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什么意思?如何做?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8
什么是真正的共情,又该如何做到?

共情,也称为神入,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共情或共情状态,是指准确地、带有情绪色彩地觉察另一个人的内在参照系,就好像你就是他,但又永远不失去“好像”的状态。要做到共情,需要训练。

注意的是,共情品质虽然周围的人很少会拥有,但这个能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有些人确实有天赋,自带这个属性,有些人没有。不过这些都不要紧,只要你意识到了这点,去改就行。
首先,平时生活中你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当别人说得一句话出来以后,你先培养“从他人角度去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我认为”、“我觉得”。打个比方。有人对你说,我觉得今天情绪好差,工作被领导骂了,很不爽。你听到以后,不要说哎呀,没事,无所谓的,我觉得这你想开点就行。

而要说,你今天情绪好差,是出了什么事吗?具体是什么情况?用内容反应、重复等对话来进行叙述,并且注重倾听,开放式询问多,自说自语少,克制自己的表达欲,让别人多说自己的话和内容,这是一种共情能力的体现。
其次多看书和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平时在生活习惯里,尽量静下来,看一点悲伤难受的东西,去体会这个过程带给你的痛楚,你能不能从这些悲伤的过程中,去体会对方是难受的、痛苦的。当你能够做到感同身受,对方痛苦我也觉得很难过,能理解时,你的共情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最后你这些都能够体会,找一个共情能力强的人去对话交流,去体验这种感觉,双方的沟通能力彼此碰撞,从中得到更多的实践经验。

经过长期的训练,相信你的共情能力会得到一个显著的发展。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很多时候,人与人的观点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希望坚持自己的观点,让别人认同自己。当我们不认同对方的观点,对方也不认同我们的观点时,矛盾就产生了,甚至触发敌意。
共情,是关系的柔化剂。无论在人际关系中,还是在心理咨询中,共情都是如此重要。共情能够消除疏离感。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星球,我们的所思所想所感,都是独特的。

不会共情,你可能连女朋友都找不到;
不会共情,沟通最后变成了争吵;
不会共情,你总是那个出力不讨好的人;
不会共情,你总是成了话题终结者
......
生活中,无论是对待初次相遇的陌生人,还是最亲密的爱人,处处都需要共情。
如果拿捏的好,会让别人感觉到舒服,愿意与你亲近,也愿意打开心扉与你畅聊。
共情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助推器。共情是解决一切矛盾、冲突与危机的核心。无论是国际谈判专家,还是危机处理专家,在沟通中都运用到了共情的技术。
那么,什么是共情呢?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且相应做出回应的能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很少有觉察,所以共情显得尤为困难。我们通常会用那些自动化的反应去应对别人对我们的回应,并把它解读为批评、指责或贬低,然后用攻击性的语言进行回击,这往往就引发了人际关系中的很多问题。
如何去学习表达共情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在他的《共情的力量》这本书中总结了7个关键步骤。通过每一个步骤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表达共情的方法。

1 使用开放式的提问 当我们提出一些限定性的问题,对方只需要回答是或者否,或者这个提问本身已经隐含了答案时,这个对话就很难进行下去。
共情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想想对方愿意表达什么,会提出什么样的需要,并且对对方充满了好奇,这样才可能打开话题。
比如说在咨询中,有一位来访者说他很容易愤怒,咨询师就可以引导他说,对你的愤怒,能具体说说看吗?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你比较容易愤怒?是什么触动了你,让你如此的愤怒?
这样就可以帮助来访者理解他的愤怒,究竟是什么引发了愤怒?他是如何做出自动化反应的?这些愤怒的体验是否跟早年成长经历中某些场景相关联?这就会促成来访者的思考与反思。
开放式的提问,是把控制权交给对方,让对方讲他愿意讲的内容。

