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是如何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景德镇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是在什么时期。

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景德镇的瓷业在元代时已空前兴盛,至明代,更因而吸引众多具有娴熟经验的工匠纷纷来驻,文献记载“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说明当时景德镇作为全国制瓷中心对各地的影响之巨。

  明太祖于洪武二年(1369年)在景德镇珠山麓建立御器厂,设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大小横窑六种共二十座,专为宫廷生产供奉瓷器,这便是“官窑”。另有民窑,为满足国内外需求而作商品生产,产量远大于官窑,然各方面稍逊,不能与官窑相媲美。造型和纹饰由于宫家限制不能尽情发挥,却也因此而活泼奔放,生机勃勃。官窑和民窑分工详细,各自谋求发展,争丽竞妍,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局面。

瓷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烧出所谓的“原始青瓷器”;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晋南北朝而到隋唐时代,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制瓷业进入了发展兴盛时期,创烧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繁华复杂;由名窑的此消彼长,最终使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下面结合考古出土资料,极其简略地介绍中国古代瓷器在历朝的主要发展。

在殷商时代出现的“早期青瓷器”,最早属于郑州二里岗时期,标志着中国瓷器的起源。在郑州商代中期居住遗址和墓葬中,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墓葬中也都出土一批“早期青瓷器”。商代晚期的早期青瓷在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河北藁成山东济南大辛庄,山东益都,江西清江吴城等地都有所发现。早期青瓷器选料尚不够精,工艺较简陋,器型品类较少,釉层厚薄不匀,而且容易剥落,与成熟的瓷器尚有一定距离。

西周时期早期青瓷发现比较普遍;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西安,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溧水,江苏句容等地遗址与墓葬中均有发现;器类、胎釉等方面较之商代有了较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如江、浙、赣等省及东南闵、粤、桂、湘、台等省区,中原如预、晋等省都出土了大量早期青瓷器,胎质细腻、成型端好,釉质均匀、器类增加。在浙江,发现了发现了烧造早期青瓷的龙窑窑场(一说殷周时期湘、赣一带已有发现),也有用圆窑烧造早期青瓷,用陶瓷碎片及扁圆形垫珠,未见更先进的窑具。战国晚期,早期青瓷的烧造因为楚文化的东进而出现一次中断。秦、两汉又见一些同类的产品,东汉是“早期青瓷”终结期。

东汉时期是成熟的青釉瓷器出现期。古代工匠在浙江上虞一带烧成了成熟的青瓷器,胎土细致,瓷胎已烧结,胎釉结合紧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色纯正,透明而有光泽。此时还出现了黑釉瓷。此时龙窑有了很大改进与提高,出现了斜底直筒状垫座、束腰喇叭形垫座、三角支钉等专门的窑具。东汉时期是中国瓷器使上的重要阶段。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很大的进步,浙江越窑青化瓷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江苏宜兴、浙江温州、浙江金华以及川、鄂、湘、赣等地的青瓷烧造,也都各有特色。两晋时金华婺州窑在粗质瓷胎上首先应用了化妆土。东晋浙江德清窑的产品中出现光亮如漆的黑釉瓷。在南方青瓷器中出现了褐色点彩乃至釉下彩绘新工艺。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这一阶段除了龙窑的改进,北方出现许多馒头窑烧制瓷器,许多新型窑具出现了,例如高大粗壮的各式垫具、坯件叠烧时用的各种间隔具,还有精微的泥点托珠、盂形垫具、三角形分叉窑具,等等;南方瓷业中出现了最早的匣钵烧造。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并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中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窑具“匣钵”普及发展的时期,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长沙窑普遍使用了瓷器高温釉下彩、釉上彩新技术。中国瓷器的外销出现了较大的规模。

两宋、夏、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时期。瓷器的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了官窑之外,民营的次窑兴起。根据产品在工艺、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窑系。比较著名的有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南方地区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德化窑,等等。其中自然包括享誉已久的“官、哥、汝、定、钧”等名窑。此时除了龙窑烧制外,出现了由龙窑改进的阶级窑。在青花彩瓷出现之,两宋、辽、金瓷器达到了造型、施釉、纹样装饰等工艺的最高水平。

