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德战争中,苏军成功运用的军事战略理论是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2
在苏德战争中,苏军成功运用的军事战略理论是( )。

肯定是A: 大纵深战役理论 ,著名的十次突击一直冲的德国就是最好的证明。简单的说就是在德国人的防线上先撕开一道口子,然后大装甲集群像潮水一样涌进去,把里面的指挥后勤冲个七零八落,然后再消灭其它部队。
空海一体作战理论,才疏学浅只听说过空地一体作战理论美国人提的,但答案肯定不是这个,二战苏联根本就没像样的海军,德国的海军也只在西欧闹腾,所以不可能是这个
电子战理论,二战仅在西欧战场英美和德国之间形成了原始初级规模的电子战,以当时苏联的技术水平,根本就没有开展电子战的基础
核武决战理论,二战苏联根本就没研制出核武器,德国也半途而废。这个理论是冷战乃至美苏争霸的事了


围绕着如何有效的实施进攻,苏联军事家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大纵深作战思想。
一战后,军队和武装的发展非常迅速,军队已有新的技术装备,同时军队中已建立了新的兵种.这些军事上的进步使进攻的威力大大增强,于是,军事家们提出了大纵深战斗的基本原则,规定在兵团和部队的战斗队型中应建立突击群、牵制群、预备队以及火力群。突击群用于主要突击方向上实施进攻:牵制群用于辅助突击方向上作战,其任务是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保障突击群的顺利进攻;预备队用以完成战斗进程中突然出现的任务;火力群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突击群的快速突破。
初期,苏联军事专家们认为,为了粉碎敌人庞大的集团军,必须连续实施一系列在时间上互相联系并能导致全线胜利的战役。他们在分析当时几场战争的经验和新式兵器的发展情况后,得出结论: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连续的战役来消灭敌人。连续战役的理论的实质就是在实施头一个战役的过程中就考虑并准备下一个战役,以防止供应中断和运输堵塞,达成战斗行动的连续性,不给敌人以变更部署和组织战斗的时间。连续战役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后勤工作是否跟得上。根据这个理论,方面军被认为是一个战略单位,遂行统帅部赋予的任务。它应当统辖一个战区内的军队,并应当能够为了解决一个总战略任务而在几个作战方向上实施进攻。进攻地带的宽度定为300-400公里,战役的纵深定为200公里。
但是,随着军队大量装备新式武器和技术兵器,连续战役的理论已不再适合未来战争的要求。于是,大纵深作战理论应运而生。
最早对大纵深战役思想进行研究的是特里安达菲洛夫。他提出,为了夺取对敌人的全面胜利,必须实施一系列连续的突击,以打击敌人的所有兵力,打乱敌人的组织,使之无法继续进行顽强抵抗。
30年代,大纵深理论显得越来越重要。其实质就是,以杀伤兵器同时压制敌整个防御纵深,在选定方向上突破其战术地幅;接着,负责扩张战果的梯队,包括坦克、摩托化步兵等,投入交战,并以空降兵实施空降,迅速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以尽快达成预定目的。大纵深理论认为,要顺利实施大纵深战役,必须要解决两大任务:第一,用步兵、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对敌人的整个战术纵深同时实施轰击,以摧毁敌人的防御;第二,用快速部队和空降兵的迅猛行动和航空兵的突击,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为了实施突破,要求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各集团军纵深配置,建立强有力的冲击梯队、扩张战果梯队、预备队,以及航空兵和空降兵等。冲击梯队的主要任务是突破敌人防御,当打开一个突破口后,必须将快速兵团迅速投入突破口,以摧毁敌人在整个战役纵深内的抵抗,并协同其他兵种全歼敌人。航空兵的任务就是夺取制空权,掩护方面军的军队和后方,支援军队突破敌人防御和在战役纵深内追击敌人,攻击敌人的预备队,保障空降兵着陆,给军队空运补给和实施空中侦察。
