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军衔最高将领是谁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2
中国军事的历史

中国在建国初期国家底子薄,“一穷二白”,十年“文革”给军队建设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干扰,八十年代国家进行战略调整,二代中央领导提出:“军队要忍耐”。军事建设让步于国民经济建设,国家把有限的资源全部投入到经济建设上去。那时中国与西方关系已经开始缓和,国际政治形势有利,国家抓住时机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与西方国家展开交流与合作,有针对性地引进了很多武器装备和技术,国家少走了很多弯路。军事和国防工业的发展在困境中艰难发展,大部分国防关键项目就是缺乏资金,或者由于历史原因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而下马的,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国家尽最大努力保住了一批军工重点项目。很多与军事有关的科研所、设计所、工厂陷入困境,大多数单位开始下海经商,或者转产,人才流失非常严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全球风云突变,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国际强权政治集团倚仗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上的绝对优势在全球挑起了数次局部战争,影响深远。海湾战争结束后中国看到了人民解放军和西方强国军队的巨大差距,并认识到了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重要性,国家开始逐步调整国防发展战略以应对数次由美国引领的世界新军事变革。 “台独”分裂势力的猖狂挑衅让国家感到了军事建设的急迫性,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用导弹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更让国家体会到了这个世界并不太平,危机就在身边。“我们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在富国的同时实现强军的极端重要性。”党和国家开始全面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防战略,加大了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力度和投入。

中国国防的历史有:
1、洋务运动。
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北洋水师的成立。
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
3、黄海海战。
1904年2月8日日本联合舰队的鱼雷艇偷袭驻旅顺口外锚地的俄国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双方在旅顺港外都制定了相应的水雷封锁战术,双方有多艘战舰触雷沉没。
4月18日俄太平洋舰队的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触雷沉没,舰队司令斯捷潘·奥西波维·马卡洛夫遇难,从此俄军丧失了争取黄海制海权的自信心。

4、威海之战。
日本鱼雷艇屡屡偷袭成功。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本的最后一战。结果日本获得决定性胜利,北洋水师在此战中全军覆没,京畿地区顿时门户大开,位于旅顺的日军也展开进攻,连破凤凰、营口、海城、牛庄等地,清军全线溃败。
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向日本乞和投降,派遣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和谈。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甲午中日战争结束。
5、虎门销烟(1839年6月)。
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此次战争时政签订的。虎门销烟间接导致了不平等条约给华夏人民带来的伤害(割地赔款)。
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民国时被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是国际禁毒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虎门销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威海卫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海海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洋水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是:邓萍,中央红军第三军团参谋长,当时的军团相当于师级。牺牲于攻打遵义的战争中。
驻守遵义的是王家烈,他有五个团的兵力。当时的遵义新城没有城墙,对手也没有拼命抵抗,攻打遵义老城时,不那么容易,老城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所幸的是王家烈的黔军纪律涣散,装备一般,也没有坚守的决心,红军不顾一切的强攻,王家烈为了保本,还是狼狈逃窜。不过,遵义一战红三军团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亲临前线指挥的红三军团参谋长大将邓萍不幸阵亡,邓萍是彭德怀平江起义的八大助手之一,邓萍也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领。
邓萍(1908年—1935年2月27日),无产阶级军事家,四川省富顺县人,中共党员。1928年7月跟随彭德怀参与组织领导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参谋长、中共红5军军委书记。后并入中央红军红三军团,任参谋长。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参加长征后,1935年2月27日,在遵义战役前线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

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军衔最高将领是邓萍。

邓萍是红军的著名战将,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唯一一位军团级将领。邓萍生于1908年,四川富顺人,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22日,他与彭德怀、滕代远等在湖南平江发动武装起义,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 。

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同年10月参加长征,协助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担任右路前卫,掩护主力突围。1935年2月27日在遵义战役前线指挥作战时英勇牺牲。

扩展资料

长征开始后,邓萍担任红3军团参谋长兼红5军军长,协助彭老总指挥红3军团担任右路前卫,掩护主力突围。遵义会议后,红三军团按照中央指示,两渡赤水,进抵贵州娄山关下。当时的贵州军阀王家烈率4个团的兵力控制了娄山关至遵义一线,妄图阻拦红军回师遵义。邓萍指挥红三军团先头部队向遵义冲击,他亲临前线,一边指挥作战,一边带头冲锋,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

邓萍是我军长征期间,牺牲的最高将领,唯一一位军团级将领。1957年在中央军委和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关怀下,当地政府在遵义找到了邓萍的尸骨,迁到了烈士陵园,供后人缅怀。



邓萍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他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与领导了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参谋长、中共红五军军委书记,参加领导开辟湘鄂赣苏区。同年冬和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主力到井冈山,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兼红五军军长,参与指挥红三军团进行长沙战役和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在中央苏区,邓萍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成为红军的著名将领。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协助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担任右路前卫,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第三军主力突围。1935年2月27日,在中央红军长征第二次攻打遵义城的战斗中,亲临前线侦察敌情,不幸光荣牺牲,年仅27岁。

邓萍
邓萍是彭德怀平江起义的八大助手之一,是红军中非常优秀的年轻将领,在遵义之战中,他在临阵指挥作战时竟然被一颗流弹射中了头部,当场倒在红十一团政委张爱萍的右臂上,年仅27岁,邓萍也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