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利弊?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2
利: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弊: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 科举制度有哪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答: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术落后的真正原因。许多论者把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为晚清科场作弊盛行说明科举...
  • 古代科举制的利弊有哪些 它的意义是什么?
    答:除了能够选拔出色的官员之外,科举制还间接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当时的中国阶级差距较大容易出现不和谐的因素, *** 出台这样的政策是当时很多的下层社会文化分子有了做官的机会,这样社会矛盾逐渐减少,社会也就渐趋安定。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自从产生到它被废除,存在一千三百多年,黑格尔曾说“存在即...
  • 科举制度的利弊
    答:作为考试内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其次,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代的灿烂的文化。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与...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有利有弊请分别指出并说一说近代教育中可以得到哪些...
    答:但是不可避免地,科举制度的废除也给中国社会与文化造成了断层,正如黄仁宇所言:“科举制度的废除,从此上下两层社会被打成两截,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因为农村文化生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一、科举制度使中国封建社会有了一部有效而稳定的文官机器的同进,打造了良性的封建文化生态环境。 在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
  • 科举制度有何历史影响?
    答: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答: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意义: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种人才的选拔制度,它取代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度是历史的进步,它使得更多的寒门子弟通过读书,考试就能做官,改变命运,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也打击了原有的世家大族,是有利于提高社会活力,巩固中央集权的一种制度。另外,科举制度通过面向...
  • 古代“科举制”选拔,有哪些利弊?
    答:进入唐朝后,朝廷在全国颁布政令,大力发展教育,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于文化的垄断。这为科举制的实行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社会环境。此后,唐太宗扩充了国学规模,严格了录取程序,为这项制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三、科举制的应试内容作为中国历史上官员选拔方式的重大改革,科举制通过层层选拔,最...
  •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利弊,你有哪些了解?
    答:分析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利弊,必须先分析科举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如何消亡 科举的发展简史 在中国社会历史上,官吏选拔的制度是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确立的。官吏选拔制度,又称仕进制度。“仕”即做官,“进”即进阶、进身,“仕”、“进”合起来就是进身为官之意。如果将原始社会推举首领也列入其中的话,可以说: 原始社...
  •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二、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1、巩固封建统治 科举制度为封建王朝选拔了大量忠诚于王朝的官员,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的官员,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治理能力,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2、促进社会流动 科举制度为寒门士子提供了进入官场的通道,促进了社会流动。许多出身贫寒的...
  • 有人说科举制度是封建糟粕,真的一无是处吗?
    答:科举制度作为为中国流传了千年的官场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是非常先进而且优秀的制度,不能一棒子打死,定性为封建糟泊。01.科举制度颠覆了九品中正制,让寒门学子有了出人头地的希望,这是历史的进步自三国时期陈群主持施行九品中正制的官员制度之后,官场上大大小小的官员,全部来自士族地主,垄断超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