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很多人一生都在努力,最后还是活在社会最底层?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古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活一世,莫不追名逐利,以求改天换命,富足圆满。

可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及至他们老去,会无奈地发现,自己什么都没能改变,指不定孩子们也要重走自己的路。

这种悲凉,在外人看来,也莫不哀婉叹息,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而是一次又一次错过了。



01

没有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没有把学习当成出路。

表弟阿伟与我同年,今年也迈过了四十岁的门槛,前天打电话给我,找我借钱,说新房建到二层了,没钱了。他知道我是个穷光蛋,但还是忍不住开口,肯定是借遍了其他人,犹豫再三,我还是答应借一万元给他。

阿伟连声说着感谢,我赶忙挂断了电话,心中五味杂陈。

小时候,我和阿伟一起上小学,在同一个班。不同的是,我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而阿伟总是倒数几名。

阿伟家那时有个大果园,姑姑和姑父忙于种果树,对于阿伟在学习上的心不在焉显得束手无策,加上一年四季都很忙,也就随他去了。

我家实在太穷,加上是个女孩,父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不会读书,就回家种田。”所以,每天我得紧赶慢赶,帮着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再利用空余的时间搞学习。

我至今都记得,每一篇语文课文,都能倒背如流,就连哪个字在哪个位置,哪句话后面用什么标点符号,都清清楚楚。

靠着学习好,我终于考入省城的师范大学,成为了一名老师。又凭借着不服输的劲,成为教学骨干,并考入了市区一所公立学校的教师编制,远离了家乡,圆了进城梦。但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除了教学,还要坚持学习。

阿伟初中毕业后,没能考上高中,也不愿去读职高,原本想去学一门手艺。当时家用汽车还不多,姑姑和姑父送他去学汽修,但学了一个星期,阿伟嫌累,就回来了。

后来,阿伟像很多年轻人一样,进厂打工,并在那里认识了比他小六岁的妻子。两人结婚后,生下大女儿才三个月,就把孩子托付给姑姑和姑父,到沿海城市打工去了。

前两年,他们又生了二孩,在外打工多年,并不足以让他们租个好点房子,索性就回来了。

可老家的房子已经太旧了,不拆掉重建,会有坍塌的危险。夫妻二人把所有积蓄拿出来,也只够建好一层。

原本,我们都劝阿伟,先搞好装修,住进去再说,等以后有钱了,再来加层。但阿伟媳妇却说太没面子,死活要把二层建好。

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去哪里打工,做什么工种,阿伟都得听他媳妇的。至于赚来的为数不多的钱怎么花,也都由她媳妇说了算。

看到阿伟的迷茫和无助,我也爱莫能助。之所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怪谁呢?只能怪他年少不懂珍惜,年轻不懂改变,从来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也没想过,还是可以去学一门手艺,作为安身立命之本。

如今,阿伟的大女儿马上就要初三了,糟糕的成绩,想要考上高中,几乎是不可能。按照阿伟媳妇的说法,她毕业后就可以去打工了,我仿佛看到了她正在重复着父母们的路,悲哀无从诉说。

他们缺乏知识和才干,在就业的时候,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力,只能在最底层的服务行业,出卖劳动力,一旦整个行业不景气,被淘汰就是毫无悬念的结局。

因为自己没有见识,眼界狭隘,不仅他们自己只能困顿一生,还会影响孩子,重复他们的老路。



02

从事的工作没有成长性,越老越不值钱。

就算是累苦力,有的人,年纪越大,越受欢迎,成为人人尊敬的老师傅。有的人,却只能凭借着年轻力壮,赚点辛苦钱。

阿强是我在老家的邻居,比我小一岁。他比一般人都要愚钝,小学都没读完就不愿去上学了。阿强的父母只好让他跟着到建筑工地一起干活。

阿强年纪还小的时候,就跟随母亲为建筑队做饭,并做些其他力所能及杂活。后来开始挑砖,再后来,学着砌墙,抹灰,手艺也日渐成熟。

及至阿强成年,已经是个很能吃苦耐劳的泥水匠了。他迎娶了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为妻,并肩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每天早出晚归,灰头土脸,但每天两三百元的收入,让他很是满足。

但这两年,阿强能够揽到的活越来越少了。原来,很多施工队,都添置了机械设备,不仅效率提高了,安全性也提高了不少。阿强和他父母的施工队,年龄都偏大,愿意雇请他们的人越来越少。

阿强想加入其他施工队,但在一个小地方,每个施工队都有自己的砌墙师傅,还有很多比他更年轻,做事更麻利的人,阿强的劣势就更明显了。

辛苦了大半生,赚的都是辛苦钱。可如今,就算甘愿吃苦,也很难再有市场能够接纳自己了。阿强很是困惑,很是无助,却又不知道,自己除了砌墙,还能去干点别的什么。

这种高强度、重复性的工作,拼的是体力,越老越不值钱。因此,就算是累苦力,也要给自己找个有“升职空间”的工种才好。



03

缺乏冒险精神,不敢闯出一条新路。

阿伟和阿强,他们不努力吗?当然不是的,他们是很多处在社会底层的打工人的缩影。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正应了那句话“行动上的努力,解决不了思想上的懒惰。”