2 放缓节奏 你是否注意到,当特别激动时,我们的语速会加快,我们的声调会提高。这时,我们会处在一个完全自我的状态,会无意识地屏蔽外面的信息,那么沟通就很难进行下去了。
把节奏放缓,能让我们的想法跟得上情绪,就像往产生情绪的情境中加入一些镇静剂。情绪被触发时,我们的意识就会变窄,这会让我们失去思考的能力。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语速通常比较缓慢,这本身就会带领来访者把节奏放慢。当来访者激动地讲出一连串最近发生的故事时,咨询师需要敏锐地抓住其中的某个点,展开讨论。也许,在某一个瞬间,来访者就会获得领悟与修通。
在争吵时,如何才能让节奏慢下来呢?当感觉到自己的愤怒指数开始飙升时,我们可以马上按下暂停键,让自己离开争吵的现场,等降温以后,再回来继续讨论。或者进行深呼吸,让紧绷的肌肉放松,然后告诉对方,我收回我刚才说的话,尝试换一种更温和或者更具建建设性的表达方式。
通常来说,愤怒的背后是因为我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当我们能够把谈话的速度慢下来时,理性就战胜了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用结构性的表达方式,准确地说出自己的需要。

3 不要匆忙作出评判 当咨询师在跟来访者作出分析和反馈时,假如咨访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来访者还没有对咨询师产生信任,过早的进行分析会让来访者产生阻抗,甚至会引发愤怒。
回到前面开放式的提问,有经验的咨询师用这样的提问方式,会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分析,展开自我探索,尝试去了解自己。其实这个过程,就是让来访者自己说出咨询师想要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
咨询师作为一个“活人”,当然会在咨询过程中带入某些他个人的部分,甚至会被来访者带入到他惯常的人际关系中,“活现”他与别人的沟通互动模式。此时,如果咨询师用评判性的语言对来访者作出反馈,这就重复了来访者与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之间的互动方式。
有时,来访者内心有一些东西,无法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好并且表达出来,咨询师会尝试帮助他去表达,澄清他那些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
这时,尽量不要用特别确定的语言去表述。我们其实无法完全了解一个人,而只能尝试去共情他的感受。比如,用“也许”、“似乎”、“可能”、“或许”等等这些具有一点猜测的词语,来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感受,或者说“你让我感觉……”等等。
当然,假如我们说了一些带有评判性的语言,也不用太过紧张,我们可以这样来跟来访者进行工作:“我刚才说的这段话,是否让你感觉到自己被批评,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你不舒服的地方在哪里?”这些问话就会带领来访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4 关注你的身体感受 共情是痛着你的痛,悲伤着你的悲伤。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天然地具备共情的能力呢?神经生理学认为,我们的大脑当中有一处神经组织叫镜像神经元,它会让我们对别人的情绪情感产生共鸣。
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头脑也被训练得非常强大,让我们更喜欢用头脑去思考,而往往忽略了身体的感受。这让我们的身体感知外部的刺激时变得越来越迟钝,越来越麻木,共情也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婴儿早期就是通过身体去感知外部的环境,他因此对身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都非常敏感。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一个婴儿,感受不到自己的饥饿,他就无法用啼哭的方式去寻求满足,婴儿可能就无法存活下去。而我们成年人经常会工作到废寝忘食,久而久之,我们对身体的饥饿感,也就越来越不敏感,可能就会患上胃病。
所以,除了头脑,身体是接收外部讯息的重要途径。在咨询中起最关键因素的是咨询师这个人,专业的咨询师就是一面镜子,他会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身体感知到的,用语言反馈给来访者。此时,来访者就会感觉到她被理解、被看见、被共鸣到了,这样共情也就发生了。

5 向过去学习 共情,可以扩展我们的视角,帮助我们暂时脱离当下的情景,去探索与当下情境类似的场景:这样的情境是否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发生过?当下的情景是否只是过去的重复?
当我们用一个鸟瞰的视角去看待过去的经历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有些行为在不断地重复,我们可能就找到了一种固有的思维或者行为模式。
那么,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就是去打破这个固有的模式,而其中关键的部分就是区分过去与现在。比如我们见到自己的领导,总是感觉到非常紧张、害怕,同样的场景,是否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出现过?原来,父亲非常严厉,在他的面前,我不能说错话、做错事,我不敢靠近他,害怕受到他的批评和指责。
当我们把这两个场景同时呈现出来时,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害怕权威,是因为受到了跟父亲之间的关系模式的影响,我们把跟父亲早期的互动模式移植到了当下。当我们能够区分过去和现在时,我们就可以把心灵中背负的那个严厉的父亲放下了。
过去那些创伤经历,也许是我们不愿意提及、不愿意面对的,但它却一直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它就像一个沉重的包袱,拖得我们精疲力竭。摆脱过去的限定,才能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

