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老舍<茶馆>的创作背景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7
老舍茶馆的写作背景

3幕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至1957年间的作品。它是作家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全剧三幕戏,分别描写了三个时代。第一幕以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为背景;第二幕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第三幕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加紧黑暗统治为背景;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截取一系列生活横断面,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侧面反映了近50年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幅社会历史风俗画,深刻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从而达到了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艺术目的。 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这种具有相当时间跨度的“历史概括”,是当代作家普遍热衷的。对这一宏大题旨的表现,作者选择了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经验所能驾驭的轨道。“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和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注: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剧本》1958年第5期。)他选择了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入手的角度,并把对他们的表现范围,限制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没有运用中心情节和贯串全剧的冲突——当代话剧常见的结构方式,而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注:《座谈老舍的〈茶馆〉》中李健吾的发言。《文艺报》1958年第1期。)的创新形式。众多的人物被放置在显现不同时代风貌的场景中。这些人物,涉及市民社会的“三教九流”:茶馆的掌柜和伙计,受宠的太监,说媒拉纤的社会渣滓,走实业救国道路的资本家,老式新式的特务、打手,说书艺人,相面先生,逃兵,善良的劳动者……其中,常四爷、王利发和秦仲义贯串全剧。他们的性格、生活道路各不相同,“旗人”常四爷耿直,“一辈子不服软”;秦仲义办工厂,开银号,雄心勃勃;掌柜王利发则“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终都走投无路,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剧中的悲凉情绪,人物关于自身命运的困惑与绝望,透露了与现代历史有关的某种悖谬含意。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代卓越艺术家,如于是之、郑榕、黄宗洛、英若诚等的演出,对确立该剧在当代的“经典”地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创作背景。。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艺术特色、、,老舍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特别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他描绘了一个充满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五光十色的市民王国。老舍用“官样”一词来概括北京文化的特征。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了他的全部复杂的情感的。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对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二者交织在一起,就使老舍的小说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为复杂的审美特征。

  虽然老舍(1899-1966)在40年代,写有《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大地龙蛇》、《面子问题》、《归去来兮》等话剧,不过,他的主要成就是在《骆驼祥子》、《离婚》、《月牙儿》等小说上。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后留在美国继续文学写作。1949年底回到北京。五六十年代,他放弃小说,潜心戏剧创作的原因之一,是认为“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而“看戏就不那么麻烦”(注:《老舍剧作选?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从1950年的写鼓书艺人命运的《方珍珠》开始,到1965年,一共有剧作23部发表。如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拳》,以及曲剧、二人台、京剧、歌舞剧等样式的创作多种。60年代初期,开始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的写作。由于政治情势的骤变,只完成了11章。1966年“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8月投水身亡。
  老舍这个时期的剧作,水平高低互见的。大部分作品,证明了他的政治热忱,也显示了他的“冒险”:“冒险有时候是由热忱激发出来的行动”而“不顾成败”(注:老舍《〈龙须沟〉写作经过》,《人民日报》1951年2月4日。);因而,有一部分作品,正如他后来所说的,“我从题材本身考虑是否政治性强,而没想到自己对题材的适应程度,因此当自己的生活准备不够,而又想写这个题材的时候,就只好东拼西凑”(注:老舍《题材与生活》,《文艺报》1961年第7期。)。在他的大量剧作中,《龙须沟》,尤其是《茶馆》,普遍认为最有价值。《龙须沟》写北京天桥附近下层百姓聚居区,“旧社会”统治当局对危及民众生命安全的污水沟,不仅不加整治,反以修沟的名目,摊派捐税,敲诈勒索;“新中国”成立,政府便开始了整治工程,而表现了“新政府的真正人民的性质”的主题。这出三幕话剧,表现了作者一贯的对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关切。不过,它在当时的被推重,还有更重要的理由:“老舍先生所擅长的写实手法和独具的幽默才能,与他对新社会的高度政治热情结合起来”,这“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注: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人民日报》1953年3月4日。)。《龙须沟》为他赢得在“当代”的最初声誉(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但这种荣誉也可能使他未能及时对这一创作道路作出反省和调整。
  写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无疑是老舍在当代的杰作。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这种具有相当时间跨度的“历史概括”,是当代作家普遍热衷的。对这一宏大题旨的表现,作者选择了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经验所能驾驭的轨道。“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和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注: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剧本》1958年第5期。)他选择了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入手的角度,并把对他们的表现范围,限制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没有运用中心情节和贯串全剧的冲突——当代话剧常见的结构方式,而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注:《座谈老舍的〈茶馆〉》中李健吾的发言。《文艺报》1958年第1期。)的创新形式。众多的人物被放置在显现不同时代风貌的场景中。这些人物,涉及市民社会的“三教九流”:茶馆的掌柜和伙计,受宠的太监,说媒拉纤的社会渣滓,走实业救国道路的资本家,老式新式的特务、打手,说书艺人,相面先生,逃兵,善良的劳动者……其中,常四爷、王利发和秦仲义贯串全剧。他们的性格、生活道路各不相同,“旗人”常四爷耿直,“一辈子不服软”;秦仲义办工厂,开银号,雄心勃勃;掌柜王利发则“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终都走投无路,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剧中的悲凉情绪,人物关于自身命运的困惑与绝望,透露了与现代历史有关的某种悖谬含意。
  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代卓越艺术家,如于是之、郑榕、黄宗洛、英若诚等的演出,对确立该剧在当代的“经典”地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好象根据老舍自己真实经历改篇的

