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帝时期经常提到的釜山城是今天的韩国釜山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黄帝“合符釜山”到底在哪里?

《魏书》记,“釜山在潘城西北三里”。《唐书》记,“釜山在妫州(原治在怀戎县城,其址在今保岱)城北三里”,二者基本一致。笔者陪同多名资深学者考察了釜山的确切位置,认为距保岱村三里有窑子头村后有一山形似覆釜,(倒扣之锅)此即釜山。山上确如所记有数座殿堂庙宇遗址,从采集和试掘的文物推断当为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由此可见,釜山位于涿鹿应无异议。

黄帝经过阪泉、涿鹿两战皆捷之后,势力大增,声威远播四方。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作为盟主,“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整个部落联盟出现了兵祸息、“万国和”的局面。我们认为“合符釜山”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因为它建构了中华一统的雏形。

黄帝城遗址在今易县城西南三十华里的中易水北岸北福地村南,古为易氏部落遗址。据县志载:“易县在昔为黄帝城建都近畿之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因建都焉”。因长期处于战事不得不建都以为指挥中心。畿者门限或门内也,古代帝王都门方千里亦曰畿。县志所载易县在黄帝建都近畿之地,这说明写县志的作者已经指出:在昔黄帝战蚩尤时已在现在易县境内建都,不在境外,但当时没有指出具体的地点,因缺乏古遗址的考察。据后土宝卷载:“黄帝上古帝王,华夏始祖,4700年前生于兖州寿丘(今山东曲阜)少典之子,原姓公孙,号有熊氏,迁至姬水之畔轩辕坡始姓姬,号轩辕氏,领华夏氏族转战中原在冀州(河北)后山定居,汇诸侯于釜山之阳,合符于釜山之巅,战蚩尤于涿鹿之野,黄土坡大捷,尽逐黎蛮,遂收涿鹿,领督亢,回守中原……。”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全国是以黄帝纪年4609年11月13日为中华民国,因此黄帝纪年使用至该年1911年12月31日为止,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纪年,这就告诉我们1911年再加95年就是公元2006年,黄帝纪年到今天是4704年。据《易县文物志》稿载:下岳格庄遗址东罗村遗址、孝村遗址、西罗村遗址均为商代遗址,约在公元前1600-1100年间,北邓家林遗址是新时器遗址,约公元前6000-2000年之间,北福地遗址、曲城遗址均为仰昭、新时期和龙山文化,约公元前6000-2300年间。根据古迹年代看,北邓家林、曲城、北福地遗址与黄帝战蚩尤的时间公元前2700年左右较为融洽,但从考古面积看北邓家林遗址只有50多平方米,曲城遗址200多平方米,面积都很小,唯有北福地遗址有10000多平方米,这样看来北福地遗址就是黄帝城遗址。黄帝城是在易氏部落都城建立起来的,易氏部落遗址,据考古证实,有人类居住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周武王十三年分封天下800诸侯时,召公?amp;#93;封北燕,建都于武阳,将易氏部落的人们迁至在武阳城,从此易氏部落遗址才停止使用。易氏部落除黄帝都居时间比较安全以外,历史上曾遭受几次大的劫难,最利害的一次是:殷朝王子亥被易氏国君当做贵宾召来有易氏作客,而殷王子亥却肆溢淫乱,被有易氏国君绵臣所杀,因此殷王上甲微从河泊借兵征伐了有易氏,有易国战败,国君绵臣被杀。蚩尤是东方九黎族首领,有兄弟81人,个个凶猛残暴,杀人如麻,使用金属武器,并能呼风唤雨,炎黄联合以后,他总想推翻炎黄,独霸天下,经常扰乱炎黄所属部落,杀掠子民,抢劫牛羊,于是黄帝在釜山之阳向各部落发出符牌,符牌是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的凭证,以竹、木、玉、铜器等制成,刻上符号,分成两半,各部落见符牌分发战场,在涿鹿之野的易水河畔黄帝城周围与蚩尤发生战事数百次,延续时间很长,最后五路合围,将蚩尤主力围困在黄土坡上,因山上缺水七天七夜大部分黎蛮下山投降,炎黄部落应时攻下黄土坡,生擒蚩尤于山涧,黄帝大获全胜后率部到“釜山”宴请各部落首领,并将出征前所颂发的竹符,合符于釜山之巅,以示庆贺和团结,黄帝以天干、地支纪年法,于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为黄帝纪年,并制衣冠、服饰始称帝位,黄帝纪年以釜山合符庆典始,就是现在中国老百姓传统的旧历年。釜者,锅也,山者大也,平地突出者为山。合符于釜山之巅,意在三千氏寨,华夏儿女,兄弟姐妹同食一大锅饭,一家人大团圆,古代会诸侯,各民族大团圆,多用此法,以示真诚。黄帝合符于釜山,是在徐水西北的釜山。又名锅底山,是天下第一次的釜山搞庆典,各民族大团结,全国统一的釜山,从此以后效仿黄帝者有怀来的釜山,涞水的釜山,湖南宁乡的釜山等等。