苏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演习,验证了大纵深理论的基本原则。特别是1938年的哈桑湖战役、1939年的哈勒欣河战役以及苏芬战争为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战争实践。(本文只着重介绍苏芬战争,因为它对于大纵深理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苏芬战争使大纵深战役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也证明了大纵深理论的基本正确性,如对坚固筑垒防御实施进攻时,军队要作深远的战役布势,纵深配备步兵部队和分队的战斗队形,将兵力兵器坚决的密集使用于突破地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的使用等一些基本原则都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战争也证明了大纵深理论所存在的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实践证明,分别建立突击队和牵制队是不适宜的,因为这样划分会造成牵制队的军队消极等待突击集团获得战果。炮兵密度必须提高到每公里正面40-60门火炮,在突破地段要更加坚决的密集使用炮兵的火力.此外,还必须进行周密的炮兵侦察。将坦克分为支援步兵的坦克群和远战坦克群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会妨碍对防御之敌同时实施猛烈的突击。在突击敌人坚固的防御时,航空兵的行动应在时间上尽最大可能同时进攻的军队靠近,以便后者能利用航空兵突击的成果迅速击溃敌人。
在大纵深理论中,突破理论和追击理论是最关键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大纵深理论的核心内容。突破敌人防御是进行大纵深战役的前提,没有突破的完成就谈不上纵深进攻。德军面对苏军的进攻时,往往在苏军进攻之前将其部队从前沿撤到纵深,以避免苏军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时的火力杀伤,然后以有组织的火力和反突击,阻止苏军的进攻(狡猾狡猾的)。如在1942年7月的博尔霍夫战役中,在苏联第61集团军的进攻发起前,德军将主力从第一阵地撤回纵深,使苏军在冲击前的炮火准备没有见效,苏军的第一梯队师虽然没有遇到德军的强大抵抗就突破了第一阵地,但在苏军前往第二阵地的路上,遭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致使损失惨重,进攻失败。
大纵深理论认为,采取战斗侦察,可以及时察觉敌人企图,更正指挥员的错误判断,使己方炮火力量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给敌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为己方的后续进攻部队的进攻铺平道路,减少突击部队的伤亡。
大纵深理论认为,集团军司令员在选择主要突击方向时应考虑一系列因素,如方面军司令员的战役企图、敌军集团防御性质和集团编程、地形条件、己方军队状况和能力等。确定主要突击方向一般要达到两个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在战役第一日突破敌人的战术防御和保障自己突击集团前出至防御之敌的侧翼和后方。一旦确定了主要突击方向,就应当将装备最好的、战斗力最强的兵团放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高度集中兵力,以形成对敌优势。
实施火力突击是突破必不可少的阶段。突破一般以冲击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炮火准备作为开始。炮兵和航空兵在火力准备阶段的任务是,以火力压制、破坏敌人军队的指挥和协同,保障建立通向敌人战术地幅全纵深的缺口,以及阻止敌人预备队开进。突然实施火力突击是达到有效杀伤敌人的重要手段。在苏德战争中,德军的有生力量和技术装备所遭到的最大损失,就是由于苏军的炮火和迫击炮的首次急袭射击造成的。尽量缩短火力准备与步兵、坦克开始突击之间的时间间隔,也是达成突破的重要条件。
一旦在敌人的防御中撕开了一个突破口,快速集群就应该迅速进入突破口,扩大胜利。此时,炮兵主要是压制敌人炮兵和预备队,特别是敌人的防坦克配系对快速集群的进攻所造成的障碍;航空兵的主要任务是压制和消灭敌人所剩的重要目标,彻底摧毁敌人的防御体系。在一般情况下,快速集群的队形是这样的:步兵师先遣支队和侦察机关在前,随后是运动保障队,再往后是先遣大队,最后是主力。分两路开进,并分成两个梯队。这样就可以便于战斗过程中部队的指挥和机动,最好的发挥快速集群的威力,迅速完成对敌防御的战术地幅的突破。
