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资源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2
40. 野生动物资源普查每()进行一次。 A. 5 B. 6 C. 10 D. 12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野生动物资源普查应当每10年进行一次

答:(1)事前调查
即基本资料搜集、调查,再拟定现场调查计画包括调查地区选定、调查技术选定,经现场调查后,再办理调查成果评估、今后保育课题探讨,最后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及撰写报告。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是提出普遍为研究人员所采用及接受的研究方法,调查人员依据事前调查现地勘查成果及对象河川历史资料研选适合调查对象之调查研究方法或建议。
(2) 生态调查样区与频度
调查样区为调查样站范围内,不同调查项目所需布设之实际调查地点。各生物调查项目应选择适合该物种生息之栖地环境作为调查样区,故各生物调查项目之样区可能不同。
现地调查期间至少涵盖四季(一年)。调查频度是依据所调查生物生长周期及对象河川特性,作合适的建议。
(3)水域生物调查避免于降雨洪流后实施,订定调查频度需考量因素如下:
1. 鱼类、虾蟹类:一年调查期间以四次为原则。调查时间应把握生物产卵期、回游期、活动期。
2. 水栖昆虫、螺贝类、环节动物:一年调查期间以四次为原则。水栖昆虫调查时间应把握幼虫时期及羽化时期,调查时间应选择流况安定时。螺贝类、环节动物并入水栖昆虫调查。
3. 藻类:一年调查期间以四次为原则。藻类又分为浮游性及附着性的藻类,河川上游之浮游性性藻类较无重要性,其调查必要性视个案斟酌。
(四)陆域生物调查避免于降雨时或气候骤变时实施,订定调查频度需考量因素如下:
1. 鸟类:一年调查期间以二次为原则。调查时间应把握繁殖季与非繁殖季各调查一次,在侯鸟众多地区应把握其迁徙期。
2. 两生类、爬虫类:一年调查期间以三次至四次为原则。调查时间应把握繁殖期,避免冬眠期调查。
3.哺乳类:一年调查期间以四次为原则。
4.陆上昆虫类:一年调查期间以四次为原则。
(五) 生态环境调查成果报告
调查成果整理出调查发现物种统计表、保育类物种统计表、各类物种组成统计表、各类物种数量一览表、各类物种出现环境一览表、鱼类于各区间出现状况一览表等。现地调查所摄录之生物影像或环境影像,整理列入成果报告。
依前述之作业规范与内容,本项调查与成果汇整工作将包含生物、生态、地理等专业人员进行,由10年以上环境评估调查与河川生态调查经验的人员主持工作进行。

1.主要鸟类的生态学特征及经济价值

青藏高原的鸟类和野生哺乳动物调查工作始于19世纪。1840年以后,许多国家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先后以各种名义和目的来青藏高原进行考察和采集标本。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研究处于空白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先后组织了多次综合考察队,对青藏高原地质、地貌、野生动植物等进行了全面调研。1962年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成立后,在青海省内进行了多次区域普查和考察,大大充实了青海省鸟、兽区系资料,较全面地研究了有关区系组成及分布(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9)。从1981年开始,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以及1986~1987年,中、美科学家对青海省三江源及邻近地区的鸟类、兽类区系、生态行为、地理分布、经济价值、生存环境和现状作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王祖祥等,1990;蔡桂全等,1992),基本查明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研究区常见鸟类的生活习性及经济价值:

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

别名,黄鸭,是青海省内的主要夏候鸟之一,主要栖息于湖湾、半岛、沼泽滩地及小溪边。赤麻鸭通常上午9时从巢区成对飞往湖湾、多水草的河边和沼泽地觅食。性机警,人离它约100m即飞起,但不远离而在空中盘旋并发出粗犷、鸣亮不断的叫声,待人离后不多时又回到原地取食,取食时也常成对活动。群体较分散不太密集,往往同斑头雁在一起活动。该鸟主要取食黄芪的花、莎草种子、嵩草以及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营巢在近水砾石、沙质岩石山洞。6月孵化出幼鸟,幼鸟绒羽黄色杂有褐色,且亲鸟带领4~6 只幼体在水边觅食。

赤麻鸭雌雄大小及心脏差异极大,心脏约占体重的1.325%。该鸟体形大,肉味鲜美,可与家鸭混群饲养,大量繁殖。绒羽厚而密是很好的防寒保暖填充材料,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黑颈鹤(Crus nigricollis)

黑颈鹤是青藏高原珍稀鸟类之一,数量极稀少。我国已列为一类保护动物。

黑颈鹤畏人和性怯,人可与其保持150m左右距离。清晨日出时该鸟开始活动,并有鸣叫,声音短而洪亮。

黑颈鹤主要栖息地为沼泽、滩地和河漫滩。

斑头雁(Anser indicus)

斑头雁又名白头雁、黑纹头雁、麻鹅等。主要栖息在人畜罕至的湖岸半岛、湖湾、河心岛及河边。这些地方多为沙质、砾石基质,四周成半环水、周围多为安全的湖湾,生长着丰盛的植物,如嵩草、珠芽蓼及莎草科、藜科等植物。群聚数大小不等,最少4只,最多可达200多只。