总之釜山是古代最纯朴的表示一条心,釜山是团结,统一、安全的发祥地。黄帝在釜山搞大庆典。千寨大联欢时,不料北方荤粥(xianyun)族,一夜之间偷袭了后山的祖庙,强占了宗祠黄帝孙姬挥与荤粥大战于洛平川外,射断了荤粥的帅旗荤粥大败,远逃塞外,不敢再犯。据后土宝卷载:“荒山下,筑新城,亦名涿鹿(此系当今涿州)任由他、炎黄爷,为帝为君”。这说明涿鹿城(涿州)是黄帝给炎帝建的,建好后黄帝又到河南有熊氏部落建都,易水河畔的都城就留给易氏国使用,这就是历史上古称为:“炎帝居河北,黄帝居河南,南北合治,天下太平,四海归炎黄。黄帝治国思想延续五帝五十王,到春秋末期的老子,孔子,释氏三圣出现后才真正以文字记述黄帝治国之术。老子道德经五千文,在他出关时说:“我的书不过是记录古人教悔,81章里边没有自己的创造”。孔子教学育人但没有教材,整理古书,言论讲述,就连论语,也是他的学生整理的,他说:“我虽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但我讲的话,皆为古圣先贤的话,没有我自己的语言。”释迦牟尼讲经四十八年,留有浩瀚的经文存世,也都是他的弟子们后来追记的,释迦牟尼说:“我讲经一生都是重复古圣先贤的话,一点我自己的也没有”。三圣所讲的古圣先贤就是指的黄帝,是黄帝论述的再现,到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亦都是对黄帝教悔的评论和研讨。黄帝这个人才,世之绝伦,史无第二,黄帝乃是仁者之尊,智者之尊,孝者之尊,寿者之尊,这就充分说明黄帝的仁德,在华夏儿女的炎黄子孙,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我们要沿着黄帝指引的光明大道走下去,乃至世界大同,一直到共产主义社会。

不是! 一、河北涿鹿“釜山”考
2007年11月21—22日,考察组赴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考察。当地早在十几年前就成立了“涿鹿炎黄蚩三祖文化研究会”,并开发了文化旅游资源。据其论证,《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的黄帝“合符釜山”的釜山,位于矾山镇窑子头村北三里处。
考察组找到窑子头村,村北并无山,只有些极不规则的土层土包,属低矮连绵的丘陵地带。当地村民对“釜山”亦茫无所知,称“从来没听说过什么釜山”。再三询问解释,仍对“釜山”毫无概念。
这是涿鹿矾山镇窑子头村“釜山”的宣传图片。窑子头村周边土层极厚,高处土层清晰可见,并无山形。
这是保岱乡2005年立的历史沿革碑志,言此地已有3200多年的历史,且为黄帝第九世孙虞舜出生地,但无一字提及釜山。
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与发现”栏目制作了《发现黄帝城》的节目,其中对釜山的说辞亦自相矛盾,耐人寻味。
二、山西高平“釜山”考
2007年12月20日—21日,考察组考察了山西高平的釜山。釜山在山西高平的说法,主要见于网络传播。在高平宾馆,考察组随机访谈了三个当地人,回答是一致的:“这里倒是有个釜山村,但是没听说有个釜山。”随后,考察组辗转找到了传说中的“釜山村”。
这是个只有大约300户人家的村庄。考察组首先对村里小卖店的老板娘做了个访谈。老板娘说,这里没有釜山,不知道为什么叫釜山村。
在釜山村,考察组特意采访了一个70多岁的村民,老人说:“这里有牛山、米山,就是没有釜山。”几个过路的村民围上来参与这个话题,同样印证了这里没有釜山。
三、河北涞水“釜山”考
2008年2月22日,在原涞水县文化局局长刘阜先生的陪同下,考察组考察了涞水的釜山。涞水釜山位于县城西北约15公里处的娄村满族自治乡,与伶(灵)山相连。
相传黄帝在此发明了舟车,伶伦在此制乐器作五律制十二钟,至今这里尚存嫘祖洞、黄帝藏兵洞、伶泉(俗称灵泉)、伶祠、伶伦调音的乐坪等传说遗址,且在《保定府志》、《涿州志》均有记载。涞水有一项蜚声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是高洛音乐会。涞水高乐,传说是伶伦创制的黄帝家庙的祭祖音乐。“涞”水之“涞”,在《说文解字》中就有“祭祀”的意思。这种古老深奥的音乐曲目,在涞水、易县、徐水等县的民间一直顽强地传承着。有趣的是,在“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图”中,汇入古黄河的古涞水(今拒马河)旧称“伦水”,此地似与伶伦有着极深的渊源。
涞水釜山,形如覆釜,山下娄村,原是个古老的村庄,因釜山仅见于近代县志,推测娄村之名早于釜山之名;又因邻近古黄河,舟车的发明及伶伦始创音乐发源于此的说法,有着不可忽略的历史地理依据。
在山脚,考察组对刘阜先生做了简短的采访——
(刘阜:涞水的古县志上记载,黄帝战蚩尤的时候,黄帝曾经藏兵于釜山,更多的是黄帝的一个负责祭祀的大臣,也就是咱们华夏的音乐始祖伶伦,他经常活动的地方。在这个山的北边有一个三层崖半坡上,据传说是伶伦当年铸钟的地方,现在那个地方还有好多冶炼的金属废渣。釜山顶上曾经出土过一个古陶器,陶器上面有一个文字,目前没人能认识它。)
四、河南灵宝“釜山”考
