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什么.什么是道,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什么是道?道是什么?

释义
解释之一
  1.真理:客观运动规律和轨迹,运动定律---就是道。   2.路:街~|铁~|~听途说|羊肠小~。   3.水流的通路:水~|河~|溢洪~|黄河故~。   4.方向;途径:同~|门~|治国之~|志同~合。
道字照片集锦(20张)  5.方法;技艺:生财有~|医~|棋~。   6.道,之宇宙大道大道无序乃有序。此乃道也。   7.道理;事理:公~|天~|无~|坐而论~。道:为无论谁想走入将来的路途,先需一面看“天”,一面看“地”,后须三思而行;理:根据“天授人权”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观念,任何人都能称“王”,“里”字有“土”与“田”构成:“土”之谓“合法所得”,“田”谓之“将来、未来的合法所得”。“里”从时代的需求讲为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8.道德;正义:~义|人~|厚~|古~热肠(表示待人诚挚热情)|得~多助,失~寡助。“德”的“双人部”的其中一个含义为父母,表示你的父母一心都把你作为他们的“日”,但愿你看事情会看十面,至少你应了解“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   9.用言语表示:~谢|~歉|~别|说长~短|指名~姓。   10.以为;认为:你~是谁,原来是跑堂的上楼来。   11.线条细长的痕迹:横~儿|铅笔~儿|硬在玻璃上划出~来。   12.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传~|修~|孔孟之~|安贫乐~。   13.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家。   14.道教的简称,也指道教徒:~观(guàn)|~袍|~士|~姑|老~。   15.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名。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   16.某些国家的行政区域的名称。   17.量词。①用于某些长条的东西:万~金光|一~~水,一~~山。②用于门、墙等阻隔物:两~门|一~防线|一~高墙。③用于命令、题目等:两~难题|下一~死命令。④相当于“层”“次”:省一~手续|一共四~菜。   部首查询:03辶部   18.①未知、神秘、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肯定,通“无”:~生一。②根本、源头、本源,通“一”:一生二。
解释之二
  拼音dào   释义 绿荫小道
[2]  (一)道路。【例】地道|铁道|下水道。   (二)途径;方向。【例】志同道合|请你指条道儿。   (三)道理;正当的事理。【例】头头是道。   (四)方法,办法;技艺。【例】门道|医道|生财之道|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五)德行;封建伦理纲常。【例】道义|大逆不道。   (六)思想学说或宗教教义。【例】孔孟之道|传道|修道。   (七)道家。我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以老聃(老子)和庄周为代表。道,可道,非常道。   (八)道教。我国主要教派之一,创立于东汉时。道教徒;属于道教的。【例】道士|道姑|道观。   (九)民间信仰。【例】一贯道。   (十)说。【例】道白|说东道西|一语道破。   引申为用话表示情意。【例】道谢|道歉。   (十一)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下设道。   (十二)线条;细长的痕迹。【例】画了一横道儿。   (十三)量词。【例】一道沟|两道题|裂了一道缝儿。   【道德】 dàodé 一种社会性的意识,是人们共同生活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例句〗遵守公共道德,是人们和谐生活的基础。   【道理】dàoli ①事物的规律:老师在讲新陈代谢的道理。②情理;理由:他的话有点儿道理。   〖例句〗父亲经常给我讲如何做人的道理。   【道貌岸然】 dào mào àn rán 道貌:庄严的外貌。岸然:高傲的样子。多指假装一本正经,实际表里不一的人。   〖例句〗他道貌岸然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使大家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解释之三
  道dào 形声。字从辵,从首,首亦声。“首”指“头”。“辵”指“行走”。“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本义:从头开始行走。启程。引申义:1.从头走到尾。2.施行。实行。转义:1.出发点。启程地。(围棋术语)格点。(哲学名词)起点。原点。(宗教名词)道教。道家。道士。2.完整的一条(路途)。完整的一段(行程)。(哲学名词)事理。规律。政治主张。思想体系。3.(行政区划名)一条路途两边的居民点。区域。4.入手点。门槛。方法、技术、技艺。说明:1.《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或者说:阴阳是世间万物的父母。2.汉语常用语“道谢”在字面上的意思是:宾客在主人家门口上路之前说感谢话。   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道坦坦。――《易·履》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o地官o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   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o项羽本纪》   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
解释之四
  1. 道德。《易·系辞上》:“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汉 荀悦《汉纪·高祖纪一》:“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 唐 李山甫《酬刘书记一二知己见寄》诗:“自喜幽栖僻,唯惭道义亏。” 明 冯梦龙《梦磊记·寓传讹信》:“他与我道义文章非泛有。” 明 李贽《与周贵卿书》:“仆与先公正所谓道义之交者。”   2. 阐明:《史记·太史公自序》:“《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编辑本段康熙字典
  〔古文〕𨕥衟𡬹《唐韵》徒皓切《集韵》《韵会》《正韵》杜皓切,𠀤陶上声。《说文》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诗·小雅》周道如砥。《前汉·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 又《广韵》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易·系辞》一隂一阳之谓道。《又》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书·大禹谟》道心惟微。 又顺也。《书·禹贡》九河旣道。《注》顺其道也。 又国名。《左传·僖五年》江黄道柏。《注》道国,在汝南安阳县南。 又《韵会》州名。汉属零陵郡,唐营州,攺道州。 又当道,草名。《博雅》当道,马舄也。 又《集韵》《韵会》大到切《正韵》杜到切,𠀤陶去声。《正韵》言也。《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又由也。《礼·礼器》苟无忠信之人,则理不虚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 又治也。与导同。《论语》道千乗之国。《史记·文帝纪》道民之略,在于务本。 又引也。《左传·隐五年》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 又从也。《前汉·淮南王传》诸使者道长安来。《山海经》风道北来。《注》道,从也。 又《字汇补》动五切,音覩。《易林》冬薮枯腐,当风于道。蒙蔽尘埃,左氏劳苦。 又叶徒厚切,头上声。《诗·衞风》墙有茨,不可道也。叶下丑。
编辑本段说文解字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二】【辵部】道   所行道也。从辵从𩠐。一达谓之道。𡬹,古文道从𩠐寸。徒皓切〖注〗衟、𨕥,亦古文道。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所行道也。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从辵首。首者,行所达也。首亦声徒晧切。古音在三部。一达谓之道。释宫文。行部偁四达谓之衢。九部偁九达谓之馗。按许三偁当是一例。当作一达谓之道。从辵首。道人所行也。故从辵,此犹上文邍人所登故从辵也。自邍以下字皆不系於人。故发其例如此。许书多经浅人改窜。遂不可读矣。

