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人物生平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梅兰芳的生平简介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 [1] ,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
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扩展资料:
梅兰芳的艺术特色:
1、唱腔
梅兰芳的唱腔醇厚流丽,感情丰富含蓄。由于他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故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唱工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决无气馁音懈之处。他的唱腔基本上是从传统唱法中来,但又无一腔照搬传统,而是以自己的润腔方式和行腔规律,将其化为具有从容含蓄的梅派韵味的唱腔,旋律优美,顺畅流利。
2、表演
梅兰芳善於运用歌唱、念白、表情、身段、舞蹈等技艺,把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入微。他运用艺术手段自然、和谐、圆活、洒脱、出神、人化,富有节奏感和塑形美。他的表演艺术特点是质朴中见华贵,端庄中含俏丽,淑静中蕴情致,妩媚中显大方。
3、舞蹈
梅兰芳在京剧表演中选择了新旧相融合,在传承中去其不美与低俗,留其精华与清雅来积极学习与吸纳。梅兰芳所创造的“梅派”道路,也和其他流派创造者一样,先是走承师之道,而后在承师的基础上,走自己的创新道路。
4、化妆
梅兰芳对旦角角色化妆进行了创新,北方的旦角,不讲究画黑眼圈,淡淡的画上几笔就行了。片子贴的部位,又高又宽,往往会把脸型贴成方的,如果在鬓边贴出一个尖角,内行叫“大开脸”。头上再打个“茨茹叶”,这就是标准的青衣扮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
《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他8岁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他到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最近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
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现在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近日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选定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哗!哗!哗!”几分钟内国画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举动,很快传遍整个上海,也很快传向大江南北。上海当局的报纸抢先发布头号新闻,言称:“褚部长目瞪口呆,一场画展一场虚惊!”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梅兰芳看到全国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梅兰芳断了经济来源,生活自然拮据,他只好挥泪出卖北京的房子,接着又出卖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尽管这样,后来还是举债度日,向亲友借了一笔钱。有的好友得知他家生活陷入绝境,便解囊相助。老画家叶誉虎提议与他合作,办一个国画展览,突出梅、竹的主题,以扩大社会的影响。
沦陷区的上海,一片混乱恐慌,不是停水停电,就是空袭警报,市民生活得担心吊胆。梅兰芳在这种艰苦环境里作画,克服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画技大有长进。经过八个月的苦战,他一个人就画了170多件,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仕女、佛像、花卉、松树、梅花等,同叶誉虎的作品一起,于1945年春天,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里展出,受到广大参观者的好评。
展览结束后,梅兰芳为了生活,被迫将其中大部分作品卖掉,所得收入一是还债,二是安排家庭生计,三是资助剧团里生活更困难者。梅兰芳苦涩地回忆着这几年的沧桑历程,心境忧闷地对朋友说:“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之所以绘画,一半是为了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则,我真是要憋死了。”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擅长角色】
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梅兰芳年谱
梅兰芳先生在:
1894年
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梨园世家的旧居。
1899年
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
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习青衣戏,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
1904年
8月17日(农历7月7日),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
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1908年
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
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本年起,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12年
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1913年
10月31日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本年,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条。
1914年
1月,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本年,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又从路三宝、王瑶卿学戏。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本年,梅兰芳对化装、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
1915年
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
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
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梅兰芳则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年,梅兰芳开始学习绘画,绘画老师画家王萝白。此后,又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同时并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
1916年
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
4月19日--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创编时装新戏《一缕麻》。
1917年
梅兰芳创编了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
1918年
梅兰芳演出《游园惊梦》。梅派《游园惊梦》堪称中国戏曲艺苑中的奇葩。同年创编演出了《麻姑献寿》、《红线盗盒》。
1919年
4月21--5月27日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同“喜群社”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
12月应近代实业家张謇邀请,第一次到江苏南通演出。
1920年
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春香闹学》。
1921年
年初,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
1922年
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霸王别姬》。
10月15日--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
1923年
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
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
11月在北京真光剧场上演创编新戏《廉锦枫》。
1924年
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学者、诗人、作家泰戈尔。
10月9日--11月22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社长邀请,第二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
1925年
本年,创编新戏头本、二本《太真外传》。
1926年
本年,创编新戏三本、四本《太真外传》。
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来访问的瑞典王储夫妇。
1927年
本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创编新戏《俊袭人》。
经当时的银行家冯耿光证婚,梅兰芳迎娶了孟小冬。
1928年
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创编新戏《凤还巢》。
夏季,在北京编演了新戏全本《宇宙锋》。
本年,第二次赴香港演出。
1930年
1月18日--7月率“承华社”剧团部分演员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
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1931年
5月,与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等人创办“国剧学会”。
本年,第三次率团赴香港演出。
同年与孟小冬解除婚姻关系。
1932年
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
1933年
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
1935年
2月21日--4月21日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
4月--8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回国。
1936年
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
1938年
年初,携家眷和剧团演职员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
1941年
本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1942年
本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从此,杜门谢客。
1945年
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1948年
6月--11月在上海联华三厂拍摄彩色片《生死恨》。
1949年
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9月30日,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
1951年
4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
7月,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
1952年
12月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本年,与苏联著名舞蹈大师乌兰诺娃在北京会面。
1953年
10月,梅兰芳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
9月,梅兰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1955年
1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京剧院院长。
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
2月--8月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12月制作完成。
1956年