6 让故事充分展开 共情会让我们与他人开启一段不一样的旅程,在旅途中我们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在咨询中,咨询师也会进行自我暴露来表达共情。比如来访者对于自己某一个行为表现出过度的自责和内疚,而大多数人也都会有这样的行为,也就是说这个行为具有普遍性,而不是来访者所独有的,咨询师可以说出自己在同样情境下的反应。
咨询师需要参与到来访者的故事中,体会那个被父母抛弃的小孩的绝望,感受在墙角哭泣的女孩的无助,感觉到自己被误解后的愤怒,同时,咨询师更需要一个抽离的能力,能够让自己在这样的故事中自由穿梭。
在意象对话中就经常会采用这种叙事的方法。比如父母没有留下一句话就突然地离去,自己有许多想要跟父母表达的东西来不及说,这时,咨询师会允许来访者把那些没有说的话讲出来,去表达哀伤,就像当着父亲的面一样。这样,那些未完成的愿望,就在这里得到了满足,也就此可以画上一个句号。

7 设定边界 前面提到了自我暴露,当然这个自我暴露是有目的性的,是以不伤害来访者、对来访者的领悟有帮助为目标的。
假如咨询师在咨询关系中进行自我暴露,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过多地带入到咨询中,这可能会对来访者造成困扰甚至伤害。咨询师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脆弱,让来访者看见,作为一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但另一方面,假如咨询师呈现了这个脆弱,也可能让来访者感觉到更加无力:你如此脆弱,你怎么能够帮助我?
这也是咨询师需要去做体验的原因。清楚地了解自己,也就能够在咨询过程中保持清晰的边界。在咨询中有更多的觉察,他就能更清楚哪些东西是来访者带来的,哪些是自己身上固有的。咨询师利用这些反移情去工作,而这个反移情就是区分来访者与咨询师自己的工具。
共情让我们成为了对方故事中的某一个人,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到他的故事中,让他有机会提升生命能量,改写故事,改变人生。会共情的人,自带阳光。

共情(empathy),也叫换位思考,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能力,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Hoffman教授认为,共情能力是一种人类生而具备且必不可少的能力。

有趣的是,大多数对他人情绪敏感又反应强烈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因为太能感同身受,也就是共情能力过强。但事实上,真正的共情和上述的两种对他人情绪敏感的情况之间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共情的出发点是为他人的利益,而不是为自身的利益——共情是为了理解、体谅和缓和他人的苦难,而并非是出于自我保护。

那么,正确的共情应该怎样做呢?

1. 明确自己的情绪来自哪里

首先,你需要觉察自己被他人的情绪影响究竟是由于感同身受,在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还是仅仅只是被对方那种强烈的情绪感染了。有一个确认的方法是,在你看到他人心情低落,而自己也似乎因此变得低落时,问一问自己:我的低落是因为我尽量想象把自己放到了和对方同样的处境,所以体会到了Ta身在其中的痛苦;还是我只是看到Ta低落,觉得这种‘身边的人情绪不好’的感觉让我很紧张、焦灼,因此想让Ta恢复平静?如此一来,你能够区分自己是在共情对方,还是更多出于对自己的保护。

2. “这真的与我相关吗?”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是出于害怕自己因此受到伤害,或是担心那是对自己的评价,那么,你需要明白以及去证实,他人的情绪可能与你无关。为此,你可以试着留心并记录下周围人情绪激动的时刻,克制住自己不去做出反应,比如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取悦他人。

