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观身不净,观受为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请大师赐教全文,小弟看过这几句心有些平静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1
南无阿弥陀佛,观身不净,观受为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请师傅赐全经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经便是无经,无经便是有经。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师兄,这四观,即是佛陀所教导的四念处!

观身不净,是对治我们对色身贪恋的上好妙法!多观不净,能令贪恋色身之习染,慢慢消减,乃至断绝;

观受是苦,就是观一切感受皆是苦。包括五欲的享受。对于我们凡夫来讲,不明一切无常的道理,盲目追求贪恋各种感受,若是追求不遂,则生嗔恨。若是追求果遂则生贪心,希求更多。因为不明白无常的道所,果遂之后,因缘消失,还会再失去,因拥有与失去的落差,痛苦为更甚。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破产的人,尽管衣服无忧却轻生而死。失恋也是这样的道理。佛陀正遍知,能于众生顺缘享受五欲之时,即令晓了无常之理,令舍贪着,远离受之苦。

观心无常,我们的这个妄心,乃是受、想、行、识等相妄执而来。我们的念头念念生灭,迁流不息,其中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我可以执着。我们正是因为不识得此无常变异之妄心并非真我,故而徒增无量的痛苦烦恼!其实虚妄色身,亦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无有一缘可执为我!众生无量劫轮转生死,妄心坚固,若能破得我执,即得解脱六道轮转之苦。

观法无我。这个法是指的一切有为法,甚至也包括无为法。世间一切规矩、看法、知见、观念等等都是随缘而生起的,也将随缘变化,乃至消灭,其中没有一个规矩可以恒久永在!一切都在随缘变化之中。若能明了此理,一切万法无可执着,缘来而用,缘去放下,一切当下不执不住,任运无碍,则归大解脱,大自在!

朋友 您好

这四种观法称为四念处 在下推荐《中阿含经》中的因品念处经 经文如下:

中阿含因品念处经第二: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如是观觉、心、法如法念处。云何观身如身念处?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昂,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在观身不净之前 要先从平常行住坐卧四威仪中 遍观自己的身口意行 也是观行的入手处)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拼於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齿齿相著,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旋捉,自在打锻。如是比丘齿齿相著,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行住坐卧比较粗的身行观察完毕後 接著才是比较粗的善恶念头)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能观照到自己的善恶念起伏 心才会稍稍转细 此时才有办法静下来 於动中或静态中 观自己的呼吸出入)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於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於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离生喜乐是初禅的发起 其实从 佛陀的这样教导来看 不难理解 是要我们身心清净了 能安住於定 发起初禅乃至四禅後 才接著实行後面的四念处)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於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如山泉,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流溢於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於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定生喜乐是二禅 但是 讲老实话 末法时期的现代 能够详细解说初禅二禅境界 以及如何发起 如何转进之功夫者 只有台湾的平实居士了 其他大山头 西藏的喇嘛 别说初禅了 连初禅前未到地定都还说不出来)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於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於水底,彼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於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无喜生乐是三禅 这离我们目前境界太遥远 看看就好)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於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於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於其身体无处不覆。如是比丘於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这是第四禅 不多解释)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後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发起四禅後 这样的深定基本上是伏住我见我执了 所以 佛才说 心终不为闇之所覆 但不能把这个境界当成是解脱 或是开悟 这只是很深的禅定功夫 但是 对於实证佛法的解脱智慧来说 可以说是相当好的工具)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善受观相,善忆所念,犹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如是比丘善受观相,善忆所念。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接著再以四禅 重新观行行住坐卧)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麤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麤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这时候才开始切入到不净观 事实上 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初步的定力 要详细观察身体的不净 很容易不净取净 很难因此断除对身体的贪爱)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地於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这是从身体组成的成分来观行)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彼死屍,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鸱所啄,豺狼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烂腐食半,骨璅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膞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粖,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身如身者,是谓观身如身念处。
(以上 都是不净观)