斑头雁常与棕头鸥、凤头鹏鹛、赤麻鸭一起活动。平时多集群在距水不远的湖岸觅食、活动。食物全为植物,主要有藏嵩草、早熟禾、水麦冬的花序及珠芽蓼等植物。

斑头雁在数量众多、分布较广,其羽绒是较好的御寒保暖填充材料;体大肥厚,肉味可口;卵大且数量较多,富含动物蛋白质;性温和,易饲养;体态优美,是可供开发利用的野生动物资源和观赏动物。

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

别名,小海鸥。主要栖息于湖泊的岛屿以及人畜罕至的湖岸半岛。这些地方多为沙质、砾石机质,四周环水或半环水,周围多为湖湾,湖水中有鱼类和水生动物等。棕头鸥在青藏高原湖泊中均可见到。

棕头鸥于6~7月份为繁殖时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9)。巢址多与斑头雁在一起。幼鸟可随亲鸟下水游泳。棕头鸥亦具有群体育幼的习性。其体态优美,可作为观赏鸟。

2.主要哺乳动物的生态学特征既经济价值

西藏野驴(Equus kiang)

别名,亚洲野驴、野马。西藏野驴是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高寒荒漠草原动物,对高原严寒缺氧、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有较好的适应,为高寒草原、荒漠地带有蹄类优势种之一。该动物体形小于野马而酷似骡。体背深棕色、赤色或暗红褐色。唇、腹及四肢内侧呈白色或浅灰白色。栖息在海拔4500~5100m之间,因其栖息地通常地势高、气候严寒,人类在该环境中的生产活动相对较弱,使西藏野驴的栖息地得以较好地保存,亦是其种群繁盛的主要原因。已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西藏野驴常集群活动,群的大小由数头至数十头乃至一二百头不等,但也有单独活动的个体。野驴群行活动秩序井然,常以纵队行进,行动路线颇为固定,形成明显的兽径。受惊时奔跑迅速,可达60km/h。西藏野驴食谱很广,以莎草、苔草、针茅、岌岌草、白草、野葱、嵩草和多种高寒荒漠植物为主。

野牦牛(Poephagus mutus)

野牦牛又名野牛,为世界性珍兽,是惟一生活在高寒荒漠地带的牛类,对严寒缺氧的自然条件具有特殊的适应,为青藏高原特有种。

过去,该动物在研究区分布区较为广泛,但由于非法捕猎,致使分布区日渐缩小。据调查以往在柴达木盆地以南,青藏公路以东的范围内,野牦牛的活动相当普遍,但至今已为数不多。该动物一般栖息于海拔4500m以上的高原山地,以海拔4500~5000m之间最为常见。栖居于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等地带。终年活动于人迹罕至的高山峻岭、山间盆地等环境中。其体形大,站立时略显前高后低。

野牦牛喜集群生活,除个别牡兽有时独居生活外,一般总是雌雄老幼混群活动,集群少则数头,多则数十头至数百头不等。在冬季野牦牛集群的数量大于夏季。觅食通常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为主。

由于人类经济开发和牧业发展对草场的侵占,迫使野牦牛分布区逐渐退缩,对其资源增长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野牦牛仍有一定种群的数量,但由于肉、皮、毛等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故常被猎杀。已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

别名,藏黄羊、西藏黄羊、黄羊、小羚羊,是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有蹄类代表动物之一,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种和优势种。藏原羚在研究区主要栖息于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原草原等开阔地带。栖息地的植被型有以禾本科羊茅为主的草原和以蓼科植物为主的荒漠草原。分布于海拔4500~5100m。

藏原羚喜集群活动,每群少至2只,大至30余只不等,较少单独活动。视、听觉极为发达,机警灵敏,行动轻捷迅速,速度超过40km/h。藏原羚常在清晨或傍晚进食,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为食。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别名,哈拉、曲娃(藏名译音)。体重4000~9000g,最大者可达10000g,体长500~600mm。体背沙黄褐色并杂以轻微的黑色。喜马拉雅旱獭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研究区内几乎各地均有分布。该动物广见于高原草原、高寒草甸、草甸草原以及灌丛草原带,栖居海拔3000~5200m,喜在靠近水源、草本植物丰盛的山地阳坡及高山平原上居住。

早獭是群栖性动物,一般数个家族形成一个群聚。其挖掘能力强,洞穴分为主洞和临时洞,而主洞又分冬眠洞和夏居洞。其取食以苔草、禾本科草类和委陵莱的茎叶为主。

喜马拉雅旱獭是一种益害兼有的动物,其毛皮、肉及油脂均可利用,是一项重要的毛皮资源,但因其挖掘活动,严重破坏草地植被,啃食大量牧草,又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媒介昆虫的宿主动物,危及人类和家畜的健康。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猎捕来控制其种群数量,达到化害为益的目的。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

别名,瞎老鼠、瞎老。体重200~300g,体长160~180mm,体形粗壮,眼小,鼻垫呈三叶形,前足指爪发达,适应地下挖掘活动。除研究区西北部外,其余地区均有分布。该动物栖息于海拔4500~5300m的草原、高寒草原及高寒草甸等生境中。

高原鼢鼠营独居生活,以植物的地下根、茎为食。在其种群密度较高的地区,草地植被破坏极为严重。但高原鼢鼠亦是狐、狼等的捕食对象,在食物链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