就像阿伟,和他一起去打工的很多同村人,早就不做流水线工人了。他们把打工攒下的钱,带回老家,有的开了店,有的学了新的技艺,渐渐都找到了自己发家致富的门路。再不济,就是把家里的田地,用来种菜卖,也渐渐成为了有技术的菜农。

而阿强,受制于智力障碍,他的父母压根就不敢让他再去尝试另一个行业。哪怕活越来越少,他们也坚信,总还会有人来雇佣他们,赚钱少一点也无所谓,只是日子过得再节省点罢了。

其实,阿伟和阿强,如果下定决心,去闯一条新路,一切都还来得及。但他们对此,却有着种种担忧,生怕自己一脚迈出去,就跌入了一个无底深渊。



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想要改变,就需要无惧无畏的勇气和敢闯敢干的魄力,还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一个辛劳一生,却依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在面临着改变命运的机会时,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以求能够侥幸过完这一生。



非常肤浅的见解,就别写出来露怯了吧!

  • 为何有些人辛苦,奋斗了一辈子,然而生活还是不尽人意?
    答:如果想要避免这种情况,避免老来晚景凄凉,就得从年轻时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职业,财富,人际,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规划。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方向对了,比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盲目努力的结果要好很多。职业规划的目的在于知道自己要去到哪个位置,需要什么能力,需要去做什么来填补这些能力,让自己早日达到...
  • 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答:但是等一下。这就解决了穷人苦苦挣扎的问题,但他们却无法解决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一辈子都要努力工作,仍然没有办法改善他们的困境?那么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事实上,这是另一种铭刻在穷人、天生和难以克服的血液中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为什么信息不对称难以克服?因为资源不对称并不可怕,它...
  • 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答:之前我特意观察过在工地上的工人,他们真的很辛苦,可以说每天都过着精力透支的生活,只要给他们一个小地方甚至一片空地他们都能躺下立刻睡着。可是,他们为什么还是愿意辛劳呢?因为他们都来自贫困地区,没什么见识,只是想着能有钱挣做什么都行。很多人真的辛劳一生,尤其是农民。一天到晚几乎都在自家的...
  • 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答:然而大家都知道心灵鸡汤穷三代,励志故事毁一生。老人言是因为中国封建时代千百年没什么改变所以积攒的东西有用,建国之后社会发展很快,科技改变生活,老人言要学会取其精华,盲目继承下来不会有好结果的。其实还有很多原因就不列举了,成功者总有成功者的相似,失败者则有失败者的不同。努力方向和自身资源...
  • 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答:因为大多人存在“穷人”理念,总认为靠自己的死工资努力挣钱攒钱,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达到想要的目标,可是社会发展永远比攒钱快的多,当自己攒够了钱时目标早就不知道提高了多少了,所以始终在追别人在追社会,同时虽然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超过自己,可是孩子受家人的影响很大,自己都难以超越的现状,...
  • 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答:其实,生活需要技巧,没有技巧的生活肯定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差的。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究其原因,无非是他们没有生活的技巧。其一,生活需要争取。如果你不争不抢,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那么你永远不可能升职。只有拥有野心和抱负的人,才会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野心本身...
  • 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答:他们更难获得更充分更有用的信息,对于咱们百度派上某些大V来说,只是闲聊中就能获得的有用资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得不到。即便得到,囿于学识和思维方式,他们也无法准确消化、处理这些信息,并且得出一个有益于自己的结论。就算他们得到了一个有益于自己的结论,而且这个结论是正确...
  • 为何有些人辛苦,奋斗了一辈子,然而生活还是不尽人意?
    答:所以,这么长篇写下来,你可以看到我的观点。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答案,是这些人只“身体努力”而没有“脑力努力”,原因前述,一些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更多的一些,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因为“身体勤劳”但是“脑懒”。我身边有一些例子,可以印证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亲戚花了20多年...
  • 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还在社会底层?
    答: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很多人都通过努力奋斗成为了有钱人,但是还有一些人辛苦了一生还处在社会的底层,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一方面是有些人努力的方向不对,另一方面他们的运气可能也不太好,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无论如何都应该努力的学习努力的奋斗,因为这样能够使...
  • 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却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答:到了中学,开始了“并校”,很多院校乃至从小学六年级逐渐就设立晚修,并修建学生公寓。可是较大的难题是,针对这类太早摆脱家中独居生活的状况,很多乡村爸爸妈妈不仅没有意识到其伤害,反倒还举手赞成。并且赞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便是小孩在念书,他能够有大量的时间来考虑到如何赚钱。可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