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历史题 急!!好心人帮忙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31
1、战国时期新的官僚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并完善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道历史题,急,好心人帮忙,谢谢

战国各国都吸收春秋时君权下替的历史教训,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纠过去宗法贵族把持国家大权之失。
战国时中央最高的官吏为相邦。相邦是百官之长,治理朝中百事,对大小官吏有赏罚之权。各国都置此官,但名称上略有歧异,有些国家借用太宰、冢宰、令尹之类的旧名。有的国家称为宰相,秦有时不置相邦,而设左、右丞相。
较相邦为低并分掌各种具体职务的官吏,有主管民政、军事和工程事务的司徒、司马和司空(见三有事),有管理刑罚和辞讼的司寇或司理。还有专管农业、手工业、山林资源的司田、工师、虞师等官。
地方机构
地方上一般都分成若干县,以替代过去贵族的封邑,秦商鞅变法后,全国共设四十一县,《战国策》说魏有百县。县也称都,古书中常将县都连称。在县以下有乡、里。有的国家在乡、里之间还有州。里之下又分成若干个什、伍,伍是五家,什是十家。县的主管官吏为令,秦或三晋,也称县令为大啬夫。在令之下有丞、尉、御史以及县司空、县司马等官。乡、里设三老、里典、伍长等。县置于君主统治之下,君主的政令可通过地方小吏一直贯彻到乡、里,中央集权制比过去大为加强。
各国在边境地区或新占领的地方,往往设郡以统县。如魏在河西设上郡,秦灭蜀后设蜀郡,赵打败林胡、楼烦后建立云中、雁门等郡。战国时的郡都比较大,韩的上党郡有十七县,赵、燕的代、上谷郡都各有三十六县。郡的主管官吏为守,也有称太守者。设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地方的军事防御能力,故郡守除治民外,还掌握兵权,可以率兵自卫或出击敌人。
从相邦到地方的守、令,都由国君来任免。在任命官吏时要授予官玺。官吏有了官玺才能行使其权力。在免官时君主又要将官玺收回,当时称为“收玺”或“夺玺”。君主通过所谓的“上计”,考核官吏治绩。官吏不称职或有过失者,君主可收其玺而免其官。《荀子》说:“相邦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相邦为百官之长,如君主对其不满,随时可被免职。可见当时对官吏的考核是比较严格的。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大都能保持较高的行政效率。
任人唯亲
春秋时实行任人唯亲,官吏主要由公子、公孙担任。战国时任人唯贤比较流行。虽然像齐、楚等国任用宗族的现象仍未断绝,但多数国家都主要从平民中擢用有用人才,甚至像申不害、范雎等出身于贫贱者也能被破格任用。秦多用外来的客卿,广揽天下的英才。秦能最强于天下,与此不无关系。官吏人才多通过大臣或名流之推荐和保举。如果推举者徇私,则将受到一定的惩罚。如秦国对于“凡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
官吏一般都是领取实物为俸禄。高官可以食禄千钟,甚至到三千钟、万钟。稍低的俸禄为一千石,依次而下为八百石、七百石、六百石、五百石、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一百石、五十石。更低者为斗食。按照秦制,六百石以上者皆属高官级别。官吏有特殊功勋者,国家往往赏赐田地。如《商君书》曾说:“得甲首一,赏爵一级,益田一顷。”
封爵仍有,但和春秋之制有较大区别。如属宗室或有功之大臣,可获得君或侯之称号,有封邑或封地,主要食租税,仅有一定的治民权。这些封君多终身或传数世,很难长期世袭。稍低者为卿或大夫,一般是奖励给功臣或名贤。秦的爵制,级别较多,从侯到大夫、士。其中的低爵,获得者为平民或士兵。
法律
战国初,各国变法进一步使法律系统化。魏国李悝所编《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盗法治偷窃,贼法治杀人。囚法和捕法是对盗贼侦查和逮捕的处理程序。杂法是对盗、贼以外犯罪的惩罚规定。具法是根据情况对犯罪予以减轻或加重处罚的规定。秦国本来就有族诛之刑。商鞅变法,设连坐之法,更制定了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其它各国也竞相制定严刑酷法。如齐有烹、杀、酝、金刀等刑,楚国有戮、肢解、烹、贯耳、鞭,笞、刖、宫、梏、砾、灭家、夷宗、三族等刑,燕有截、刳腹、系狱、劓等刑。
战国时各国都用严刑峻法以治国。为此而制订出一批新的成文法典。魏有李悝的《法经》,最为有名。赵有《国律》,燕有《奉法》。但这些法典都早已亡佚。秦律是在《法经》的基础上编订而成,也已不复存在。但1972年出土的云梦秦律和其他有关材料,其中大部分都应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法律条文,是了解秦或其他国家法制状况的宝贵资料。
秦律将保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放在首要的地位,如对犯盗窃罪者处罚极为严酷。凡参与分赃或窝赃者,则将和盗窃者受到同样的惩罚。窃贼盗窃所得,其价值超过六百六十钱,就要被处以次于死刑的重刑。如盗窃别人的桑叶,其价值不到一钱,也要服苦役三十天。
其次,法律对官吏的违法行为颇为重视。秦律中有多种的官府法规性质的内容,如有《置吏律》、《效律》、《军爵律》等,还有和生产有关的《田律》、《工律》和《金布律》。官吏在执法时忽于职守者为“不胜任”,对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为“不直”,“不胜任”和“不直”都构成犯罪。“不廉洁”的官吏为“恶吏”,也为法律所不容。
战国时刑罚残酷。刑罚有死刑、肉刑、徒刑等类。肉刑分髡、黥、刖、劓等。徒刑是使罪人长期服苦役,三晋称这类罪犯为胥靡,秦称刑徒城旦或鬼薪、隶臣。秦徒刑中以城旦为最重,犯人髡发穿赭衣,颈中戴铁钳,脚上戴铁釱。同时还要处以黥、劓等肉刑。城旦在严密的监督下服长期的苦役,实际上成为罪犯奴隶。肉刑在战国时已成为前一时代的残余,而徒刑则变为一种重要的惩罚手段。较轻的刑罚有迁刑、笞刑和罚金、罚徭。迁刑是把犯人迁徙到边地去服役或戍守。犯人的家属也要承担法律责任,《法经》中的三族刑,即犯人的父、母、妻的亲属也要受株连。秦律中所谓的“收”,也是指籍没罪人的妻孥。
诸侯
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宋、鲁、卫、中山、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国、蜀国、闽越。至秦统一,通过列国的兼并战争和自发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迁徙,这些少数民族多与中原民族融合,有些则保持了原有的民族风貌,部分如匈奴则与中原成对立姿态。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称“战国七雄”。
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
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
战国后期,秦昭襄王用范雎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削弱了各国的力量。

