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为什么又叫"陪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7
重庆是什么时候列为陪都的?陪都是什么意思?

1940年9月6日重庆列为陪都。陪都,是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也称为辅都。
1、1940年9月6日,国民党政府颁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这不仅明确了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告了重庆在南京之后的陪都地位。它不会改变,即“永久陪都”。
2、陪都划分十大类型为两京制、多京制、军阵型、留都型、圣都型、守望型、霸府型、市集型、未就型等。
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一个重大的开拓者,首都的建立,基于地缘政治,特别是军事防御的考虑,伴随着首都的缺乏协调,形成了相互强调的格局。陪都发挥着呼应、补充、配合等辅助性作用,处于副核心地位。


扩展资料:
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夏王朝继承,商王朝发展。西周初年建立的洛夷(今洛阳)趋于完善,后世也随之发展。它影响了中国和东亚几千年的都城制度,许多朝代不仅是两个城市,而且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和日本也有类似的制度。
在世界其他文化圈,按照功能划分也有设置多个首都的情况。西周都城在关中的镐京,周武王为了加强对东方诸地的控制和防止商朝残余的复辟,因而在洛阳首建陪都。此后,历代的大小王朝等,无不模仿周朝的两京制度,且许多王朝或政权不只两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陪都

“陪都”是我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又叫“两京制度”,它始于西周。

西周都城在关中的镐京,周武王为了加强对东方诸地的控制和防止商朝残余的复辟,因而在洛阳首建陪都。此后,历代的大小王朝等,无不模防周朝的两京制度,且许多王朝或政权不只两京。

综观历代陪都的设置,大体分为四种情况:
1,由于都城偏居边地,不利统治者管辖全境,有必要在位置适中的地方建置陪都,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如西周的洛阳。
2,由于该政权兴起于边疆地区,建都在边区,后来该政权强大,入主中原,为了便于控制全国而迁都内地,之后将原都改为陪都,如清之盛京,元之开平府。
3,都城别为全国政治军事的中心,但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在接近经济文化中心且交通便利的地方营建陪都,如隋唐时的东都洛阳。
4,皇帝或政府因巡幸或躲避战乱临时住过的地方,如唐朝的南京成都,清朝的承德和民国的重庆等。

重庆,在抗战期间和解放前,却具有“双都”的身份,即“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在国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解放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

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国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1940年9月6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既明确了重庆担负“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还都南京后,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即“永久陪都”。

“陪都”实为“战时首都”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著名历史专家张凤琦,日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强调,重庆在中国八年抗战时期的主体功能是“战时首都”,而不是“陪都”。

她解释说:“战时首都”的历史长达八年多;国府“移驻”重庆,实质上就是把首都的功能由南京迁移到重庆 。因此,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国民党与中共)合作的所在地。

对于为何选择重庆作为陪都,她说:“这与重庆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重庆四周环山,长江和嘉陵江环绕,易守难攻。尤其是长江三峡,是一个天然屏障,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始终没有攻入重庆。只有靠空袭。后来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大轰炸,造成几十万平民死伤。”

今天,如果你来到重庆市中心解放碑附近的较场口,就能看到一幅巨型雕塑,它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日本大轰炸期间,躲避在防空洞的百姓挣扎求生的惨烈景象。至今,老一辈的重庆人一提到重庆大轰炸就义愤填膺。许多受害者还在向日本政府要求赔偿。

谈到重庆在抗战期间的地位,张凤琦表示,除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当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就在重庆,美军顾问团也常驻重庆。1942年,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任指挥中国、泰国、越南等地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由美国史迪威将军担任最高统帅参谋长。史迪威同时担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

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人,都对宋氏三姐妹携手慰劳军队伤员的一张历史照片留有深刻印象。当时,重庆经历日军大轰炸,每天都有军人和平民死于轰炸,当时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捐弃前嫌,携手抗日。这体现了中国人在面临国家民族危难时刻,共同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铁血西迁”

