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中外名人持之以恒的故事,跪求!!!!!!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6
古今中外,名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事例

1,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1961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1964年7月5日,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2,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1969年1月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3,两弹元勋邓稼先
1963年2月,在华北某地参与并指导了核试验前的轰炸模拟试验。9月,接聂荣臻元帅命令,邓稼先、于敏率领九院理论部研究原子弹的原班人马,承担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任务。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 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 8年零6个月 、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4,马克思《资本论》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化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层水泥。通过他不懈的努力,马克思终于著成了全世界无产者所需的《资本论》。
5,司马迁《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然而,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 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扩展资料:
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就他个人而言,他的极其伟大的著作是《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

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 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
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
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2、晋人孙康,家贫而酷爱读书。夜晚,虽有时间却买不起灯油,只好默默地回忆,消化白天学过知识。有年冬天,他半夜醒来,感到屋内并非漆黑无光,还能隐约约看到一些东西,原来是皑皑白雪反映所致,这给了他启发:何不借雪光来看书呢。
于是雪夜,特别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孙康苦读的好时光。由于勤奋好学,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并当上了御史大夫。
3、战国时苏秦,与魏人张仪同师鬼谷先生。他夜间读书,苦心钻研,困倦欲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步上。
汉代孙敬好学,读书时,用绳子把头发系在屋梁上,以防止打瞌睡,来督促自己努力攻读。
4、司马迁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能够写就《史记》的辉煌篇章,也让他成为坚持不懈的名人事例之一。
西汉司马迁少年时就涉猎群书,立志继承父业。正当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李陵事件”的牵联,使他遭受宫刑。面对这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他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

5、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
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二)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海迪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张海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70年,她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在农村,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她发现村里缺医少药,就决心学习医疗常识和技术,用零花钱买医学书、体温表、听诊器和常用药物。她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短短的几年,她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只要有人求医,她就热情接待。重病号不能行动,她就坐着轮椅,登门给病人扎针、送药。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爷,因患脑血栓后遗症,6年不能说话,并瘫痪了3年,一直没治好。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也能走路了。这时张海迪深深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幸福。
  张海迪同志把为社会、为人民做事,当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芒。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愤图强,用自己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

  复制”生命
  童第周顽强地坚持着,他此时已是70高龄的老人。从清晨到下午两点,8个小时过去了,实验在一批接一批地进行,坐在实验台前的童第周,已经是腰酸背疼、饥肠辘辘了,但是他仍然一丝不苟地操作着。助手们都看不过去了,都劝他休息一会儿。他却说:“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而且,你们不是和我一样忙吗?”

  童第周就是这样,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他常以“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来勉励自己和他的助手。不久,这些由动过手术的受精卵产生的金鱼慢慢长大了。童第周和他的助手们惊喜地发现,一些金鱼出现了奇妙的变化:在发育成长的320条幼鱼中,有106条由双尾变成了单尾,金鱼表现出鲫鱼的尾鳍性状!这些鱼既有金鱼的性状,又有鲫鱼性状。这种单尾的金鱼就是诗人赵朴初所称誉的“童鱼”。实验的成功说明,从鲫鱼卵中提取的核酸对改变金鱼的遗传性状起着显著的作用,这也说明并不只是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细胞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童第周的脸上露出了成功后的喜悦之情。这种童鱼的身上凝聚着童第周的智慧和求实精神,是童第周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随后,童第周将体外培养59代的鲫鱼胚胎细胞核移入鲫鱼去核卵中,获得2尾仔鱼。 1980年,他的论文《鲤鱼细胞核和鲫鱼细胞质配合而成的核质杂种鱼》在《中国科学》杂志上用中、英文发表。论文报道了中国成功获得具有“发育全能性”克隆鱼的消息。这是世界上报道的第一例发育成熟的异种间的胚胎细胞克隆动物。1982年,他又将培养30多天的成熟银鲫的肾细胞核移入去核卵中,得到一尾性成熟的银鲫,时称“体细胞试管鱼”。这是世界第一例体细胞核移植克隆的脊椎动物。这尾体细胞克隆鱼比体细胞克隆羊“多利”问世早15年。但是遗憾的是,这种研究成果鲜为人知,未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