 「云何观觉如觉念处?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觉如觉。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
(接下来才切入受念处, 又名觉念处 虽然这里把"受"总括为苦受 乐受 不苦不乐受 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定力 很难观察到感受的微细变化)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第三个是心念处 但是坦白说 这里的心念处说的蛮粗略的 有提到内心与外心 有解脱心和不解脱心 这如果没有善知识详细的说明 事实上是无法随文入观的 一定会把内心与外心当成是一个心 把解脱心和不解脱心当成是心的两种状态 光是这样观 是很难真的断除无明的)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眼缘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调悔。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法、精进、喜、息、定。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解脱道的法义中 其中的这个法念处 我觉得最容易让学人断除恶见 至少发起择法眼的 就是内六处的观行 但是 这经文中 其实也是说得很粗略 若要得到真正的现观 断除邪见我见 恐需真善知识指导)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馀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馀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馀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假如 朋友看完上述经文後 有意欲探讨经文的真实义 而能真的随文入观 在私信给在下吧!

  • 佛经"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 是什么意思
    答: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②。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
  • 各位师兄,师弟在这请教你们一个问题,我是最近学的佛,家里面也供了佛像...
    答:阿弥陀佛!师兄,随喜赞叹师兄能进入佛门,并发心学习佛法。师兄,不论修行何等法门与宗派,佛的基本教导要明了于心。比如佛所教导的,安住四念处,奉行八正道,牢记三法印,依止四依止。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 ...渊博希望能受到您的指点。感激不尽。南无阿弥陀佛
    答:不论修行任何法门,这些都是基础!佛陀当年涅槃之前,叮嘱我们一切佛弟子及末世众生,要:以戒为师,依法不依人。这里的依法,是指依佛陀教导之法,而不是依某人,甚至某法师。不论是大德还是法师,皆应佛陀的经法,而不他依止。佛陀所教导的这些基础和核心包括: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
  • 益西彭措堪布: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答:睡眠时更不能出声,因为在身体躺卧时出声念会伤气。【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
  •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陈宇廷 |读万卷
    答:汉传佛法四念处:观身不净:用几种方法观察自己的身体,逐渐体会到身体是不清净的,借以放下对身体的执念。观受是苦:观察心里的各种感受,逐渐体会到时间是没有真实的快乐。观心无常: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逐渐体会到心念是一直变化的,无常的。观法无我:法是指万事万物,不是佛法的法帮助修行人体会到一切事务中,并...
  • 举例说明什么叫“观想”?
    答:有五百色光来照身,乃至佛菩萨满虚空。(十三)杂想观,又作杂观、杂明佛菩萨观、杂观想。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即杂观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十四)上辈观,又作上品生观、上辈生想。往生净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辈,三辈复分上、中、下三品,总为九品。
  • 修四念处就是用观照的方法而不动感情吗?
    答: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
  • 什么是佛法的正见?
    答:龙树菩萨把正见对于学佛修行的作用比喻为我们走路的时候要“先以眼见道而后行”,如果不能先认清道路,就会步入歧途。唯有正见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圆满解脱,《正法念处经》说:“出世涅槃,正见为本”。只有正见才是我们超脱生死苦海,证得涅槃的保证。相反“一切世间愚痴凡夫根本系缚,所谓邪见。一切众生以...
  • 药师佛的两位协侍菩萨是日光、月光,还是药王、药上?药王菩萨药上菩萨与...
    答:【药王菩萨】(菩萨)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云:‘过去久远劫有佛,号琉璃光照如来,劫名正安稳,国名悬胜幡。彼佛涅盘后,于像法中有千比丘,发心修行。众中有一比丘,曰日藏。聪明多智,为诸众说大乘之平等大慧。众中有一长者,名星宿光。闻大乘,心生欢喜。持诃黎勒果及诸杂药,供养日藏比丘及...
  • 在佛教中,空与无我有什么区别?
    答:2、解释佛教中的“无我”:无我是佛发现五取蕴的共相之一,五蕴的共相是"无常、苦、无我"; 什么是"共相"呢?共相是指共同特征。佛陀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S.22.15)以不实之义为无我。当观受无常,如是观者则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忿怒) ;当观识无常,如是观则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