撑起工业“脊梁”

用张凤琦的话说,就是重庆作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中心,国共两党直接沟通,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致抗日。

重庆对抗日战争的另外一个贡献,是为前方战场提供了急需的枪支弹药。抗战开始后,上海、南京等沿海地区成百上千家工厂辗转迁移到重庆,实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铁血西迁”,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工业“脊梁”,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新工业区。

今天重庆许多大企业前身,都是当年南迁的企业。如当年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今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第25厂(今嘉陵厂)、第1厂(今建设厂)、第24厂(今特殊钢厂)、第21厂(今长安厂)、第20厂(今长江厂)等。

成为战时文教中心

张凤琦表示,伴随着重庆作为当时中国政治中心的形成,重庆的文化与教育发展迅猛,空前繁荣,重庆也因此成为战时中国的文教中心。

当时中国几乎所有顶尖的艺术家都荟萃重庆,创作出一大批艺术精品,如郭沫若的《屈原》、陈白尘的《大地回春》和阳翰笙的《天国春秋》等。

抗战前,重庆只有重庆大学,陪都期间,北京、上海和南京的著名学府迁移重庆,使当地高等教育出现空前的繁荣,光大学数量就达到31所。中国顶尖的教授、学者云集重庆。当时著名的中央大学、中央政法大学和复旦大学都迁移到重庆。

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将它的资料交给每个成员国保管备份。由于重庆是中国战时首都,1947年成立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前身)自然也就成了联合国指定的资料寄存馆,一直未间断过,使重庆图书馆为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当时称“北京图书馆”)外,迄今为止中国保藏联合国资料最早的另一图书馆。

重庆又被叫做陪都,这是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陷落之后,就将重庆作为新的政治中心,用于统领全国居民进行抗战。

陪都的意思是指在原有的首都之外增设的副都,用来补充首都的缺失。一般在和平时期,陪都都有明确的战略意义,本身会被功能化,与战争时期的陪都有较大不同。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组织军队抵抗日本的入侵,但是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就连首都南京也落入敌人之手。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就必须有一个新的战略根据地,这样才能对剩余的国土进行有效控制,于是选中成都作为国家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实际上当时的重庆与首都已经没有什么两样,国家所有的高级机构全都设立在这里,而南京城已经被日本人所毁灭,所以把重庆当作首都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但是按照当时的环境来看,重庆绝对不能够作为首都,现在这种战争环境下的首都变更,就相当于重新建立一个国家,等于承认了原本国家的失败,军民的斗志会遭到极大的打击。这就像汉王朝一样,东西两汉的区分是通过首都的位置来确定的。虽然是同一个朝代,但是却相当于是两个国家。

既然重庆不能作为首都,那就只能称呼为陪都。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重庆要行使首都的功能,继续带领全国人民抗战。另一个是要表明对于战争胜利的信心,表达重庆只是一个陪都,将来我们会光复国家,重新回到我们的首都的意愿。

选择重庆作为陪都的原因有很多,不过重庆的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首先,四川地区本就山势连绵,道路险峻,不利于敌方机械化部队的进攻,这对于守卫部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优势。

而且重庆周围有庞大复杂的水系,可以作为物资运输的通道。通过重庆调配全国资源,对于维持整体稳定局面有较大的帮助。

国民政府以重庆为陪都之后,确实没有遭受日本的大规模进攻,国家整体形势也由溃败转变为逐渐的战略相持,为后续中国人民夺取战争胜利制造了有利条件。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现在还有人把重庆叫做陪都,当时的四川人民被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不仅有300多万出川作战的将士,也有毁家纾难的父老乡亲。陪都这个名字,他们当之无愧。



“陪都”是我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又叫“两京制度”,它始于西周。

西周都城在关中的镐京,周武王为了加强对东方诸地的控制和防止商朝残余的复辟,因而在洛阳首建陪都。此后,历代的大小王朝等,无不模防周朝的两京制度,且许多王朝或政权不只两京。