  • 茶馆是老舍什么时候写的
    答:1、3幕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至1957年间的作品它是作家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全剧三幕戏,分别描写了三个时代第一幕以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为背景第二幕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第三幕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2、作者老舍,茶馆,中国话剧名,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剧中故事全部发生在北京城一个...
  • 老舍作品老舍三部最具代表的作品简介
    答: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北平沦陷区。书中以祁家为主,辅以钱家、冠家等胡同居民,生动刻画了在战争背景下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抗争。这部作品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在国家与个人、顺从与反抗之间的艰难抉择。3、《茶馆》老舍的话剧《...
  • 关于《茶馆》第一幕评价
    答:剧作语言简洁明快,幽默含蓄,富有个性化,概括力强:三言两语即能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字里行间流溢着浓郁的北京地方文化色彩,充分显示了作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深厚的艺术功力。茶馆创作背景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文艺繁荣发展。同年8月,作者老舍完成了...
  • 老舍茶馆
    答:写作动机:其实呢,老舍写《茶馆》,本来也是想要配合时政宣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公布,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不少,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用来教育青少年。于是,1956年他动笔写了一个4幕6场的话剧,戏里人物众多,由光绪年间一直写到解放前夕北平学生“反饥饿、反迫害”...
  • 求老舍茶馆的内容简介
    答:茶馆的内容简介:《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
  • 老舍写的<茶馆>简介``<急用..>
    答: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剧作者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满族,北京人。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老舍的《茶馆》创作于...
  • 老舍的《茶馆》是中国戏剧繁荣期的代表作品
    答:三、翻译价值 在翻译方面,该剧的英译本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翻译家英若诚先生将老舍先生的原著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和翻译,保留了原著的韵味和语言风格。他的翻译让更多的英语读者能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也让《茶馆》成为了世界戏剧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一、创作背景 《茶馆》创作于...
  • 茶馆是老舍什么时候写的
    答:…《茶馆》跟这些配合时事政治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样,他重新写起了解放前写惯了的“陈年往事”。2、其实,老舍写《茶馆》,本来也是想要配合时政宣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公布,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不少,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用来教育青少年。...
  • 老舍的《茶馆》讲的什么内容?主人公是干什么的?反映了什么社会背景...
    答:讲的是从清朝末年到四几年打败日本人这段时间的事,茶馆里的客人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主人公就是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把祖传的茶馆经营好,为人内心正直,可为了生计必须逢迎市侩。很矛盾。
  • 老舍的代表作有哪些?
    答:《茶馆》《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6年所创作的话剧,结构上分为三幕,以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将近半个世纪社会的变化,剧中出场的人物有将近五十人,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形象特点。《茶馆》也被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经典的话剧作品。《我这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