听说河南灵宝有个荆山,也叫“釜山”,考察组查不到文史资料,为严谨起见,于2008年3月15日—17日,赴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一探究竟。
传为釜山的地方,实际上叫作荆山。考察组辗转来到灵宝县阳平镇,找到了荆山脚下的荆山村。荆山由数座小山包起伏相连,有的山包也确似覆釜。但是考察组访问了多位荆山村村民,包括耄耋老者,当地人均闻所未闻釜山之称,只知道此山此地世代称“荆山”,有“黄帝铸鼎原”遗迹和传说。
铸鼎原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黄帝铸鼎铭功升天的地方,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当地政府和民间都以庙会形式举行祭祀盛典,伴以鼓乐歌舞,热闹非凡。3月16日这天正是农历二月初九,一行人躬逢其盛。
灵宝釜山之说,仅见于传闻。
五、河北徐水“釜山”考
徐水釜山,山形如釜,俗称锅顶山,位于徐水县城西北22.5公里处。西、北、南三面山势较陡,东坡较缓,西北—东南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290米。山上遗迹众多,有轩辕黄帝庙基址、围墙基址、黄帝台、黄帝泉、古井、古碑等,荒草凄籁,残垣逶迤,三块残损的古碑兀立山顶,似乎在等待着人们去揭示它的年龄和来历;半山腰一巨石突兀而出,传为黄帝台,黄帝台旁即黄帝泉。
釜山下有四个村庄都以釜山为名,分别为南釜山、北釜山、东釜山、西釜山。釜山乡人口近万人,80%都住在釜山村。
【史料参证】徐水旧称安肃,据清《安肃县志》、民国《徐水县新志》(明修,民国三十二年刻本卷十“大事记” )载,轩辕黄帝曾巡方问俗,诛蚩尤于涿鹿之野,登釜山会诸侯,合符示信于徐水;《资治通鉴》亦注明黄帝合符釜山为武遂(徐水遂城旧称)之釜山;另据《通鉴纂要》注:釜山在安肃县(《炎黄汇典•方志卷》);又据《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出版,P1496)述:“合符台在徐水釜山”。
【考古发现】目前,已经考古发现的徐水县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多达46处,且在时代上没有大的缺环。1986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釜山周边发现了一批上古文化遗址,《徐水文物志》、《徐水文史资料》均对此进行收录,并由县文保所建立了文物普查档案。
1986年5月,在釜山正东约10公里处的南庄头村北,发现了一处上古文化遗址。1987年8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对南庄头遗址进行了试掘,认定该遗址“下文化层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左右,是一处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我国北方旧石器文化晚期至磁山、裴李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同时也为研究我国北方全新世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地层剖面。”
在釜山周边发现的文村、金家坟、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有5000年的历史,大致相当于黄帝时代。
2008年2月23日,考察组到徐水县文管所,在于宝全所长的引导下参观了文物展室。据于所长介绍,文管所收集的各类文化遗存,是研究我国家畜、陶瓷、粮食起源这三大课题的重要依据,标志着黄帝时代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型。展室里,考察组见到大量仰韶文化时期的陶釜、陶盆、陶钵,以及龙山文化时期的各种三足陶鬲、陶甗等器具。这些器物展示出了一个从炎黄时代直至夏商周、春秋战国长达数千年的演进过程。
这是徐水县文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陶釜。
这是徐水县文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红顶钵。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南釜山汉墓时,出土了一批画像石刻。这批画像石刻完全以珍禽异兽为题材,有当时极受崇拜的四种神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有汉画中罕见的凤凰、毕方、鸟头兽,飞狐等。其中的毕方之鸟是黄帝的神游侍者,青龙和现在的“中国龙”尚有很大差别,但它展示的独特形象已经包含了中华文明中无数奇妙的华彩。
这是根据于所长提供的文物普查资料档案拍摄的釜山周边的汉代墓葬。
2006年5—8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南水北调考古队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所穿越的南、北釜山墓地进行了发掘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