综观历代陪都的设置,大体分为四种情况:
1,由于都城偏居边地,不利统治者管辖全境,有必要在位置适中的地方建置陪都,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如西周的洛阳。
2,由于该政权兴起于边疆地区,建都在边区,后来该政权强大,入主中原,为了便于控制全国而迁都内地,之后将原都改为陪都,如清之盛京,元之开平府。
3,都城别为全国政治军事的中心,但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在接近经济文化中心且交通便利的地方营建陪都,如隋唐时的东都洛阳。
4,皇帝或政府因巡幸或躲避战乱临时住过的地方,如唐朝的南京成都,清朝的承德和民国的重庆等。

重庆,在抗战期间和解放前,却具有“双都”的身份,即“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在国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解放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

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国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1940年9月6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既明确了重庆担负“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还都南京后,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即“永久陪都”。

“陪都”实为“战时首都”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著名历史专家张凤琦,日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强调,重庆在中国八年抗战时期的主体功能是“战时首都”,而不是“陪都”。

她解释说:“战时首都”的历史长达八年多;国府“移驻”重庆,实质上就是把首都的功能由南京迁移到重庆 。因此,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国民党与中共)合作的所在地。

对于为何选择重庆作为陪都,她说:“这与重庆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重庆四周环山,长江和嘉陵江环绕,易守难攻。尤其是长江三峡,是一个天然屏障,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始终没有攻入重庆。只有靠空袭。后来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大轰炸,造成几十万平民死伤。”

今天,如果你来到重庆市中心解放碑附近的较场口,就能看到一幅巨型雕塑,它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日本大轰炸期间,躲避在防空洞的百姓挣扎求生的惨烈景象。至今,老一辈的重庆人一提到重庆大轰炸就义愤填膺。许多受害者还在向日本政府要求赔偿。

谈到重庆在抗战期间的地位,张凤琦表示,除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当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就在重庆,美军顾问团也常驻重庆。1942年,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任指挥中国、泰国、越南等地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由美国史迪威将军担任最高统帅参谋长。史迪威同时担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

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人,都对宋氏三姐妹携手慰劳军队伤员的一张历史照片留有深刻印象。当时,重庆经历日军大轰炸,每天都有军人和平民死于轰炸,当时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捐弃前嫌,携手抗日。这体现了中国人在面临国家民族危难时刻,共同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铁血西迁”

撑起工业“脊梁”

用张凤琦的话说,就是重庆作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中心,国共两党直接沟通,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致抗日。

重庆对抗日战争的另外一个贡献,是为前方战场提供了急需的枪支弹药。抗战开始后,上海、南京等沿海地区成百上千家工厂辗转迁移到重庆,实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铁血西迁”,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工业“脊梁”,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新工业区。

今天重庆许多大企业前身,都是当年南迁的企业。如当年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今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第25厂(今嘉陵厂)、第1厂(今建设厂)、第24厂(今特殊钢厂)、第21厂(今长安厂)、第20厂(今长江厂)等。

成为战时文教中心

张凤琦表示,伴随着重庆作为当时中国政治中心的形成,重庆的文化与教育发展迅猛,空前繁荣,重庆也因此成为战时中国的文教中心。

当时中国几乎所有顶尖的艺术家都荟萃重庆,创作出一大批艺术精品,如郭沫若的《屈原》、陈白尘的《大地回春》和阳翰笙的《天国春秋》等。

抗战前,重庆只有重庆大学,陪都期间,北京、上海和南京的著名学府迁移重庆,使当地高等教育出现空前的繁荣,光大学数量就达到31所。中国顶尖的教授、学者云集重庆。当时著名的中央大学、中央政法大学和复旦大学都迁移到重庆。