5月26日--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1957年
6月7日,国际舞蹈协会主席海尔格来到北京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
1959年
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0年
1月21日,《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拍摄完成。
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
1961年
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
7月9日,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年仅67岁。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也常跟着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戏。
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17日,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工花旦,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之后喜连成班主叶春善收梅兰芳为徒。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清宣统二年(1910年),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宣统三年(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民国二年(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10月31日,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等戏,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条。
民国三年(1914年)1月,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 。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又从路三宝、王瑶卿学戏。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梅兰芳对化装、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一个多月。
民国四年(1915年)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梅兰芳则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梅兰芳开始学习绘画,绘画老师画家王萝白。此后,又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同时并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
民国五年(1916年)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4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创编时装新戏《一缕麻》。同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
民国六年(1917年),梅兰芳创编了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
民国七年(1918年),梅兰芳移居上海,演出《游园惊梦》。梅派《游园惊梦》堪称中国戏曲艺苑中的奇葩。同年创编演出了《麻姑献寿》、《红线盗盒》。
民国八年(1919年),余叔岩在正乙祠为母亲祝寿办堂会,梅兰芳反串吕布在此登台献艺。 4月至5月,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同“喜群社”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12月应近代实业家张謇邀请,第一次到江苏南通演出。
民国九年(1920年),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春香闹学》。
民国十年(1921年),年初,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
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霸王别姬》, 10月15日至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
民国十二年(1923年),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11月在北京真光剧场上演创编新戏《廉锦枫》。
民国十三年(1924年)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学者、诗人、作家泰戈尔。演出结束后,泰戈尔用孟加拉文题诗一首,又亲自译成英文送给梅兰芳。后来经北京大学精通孟加拉文的吴晓铃、石真教授将原诗译成了汉文白话诗。10月9日至11月22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社长邀请,第二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创编新戏头本、二本《太真外传》。
民国十五年(1926年),创编新戏三本、四本《太真外传》,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来访问的瑞典王储夫妇。
民国十六年(1927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创编新戏《俊袭人》,经当时的银行家冯耿光证婚,梅兰芳迎娶了孟小冬。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创编新戏《凤还巢》,夏季,在北京编演了新戏全本《宇宙锋》,第二次赴香港演出。同年,梅兰芳去美国访问演出前拜访胡适。
民国十九年(1930年)1月18日至7月,率“承华社”剧团部分演员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与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等人创办“国剧学会”,第三次率团赴香港演出,同年与孟小冬解除婚姻关系。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21日至4月21日,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四月至八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回国。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年初,携家眷和剧团演职员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
民国三十年(1941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从此,杜门谢客。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至11月,在上海联华三厂拍摄彩色片《生死恨》。 1949年,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9月30日,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
1951年4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7月,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
1952年12月,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与苏联著名舞蹈大师乌兰诺娃在北京会面。
1953年10月,梅兰芳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9月,梅兰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1955年1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京剧院院长,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2月—8月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12月制作完成。
1956年5月26日至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1957年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6月7日,国际舞蹈协会主席海尔格来到北京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7月9日,梅兰芳担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1959年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1月21日,《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拍摄完成,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
1961年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7月9日,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 梅兰芳简介有哪些?
    答:梨园世家: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京剧演员,兼擅青衣花旦,被列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父亲梅竹芬,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京剧演员,可惜英年早逝。伯父梅雨田是一位出色的京剧器乐家,号称“六场通透”(即所有场面上的乐器都能拿起来伴奏),长期给谭鑫培伴奏。自幼受到的艺术熏陶,为梅兰芳...
  • 梅兰芳生平
    答:梅兰芳生平如下: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
  • 梅兰芳生平简介
    答: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梅兰芳看到全国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梅兰芳断了经济来源,生活自然拮据,他只好挥泪出卖北京的房子,接着又出卖自己...
  • 梅兰芳生平简介
    答:1、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2、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
  • 梅兰芳简介和名言
    答:梅兰芳(1894年-1961年),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
  • 梅兰芳简介
    答:梅兰芳的生平介绍 (一)生平 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日(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的梨园世家。1961年8月8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8岁。他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社会...
  • 梅兰芳简介
    答: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梅兰芳(1894-1961),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 梅兰芳 戏剧照(20张)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
  • 梅兰芳的生平事迹
    答:梅兰芳出生于一个京剧世家,从小就受到了京剧艺术的熏陶。他8岁开始学戏,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才华。1904年,他进入北京的戏曲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和学习。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梅兰芳的表演艺术风格独特,他擅长扮演女性角色,尤其是悲剧角色。他的表演真切自然,富有...
  • 梅兰芳人物简介50-100字
    答: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1]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
  • 梅兰芳的生平
    答:梅兰芳早年经历: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也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