20个字读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摘录课堂,以文会友!

"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一:道家和道的含义。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道家也就是道家思想。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

道是道家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的根源,老子认为世界是由道产生的,道就是宇宙的起源。太上老君化身成为老子,成为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老子是德,负责教化世人。世界上所有万物的运行,这些都是由道来决定的,道就是规律,这也是老子思想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老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思想为转移,也无法改变,人只能顺从道的规律,所以,道家思想讲究的是顺其自然,换一种说法就是顺“道”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够得道。

二:道家和道教是不一样的。

道家是思想体系,道教是宗教体系,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

在道教文化杂而多端的内容当中,有一个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学理论,有一种能够吸引人们进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标。这种信仰就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追求而成为长生不死、功能广大的神仙。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阐发的神学理论核心。

三、佛教和道教的结论根据。

佛教讲究轮回之说,认为人死后,会进入来生,即轮回。依平生所作善恶,会有六个去处。造恶堕三恶道,行善去三善道,所以佛教普度众生,所谓渡人修善缘,可以修得一个好的来世。

道教认为人死后为鬼,生前的修行道行仍然累计延续,故死后成为鬼后,仍然可以继续修真,成为鬼仙,也可以选择投胎。因此生前的修行和死后的修行是关联的,道教就更注重个人的修行。

扩展资料:

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长生不灭,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教和儒教一样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国人文化催生的,道教以道家学说为主干,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遵道贵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家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教