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源自宋代的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等名窑继续发展。景德镇窑开始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使得二氧化二铝的含量进一步提高,烧成温度由此也可以相应提高,烧出了颇具气势的大型器。元代还烧制成功卵白色的“枢府”釉。在景德镇等地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高温釉下彩品种——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

明清时代的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御窑厂(官窑)制品更是穷极精丽,可以说是千年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度总结与代表。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彩瓷发展到空前繁盛的时期,明代初年以铜红釉水平较高,明成化年间以斗彩著称,弘治年间出现低温黄釉,正德年间出现孔雀绿釉,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为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各种单色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釉上釉下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等新工艺。器物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的繁盛。

从以上大略的叙述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瓷器文化,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祖先,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制陶技术,到了商代已出现了瓷器的雏形。当时已有一种青釉器,烧制的温度可达1200℃左右,釉下刻有各种纹饰,如云雷纹、水波纹、叶 脉纹、圆点网纹等。器形则有尊、瓮、罐、钵等。这种原始青瓷在江南及北方多有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发明了胎置的轮制成型法,胎壁较薄,其器物的形体也更均匀、规整。秦汉时的瓷器,仍属原始青瓷,东汉以后,基本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青瓷。当时的青瓷窑主要在浙江上虞、余姚绍兴等古越国一带,因此青瓷也称为越窑器。三国、两晋时,这里成了全国烧瓷业的中心,大量烧制碗、碟、罐、壶、盆、盘、洗、杯、等,并少量的文房用品。瓷器在人们生活中逐渐取代了金属和漆器而成为日常器皿的主流。

到了隋唐时期,南、北方都有了青瓷的烧造,越窑瓷无论从胎釉、纹饰、种类和形制都远远超过了以往。其中湖南长沙窑烧成了釉下彩绘的瓷器,开了以后彩瓷的先河。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极盛时期,“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窖异彩纷呈,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河南临汝的青瓷久负盛名,特别是其胎釉达到了极高的水准。陕西铜川的耀州窑也以青瓷见长,装饰有刻花和印花两种手法,富有民间生活气息。在南方的浙江龙泉,相传有兄弟二人,都精于烧瓷,各主一窑,哥哥所主持的瓷窑人称“哥窑”,弟弟所主持的瓷窑以地名来命名,称“龙泉窑”。哥窑器胎质黑褐,釉多裂纹,其裂纹成了青瓷的自然装饰。龙泉窑胎质色白,尤以釉色见长,肥厚莹润、色泽有粉青和梅子青,前者光润柔和,淡雅如碧玉;后者苍翠欲滴,色如翡翠。河南禹县的窖工们创造了窑变技术,在青色釉中含有铜元素,经高温烧制,釉色就呈现出紫红和玫瑰红等色彩,这种釉色如落日晚霞,非常美丽。白瓷在宋代也有很大发展。河北曲阳的定窑白瓷胎质坚细密实,其釉莹润,白中泛黄,有如象牙。定窑制作精巧、纹饰美观。江西景德镇还烧有一种介于青白之间的“影青”瓷,青中显白,白中带青,也颇为典雅美观。

元代国瓷器发展的新阶段。江西景德镇的烧瓷业迅速掘起,窑工们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创出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瓷,结束了青白瓷一统天下的时代,瓷器在这个基础上迅速向多样化发展。景德镇的匠师们用铜红颜料在胎体上绘制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加施一层清釉,入窑烧成美丽的“釉里红”, “美人醉”。另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烧制成功了“青花”,这是在釉下用青花颜料绘图然后烧制而成。青花瓷的出现,开辟了中国瓷器工艺的一个新纪元,从此,青花成了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个瓷种,普遍为人们所喜爱,至今长盛不衰。

明清彩瓷可以看成是我国数千年陶瓷工艺的一个集大成的时期。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瓷器的制造中心。釉里红”在明清时多有发展,如明永乐年间出现了霁红,而宣德年间的“宣红”则是正色的鲜红了。而后,清康熙年间又出现了类似红宝石鲜红的“郎窑红”,同时烧出了一种犹如桃花色的“桃花片”。还有浓淡相间,在朦胧的粉红中透出点点深红,此外还有火焰红、豇豆红、祭红等等。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又发展了釉上彩绘,如斗彩、五彩等。而清代更创新出粉彩、珐琅彩等等瓷,它不仅运用了青瓷、白瓷胎釉烧制工艺的全部优秀成果,而多有创新,出现了在一件瓷器上运用不同釉彩的组合形式,使传统瓷器工艺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准。