防御一方在对付敌人的进攻时,往往会采用反突击的方法,即突入进攻军队的战斗队形的纵深,从而遏制对方的进攻。如何实施反突击成为大纵深战略的又一重要环节。1943年8月苏第27集团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在阿赫特尔卡地域实施的抗击反突击的成功例子。
德军对分布在170公里的宽大正面上的苏第27集团军右翼实施了反突击,德军组成了强大的反突击集团,共有官兵1.6万人,坦克约400辆,火炮和迫击炮200余门。而在德军的反突击方向上,第27集团军有1.5万人,坦克约100辆,火炮710门。由于反突击是在较窄的正面上实施的,德军在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兵力要优于苏军。8月18日,德军在猛烈的炮火下对苏军战斗队形进行了严密的密集袭击后,开始实施反突击,并突破了俗步兵第166师正面,于18日晚在约7公里的狭窄地段攻入27集团军防御纵深近24公里。德军在突破了苏军右翼的防御后,使苏军左翼受到被合围的威胁。为了粉碎德军的反突击集团,方面军司令员命令以近卫坦克第4、5军和坦克第93旅从南面向敌军集团侧翼和后方实施突击,以步兵147师从北向南割断敌突入集团与其主力的联系,将其歼灭,于8月19日恢复态势。德军的反突击被击退了。苏军之所以能击溃德军的反突击就在于对力量进行了及时而巧妙的区分,并实施了广泛的机动。
追击是为达到歼敌目的而向退却之敌实施的进攻,以插入退却之敌的后侧并实施合围,分割并歼灭或俘虏敌军集团。在战斗中,防御者实施退却的征候有:防御者撤出部分炮兵和后勤机关;实施佯动反冲击;积极进行侦察;炮兵进行短促的火力急袭;在进攻一方可能行动的道路上设置工程障碍物;在后方焚毁物资和工程设施等。在一般情况下,防御者力求在能见度不好的情况下实施退却,如夜间、雨天、降雪和浓雾等。为了使其主力摆脱进攻者的追击,会派出后卫进行掩护,后卫往往由摩托化部队和坦克部队编成,能进行有效的反冲击和迅速脱离追击部队。(唉,没想到我们光荣的掷弹兵团还要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摩托化部队就得给人打扫战场,悲哀啊。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说明我们掷弹兵团有能力担任如此重任,全是精兵啊,呵呵~~~~~没关系,师部和兄弟部队先撤,我们掷弹兵团将不辱使命,坚决完成好任务,保证大部队的安全转移,掷弹兵团的同志们冲啊!!)
进攻者一旦发现敌人准备退却时,就应该立即转入追击,力求阻止敌军有组织的退却,在敌到达新的防御地区并与从纵深开来的预备队会合之前予以围歼。进行追击的队型是在战役防御纵深进攻的队形,快速集团在前方。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具有行动迅速的特点,因而是实施追击的主要力量。(呵呵~~~~又用着我们了吧。不管是前锋,还是后卫,掷弹兵团的旗帜是不倒的,什么时候都少不了英雄的摩托化部队——掷弹兵团,哈哈哈。师长和同志们不用担心,我们一定快速追击,决不让一个敌人跑掉,同志们冲啊!!)
要追击顺利,指挥员的指挥是十分重要的,在定下进攻战役的决心时就应该考虑到追击时的措施,要确定:随着摧毁哪些集团和前出至哪些地区可预期敌人的退却;当军队转入追击时,敌人可能用哪些兵力进行抵抗;敌退却的可能方向和截断这些方向的路线;追击时主要力量的集中方向;兵团和部队实施追击的方向;先遣支队和空降兵的编成、任务。对于这些问题,指挥员在追击前就应该认识到,同时,在追击过程中,军团和兵团指挥所应派出由司令员领导的作战组,以便进行具体的领导。为了保证不间断的指挥,各级指挥所应采取逐次跃进的方法进行行动。
在实施追击时,先遣支队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先遣支队通常由一个加强团或加强营组成,而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的先遣支队则由一个坦克旅或机械化旅编成。先遣支队中加强有坦克、摩步、炮兵、高射炮兵、反坦克兵、工兵分队。在追击过程中,航空兵的作用也是很大的。航空兵能够从空中掩护追击部队免遭敌军伏击(防止狗急跳墙。),另外,航空兵还可进行空中侦察,保证追击的目的性。
追击一般有三种方式:正面追击、平行追击和正面与平行相结合的追击。
正面追击一般是在敌军进行预有退却的条件下,或者己方军队的兵力特别是快速军队不足,兵力对比不利,无法通过坚决行动前出敌退却道路时实施的。目的是在整个退却正面牵制敌人基本兵力,限制其机动,迟滞其退却。
平行追击就是沿与敌军退却平行的路线进行追击,它能破坏敌人行军队形,使其无法向中间地区前出,还使退却之敌一直处于侧翼遭突击的威胁之下。
正面与平行相结合的追击,就是以一部兵力从正面实施追击,目的是迟滞敌军基本兵力的退却,不让其脱身,并以集团军主力实施平行追击,前出退却集团侧翼,切断退却道路,最后合围和消灭敌人。

