郭君 首次进行可移动文物普查 2012年10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随后,杭州便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始了大规模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桥梁、墓碑等“大件”建筑物,因为没办法放在博物馆展出,因此叫不可移动文物。顾名思义,...
  •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普查内容
    答:全国首次全面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对文物的详细记录。这些记录涵盖了14个关键指标,包括文物的名称、类别、级别、年代、材质特性、尺寸、质量、完好程度、保存状态、数量、获取方式、入库日期、藏品编号以及收藏单位的名字等。这些基本信息反映了文物的实质性内容,以及它们的保存和管理情况。此...
  •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组织实施
    答:中国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采取了严谨而全面的组织架构。这项工作遵循着全国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合作、地方分级管理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国务院设立了一次性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以及设在国家文物局的办公室,负责统筹和指导整个普查工作。各部门和相关系统内的单位在普查领导小组的指导下,...
  • 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展开 “国宝”骗子将无处遁形
    答: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民间收藏者无法得知面前这件“难得的稀世珍宝”本尊,就在国家某个博物馆中躺着。但这种情形很快会出现改观。据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励小捷通报:目前已调查102万家国有单位,登录1200...
  •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概念
    答: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项由国家主导的、专业部门主导的大型文物调查活动。其核心目标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全国范围内的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认和登记。这项工作旨在深入了解可移动文物的分布、数量、保存状况等基本信息,为制定有效的文物保护政策和长远规划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参与普查的对象...
  •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介绍
    答: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由国务院统一领导,集中技术和人才力量,对我国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调查登记,并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和数据库,从而实现全国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动态管理。
  • 一普时文物质地有哪些
    答:上世纪90年代,布达拉宫文物建档工作基础较为薄弱,仅对文物进行了目录、名称登记,缺乏完整、规范的详细档案。与全国一样,西藏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开始。布达拉宫理所当然地成为西藏普查的重头之一。布达拉宫管理处成立了文物普查机构,组建了文物普查队伍。普查队伍分为...
  •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普查原因
    答:我国的可移动文物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和数量,包括了丰富的种类和广泛的收藏体系,其价值无以言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已进行过三次,这些普查为不可动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对于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我国尚为空白,国有可移动文物的管理状况面临着家底不明、...
  •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普查目的
    答:普查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让文物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提升社会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这将有助于文物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总的来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深远影响在于提升我们对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