  作为教育家,童第周在大学任教多年,为我国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生物科学家,并无私地关心着他们的工作。童第周对人对事的认真态度有时似乎给人以严肃有余的印象。实际上他平时平易近人、热情谦虚、温和诚恳、待人宽厚却严于律己。也许正是这种严于律己的态度才使得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童第周的认真严谨在他求学的时候就养成了。“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童第周两个“第一”的故事。

  童第周小时候,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一件幸运的事情。童第周高兴极了,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刻苦学习的热情。不仅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为自己

  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实中学。当时的效实中学是当时宁波第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能进大学。但是,效实中学对英语要求很高,还十分重视数理基础,而这几门课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他之前从未学过英语,可是自从确定了目标后,他开始疯狂地自学英语,常常学到深夜。但是,后来哥哥打听到效实中学那次不招一年级新生,只招到三年级插班的优等生。就童第周的基础来说,本来考一年级就已经很费劲了,现在却只招三年级插班生,这无异于难上加难。可是,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定要进效实中学,就算是难上加难的插班生他也要考。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童第周终于考取了效实中学三年级,只不过成绩是倒数第一。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是倒数第一的成绩不能使他满足。面对成绩单,童第周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童第周没有气馁,入学后,他更加努力学习,经常在学校昏黄的路灯下学习到很晚。一年以后,童第周终于从倒数第一变为正数第一,几何成绩从入学时的不及格变为一年后的100分!后来童第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感慨地说:“在效实的两个‘第一’,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曾写了战争与和平 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中间曾写完了,但却在乘火车是丢失了,但他沮丧过后还是坚持下来了,最终胜利了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二)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海迪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张海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70年,她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在农村,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她发现村里缺医少药,就决心学习医疗常识和技术,用零花钱买医学书、体温表、听诊器和常用药物。她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短短的几年,她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只要有人求医,她就热情接待。重病号不能行动,她就坐着轮椅,登门给病人扎针、送药。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爷,因患脑血栓后遗症,6年不能说话,并瘫痪了3年,一直没治好。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也能走路了。这时张海迪深深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幸福。
  张海迪同志把为社会、为人民做事,当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芒。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愤图强,用自己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

  复制”生命
  童第周顽强地坚持着,他此时已是70高龄的老人。从清晨到下午两点,8个小时过去了,实验在一批接一批地进行,坐在实验台前的童第周,已经是腰酸背疼、饥肠辘辘了,但是他仍然一丝不苟地操作着。助手们都看不过去了,都劝他休息一会儿。他却说:“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而且,你们不是和我一样忙吗?”

  童第周就是这样,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他常以“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来勉励自己和他的助手。不久,这些由动过手术的受精卵产生的金鱼慢慢长大了。童第周和他的助手们惊喜地发现,一些金鱼出现了奇妙的变化:在发育成长的320条幼鱼中,有106条由双尾变成了单尾,金鱼表现出鲫鱼的尾鳍性状!这些鱼既有金鱼的性状,又有鲫鱼性状。这种单尾的金鱼就是诗人赵朴初所称誉的“童鱼”。实验的成功说明,从鲫鱼卵中提取的核酸对改变金鱼的遗传性状起着显著的作用,这也说明并不只是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细胞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童第周的脸上露出了成功后的喜悦之情。这种童鱼的身上凝聚着童第周的智慧和求实精神,是童第周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随后,童第周将体外培养59代的鲫鱼胚胎细胞核移入鲫鱼去核卵中,获得2尾仔鱼。 1980年,他的论文《鲤鱼细胞核和鲫鱼细胞质配合而成的核质杂种鱼》在《中国科学》杂志上用中、英文发表。论文报道了中国成功获得具有“发育全能性”克隆鱼的消息。这是世界上报道的第一例发育成熟的异种间的胚胎细胞克隆动物。1982年,他又将培养30多天的成熟银鲫的肾细胞核移入去核卵中,得到一尾性成熟的银鲫,时称“体细胞试管鱼”。这是世界第一例体细胞核移植克隆的脊椎动物。这尾体细胞克隆鱼比体细胞克隆羊“多利”问世早15年。但是遗憾的是,这种研究成果鲜为人知,未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