由于苏军在库尔斯克、第聂伯河,以及在苏德战场其他地区的胜利,从斯大林格勒反攻开始的苏联卫国战争的根本转折遂告完成,军事战略形势和力量对比发生了对苏联有利的和不可逆转的变化。毫无疑问,“这场战争已进入了把侵略者从苏联土地上完全驱逐出去和消灭法西斯欧洲新秩序的阶段”。

在苏德战争中,苏军成功运用的军事战略理论是大纵深战役理论。

在大纵深战略理论中,突破理论和追击理论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部分,它们构成了大纵深理论的核心内容。突破敌人的防御是大纵深战役的前提,没有突破的完成就谈不上纵深进攻。

 当德军面对苏军装甲部队的进攻时,往往在苏军进攻之前将部队从前沿撤至纵深,以避免苏军炮火和空中力量的杀伤,然后有组织的进行反冲击,阻止苏军的进攻。

扩展资料:

在具体应用上,苏军装甲部队既不用于法军零散坦克搭配步兵,也不同于德军绝不迁就步兵,苏军采取的是“中庸之道”,既承认装甲部队的独立作战能力,又不否定坦克支援步兵的巨大作用。

在进攻时,苏军将装甲兵分为近战和远战两种,近战即直接支援步兵进行突击的坦克,远战即由坦克军组成的坦克集群,用于突破后扩大战果。



选A
纵深作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29年,苏联红军的作战观点,即纵深作战理论,在两部作品中得到了具体体现。这两部作品是1929年的野战条令(PU29)和更为重要的V.K.特里安达非洛夫中将的《现代军做作战本质》一书。纵深作战的目的是突破敌人所有的战术防线,并推进到大约10-15公里的纵深。特里安达非洛夫认为,只有对敌人的前线和整个战术阵地的纵深同时发起进攻,才有可能突破敌军防线,并使机动行为变成作战行动。

为了达成快速突破,在大刀阔斧的攻击行动中,纵深作战将在前方和后方同时展开,远距离的炮兵和空袭部队将对敌军后方发起攻击,由各军兵种组成的纵深配置的作战梯队将对敌军前沿阵地发起攻击。

纵深作战与装甲部队

特里安达非洛夫著作的意义在于,阐述了大规模坦克编队在未来战争中的潜在影响。1930年,苏联正式组织了一个实验性装甲旅,由K.B.卡里诺夫斯基任指挥官。最初,该旅由一个坦克团,一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和一个侦察营组成,总共有60辆MS1坦克和32辆T27轻型坦克。到了1932年,苏联又组建了四个加强团和几个地方性坦克营。这些新坦克部队的组建部分归功于1931年的大规模坦克发展计划,苏联调整了工业方向,以便组建特里安达非洛夫和M.N.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所倡议的大规模坦克部队。

1932年,红军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根据其建议,1932年秋,苏联决定组建第11和第45机械化军。每个军包括T26坦克机械化旅(包括三个坦克营、一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营和一个高射炮连)、一个步兵旅以及军直部队(包括一个侦察营、一个工兵营、一个火焰喷射器营、一个高射炮营、一个交通管制连和一个技术供应基地)。值得强调的是,这种编制大体上与德国装甲师的编制相似,但第一个德国装甲师直到1935年才组建①。

与纵深作战理论相对应,红军的坦克分为三类:NPP(步兵支援型)、DPP(远距离步兵支援型)和DD(远距离行动/使用型)。这三类坦克的定义不是根据他们行动的距离来确定的,而是根据突破敌人整个防御的纵深行动所赋予他们的特定战术任务来确定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NPP坦克主要用于为步兵清扫道路,使步兵能够通过敌人的一线防御,最终实现突破。其主要任务包括压碎炮火准备后仍然没有被切断的带刺铁丝网,摧毁敌人火力点和坦克,同时还用于协助击退敌人反突击。实验证明,要成功地对1公里范围的前线发起攻击,需要15-16辆NPP坦克,在炮兵密集弹幕攻击之后,这些坦克一般以15-30米的间隔向前推进。

步兵将在坦克之后100米的范围内跟进,以进一步扫荡敌人阵地,如果坦克遇到障碍物或无法对付的防御时,步兵将在坦克火力的掩护下向前推进并攻击敌人。一旦敌人被消灭或工兵修好了通过障碍物的通道,在炮兵攻击过后NPP坦克将恢复其攻击尖兵的位置。这些战术1929年在与中国的边境冲突中首次使用,并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