1 1899.9.6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成为列强掠夺的开放国际市场,同时又保持国家统一。

2 从此,美国作为一个大国,有了它独立的对华政策,而不再追随和附和其他国家,充当次要的角色,它在列强侵华活动中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从此,美国更积极、更活跃地参加帝国主义大国在中国的角逐。

3 使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暂时取得表面一致,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使美在华势力大增,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只能找到秦朝,想要可以去启蒙历史网,答疑区问别人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转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http://www.zxls.com

.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本课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

本课引言包含两部分内容,首先以对秦始皇的评说导入新课,并明确肯定了秦始皇的两大历史功绩:统一中国的第一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次,指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即“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

“至高无上的皇权”一目,核心问题是讲“君主专制”。其内容讲了三点:

① 概述秦的统一

秦统一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是秦得以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用了10年时间,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本目一开始先概述秦的统一,从另一角度看,也是为了展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② 皇帝称号的由来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于是,他下令群臣议名号。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请上尊号为“泰皇”。但是嬴政并不满意,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课本第9页【历史纵横】栏中提供的历史材料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③ 皇帝制度的创立

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为了显示皇帝独尊作出许多皇帝专享的规定,包括:秦始皇自称为“朕”。此字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用来表示“我”的意思,但是自秦以后成了皇帝独享的字。还有玺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以前一般人的印都可以称“玺”,但是现在只有皇帝的御印才可以称“玺”,而且只有皇帝才能用玉质的玺。另外,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制”为皇帝涉及制度的命令,“诏”为皇帝诏告臣民的一般命令。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特色。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虎符由皇帝掌握,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

总之,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一目,讲述秦朝中央政权机构的组成。这一目主要讲了两点:

① 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

“三公”之下为“九卿”。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详见课本“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部门及其职能”表。

②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一目,是本课教材的一个重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本目主要讲了三点:

① 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② 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郡下辖若干县。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详见课本【历史纵横】栏中的材料。

秦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县级机构是秦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级机构。秦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秦朝县制机构管理的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秦始皇所创建的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组织十分严密,其特点是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这套官僚体制的建立,在全国确立起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一目,讲了四个方面:

① 秦朝疆域的形成

统一后的秦朝疆域非常辽阔,不仅占有原六国的土地,而且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使疆域不断扩大。《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朝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②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主要有:颁布秦律:秦统一后,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进行修订、补充,作为统一法律颁发全国。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战国时因诸侯割据,各国度量衡差异较大。秦统一后,以商鞅变法时的度量衡为标准,全国划一。颁布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作为全国标准使用器具。战国时的货币繁杂多样,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货币,以圆形方孔钱“秦半两”为统一货币。还规定“车同轨”,舆宽一律六尺。统一文字: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给统一后的政令推行及经济文化交流造成很大困难。完成统一的当年,秦始皇就下令“书同文字”,以整理后较规范的“小篆”为标准,并写成文字范本推行全国。后来又出现了简化字体“隶书”。隶书的出现,是我国文字由古体转化为今体的里程碑。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在南攻百越时,为转运粮饷,开凿了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北,长33千米),使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连接、增修秦、赵、燕三国旧长城,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公元前221年,秦将全国富豪之家12万户迁到咸阳,置于中央直接控制之下;南平百越后,在其定设南海等三郡,并迁50万内定居民到岭南定居;北击匈奴后在河套地区设九原郡,迁中原三万户屯垦实边。

