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3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局是什么?

  1、戊戌变法的背景是:
(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
  (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引发的“公车上书”)
  (4)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2、戊戌变法的经过是:
  (1)著书立说。
  (2)设立学会学堂。
  (3)办报,进行论战。
  (4)颁布一系列法令,主要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才。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放新式学堂,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

3、戊戌变法的结局: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4、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1)动摇了清朝政治乃至中国政治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2)确立西方学说,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标准的地位。
  (3)使新型知识分子出现,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权。
  (4)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戊戌变法的变法背景:
国际背景的经济: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在发展了资本主义之后,也迅速强大起来。在这种局势下,变革旧的制度和旧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
国际背景的政治: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英、美等国实现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这些国家都为中国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国内背景的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德、意、日、俄和葡萄牙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国内背景的经济基础: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初步发展的原因有三:一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所带来的刺激。《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纷纷加紧资本输出,中国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国城乡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二是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刺激作用;三是因为一些觉醒的国人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看作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他们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利用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民族工业。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封建统治的危机也一步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要通过何种道路来挽救中国的问题。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成为学习西方的先声。但是他们的思想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并没有付诸实践。洋务派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付诸行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以此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甲午战争的惨败却表明靠洋务运动并不能救中国。
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康有为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号,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之所以要借用孔子的名义来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为的思想在当时极具震撼力, 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三个“要不要”的论战,即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必然会遭到保守思想的反对,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不可避免。这是一场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是中国的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维新派利用这次机会使自己的思想广泛传播开来,中国的知识分子进一步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更多的人倒向了维新阵营。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德、俄、奥、意、日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

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拓展资料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戊戌变法



背景:
(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
(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4年“公车上书”)
(4)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代表人物:王蹈、郑观应.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展开商战;文化上学习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变法由光绪皇帝领导,深入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然而后期遭到慈禧太后与守旧派的反扑,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日就告终(又称“百日维新”)。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出中国,许多维新人士被追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变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
由于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企图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发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维新。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新政主要内容为倡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法失败亦引发了民间支持更为激烈的改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背景:(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4年“公车上书”)(4)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代表人物:王蹈、郑观应。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展开商战;文化上学习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引http://chat.pep.com.cn/lb5000/topic.cgi?forum=15&topic=5676

一、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德、俄、奥、意、日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

2、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二、性质

戊戌变法的性质其实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最为官方的解释,历史学家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其实是具有争议性的有一部分人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社会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只不过革命的结果是失败的而已。

三、目的

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四、时间

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1898年9月21日结束。

五、意义

1、动摇了清朝政治乃至中国政治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2、确立西方学说,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标准的地位。

3、使新型知识分子出现,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权。

4、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六、影响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七、内容:

著书立说;设立学会学堂;办报,进行论战;颁布一系列法令,主要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才。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放新式学堂,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

扩展资料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戊戌变法不仅是一场政治变革,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冲击了陈旧腐朽的酒文化。

康有为、梁启超、眼福、谭嗣同的争论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天演论》传达的进化论思想在学术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维新运动在反对旧学、提倡新学,批判中学、提倡西学的同时,新的思想内容,新的形势风格,在许多思想文化领域都开创了新的局面。

“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机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艺革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依次为起点,资产阶级文化大破了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并逐渐发展为文化主流。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是朝廷腐败无能。但是皇帝想改变社会现状,他是一个维新派的人士。他想尽快的改变朝廷现状。但是他的权力不如慈禧的权力大。

  • 戊戌变法的背景,性质,目的,时间,意义,影响,内容?
    答:一、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德、俄、奥、意、日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2、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
  •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甲午海战以后英、法、美、德、俄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划分中国的狂潮,争相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一再妥协,割地、赔款。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2、经济背景:一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所带来的刺激;二是在洋务运动...
  • 戊戌变法背景。经过(人物)。结果。评价
    答:变法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
  •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答: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国际背景 1、经济 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
  •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答:1. 戊戌变法发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具体时间为1898年,是清朝末期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2. 政治上的背景是清朝自19世纪中叶以来逐渐衰落,朝政腐败,官员贪污成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削弱。3. 清朝在与西方列强的交往中屡次受挫,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战败,导致清朝的国际地位下降,民族危机加剧。4...
  •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结果
    答: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时代背景是洋务运动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後,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份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咸丰、同治...
  • 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及意义?
    答:您好:戊戌变法的背景是:(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 *** 腐朽统治)(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引发...
  • 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的背景简述
    答:戊戌变法的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戊...
  • 戊戌变法的背景
    答:戊戌变法的背景 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中国,具体时间为1898年,是清朝末期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这次改革的背景复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形势等多方面的因素。政治上,清朝自19世纪中叶以来逐渐衰落,朝政腐败,官员贪污成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削弱。同时,清朝在与西方列强的交往中屡次受挫,...
  • 戊戌变法的背景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其背景是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瓜分之势。《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