DPP梯队坦克的任务是支援第2梯队步兵继续突破敌人的纵深阵地。它们与步兵和炮兵配合的战术模式与NPP类坦克一样。DPP坦克群的任务还包括在步兵之前找出并摧毁敌人纵深的炮兵阵地,摧毁敌人预备队以阻止其支援前沿阵地等。DD坦克将用于支援那些遂行突破作战最后阶段的部队。

20世纪20年代后期发展的T26轻型坦克、T28中型坦克和T35重型坦克主要用于承担NPP和DPP任务。2战爆发时,这些坦克被较为强大的KV1和KV2重型坦克替代。随着战争的推进,又引进了更加强大的KV85、IS1和IS2坦克以及重装的SU122/152和ISU122/152自行火炮。而早期的BT系列和以后的T34系列坦克则根据实际情况在主要承担DD任务的同时承担一定NPP和DPP任务。②

纵深战役

纵深作战思想在1936年的野战条令(PU36)中定型。尽管这些思想在肃反中被禁止,但是PU36在战争中又作为1944年野战条令复活,为大战后期红军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纵深作战只是战役的开始阶段,其目的在于通过使用优势兵力突破敌人前线防御,从而歼灭敌人兵力。下一个关键的阶段是向敌人后方发起攻击,在广泛区域内对敌人实施决定性打击。这一概念,即纵深战役,是基于红军对现代大规模军队是系统化运作这一认识之上的,这一系统发挥功能及完成任务的能力要依靠前后方的有效协作。如果能够切断敌人前线作战部队与其后方司令部、供应线和预备队的联系,那么前线部队就将丧失作战能力。所以说,纵深作战和纵深战役属于一个大范畴下的两种概念:纵深作战强调对敌人兵力实施合围并实施物理上的摧毁以达到突破敌人前线的目的;纵深战役旨在更深层次破坏或瘫痪敌人的组织、指挥和控制,达到“战役打击”的效果。红军得出结论认为,遭受“战役打击”的敌人更容易被各个击破,因为他们无法组织大规模抵抗。

纵深战役概念与德军大规模进攻作战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比较相似,都是大规模使用装甲机械化部队实施突破作战,但是两者的指导思想有着根本不同。在更多的情况下,德军是利用新技术实施传统的包围作战,而后歼灭敌人兵力(这一特点在战争中后期表现得尤其明显,1941年的历次交战就是典型例子,而库尔斯克战役时,这种两翼包抄意图表现得尤其明显,结果企图继续玩老花样的德军终于被苏军识破手段,吃了大苦头)。就是说,德军作战强调的是“击毁效应”,而苏军强调“瘫痪效应”。但是从瘫痪效应上来讲,法国战役的瘫痪效应也很明显,但是德军突击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从侧翼包抄比利时境内的联军,攻击的目的仍然是“击毁”,而“瘫痪”只是装甲突击产生的副作用而已,不过这种副作用却成为了最致命的武器,与纵深战役理论不谋而合。

言归正传。在实施纵深战役时,为产生最大的战术和战役打击效果,红军制定了四种作战梯队:牵制部队、打击部队、推进部队、空降梯队的使用程序,这四种作战梯队将互相作用并同时发起攻击。牵制部队将敌人牵制于整个前线,而与此同时,打击部队——与NPP、DPP和DD坦克群一起——将纵深突破敌人整个战术防御。

这就是纵深作战,其目标是为推进梯队和空降梯队实施纵深战役创造条件。推进梯队将以大规模坦克、机械化和骑兵编队向敌人后方纵深高速推进。空降梯队将在装甲部队之前在敌人后方实施空降作战,以增强“战役打击”的效果。

注释:①德国装甲师1939年编制:

步兵旅 :步兵团下辖步兵营2个,摩托化营1个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装甲旅下辖装甲团2个,每团辖装甲营2个

炮兵团: 下辖炮兵营2个

侦察营 反坦克营 工兵营 通信营 师后勤单位

②红军部队在突破敌人防御阵地时,坦克骑兵(搭乘坦克步兵)通常在坦克掩护下跟进,但是在实施坦克突破之前,需要坦克骑兵压制敌人反坦克阵地,这种行动通常造成坦克骑兵的重大伤亡。

A: 大纵深战役理论
这个理论就是在二战前苏军提出的,并在战争中运用的.
苏军的10次突击就完全是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典型代表.

