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平时的沟通说是大白话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4
古代的人平时说话是说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这么直白的圣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文言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汉语为规范的汉语书面语。很明显,文言是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这里强调的是书面语,只用于写作,不用于口语交流。

中国古代自文字产生,“书面语”就自成一套系统。在古人的生活中,阅读,是文言文,说话,是口语与方言。古人的口语(白话)另成系统,与文言不尽相同,倒和我们今天所通行的口语有相似之处。
文言文的最大特点,是异常简洁,概括力非常强;缺点是表达上容易概念化,不容易写出丰富的层次和细腻饱满的细节。所以古书长于约略记事,而十分缺乏场景及人物心理的详细描写,更没有出现像《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那样的史学巨著,古书读来,并不那么够味。明清时期,小说创作主要使用白话文,才在艺术上达到新的高峰,如果沿用文言,那就很难了,而且不大会出现长篇小说。
但由于文言简洁,规范性强,是一种易于推广的标准化文字,这对于我们这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维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方言太多了,俗话说“三里不同音”,然而不论走到哪里,文字都是相同的,大家读的书是一样的,而且这些书一读几千年,先秦时人写的书,明清时代的人照样认得,这是异常神奇的!而中国统一的共同文化及心理基础,由此而形成。

例如《孔雀东南飞》是南北朝广泛传颂的民歌,因此其中的语言也就和当时的口语极为接近,请看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句比较浅显,虽和今天的口语虽有差异,但不大。这就能反映出但是口语的特点。
另外,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之外,其它三部都是在民间故事或说书艺人说书的基础上创作的,其语言特点也带有一定的口语性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文半白”。
五四之后直接用口语进行创作,其书面语与口语是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我们可以从今天,或者是解放前的书面语去判断我国近现代的口语和我们今天的口语是相近的。

举一个误解的例子,好比“朕”。不少人会说,朕当然是口语,皇帝都是自称为“朕”的,其实,“朕”是书面语,而且是历史非常悠久的文言。这个词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最先用于一般人,从秦始皇起,才为皇帝的专用词——是书面的专用词。
好比朝廷发诏令,都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通篇文言,怎么可以夹杂一个口语“我”?皇帝在诏书中就自称“朕”。古代的诏诰敕谕都不是皇帝本人写的,而是由大臣代笔,不过他们需用皇帝的口吻,所以归了包齐,“朕”是皇帝本人和大臣都可以用的字眼,但它只在具有法律地位的朝廷文书中使用。为了凸显皇帝的金口玉言,多数古书在引述皇帝之言时,也用“朕”这个字。
可见古人主要用书面语写作、记事时,给今人造成很大的困惑。

谈诗论道的时候可能会用较文言的话,但平时和人交谈肯定不会。古代文人平时对话虽然用的文辞比较优雅,但也是平常人能听懂的古白话。所谓古白话,也不过是大白话中夹杂一些我们现在看不太懂的几个字词而已。我们看明代的许多圣旨甚至都用的最通俗易懂的白话。
即使是文人,日常使用的语言也不会过于文言化。譬如宋代朱熹,是典型的儒者,平日里和学生们讲话是这样的:
圣人教人,大概只是说孝弟忠信日用常行底话。人能就上面做将去,则心之放者自收,性之昏者自著。如心、性等字,到子思孟子方说得详。
这也不太用翻译,如果非要翻译,就是说“底”是现在的“滴(的)”:
圣人教人,大概只是说孝、弟、忠、信,日用常行滴话。人能就上面做将去,则心放者自收,性之昏者自著。如心、性等字,到子思、孟子,方说得详。

因此古代人日常交流时使用与我们现在的口语相近的语言,只是写文章时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以示很有学问,区别于普通的、没读过书的老百姓。

当然说大白话。现在有口语和书面语,古代也有。现代讲的是普通话,古代称官话或官方语言,但并不代表是书面语。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电视剧和生活也有不同,电视中的人物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讲话总归要书面一点,艺术的东西总归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当然不是,白居易的文诗据说写完之后都拿给老妇和小孩看看的懂话就不再改意在文章简洁易懂,从此可知古代人们不是用文言在正常说话中其实也是很普通的说话。