佛教以人为中心,故其道不远人。但人的根性有利钝,习染有厚薄;同具净信,而悟境有高低,修学有优劣。且人的生活环境各殊,志趣乐欲互异。故在道的接受与修学上必须照顾特点,力求相应,而不可胶柱鼓瑟固执不变。六祖慧能对志诚说:“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真是见道之语。因之,为师传道,必须丢掉死法,而因材施教,随缚立方,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为妙。诸学道者,亦必须抛开固执,而随宜取法,如善航者见风使舵为佳。大抵初学道人烦恼较重,俗染较深,必须随顺世俗谛,有取有舍,有道有作,用心分别,谁是善,谁是恶,谁为正,谁为邪,而尽力止恶而修善,舍邪而从正,使戒行清白,身口意三业端正纯善。根据适应这一特点的修法以言道,则应取六祖慧能所说“行正即是道”。持戒纯熟,身心无疵,为进修佛道打好基础。然后随顺圣义谛,无分别,无取舍,专从无为无作、无修无证,在唯求见性上用功。根据适应这一特点的修法以言道,则应取马祖道一所说:“平常心是道”。身语意业既净,又有真参实悟,道德高尚,堪为群众楷模;智力充沛,大可弘法利生,即应深入群众中去,行难行,忍难忍,广积善法,利乐有情,以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根据适应这一特点的修法以言道,则可说“真俗圆融”、“悲智等运”是道。

道贵变通,故必因应无方,随宜取法,方便善巧,如理对治,才能断障证真而达到自在解脱之境。但尤当知道不离本,故又须持大经以应万变,万变而不失其所宗;才能摄末归本,守约施博,而入于至道不二之门。总之,于道能通权达变,无执无著,善应善守,则自会于行住坐卧,语默动止,以及自学利他诸事务中无往而非道。今且不揣浅陋,试从道之权实两方面论述之。

—、行正即是道

慧能六祖在《坛经·般若品》里说:“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这话的意思是说身口意三业清净,一切行动正直无邪,就是切实的道行,所以六祖又说:“行直何用修禅。”六祖讲顿悟,注重定慧等学。但是他仍强调戒行是定慧之本,修道的基本功在于净心持戒,所以他说“心地无非自性戒”。人的行为之所以不正,主要是由于有贪瞋痴等烦恼作祟,而烦恼的产生,就是由于有“非心”之故。什么是“非心”?就是意识中一切妄念倒想和种种谬执邪见,若除掉这些“非心”,则烦恼自去,而身心诸行自然如法如律而正直无邪,伺时也得入于自在超脱之境。所以六祖又说:“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就是六祖所说“行正是道”的意义。

行正二字的具体内容,可以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来理解。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法。其中正业、正命是身业方面的正行;正语属语业方面的正行;正见、正思维、正念、正定属意业方面的正行;正精进则分属于身口意三业的正行。八正道又名八圣道,意谓见道以后的圣者,以无漏慧所起的正见为主体,在此正见引导下所起的正思维乃至正定等道品,都是以无漏为性,是彻底的正行。初学道者,不必要求过高,只要以圣者无漏慧所起的八正道为准则,而努力为善去恶,舍邪从正,使身心诸行契理如法。如是而体现的正见等八法,虽非无漏圣道,但亦是如理正行。

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古谓诸恶莫作是戒学,众善奉行是慧学,自净其意是定学。此三虽通戒定慧三学,但初学者为求行正,对此应以戒学为主进行受持。本来诸恶莫作属“律仪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中“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自净其意,从定学来说,它可以包括“世间离欲道”、“出世离欲道”以及菩萨道中的种种三昧。但它也是戒学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最根本的部分。因为三业以意为本,意识与其相应的遍行中的思是造业的主体。故《成唯识论》云:“能动身思,说为身业;能发语思,说为语业;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为意业。”因之,持戒首先要自净其意。意业净则三业皆净,意正则诸行皆正。从持戒来说,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两者不但并行不悖,而且是相辅相成。故学人在身业方面既要不伤生害命,又须常常救死放生;既要不妄取财物,又须廉洁好施;既要戒除邪淫,又须作绝欲的表率。在语业方面,必须以诚实语代替妄语,以和合语代替两舌,以柔顺语代替恶口,以庄重语代替绮语。在意业方面,必须远离负欲,增强舍心;远离瞋恚,常起慈心;远离愚痴,常升慧日。于诸恶行欲行,还要防微杜疑,防嫌杜疑。纵是一点小善小恶,或隐微的一念一想,都要纳入应修应遣的日常事务之中,这样受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佛教,就是对行正是道的切实用功。学人必须如此修持,以正身心而严净戒行。