接着,你需要做的就是观察对方的情绪是否是指向你的,是否真的预示了接下来Ta会对你造成伤害。此时你多半会发现,你并不是他人情绪的“受害者”。而如果你在得到现实的验证前已经抢先一步为了自我保护作出了反应,就会失去验证的机会,因为即使你没有被伤害,你也会归因成“幸亏我已经先有所行动了”。不仅如此,你甚至还可以在对方情绪平静下来以后直接向对方确认你的猜想和预设。

3. 说服自己:我没有承担他人情绪的责任

你需要明白的是,无论是为他人的共情,还是为自己的保护机制,你都用不着、也不能够为他人的情绪负责。不管是多么亲密的亲人,伴侣还是朋友,你们也始终是独立于彼此的个体。因此,你在对他人的痛苦悲伤感同身受的同时,也要清晰地意识到:这是Ta的情绪,也是Ta的人生,我可以去站在Ta的角度上理解Ta现在的感受,但我不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除了情绪上的边界,行为上的边界也尤为重要。当你知道某个亲密的人陷入困境时,你可以告诉Ta你会支持Ta,可以给Ta提出一些建议,可以陪伴在Ta身边。但,你不能擅自为Ta做决定,也不能过度干涉Ta的选择,即使你认为自己是出于“好心”。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你不能代替他人痛苦,更无法拯救别人。

希望你能找到自己和他人之间健康的边界。有能力关怀,也有能力保持自我的平稳。这样的话,你就能进入到一个非常舒服的状态



共情”这个词并不陌生,是一种能设身处地的体谅别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如果能够知道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就能更好的与他沟通

但真正生活中的沟通却不是这样的,明明两个人平时相处的很好,两个人也都是通情达理的人,但有些时候的交谈并不那么顺畅,甚至有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陷入了不愉快之中,甚至让人很烦躁。其实,向别人倾诉所想或所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候对方不理解我们说的话的时候,就会让彼此不愉快,最后可能导致吵架。

如果能够有共情,能够体验到对方所经历的事情,能够感受到自己行为的影响,就能够避免误解和冲突。

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处于自己的世界里,所以在交流中会说出对方不喜欢听的话或做了不喜欢的事。心理学上有一种“虚假共识效应”,就是说我们喜欢把自己的观点或思维方式强加于他人。如果对方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做出回应,我们就会很失望或很生气。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身体原因在家休息,我就跟我的另一半说这周末安排一整天的时间陪我,虽然他平时也会在忙的情况下安排时间陪我,但在这种时候就想要特殊的安排,他就安排了半天,但我就觉得不满足,觉得这种特殊时候就应该安排一整天时间其他事都应该放一放,他只安排半天我就很生气。而在他的角度他觉得平时也都在陪,后面有时间也会陪,而且在这么忙的情况下,也主动安排了半天专门陪我,我怎么还怪他,就这样的两个人还闹了很不愉快,本来可以好好待一起的时光都用在了赌气上。1.制造仪式感

仪式让参与其中的人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对共同的情境产生共鸣。仪式感可以让彼此的目标和行为保持一致,目标越接近,越容易相互理解。比如我们和家人之间可以约定好每周几是放松日,这一天我们一起做什么事。还有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在月头跟团队一起制定当月目标,目标完成了会有什么奖励。这样在工作中的所有沟通就可以建立在完成目标之上。

2.建立模仿

通过模仿对方的动作和行为方式,我们会产生信任,开放,亲密,甚至是同理心。通过模仿形成共同的理解代码。比如下级可以模仿上级的处事方式和工作方法,就可以有更多工作细节上的体会,从而增加感触

3.制造“情绪感染”

有人与我们相似时,容易产生共情。比如共同回忆一些事情,或者与对方讲述类似的经历或者共同处于某种气氛下,利用“情绪感染”促进共情”

4.增加曝光效应

如果我们感觉与某人存在某种关系,那就是我们与他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便会感受到共情。比如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兴趣爱好,都可以促进共情。认老乡就是其中的一种,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如果发现有跟你来自于同一个地方的,就会感觉到这个人会亲切一些