民间用的语言还是比较白的,看那些意图流传很广的小说用的都是古白话就知道了,这和西方古代实际差不多,西方平时各说各的语言但做学问的时候一律用拉丁文…………………………

古人当然讲古语

也许几百年后的中国人看咱们的话还觉得咱们说的话听起来像天书里的诗呢

当然是。

  • 弱弱问下,古人日常说话是用普通话还是文言文
    答:应该是那种白话文,但是还是带有之乎者也的古文味道。。。也就是古代人自认为的普通话。。我们现在看到的学习的那些古文也都是古代有文化的人写的。。。古人不是人人都会写的。。。
  • 古代的人 是怎么说话的?
    答: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这个时期的口语和书面语基本一致。后来由于口语发展较快,书面语逐渐脱离口语,通常称为文言文。汉代,书面语与口语逐渐发生分歧,到了晚唐,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使用书面语。到了晚唐五代,在大众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书面语——白话。
  • 古代人说什么语言,是普通话还是文言文直接说,或者地方语言
    答: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官话,就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至于讲话的话,一般人会说白话文,就是寻常讲话,文人,读书人可能会有点之乎者也之类的文绉绉的话。但是各地的方言还是不一样
  • 古代人说话是什么腔调?
    答:古代人说话时以文言文来说话 写字也是用文言文 古代没有腔调说的 那时事没有地方语言的 只有地方性的文言文 白话文知道新文化运动才被开启
  • 为什么古代人说话时是白话,写文章时是文言文?
    答:所以不是什么人都能研究学问滴,首先你要看懂那些“之乎者也”是啥,胡适先生他们那批人搞新文化运动推广白话文,就是为了消除人民与书本间的距离,文章都用大白话来写,老板姓都看懂书上说的是啥,才能破除蒙昧,提高全中国的知识水平,降低文盲!还有就是,因为文言是古代读书人写文章时用的,所以叫...
  • 古代人平时说话到底是什么样的,真的全部都是文言文吗?
    答:到了唐代,白话文形成,白话文的产生使民间百姓不再受文言文固定格式的束缚,使平时交流变得简单起来.但是官员在官场多数还是使用文言文,就像现在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用英文沟通一样,官场有官场使用的官方文字。官员上报奏折,书写的官文,包括民间张贴的告示,多数都是文言文。到了清代,基本上都是使用白话文...
  • 古代中国人都怎么说话的?
    答:古代中国人怎么说话,其实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的语文课本就知道了。诗词歌赋这些表达形式我们暂时不说,现代我们使用的就是完全的白话,这是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中带给我们的,更完全的使用白话文。再往前说,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四大名著之类的白话文小说。就是我们可以大致的看懂,但是...
  • 中国古代真的像古装片里的人说话都是半文半白吗?
    答:古代大部分人都是未受过教育的,在他们那个年代说的都应该是白话,只是有些特有的词汇,到了现代我们看来就有些文言文的味道了,但是若是他们沟通都是全那样的文言文的话,这些人该有多孤独,谁能共鸣?应该就是我们现代看来的半文半白。 例如战国时期,很多现在题材的电视里边都用到了一个词,...
  • 古代人是怎么对话的?
    答:语言不过是工具,其目的是为使人更好的明白各自想表达的东西,所以古人对话一定是用最为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既不同于文言,也不同于现代白话,文言文为何产生,跟当时的文化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用于表词达意的字很多,但古代并没那么多字。所以文言文也就产生了。不论是古人的对话还是现代人...
  • 中国古代讲什么话?
    答:长期以来,中国的语文重文言,轻白话,让人产生了古人说话都满口之乎者也的误会。可是,苏轼给朋友写信,会在结尾突然冒出一句“呵呵”。朱熹写书育人,要把“不晓得底,我说在这里,教你晓得”。古人的书籍中出现几句大白话,本来是说话的常态,反而成了让现代人吃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