《瑜伽师地论》戒学部分,提出“根律仪”一法,依止修学,既能持好净戒,同时也能得定发慧,可称是戒定慧三学的总持要法。若欲认真受持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佛教,以净化身口意三业者,从此处着手进修更妙。

根律仪主要是依于正念,防心护根,使诸根之用常合律仪。其具体修法是:行者常于一切善法随其所应,明记不忘,从而引生正念。且使正念绵绵不断,隐而不显,细而不粗,若有若无地安住于心。常常如是正念住心,心便有所系束而专注一趣,由是心不散乱而平等安静,有一定的定力。心有定力,不向外驰,诸根对境,心不取相,即无烦恼恶行的产生。若忘失正念,根门不得防护,漏泄其心,引生贪瞋等恶不善法,随即觉察,摄敛其根,复住正念。常常如是安住正念,觉察反省,由静而明,自有觉照现起,能伏断烦恼。所以《瑜伽师地论》云:“由闻思力所摄根律仪,能伏烦恼现行;由修习力所摄根律仪,能断烦恼随眠。”此中觉察功夫与禅宗修无念行,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的功夫相同,也是六祖“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的行正是道的具体实践。

前面所说以分别慧于善恶邪正等法,善取善舍,有为有作,使身心诸行正直无邪,身口意三业如法如律,为进一步修学佛道打好基础,是初学道人必由之路。

二、平常心是道

《五灯会元》卷四载:赵州从谂问南泉普愿:“什么是道!”南泉说:“平常心是道。”其实平常心之说,蕴含于《六祖坛经》而公开倡导于马祖道一。禅录载,马祖一日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何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平凡无圣。”此中所说的平常心,究竟是什么心?据马祖所说,它是不染污的,与有造作趋向的生死心相反。从正面讲,它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直了真圣义谛的无分别智。但它不名智而以心为名,因它是恢复了心的本来面目,而直接就是本心了。但它又不名本心,因为本心是术语,为破文字障,避免名相化,故不名本心,而从通常惯语的平常心命名,以便与实际生活水乳无间。其实它就是“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所以说平常心是道。

这里所说的平常心怎样学得?既然平常心是道,什么方法可以入道,就用什么方法去学。初祖达磨向二祖慧可传法时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就是学得平常心的唯一妙法。此中外息诸缘,就是要在根境相接时,心不著境。眼见色时,无心于色,是离色缘;耳闻声时,无心于声,是离声缘;乃至意了法时,无心于法,是离法缘。在一切见闻觉知中,皆不取相,即息诸缘。内心无喘,是说心不起念。若有念起,心即喘动不安,若心住心位,如如不动,当下便得轻安自在,即为无喘。心如墙壁,意谓墙壁当前,挡住去路,寸步难进,诸法离言,毕竟空寂,无少法可取,无少法可分别,如墙壁无路,念从何处起,心向何处行?这是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的意思。人若能外不缘境,内不起念,则心自清净,而豁然还得本心,是为入道。这种心传,即是见性大法,以下诸祖无不严格遵循,特别是六祖慧能在解、行两方面,对此都有彻底而全面的发挥。他根据外息诸缘,而常说:“外离相为禅”;根据内心无喘,而常说:“内不乱为定”。无论自修或教人常都是坚持此法而不少易的。他自行用功上的“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就是内心无喘的功夫;“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就是外息诸缘的功夫。六祖对慧明说:“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向薛简传心要时说:“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这些都是本着初祖所传心法而施教的。至于六祖在《坛经·定慧品》里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也主要是指初祖所说的入道要法而言的。既然祖祖相传,灯灯相续,都是以此法为心髓,当然促使生死心转变为无分别的平常心,在修法上是不能舍此而它求的了。