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将它的资料交给每个成员国保管备份。由于重庆是中国战时首都,1947年成立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前身)自然也就成了联合国指定的资料寄存馆,一直未间断过,使重庆图书馆为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当时称“北京图书馆”)外,迄今为止中国保藏联合国资料最早的另一图书馆。

“陪都”是我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又叫“两京制度”,它始于西周。

西周都城在关中的镐京,周武王为了加强对东方诸地的控制和防止商朝残余的复辟,因而在洛阳首建陪都。此后,历代的大小王朝等,无不模防周朝的两京制度,且许多王朝或政权不只两京。

综观历代陪都的设置,大体分为四种情况:
1,由于都城偏居边地,不利统治者管辖全境,有必要在位置适中的地方建置陪都,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如西周的洛阳。
2,由于该政权兴起于边疆地区,建都在边区,后来该政权强大,入主中原,为了便于控制全国而迁都内地,之后将原都改为陪都,如清之盛京,元之开平府。
3,都城别为全国政治军事的中心,但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在接近经济文化中心且交通便利的地方营建陪都,如隋唐时的东都洛阳。
4,皇帝或政府因巡幸或躲避战乱临时住过的地方,如唐朝的南京成都,清朝的承德和民国的重庆等。

重庆,在抗战期间和解放前,却具有“双都”的身份,即“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在国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解放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

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国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1940年9月6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既明确了重庆担负“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还都南京后,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即“永久陪都”。

“陪都”实为“战时首都”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著名历史专家张凤琦,日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强调,重庆在中国八年抗战时期的主体功能是“战时首都”,而不是“陪都”。

她解释说:“战时首都”的历史长达八年多;国府“移驻”重庆,实质上就是把首都的功能由南京迁移到重庆 。因此,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国民党与中共)合作的所在地。

对于为何选择重庆作为陪都,她说:“这与重庆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重庆四周环山,长江和嘉陵江环绕,易守难攻。尤其是长江三峡,是一个天然屏障,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始终没有攻入重庆。只有靠空袭。后来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大轰炸,造成几十万平民死伤。”

今天,如果你来到重庆市中心解放碑附近的较场口,就能看到一幅巨型雕塑,它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日本大轰炸期间,躲避在防空洞的百姓挣扎求生的惨烈景象。至今,老一辈的重庆人一提到重庆大轰炸就义愤填膺。许多受害者还在向日本政府要求赔偿。

谈到重庆在抗战期间的地位,张凤琦表示,除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当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就在重庆,美军顾问团也常驻重庆。1942年,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任指挥中国、泰国、越南等地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由美国史迪威将军担任最高统帅参谋长。史迪威同时担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

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人,都对宋氏三姐妹携手慰劳军队伤员的一张历史照片留有深刻印象。当时,重庆经历日军大轰炸,每天都有军人和平民死于轰炸,当时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捐弃前嫌,携手抗日。这体现了中国人在面临国家民族危难时刻,共同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铁血西迁”

撑起工业“脊梁”

用张凤琦的话说,就是重庆作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中心,国共两党直接沟通,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致抗日。

重庆对抗日战争的另外一个贡献,是为前方战场提供了急需的枪支弹药。抗战开始后,上海、南京等沿海地区成百上千家工厂辗转迁移到重庆,实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铁血西迁”,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工业“脊梁”,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新工业区。

今天重庆许多大企业前身,都是当年南迁的企业。如当年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今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第25厂(今嘉陵厂)、第1厂(今建设厂)、第24厂(今特殊钢厂)、第21厂(今长安厂)、第20厂(今长江厂)等。

成为战时文教中心

张凤琦表示,伴随着重庆作为当时中国政治中心的形成,重庆的文化与教育发展迅猛,空前繁荣,重庆也因此成为战时中国的文教中心。

当时中国几乎所有顶尖的艺术家都荟萃重庆,创作出一大批艺术精品,如郭沫若的《屈原》、陈白尘的《大地回春》和阳翰笙的《天国春秋》等。

抗战前,重庆只有重庆大学,陪都期间,北京、上海和南京的著名学府迁移重庆,使当地高等教育出现空前的繁荣,光大学数量就达到31所。中国顶尖的教授、学者云集重庆。当时著名的中央大学、中央政法大学和复旦大学都迁移到重庆。