以上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

③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深远影响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④ 秦的暴政与灭亡

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的缔造者,是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进步作用的杰出历史人物,但同时又是一个十足的暴君。秦的暴政,激起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秦始皇亲手缔造的秦帝国便在他死后仅仅两年多就灭亡了,其中的历史教训是发人深省的。

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① 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选择重点要围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题(也是本课内容的中心),由此可确定“至高无上的皇权”和“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两目作为重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在讲以上两目,理解这一政治制度时务须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这两个概念搞清楚。

② 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参与,备课时要设计学生活动,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中,尽量使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探究由疑问始,故教学中要善于设问置疑,此其一。其二,要选择适当的学生活动方式,如投影(或制作软件)典型、简明史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又如在讲“郡县制”时可运用教材中“学思之窗”组织议论或讨论。其三,要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

③ 教具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从本校实际出发,有条件的地方又要力求用好电化教学手段,使其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使用教学挂图,制作投影片;条件较好的学校可设计、制作教学课件。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关于本课导入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是在秦统一中国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实现的。本课导入可采取两种方法:制作“秦统一中国”的课件(地图),展现空间形象。该图应是彩色的,应该有动感,秦每灭一国,该国都应变成与秦同一颜色,最后由“七雄并立”的色彩缤纷归于“秦一统天下”的同一颜色。制作课件有困难的学校,也可制作“揭贴式”地图,效果也不错。或者采用本课导言的办法,由“秦始皇”导入新课。

案例二 讲述“至高无上的皇权”一目可用此课件(或投影)

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① 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② 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③ 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④ 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说明〕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课件中设计的几个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可采用谈话、问答、议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最后可归纳总结出答案。

答案提示:

(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3)皇位世袭。

(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案例三 在讲清郡县制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同学思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第一课)与本课有关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进行多角度的比较,例如: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等等。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

解题关键:此题首先讲述了一则有关秦始皇的小故事,然后据此提出两个问题。解题时首先要读懂这则小故事,其次要看准求答项并逐问作答。

思路引领:回答第一问要多角度思考,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回答第二问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答案提示:原因:丞相乃文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位高权重。秦始皇之所以注意丞相的活动,是为了防止相权威胁皇权。也可能秦始皇认为丞相车骑多,过于讲排场,易于形成奢华腐败之风。

在场者全部杀掉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残酷性,皇帝的话就是法令,事无小大,皇帝独裁;也反映秦政严苛、残暴。

2.请阅读分析这两场辩论,说明彼此各执己见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为什么会采纳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

解题关键:此题旨在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历史阅读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其特点就在于是否能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提问的要求从材料中找准有效信息并整理、加工为答案。

思路引领:两场辩论的焦点是“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先要回答第一问,答案要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归纳出来。再答第二问,要结合当时刚刚完成大统一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去分析原因。

答案提示:主张分封制的理由:①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不分封皇子镇守难以控制;②只有学习古代(西周)的经验,实行分封制,秦朝统治才能长久。主张郡县制的理由:①分封诸侯不利于天子控制,是造成诸侯混战、天下大乱的根源;②历史是发展的,时代不同了,制度也要改变,郡县制有利于秦王朝的统治。

秦始皇决定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谈谈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的?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解题关键:审明题意是回答问题的前提条件,此题审题时应注意三点:第一是时间,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这也是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背景;第二,主干语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第三,求答项有二,“怎样建立”和“本质”。

思路引领:回答第一问“怎样建立”应要点全面;回答第二问“本质”则应简明、准确。

答案提示:建立:①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③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2.秦始皇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及后世有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本题要求答项是“影响”,审题时要注意回答“影响”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对秦朝”,其次是“对后世”。

思路引领:回答“对秦朝的影响”要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既要考虑积极影响,也要考虑消极影响。回答“对后世的影响”要简明扼要。

答案提示: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解题关键:本题属于课外活动性质,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思路引领: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历史普及读物,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分组讨论。

答案提示:本题答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不要追求讨论结果的全面、正确,应允许讨论中不同意见的存在。

2.百家争鸣

解题关键:这是一道材料式问答题,解题时首先要找准争鸣双方的不同观点,然后再分析论证柳宗元的看法是否正确。

思路引领:解题时要分三步:第一,有人认为秦朝速亡是由郡县制造成的;第二,柳宗元认为秦朝速亡不是郡县制不好,而是由于秦的暴政引起“人怨”而被农民反抗所推翻。第三,谈谈你对柳宗元看法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答案提示:答案一:柳宗元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国家统一,郡县制的推行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沉重的徭役和赋税,残酷的刑罚将农民推上了绝境,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

答案二:柳宗元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理由,例如废分封使秦始皇孤立无援等。(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注意〕应鼓励发散思维,允许不同看法存在。

(北京东城教科研中心 王富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