人是须要生活、须要工作的,而且还要尽一定义务的,如何在这些行动中使身心安定,道业日增呢?当知道由心悟,还须由行而入,初祖达磨对此曾提出报怨、随缘、无所求和称法四行。如师其意而行,首应笃信业报,忍苦耐劳,淡泊自甘。次应通达诸法无我,得失随缘,而不以物累心。再次常宜精神内安,不希名利,不贪享乐,亦不向外求玄。更重要的是,一切行动都要随顺正理,契合中道,即所谓“称法行”。此行极为重要,它是契道与不契道、有道或无道的主要标志。一切诸法皆从因缘生,其实体了不可得,故非是有;但其酬前引后的似因果相,分明显现,故又非无。因之,对于一切法,都应看做非有非无,而在处理上,都应不取不舍。总的要求是要达到于法不增不减,还其本来面目。《说无垢称经》有云:“诸法不有亦不无,一切皆待因缘力,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若能如是观,如是行,即为随顺真实,如理称法。

息缘无喘,是从静处用功,勤修四行,是从动处用功。动静结合,禅功严谨,久之,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的平常心,即会脱颖而出。

平常心的形象怎样呢?平常心的形象可用六祖常说的“平直”二字来说明。平谓心平,直谓行直。公平行宜是禅功的成熟,也就是道,也可说就是佛心。故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又说:“平直即弥陀。”六祖只从平常心的行相来说平直一词,认为那就是道,而未直言平常心是道。后来禅宗大德于此处有悟,觉察到六祖所说的心平行直,可说就是平常心,因而有平常心是道之说。平常心有体有用,就其体相说,就是心平;就其用相说,就是行直。心平的具体情景,六祖在《坛经·付嘱品》里用“一相三昧”来说明,他说“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心平则自有般若现起,通达任何一法,都无大无小,无高无低,无优无劣,无善无恶,无净无不净,无有少法可起分别。所分别既无,则分别心与无分别智亦无所得,而一切无分别,平等共—如,心不住一切相,惟有一清净相,相续而转,故名一相三昧。至于行直,其具体表现,应知即六祖所说的“一行三昧”相。六祖说:“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由于心平,不住诸相,如如不动,与境相接,自不起思虑分别,而随感随应,直往直来,其心仍然是清净无相,如如不动,故名一行三昧。此中一相三昧,体现心平,是从平常心的体相上建立;一行三昧,体现行直,是从平常心的用相上建立。有以平常心体相为实质的一相三昧,自会有以平常心用相为内容的一行三昧,因而反过来有一行三昧,也就必须有一相三昧。这就是说:心平行自直,行直心必平。如果用“寂照”义去理解平直义,则一相三昧是寂而常照,慧在定中;一行三昧是照而常寂,定在慧中。把这两种三昧结合起来,就是平常心的全貌。

学人如已戒行纯熟,三业无邪,即应以平常心为道,随顺圣义谛,无为无作,不修而修,修无所修;不证而证,证无所证,如是而行,自会见性,突破凡圣关。

三、真俗圆融悲智等运是道

学大乘法,在因位为菩萨,在果位为佛。佛是修菩萨道而成,故欲成佛,必须修菩萨行。而菩萨行的主要标志,又在于发大愿、起大行、作大士以广度一切众生。因而真俗圆融、悲智等运就成了行持上的最高准则,特别是功行较深的人,更应如是修学。