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将它的资料交给每个成员国保管备份。由于重庆是中国战时首都,1947年成立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前身)自然也就成了联合国指定的资料寄存馆,一直未间断过,使重庆图书馆为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当时称“北京图书馆”)外,迄今为止中国保藏联合国资料最早的另一图书馆。

  • 重庆为什么简称渝
    答:重庆市区位于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处,全城依山而建,临江而筑,山和城融为一体,故又名山城,而重庆简称“渝”,来源却很久远。发源于陕西省的嘉陵江在古代被称为渝水,隋文帝时期重庆地区便按照渝水改成了渝州,所以重庆就一直以“渝”作为简称。另一种说法却来源于一种叫做“浮渝族”的人,相传上...
  • 重庆为什么叫龙城
    答:1、龙城——重庆的别称 重庆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也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重庆市的别称——龙城。那么,为什么重庆叫龙城呢?2、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具有巨大的...
  • 重庆为什么叫重庆
    答:综上所述,重庆之所以叫重庆,源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这一名称体现了这座城市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独特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重庆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名称也越发为人们所熟知和尊重。
  • 为什么重庆又叫山城
    答: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重庆还有很多别称,比如因夏长酷热多伏旱而得名的“火炉”;因城市依山建筑而得名的“山城”;而冬春时节的重庆云轻雾重,又名“雾都”。重庆古称“巴”,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其历史至今已有3000年。在这座名城里,大足宝顶山石刻群是我国晚...
  • 重庆为什么叫山城雾都
    答:重庆别称山城、雾都,是因为和地理环境、气候有关,下面具体介绍。一、山城 山城,是指大面积依托山地修筑建设的城市,其城镇中的很多建筑设施是在崎岖地形上安置的。重庆市区在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嘉陵江和长江流经的河谷、台地、丘陵地带。城市依山而建,道路高低不平,建筑错落有致,因此别称山城。二...
  • 重庆又叫什么
    答:重庆因其地势起伏较大,城市大多建在山上,故得名“山城”。这一别称准确地描绘了重庆地理特征的典型性,使得重庆在全球都以其独特的城市风貌著称。重庆的许多地方都展现出自然的景观和城市建设的和谐统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历史文化背景 除了地形特点,重庆的历史文化也为其增添了许多别称的内涵。
  • 重庆的简称为什么是渝
    答:为什么重庆简称是渝因为重庆古称渝州在重庆有一条非常著名的江叫做嘉陵江,嘉陵江古时候叫做渝水,因为它的存在重庆在隋朝时期被更名为渝州,由此可见重庆与渝这个字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也是重庆简称为渝的原因。重庆介绍重庆是我国直辖市,它在古时候又被人们称作渝都、巴渝,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区,是...
  • 重庆的别称叫什么
    答: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二、重庆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宋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 重庆为什么叫渝
    答:重庆叫渝的原因:重庆被称为渝,源于其历史背景及地理特点。1. 历史上的巴渝地区 早在古代,重庆地区是巴国的领地,巴国的地域性称呼即为“巴”,也称巴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称呼逐渐固定并传承下来。每当历史变迁,地名也会随之改变,但“巴渝”这一称呼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被保留下来。2. 渝字...
  • 重庆又称什么???
    答:重庆已经在宋朝的时候已经建立,它的意思表示双重喜庆。我们重庆有很多名字:山城,是因为重庆处与四川盆地,所以高山地区很多。所以叫山城。雾都, 是重庆雾是在世界出名了的,所以叫雾都。火炉, 这是应为重庆夏天是很热的,就想火炉以一样,所以叫火炉。渝 这重庆在巴朝的时候, 叫巴渝。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