南、北釜山墓地位于徐水县东釜山乡,此次发掘的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47座,其中南釜山(Ⅰ区)37座,小西庄(II区)10座。出土的随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银器、铜器、铁器等共500余件,年代跨越汉、唐、宋辽、明清四个主要时期。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当地的繁华富庶,也足见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当司马迁撰写《史记》时,釜山周边已有大量居民在此繁衍生息,釜山之名已经确切存在。
这是展室内收藏的部分精品。
釜山周围出土的5000年前的陶釜、红顶钵,证明黄帝时期的制陶工艺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当时的养蚕制衣、文字、音乐、律历、舟车等发明一旦在此得到证实,釜山及周边地区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历史地理】“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神州。”黄河,美丽古老的母亲河,它以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著称于世,也以频频改道、洪流泛滥的变迁史融入一个民族的深沉记忆。
据记载,从先秦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93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上万年的黄河文明史上,逐水草而居的中华初祖,曾在大河两岸留下众多的文化现象。一代代历史地理学者苦苦追索,史书中最早记载的黄河故道究竟在哪里?
1975年,被誉为“文化神州”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山海经》中找出了一条经流凿凿可考的黄河故道——“山经河”。“山经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途经今安阳、邯郸,经深州、高阳、徐水,经安新、霸州东流至天津北部汇入渤海。“山经河”经流图显示,黄河故道曾在徐水境内釜山脚下折了一个近乎90度的急转弯,掉头东去,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历史的遗迹。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证实,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几乎遍布釜山周边,即古黄河故道沿岸。
“釜山合符”,应该是一种黄河文化现象。
【民俗传说】关于釜山合符,釜山及周边地区至今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原徐水县政协副主席靳凤云编著的《揽胜徐水景更奇》收录了有关釜山的民间传说故事;徐水乡贤、大王店西街退休工人杨忠林先生曾收集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撰成《釜阳及周边逸闻录》一书,其中很大篇幅皆与炎帝、黄帝、蚩尤等上古部族首领有关。
“豆棚瓜架雨如丝。”人们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关于上古历史文化的民间传说,隐现着模糊的历史投影。传说,黄帝在釜山合符前,先是经过涿鹿之战征服炎帝,并在釜山西侧北合村与炎帝握手言和,至今北合村边尚有北合台遗迹;后又通过阪泉之战擒杀蚩尤,收编了蚩尤残部,釜山东南有一红土山相传为“蚩尤冢”。
梁代任昉《述异记》记录了南北朝时代华北汉族人民祭“蚩尤神”的情况:“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盖其遗制也。”蚩尤戏当地人也叫“五神捉蚩鬼”。
2008年2月5日、2月17日,考察组在杨老带领下,两赴釜山考察。杨老一一指认解说了釜山山脚下炎黄握手言和的北合台遗迹及传说,山腰传为嫘祖的蚕姑奶奶庙及传说,山顶以及山顶附近的黄帝合符台、轩辕黄帝庙、黄帝崖、黄帝洞、黄帝泉、轩辕坟等遗迹及历代传说。
(杨忠林:这是蚕姑奶奶庙。蚕姑是谁呢?就是黄帝的正妃嫘祖,她发明了养蚕。她是谁呢?这边有一个狼牙山,古代叫西陵山,她是西陵之女。她是第二个女儿,她们有姐儿仨,老大叫眼光奶奶,蚕姑发明养蚕,是老二。西边那个神像叫菜姑奶奶,这姐儿仨都受当地周围几个县的崇拜。
这是黄帝和他的正妃嫘祖住的地方,这个叫黄帝屋。
这个是轩辕庙。这条道对的是正门,庙门已经坍塌了。
孙:你小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吗?
