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描述主要有哪些状态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4
关于历史的描写有哪些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现给世人的是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与风格恫异的宗教信仰不断碰撞、交融、演变后的一部历史巨卷,中国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积后,迸溢出缕缕幽香,味淡而绵长,清洌却醉人.

和谐思想最主要还是儒家,孟子提出得多。
孔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仁”的思想,就是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爱护百姓。“仁”的另一方面是“克几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墨子:主张“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主张“兼爱”,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互爱

孔子就提出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 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 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言于已,力恶 其不出于 身也,不必 为已.是 故谋闭而 不兴,盗贼 而不作,故 外户而不 闭是谓大 同.”(见 《礼记·礼 运篇》)
社会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孟子讲得更明确,他把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发展为“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 上》)这些话和现实中我们所做的和表彰 的不就是要求这样的吗?国家以至于私人 办的许许多多的托老所老年公寓,幼儿园 托儿所等等,不就是在实践这些要求吗? 最近北京评出的一位道德模范,十五年如 一日侍候了她的公婆和公婆的父亲,使其 近百岁而安度晚年.
  当然孔子也好孟子也好,他们还有许 多诸如“克已复礼”(恢复古代的奴隶制社 会)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 建道德伦理观念,但是他们对整个社会都 是有一种美好的憧憬的,特别是当他们的 政治主张不能实现甚至到处碰壁的时候, 他们也会逐渐变换他们的思想而企盼追 求一种美好的和谐社会.尽管那在当时是 根本无法实现的.譬如孔子,有一次问几 个学生的志向,子路率先发言,大意是说 让他治理一个外有强敌压境,内有灾荒的 国家,他在三年之内就可以治理好.冉有 说让他治理一个较小的国家,他三年之内 可以治理好,公西华说他只求做个小的礼 宾司仪.只有曾点(曾参的父亲)说:“暮春 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篇》,下同)孔子听到之后,感叹地说:“吾 与点也.”意思是说他只同意曾点的那种 理想.曾点上面说的是一种什么理想,那 不是一派和谐美好,无拘无束,潇洒自然 的和谐景象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只有 那种没有剥削压榨,没有社会动乱,人们 能够和谐生活的条件下才实现的一种情 景吗?所以笔者认为这是孔子所崇尚的和 谐社会的形象描写.
  至于老子,他是主张“无为而治”的. 认为越是加强治理,社会越乱(实际上是 一种倒果为因的看法)那是针对我国春秋 列国时代的所谓各国(各诸候国)过于纷 繁的争战动乱而发的,有其消极的一面, 但其中也有不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也 有他对国家社会的理想蓝图,叫做:“小国 寡民”,(《道德经》,下同)要恢复到结绳而 治的原始社会状态.但对于一般平民百 姓,要求达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这里除了“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不 切实际的,是任何社会都做不到的,而其 他一些要求也从一个侧面,描绘出他所憧 憬的和谐社会景象.老百姓如果真能达到 那种境界,那岂不是一种非常和谐美满的 社会.
  越到后来,凡是经历过战乱灾难的人 民越来越向往一种美好和谐的生活,最有 名的,也最有代表性的应该说是陶渊明 了,他是东晋人,是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 之交的人物,向前追溯我国经历了自汉末 以来的许多战乱,加以民族矛盾尖锐对 立,战争频繁.人民颇受离乱饥饿之苦,因 此,人们普遍有一种要求稳定平和的生 活,他就是在这种情况背景下提出了“世 外桃源”的思想,假借一个打渔人的经历, 找到了一处与世人隔绝的世外桃源,他是 这样描述那里的情景的,一位打渔人偶然 地遇到一处桃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那眼前出现了一个别有洞天,“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不 是一副极为美妙的农家乐的景象吗?而且 每到一家都是“设酒杀鸡作食”生活显得 非常富足.中国古代历来是以农立国,这 里的农家生活景象是这样丰衣足食,老 人、小孩又是那样欣然欢乐,这要不是和 谐社会,那是什么社会呢?这无疑是陶大 诗人集中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一种美好 向往而形象地概括出来的一种和谐社会 的理想蓝图.上述这些古人的憧憬和想象 是根本做不到的,而只有在我国今天才能 成为现实.

礼运·大同篇: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最典型的两句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 高王凌:历史上中国怎样“和谐”
    答:如何导向"和谐社会"?历史上如果有这样一种社会,它是怎样形成的?对于一个历史学者,只能从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中寻找答案了。最近几年,有学者认为我写的《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一书全面否定了对"旧社会"的"旧认识";也有学者以为,这是"为地主正了名";还有人说:传统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社会",...
  • 中国历史上最和谐最幸福的社会环境是哪个年代
    答:唐”为“周”,一度迁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还都长安。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力达到极盛,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灭亡。唐共历经21位皇帝(若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 什么是和谐社会?
    答:“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
  • 唐太宗时期社会和谐的表现
    答:唐太宗时期社会和谐的表现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描写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情况。“贞观之治”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鼎盛的历史时期,是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出处:《资治通鉴》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
  • 先秦时代空想社会主义的萌芽有些什么内容?
    答:中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我国古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和谐”、“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集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而不同”。 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运用...
  • 材料一: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
    答:③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着重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百姓安居乐业,这对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具有积极意义。(6分)(2)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①要有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 什么是和谐社会?(从文化、生活、概念等多个方面谈)
    答:儒家思想在人群伦理和社会秩序方面的思想达到了高峰,其中的“仁”、“礼”等要素,成为古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国家信仰。用矛盾分析法谈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理论描述中,内在地包含着关于社会和谐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有助于我们...
  • 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答:和谐社会总要求——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重大认识创新。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用矛盾学说分析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合理性与片面性
    答:2、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3、矛盾学说,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4、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