  • 怎样才能培养出共情能力?
    答:比如我们和家人之间可以约定好每周几是放松日,这一天我们一起做什么事。还有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在月头跟团队一起制定当月目标,目标完成了会有什么奖励。这样在工作中的所有沟通就可以建立在完成目标之上。2.建立模仿 通过模仿对方的动作和行为方式,我们会产生信任,开放,亲密,甚至是同理心。通过模仿...
  • 怎样做是共情能力高,怎样做是低?
    答:12.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冷漠、暴躁或愤怒,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13. 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共情教育,成人后可能无法自我调节情绪,也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入的关系。14. 即便早期未受到共情对待,人们仍可以学习如何掌控情绪、感受爱和信任,并给予他人。
  • 共情最好的做法是什么
    答:什么叫做共情呢?就是能够在一定环境下体会到对方的情感状态,体验到他人的心理情绪的变化。所以共情顾名思义也可以理解成为感受。感受这个词本来就很难以界定,我们可以轻易的感受到一杯水是凉水还是热水,但我们却不太能明晰一个人是否真的脆弱或强大。缺少共情能力,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低情商。一、缺少...
  • 共情最好的做法是什么
    答:3.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换位思考,多考虑对方的处境,这样可以避免语言伤害对方,同时也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4. 在与人沟通时,避免揭人短处,不要让对方难堪,以免关系紧张。5. 真诚的笑容是共情式沟通的重要方法,它能增加对方的接受度,让对话得以顺利进行。6. 共情是指在一定环境下体会到...
  • 什么是共情能力,怎么做才能更好的有共情能力
    答:我有一个闺蜜,我感觉应该是我认识的人中情商最高的了,颜值虽然不高、但不影响她的好人缘,在陌生人中间总是率先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经常能与刚认识的人聊的很亲热,迅速成为好朋友。这一点我非常佩服,也很羡慕。经过我长期的观察,我发现此人除了生性随和、善于交谈之外,她有非常明显的共情能力...
  • 有人说“人间最美是共情”。这“共情”怎么理解?
    答:所以,这是"共情"的" 情感 共鸣"。 二,两个人的交往相处,如同"鱼水相融",如同"游人如织",如同"空气阳光",如同"同舟共济",如同"患难夫妻",如同"谁也离不开谁"...所以,这是"共情"的相互作用,这是"共情"的共同努力,这是"共情"的"共处共有"。 共情就是同甘苦、共患难的意思,可以是兄弟情也可以是爱情...
  • 什么是共情心理
    答: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什么是共情心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共情不是什么 共情不是思维过程。如果你试图思考另一个人的感受是什么,你就让自己偏离了共情,偏离了与这个人的联结,进入了你的思维的独立世界。婴儿知道其他人的感受是什么,并且能对此做出反应。如果父母感觉难过,他们的孩子会知道并做出反应,即使...
  • 同理心和共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同理别人这么做,我又会怎么想?做过这种设想之后,就会对自己所提出的决策有一个基本上的判断,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于决策的制定和推行都非常重要。共情是指两个人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是说,所谓的感同身受,主要用在处理感情问题 2、同理心比较客观,是指的大多数人的共同心理诉求,针对的...
  • 怎样做是共情能力高,怎样做是低?
    答:杏仁核是情绪脑,是管理我们各种欲望和情绪的部位,也是产生眼泪、储存记忆的地方。它控制着大脑所有的神经回路,根据个体遇到的危险做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新皮层是思维脑,是随着进化逐渐产生的,可以指导个体进行反思、逻辑和推理,进而调节自身的行为。而共情能力则是杏仁核和新皮层配合的结果,即杏仁核感受...
  • 如何做才叫为别人考虑,别人才不会认为你自私?
    答:其实这种所谓的自私在家庭关系中也是经常常见的,我们有小的时候,你一定经常会听到父母说,我这是为了你好,这是我的爱,我是因为爱你才这样严格的要求你的。很多时候这样的话,你也知道是借口,不是真的。然而,记得有一次和一个做销售的朋友聊天,才知道什么是共情的技巧。他跟我说之前他是如何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