为什么要广度众生呢?因为众生是福田,有众生才会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成就无边功德。众生是慧海,为度众生才会广学五明,广修种种法门,而成就“道种智”和“—切智智”。众生是诸佛母,所以《净名经》说:“诸佛解脱,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众生是圣道根,所以《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为度众生,必须有悲智等运之心行,有此心行才会有真俗圆融之妙用,而达广济之目的。所以佛说“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菩萨道行,皆依悲智等运、真俗圆融的原则建立。六度中“布施度”所摄“财施”、“法施”“无畏施”,皆是悲的表现。“智慧度”所摄“加行、根本、后得无分别智”,全是智的表现。“两度”结合,恰是悲智等运。其余四度,各各皆以悲智相兼为内容。且如“忍辱度”,其中“耐他怨害忍”,是悲的表现,“法思胜解忍”,是智的表现,“安受众苦忍”,则分属悲智。“持戒度”其中“饶益有情戒”主要属悲,“摄善法戒”主要属智,“摄律仪戒”则分属悲智。其余两度,仿此可知。至于“四摄”,布施属悲,爱语多属智,利行、同事则皆是悲智交融。再若“四无量心”,其中悲属悲,舍属智,慈、喜则皆通悲智。菩萨所修无边法门,无一不是悲智等运,也无一不是真俗图融。因为要有大悲心,才肯把自己所证的微妙离言的真实义向众生宣说;同时也要有大智慧,才能方便善巧,以世俗法导引众生悟入真谛。《净名经·菩萨行品》所说“有尽无尽解脱法门”,其中“菩萨不尽有为”,即是寓真于俗,融智于悲,以不舍世间,化度群蒙;“不住无为”,即是融俗于真,纳悲于智,以深契实相。《金刚经》说:“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河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是大悲心,随顺俗谛;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大智慧,随顺真谛。大乘教中类此所说多不胜举,总的是教人修菩萨行,一定要在真俗圆融、悲智等运的前提下进行种种活动。

禅宗祖师直了真源,但还是重视真俗圆融、悲智等运。且如六祖说:“欲拟化他人,须自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此拟化他人是悲,有方便是智,结合起来是悲智等运。同时有方便是顺俗谛,自性现是顺真谛,合而观之,就是悲智等运,真俗圆融。《坛经·决疑品》颂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这是顺真谛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等句,就是随顺俗谛,教人在日常把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人伦事务做好,把群众关系处好。合起来讲,就是真俗圆融。

真俗圆融,是空有双彰的中道,也是无上菩提的根本;悲智等运,是自他两利的胜行,也是无住涅盘的精髓。若能以此中道为道,依此胜行而行,则定成佛道作“无上土”。

四、说虽有万般 合理还归一

《坛经·般若品》说:“说虽有万般,合理还归一”,意谓道虽对机随缘立种种名,而其实体惟一无二,所以《华严经》也说:“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离”。道既是一,则本文前面所分述的行正等三项是道,主要是根据适应某些特定情况,而从权方便说的。克实而言,此三道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融贯为一的。学人于此既要掌握其各个的特殊适应性,又须通达其相互间的共通性,才能于道权实兼司,操纵自如。

《坛经》所说的归一,究竟指的什么?直言之,就是指的一实相真如理。此理是道之体,它遍于一切法、一切处,至大无外,所以它是“大道”。此理真实,常如不变,所以它是“真道”。同时它又是远离二边,不偏不倚的正中道理,所以它又是“正道”或“中道”。人若依此理而寻思参悟,便是“悟道”。悟此理而达到亲证现观,便是“见道”。依所亲证的真如理为准则,而修理心身,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此理全相契合,便是“修道”。修道纯熟,尽去客尘,使此真如理圆满彰显,便是“成道”。所以说,“说虽有万殷,合理还归一。”同时道有体也有用,用即般若之妙用,谙佛因人施教,对机说法,建立人天乘、声闻乘、独觉乘以及菩萨乘的种种教法,法门无量,胜行无边,而皆统摄于一佛乘,简称为“一乘法”。若摄用归体,则此摄万法之一乘法,亦不外一真如理。然复当知道不离心,道之全体大用,就是一心的全体大用的体现。因为所谓道体的真如理,就是一心本净之真性,一乘法所摄之种种法门不外一心本有般若妙用之施设。若以自心本具之般若,现见自心本净之真性,即证菩提。人常“观心”便能“明心”,明心自能“见性”,见性便得“成佛”。“自性自悟,自悟自修,自成佛道。”并以此法化度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悉皆如是。这就是无上无容、惟一无二的佛道。经云:“解一则千从,迷一则万惑。”古德亦云:“守一而万事毕。”同道们,通达真如理,悟此一心吧!