A,祥见《兵器》2007年7月号《钢铁雄师的灵魂——闪击战和大纵深突击的异同》

E人海战术

  • 二战苏联采用“人海战术”最经典的战役是哪场?
    答:三、人海战术的威力在苏德战争的前四个月,苏联军队损失将近300万人,然而在斯大林的号召下,不允许苏军后退一步点口号喊的震天响,苏联后方集齐了大量的储备军再次奔赴战场,对面的德军被人海战术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到1944年,德国精锐部队已经被耗失殆尽。相比而言,苏联军队损失惨重。苏德双方战比拼人数...
  • 解密:苏联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在二战中怎样应用
    答:在苏德战争中,苏军经历了战略防御(1941年6月22日-1942年11月),战略反攻(1942年11月-1943年12月)、战略进攻(1944年1月-1945年5月)三个阶段。从苏德战争开始到斯大林格勒反攻前,苏军遭到德军的突然袭击,被迫进行艰苦的战略防御作战,但在战略 防御阶段苏军在莫斯科方向进行了反攻。从斯大林格勒...
  •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德战争中苏军当时做了哪些战略部署?
    答:到5月中旬,布良斯克方面军编成内的兵力达到4个坦克军、7个步兵师、11个独立步兵旅、4个独立坦克旅及大量炮兵。此外,第5坦克集团军也在布良斯克方面军后方展开。西南方向则只配置了很少的预备队,而且没有制订应急的行动方案。由于苏军在冬季攻势之后,必要的预备队尚在组训之中,兵力兵器不足以展开大...
  • 二战期间苏德战争时期,列宁格勒战役中苏军都用了哪些军力和火力?_百度...
    答:在列宁格勒战役进行过程中,苏军航空兵出动飞机9000余架次,积极配合两个方面军突击集团的进攻。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舰炮提供了有效的火力支援,以火力破坏敌方防御工事,压制对方炮兵,共发射1.5万余发炮弹。
  • 白俄罗斯战役评价
    答:坦克集团军和坦克军的强势出击,极大地加速了在博布鲁伊斯克和明斯克东部地区对德军集团的包围完成。总体来看,白俄罗斯战役不仅是苏军力量的展现,也是苏联军事学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证明了他们在战术运用和战场控制方面的高超水平。同时,这场战役的胜利也预示着德军在东线的颓势和苏联在战争中的逐渐占据优势。
  • 库尔斯克战役,二战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会战,苏德1200辆坦克大战
    答:库尔斯克战役(1943.7.5-8.23) 1943年7月5日至8月23日二战苏德战争期间,苏军在库尔斯克实施了战略性防御和进攻战役,史称库尔斯克战役。 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军将苏德战线中段和南段上的德军,逐退出去,德军被迫转入防御。苏军在库尔斯克附近驱逐德军,因而苏军在库尔斯克形成一个很大的突出部。 苏军...
  • 二战期间苏德战争时期,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苏军取得了哪些胜利...
    答: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苏军在德军防御上打开一个宽250公里的缺口,向纵深推进了140公里,从敌军手中解放约2.2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包括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科洛特亚克、阿列克谢耶夫卡、瓦卢伊等城市和铁路枢纽,击溃敌军15个师,重创6个师,俘敌8.6万余名。由于在敌防线上打开一个大的...
  • 朱可夫指挥哪些著名战役
    答:朱可夫指挥的著名战役包括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和柏林战役。首先谈及莫斯科保卫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在德军逼近莫斯科之际,朱可夫临危受命,他的坚定领导和精妙的战术布置极大地提振了苏军的士气。朱可夫善于运用防御工事和地理优势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他成功地阻挡...
  • 苏德战争中,苏军凭什么做到“攻防自如”?
    答:同时,为实现“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他命令部队不停地进行反攻,哪怕是“鸡蛋碰石头”。尽管苏军为此损失惨重,但确实迟缓了德军的进攻脚步。更难得的是,在败退中不停地反攻,反倒让实力不济的苏军练就了“攻防自如”的本领。换句话说,在苏德战争中,苏军不经过细致的战前准备,或者是进行极短时间...
  • 苏德战争有哪些战役?
    答:大约700,000的红军士兵在战斗中死亡,受伤或失踪。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兵力50多万,投降9万,丢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