杨:我小的时候就这样,但是我爷爷杨老财活着的时候不是这样。他活着的话有145岁了。他小的时候,每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都上去祭奠,他说他来的时候这些庙还全呢。
孙:涿鹿县说他们那儿有个釜山你知道吗?中央电视台都播了。
杨:我看中央10频道,连续5集,我都看完了。那个地方叫窑子头,他那里就是一个小土山,土山不为山,土山古代叫丘陵,有石头才叫山呢,他那里没有石头。
结论
对釜山的考察基本完成了,河北徐水的釜山可谓“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载,物有所证,民有所诵”,经得起推敲和考证。大量资料证实,釜山是唯一的,徐水釜山及周边地区是黄帝及其后人的主要活动区域。釜山合符为中华统一和华夏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初步基础,是古黄河文化现象。合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雏形思想,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问题提示
“能知古始,是为道纪。”留给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还有许多疑问。比如——
一、为什么黄帝和炎帝会在徐水釜山合符?
二、釜山周边分布的众多仰韶文化遗址说明了什么?
三、古黄河北岸的南庄头人遗址中曾发现有鸡、猪的骨骸,如果一万年前的南庄头人已经开始饲养家禽和家畜,这意味着什么?
四、为什么古黄河会在徐水境内转弯?
五、为什么河北地区分布有如此繁多的三皇五帝的遗迹和记载,仅徐水县内就有两座三皇庙,还有舜帝庙、大禹庙、帝尧庙等?
六、釜山山腰有蚕姑奶奶庙,易县有蚕姑坨,《史记》载,黄帝娶
西陵之女,而易县狼牙山山麓古称西陵,蚕姑奶奶是否可认定为黄帝正妃嫘祖?
七、釜山旁边有大、小牟山,有蚩尤冢的传说,这意味着什么?
八、为什么釜山山洞有崖刻,漫山遍野的石头上布满了刻痕?
九、釜山山顶的轩辕黄帝庙为什么改成了圣母行宫庙?即便是圣母,那究竟是哪一位圣母?
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河北满城有桥山,黄帝是否葬在满城的桥山?众所周知,陕西黄陵因桥山之名而成陵,地方志书记述黄陵乃黄帝衣冠冢,而且从唐代开始建庙、宋代开始植柏兴建而成。有史以来,全国各地有多处黄帝陵、炎帝陵、蚩尤冢,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考其源流,大都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望文生义,因义成史,因史成名,因名得利。
十一、涿鹿、阪泉大战的确切位置究竟在哪里?清末民初历史学
家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指涿鹿乃直隶之涿州,徐水境内亦传有古称阪泉、涿鹿的地方,指称涿鹿源于砦鹿,乃是荤粥部族的聚居地,能否进一步论证?
十二、合符之符究竟是兵符还是部落图腾?釜山合符与龙图腾的形成有没有关系?
十三、为什么合符之后大约千年之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十四、釜山合符文化,对我们现在的普世文明有什么现实意义?