理解分三种:

(1)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但并非是不变的;真正的名声是可以去求得的,但并非一般人一直追求的名声。

(2)道是可以被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却不是永恒的道,万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却不是万物永恒的名。

(3)道本身也是遵循着一定的“道”,但这个“道”并不是平时可以观测到的最基本的道,虽然对这个“道”也确实存在着,但不是以现有的道的维度所能解释的。

两种解释差距甚大,只希望大家能求同存异,开诚布公求同存异一起探讨最实用最合乎情理的道。《道德经》和《易经》是人类智慧的顶峰,希望大家都能纳百家之言,不要盖棺定论。

其他见解

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道是规则,是科学规律,无处不在,永远存在,有的在改变,有的不变,就像佛法,世间是平衡的,这是道,知人者智,自知者名,也是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是道,悟道,正道,守道,观察发现探索事情,探索出规律,去证明发现的是否正确,如果正确的,去运用和坚守。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也是很厉害的。

  • 什么是道,什么是大道?
    答:2. 大道是指探寻并理解宇宙间最根本的运行规律。它是超越具体事物和表象的,追求的是本质和实质。3. 道的概念在具体层面上可能显得抽象和神秘。但规律本身就是道的一种体现,尽管这只是道的初级阶段或称之为“小道”。例如,精通武术的人能够以一敌十,这体现了他对武道皮毛的理解,但在道家看来,...
  • 道是什么?别说道可道非常道,我想知道你的理解
    答: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
  • 何谓道,道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答:2. 道还是永恒不变的能量,不断循环而永不衰竭。它孕育了万物,同时存在于万物之中,因此万物,无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质上都是道的体现。道存在两种形态:有和无。有,指的是可见的物质世界,包括天地万物和一切现象。无,则是不可见的能量,是道家的“性”和佛家的“法身”,虽然形态不同,但...
  • 道,什么是道!道是什么?
    答:没有人能回答你这个问题,因为自己的道和天道合一的道才是真正的道,既然这样,每个人得到都不可能是相同的,所以道就各有含义,当你悟道了什么就是道,当你到了某个地方想到了什么就是道
  • 跆拳道的道是什么意思啊?
    答:道义、品行、修养的意思。道拼音:dào 释义:1、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2、指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3、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学;传道;修道。4、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5、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 请问到道教的道是什么
    答:道本不可说,因为一切语言文字都是对道的解说和比喻是假拟的并非道之本身(道本无名,有名非道)当时为了传教说法的方便强名为道,那什么是道呢,我们拿道路的道来做个比喻吧,不要误解外面能走人的就是道,那是路不叫道,宽敞平坦的马路都叫路,那什么是道呢,道本没有具体的物质现象,它以路的整体(轮廓)为本身...
  • 什么是道?道在哪里?
    答:我说说我的理解,道呢就是道理,不管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化万物;还是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化四象,都是在讲的古人最初的对于世界演化自认为的的道理,也就是宇宙形成,星球的演化,天地(大气和星球间的行程)的演化,地风水火(四要素)的演化,只不过呢后人对古人的...
  • 老子口中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答:(一)道乃宇宙衍生之根源及环境。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只是人为地这样表达,万物衍生之始可谓道,万物还没出现,没有人给它命名,故为非常道,以非常名所表达之。通俗点说,万物出现之前,宇宙自然的形成,就是道。语言...
  • 什么才是真正的道,《道德经》里的道究竟是什么?
    答:老子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道是宇宙中不变的规律,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要按照自然的规律去生活。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道,属于自己的领域,做自己该做的事,身为人子尽孝就是道,身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这就是我们的道。小伙伴们,你们都找到自己的道...
  • 道是什么意思深度解析
    答: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万物之道是《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1] 》的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道德经》相关内容:“道可道,非常道”整句话的意思是:万事万物其真理是可以探索并道说得出来的,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