  作为教育家,童第周在大学任教多年,为我国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生物科学家,并无私地关心着他们的工作。童第周对人对事的认真态度有时似乎给人以严肃有余的印象。实际上他平时平易近人、热情谦虚、温和诚恳、待人宽厚却严于律己。也许正是这种严于律己的态度才使得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童第周的认真严谨在他求学的时候就养成了。“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童第周两个“第一”的故事。

  童第周小时候,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一件幸运的事情。童第周高兴极了,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刻苦学习的热情。不仅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为自己

  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实中学。当时的效实中学是当时宁波第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能进大学。但是,效实中学对英语要求很高,还十分重视数理基础,而这几门课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他之前从未学过英语,可是自从确定了目标后,他开始疯狂地自学英语,常常学到深夜。但是,后来哥哥打听到效实中学那次不招一年级新生,只招到三年级插班的优等生。就童第周的基础来说,本来考一年级就已经很费劲了,现在却只招三年级插班生,这无异于难上加难。可是,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定要进效实中学,就算是难上加难的插班生他也要考。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童第周终于考取了效实中学三年级,只不过成绩是倒数第一。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是倒数第一的成绩不能使他满足。面对成绩单,童第周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童第周没有气馁,入学后,他更加努力学习,经常在学校昏黄的路灯下学习到很晚。一年以后,童第周终于从倒数第一变为正数第一,几何成绩从入学时的不及格变为一年后的100分!后来童第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感慨地说:“在效实的两个‘第一’,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 古今中外,名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事例
    答:1,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1961年春天,他把...
  • 古今中外名人坚持事例
    答:“既然直接当不了演员,我能否改变一下方式呢?”史泰龙开始重新规划自我的人生道路,开始写起剧本来,两年多的耳濡目染,两年多的求职失败经历,此刻的史泰龙已经不是过去的他了。一年之后,剧本写出来了,史泰龙又拿着剧本四处遍访导演,“让我当男主角吧,我必须行!”“剧本不错,当男主角,简直是...
  • 古今中外因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而成功的名人有哪些?
    答:古今中外因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而成功的名人有:一、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是一个又盲又聋的人,但她正试图从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小女孩转变为一个在全世界都受到尊敬的坚强的女人。如果生活真的是不公平的,那么生活对她是不公平的。她可以放弃梦想,在黑暗的角落里哭泣。没人会怪她。她可以躺在床上,也...
  • 持之以恒的名人事例有哪些?
    答:1、苏秦 战国时苏秦,与魏人张仪同师鬼谷先生。他夜间读书,苦心钻研,困倦欲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步上。2、居里夫人 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从上千吨的矿石中提炼出几克的“镭”,终于取得成功。3、华罗庚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
  • 需要一些关于持之以恒的名人事例,,最好古今中外都有,也可以是反面的示例...
    答: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
  • 古今中外因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而成功的名人。
    答:潘正伟,笔名夕阳匆匆,当代中国著名现实主义伟大诗人、词人、散文家,籍贯云南祥云,70后,199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大理市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网络作家分会理事,2008年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得稿费95元人民币,现居大理古城。夕阳匆匆潘正伟作品众多,创作了当代...
  •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答: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5、鲁迅: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
  • 毅力名人的故事
    答: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有关毅力名人的故事,欢迎借鉴! 1、吕蒙读书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
  • 古今中外名人成功励志故事(50字)
    答:2、邓亚萍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
  • 持之以恒的名人事迹
    答:一个人应当一次只想一件东西,并持之以恒,这样便有希望得到它。但是我却什么都想,结果是什么也抓不着。每次我都发现,当一个所追求的东西唾手可得时,我正在追求别的东西。太晚了。 安德鲁·加德 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车尔尼雪夫斯基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