2008年5月29—30日,“黄河•釜山历史文化座谈会”在河北徐水大午集团召开。中国考古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李伯谦教授,全国著名科技考古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思训教授,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室主任张玉范教授,以及保定市考古专家和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成员参加了座谈。
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院长李伯谦教授指出,釜山遗址应该妥为保护,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停止对釜山山体的破坏,这是对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另外,釜山及周边有关黄帝的遗迹传说、民间故事等民俗文化颇多,可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釜山山体一旦消失,物质或非物质遗产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原思训教授提示,如能在釜山遗址发掘出古人遗存,可到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实验室进行C14测定。保定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候璐建议,釜山及周边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地下文物丰富,要牢牢把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良机,深入研究。而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把釜山保护起来。
5月30日,在徐水县文管所所长于宝全和釜山文化研究会成员的陪同下,年逾古稀的李伯谦、张玉范教授一行到釜山实地考察。李伯谦、张玉范教授对釜山遗址兴趣颇浓,逐一考察了轩辕黄帝庙基址、黄帝台、黄帝泉、围墙、古井、古碑等遗迹。在详细考察了釜山遗迹中的三道围墙后,李伯谦教授指出,这种工程就地取材,为古代传统的干打垒式建筑风格。从宽大的墙基和部分墙体看,属于古代战争中的防御体系,纯用山石垒砌,而山石已没有尖利棱角,坍塌残缺程度较为严重,可见建造年代甚为久远;在釜山山顶,李伯谦教授仔细考察了三块残缺剥蚀的石碑,从石料使用和损毁程度看,立石年代不一,时间跨越大。经考证,确定最晚的一通古碑为乾隆十三年所立。
站在山顶庙基上,李伯谦教授感慨地说:“釜山有这么多的历史文化遗迹,非常罕见,极具保护价值。但目前釜山整个山体已遭到严重破坏,令人惋惜,建议政府尽快依法保护釜山。”张玉范教授表示,北大馆藏丰富,古籍齐全,将提供更多相关的资料信息,全力支持釜山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工作。
釜山文化研究会:探索历史之迷,宏扬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李伯谦
宏扬釜山历史文化遗产。 ——原思训

不是,是指今天河北的一个地方

不是啊

hebei

肯定不是,具体是哪不太清楚,好像听人说过是河北某地方。大哥你不会是听韩国人说的吧,韩国人可是一直再说黄帝炎帝是韩国人。。。。。。他们那是纯属胡说八道

  • 邓姓的来源是什么?
    答: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山东荷泽市巨野县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
  • 华夏被各个民族认同是在哪个时期?
    答:《史记》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xunyu),合符釜山,而邑于琢鹿之阿。”就是说黄帝臣服了炎帝以及其它一些部落,势力东达勃海,西至甘肃,南到长江,北到幽陵,并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建了“帝都”,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相对稳定的早期“...
  • 重金求答案!黄帝时期都有什么诸侯(或者说部落)?
    答:由于对这一历史时期现存的资料大多和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许多事情很难判断真伪。基于史料,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 最早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这个部落大约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劳动。附近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
  • 公元前9世纪初中国和世界(欧洲)处于什么历史时期?
    答:当人们今天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这批古代民族时,大致可以从地域上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生活在欧亚大陆南部的古代民族由于那里气候温暖,水源充足,主要从事农耕,居民相应形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民族之间的碰撞与迁徙较少;而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的古代民族由于那里相对寒冷,水源不足,主要从事游牧,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民族之间...
  • 公元前9世纪初中国和世界(欧洲)处于什么历史时期?
    答:当人们今天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这批古代民族时,大致可以从地域上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生活在欧亚大陆南部的古代民族由于那里气候温暖,水源充足,主要从事农耕,居民相应形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民族之间的碰撞与迁徙较少;而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的古代民族由于那里相对寒冷,水源不足,主要从事游牧,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民族之间...
  • 邓姓的来历是怎样的呢?
    答:由于他们“系承曼姓,望出南阳”,所以“南阳堂”的匾额,常常出现在全国邓姓人家的厅堂之上。 由于邓氏的得姓始祖曼,是殷商第十四代君主祖丁的幼子,而殷商的王室又是黄帝轩辕氏的子姓后裔。因此,邓姓家族属黄帝世系。 自邓曼受封南阳,赐邓氏以后,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晁(2)-徽(3)-庆(4)-恒(5)-昆(6)-忠...
  • 邓姓的来历是什么?
    答: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山东荷泽市巨野县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
  • 公元前9世纪初中国和世界(欧洲)处于什么历史时期?
    答:回答:上古时代的欧亚大陆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人类四大文明摇篮中,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即占去三个。地球上这块最大的陆地,既孕育了最早的人类文明,也必然最早形成了一批跨入文明门槛的古代民族。当人们今天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这批古代民族时,大致可以从地域上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生活在欧亚大陆南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