大概是因为土质的原因吧。因为这一代出产的泥土很适合做瓷器,所以聚集了大量的工匠到此。也就逐渐发展成了中国的瓷器制造中心了。

要成为名震中外的瓷都,并不是简单的!
第一、烧瓷工艺天下一绝。
第二、产品声誉天下。
第三、世人的认可。
中国是一个闻名遐迩的烧瓷国家,几乎每个地方都会有私窑,在进行瓷器制作,其中佼佼者就数景德镇,而景德镇就代表着中国瓷器文化。

  • 景德镇为什么成为著名的瓷都?景德镇的陶瓷有何特点?
    答:此外,这条河是古代交通的主要通道,而中国的对外交通、原材料和客流几乎是不可分割的。同时,水还在清洗原料,去除杂质。这种瓷器的原材料被称为“瓷土”,在泥土中自然是水化的,因此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水对瓷器业十分重要,景德镇的雨量充沛,中国的长江及其支流为瓷业提供了充足的便利,景德镇被称为...
  • 景德镇是何时成为瓷都的?何时成为制瓷中心?
    答:如日本、高丽、南洋、印度、中西亚等地区。宋朝主要是经济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 德镇为什么号瓷都?
    答: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和其他品种,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同时还继续烧制青白瓷。产品有梅瓶、玉壶春瓶、罐、碗、盘、匜、炉和高足杯等。元代著名制品有釉里红、青花,所烧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内有“枢府”字号,人呼“枢府窑”。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
  • 我国制瓷业中心景德镇形成、发展、扩大的是哪三个朝代?急!!!
    答:景德镇的陶瓷形成:始于汉世{地方志},真正有实物的是在五代时期。发展:在宋朝时北方战争不断,制瓷艺人南下,景德镇陶瓷开始大力发展。扩大:清朝。康熙年间,是景德镇陶瓷发展的顶点。
  • 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原因
    答:景德镇在东晋叫新平镇,唐武德四年改镇为县,仍叫新平。因其雄居昌江南岸,又叫昌南镇。北宋真宗时(公元1004--1007年)改名为景德镇。当时,景德镇烧制的瓷器光致茂美,名扬海内,真宗皇帝赵恒派官员到镇督造瓷器,贡奉朝廷,并命陶工在瓷器底部写上“景德年制”四字。景德是真宗年号,从此以后,这个...
  • 景德镇陶瓷什么时候兴起
    答:宋代。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青白瓷)著称于世。这种影青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
  • 为什么景德镇被称为瓷都?
    答:当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瓷器出现在欧洲人面前时,引起了上流社会狂热的追捧。一时间,中国瓷器的价格甚至超过了黄金,被欧罗巴人称为白色的金子。英格兰人还用瓷器来称呼、表示生产它们的未知国度-China。景德镇的瓷业生产离不开水。流经镇上的昌江,带来了上游的制瓷原料,又带走烧好的瓷器。这些瓷器用木...
  • 天下瓷宗之尊的瓷都是哪里?
    答:宋、元两代,景德镇制瓷业发展迅速。北宋真宗在景德镇设立御土窑,专门为皇家烧制瓷器,明、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到1911年清朝覆灭,景德镇为皇室制作瓷器长达900多年。瓷器历史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
  • 景德镇的瓷器最早开始于什么朝代。
    答: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从民窑来说,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镇制瓷业烧、做两行便开始分立。“陶食工,不受艺佣,帚赁窑主,以相附合”。清代才出现兼营烧做两行的“烧囵窑户”。景德镇明清时期的制瓷工艺...
  • 中国古代瓷器是怎么发展的?
    答:由于此事是朝庭官府机构枢密院所管,许多瓷器上标有"枢府"两字,釉呈卵白色,所以被称为卵白釉枢府器。这种瓷器胎体厚重,色白微青,光泽度好,比以前的青白瓷质量又有很大提高。 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有更快的发展。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而且品种多,销路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