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琼海县幅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探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生态地质环境内外研究进展及研究趋势

俄国率先提出“生态环境地质”概念,研究岩石圈-生物体(吴传壁 等,2003);黄润秋提出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即“生态地质系统”,这个系统相对“人”这个主体而言,构成“生态地质环境”;卢耀如等(2003)认为以人类为主体的生存空间的环境属地质生态环境,包括岩石圈,水与大气圈及生物圈。几种定义均突出人对岩石圈的重要影响;陈梦熊(1999)基于环境地质学与地质环境系统概念,将地质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三个系统之间作用关系及机制视作统一的动力系统,系统以人类所处的地质环境为核心,研究人类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间关系,概称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该种定义较为全面。李树文等以环境承载力研究为基础,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等,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内涵概括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及一定的环境目标下,在维持生态结构、地质环境系统不发生质的改变,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功能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方向发展的条件下,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和外部力量影响与改变的最大潜能,黄润秋(2001)认为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即生态地质系统,这个系统相对“人”这个主体而言,构成“生态地质环境”;对于生态地质环境的研究逐渐升温,典型研究有:蒋惠忠等(2002)对吉林四平的环境现状综合评价,应用 ISODATA模糊聚类分析法对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实现分区;张殿发等(2002)研究吉林西部土地盐碱化,指出气候、地形、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及人类活动对生态地质环境具有显著影响;许向宁等(2003)以安宁河为例,研究生态地质环境与流域发展关系,制定保护区划;尹喜霖等(2004)研究岩相古地理、植物与气候变迁、人类活动影响分析了三江平原第四纪以来生态地质环境形成与演化,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认为人类活动对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变迁具有重要作用;王勇等(2004)研究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主要为植被、地貌、土壤、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岩石、地下水;王家文等(2009)提出了生态地质环境共轭管理方式。

一、地质-生态理论认识和体系的形成
国际上现阶段地质-生态学研究与环境地质研究有相当程度上的相似性,但已经逐步体现出其研究特色,并有逐渐强化地质生态研究的发展趋势。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还不能认为系统的地质生态学作为独立学科已经建立。许多理论问题和应用技术方法尚不够完善。由于社会需要的推动,地质-生态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方向,正在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和活跃点,但其内涵和研究范畴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地质生态指示性指标的研究、多目标的评价技术方法、地质生态设计与治理系统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虽然地质-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尚未成立,但作为一种学科交叉现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来能否产生独立的地质生态学科,取决于能不能取得合理的、有广泛认可的学科定位。但无论形成独立学科,还是保持学科交叉的混合特色,都需要就其理论基础、研究范畴取得一定的共识,否则又会出现如同环境地质学形成后的“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的争论,难以在学科认同上统一。因此,需要对地质-生态理论认识和学科体系进行研究和讨论。
卢耀如先生将地质-生态环境的研究方向根据目的的不同分成如下几个方向:
综合性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研究地质-生态环境的演变,需要在探索自然界存在的有利与不利这两方面的条件与因素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人类活动影响与工程效应,而加以综合的研究,这是研究地质-生态环境的最基本的准则与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全球性的研究方向:地质-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地球的自然演化、各种灾害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效应,这样,就需全球性的研究方向。
宇宙性的研究方向:对地球这一生态系统的演化与起源还不很了解,所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以研究宇宙中星球,特别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这对探索和研究地球自身的形成与演化,也是非常主要的研究途径。
石建省认为,地质-生态学的系统发展应考虑在如下几个方面推进:基础地质-生态学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生态学与比较地质-生态学研究、实验地质-生态学研究、专门地质-生态学(脆弱带地质-生态学、农业地质-生态学、城市地质-生态学等)研究、地质-生态经济与规划研究、地质-生态系统控制研究与工程实践。
二、地质环境-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研究和剖析
水-土-生态三大要素(三个子系统)的存在形式、利用现状、形成演化规律、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是地质-生态研究的主要对象。但目前对地质要素的生态意义和生态保护的地质依据都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认识。地质环境-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应是地质-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以地下水为例,以往的水文地质研究主要揭示地下水的来源、运移演化规律,地质-生态学研究则要探讨水对生态系统的控制,即“生态水位”的问题。“生态水位”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的地下水位区间,高于这个水位区间上限临界值,地表土壤就会发生盐渍化,低于这个水位区间下限临界值,就很容易触发沙漠化。但这一水位区间又是一个复杂要素集合的函数,同时是一个时空动态变化的函数,它受到地质结构、地貌单元、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植物种群特性、人为影响程度等的影响,需要进行系统相应分析。
三、地质一生态指标体系研究
脆弱性判别的实施是建立在利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脆弱地质生态环境进行结构表述的基础上的。指标体系选取指标的原则是以最少指标达到完整描述系统特征的目的,既要谋求科学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大致需要如图10-3的步骤。

图10-3 地质-生态指标体系的选取过程

地质-生态指示性指标体系的筛选是进行地质-生态分析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目前研究较少,需要予以重视的主要方面。国外曾经组织过国际间合作计划,集中探讨了为多目标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地质指示指标”筛选问题,并认真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在他们的初步成果中,提出如下地质指示指标:珊瑚化学和生长方式、沙漠表面结皮和裂缝、沙丘的形成和再活动、尘暴的规模/延时和发生频率、地表冻融作用、冰川波动、地下水水质、非饱和带地下水化学、地下水位、岩溶作用、湖泊水位和盐度、相对海平面、堆积物层序和成分、地震、海岸线位置、边坡失稳(滑坡)、土壤和堆积物侵蚀、土壤质量、溪流、水流、通道形态、水流堆积的存储和运载、地下温度体系、表层转运、地表水水质、火山活动、湿地的扩张/结构和水文学、风力侵蚀,并且认为一些其他指标也应考虑在内,如:地磁场及其他地球物理参数、岩石应力状态、岩石风化、岩石-微生物相互作用、土壤/粘土膨胀、地表过火、湖泊/海洋堆积物的放气作用、非可再生资源指标等。这些成果的研究思路值得借鉴,但它的目的和对象与本文所要讨论的并不一致,尚需进一步研究总结。
四、尺度问题和时空演化研究(古地质-生态学研究)
由于地质-生态系统的复杂动态特征,在研究中必须注意其尺度效应,重视时空演化分析,加强对古地质-生态特征的研究,用地质历史演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目前的地质-生态状况。
1.尺度效应问题
自然过程和人为作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内发生的,在不同的尺度上,其表现和描述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描述其特征的指标也不一定一致。所以必须注意尺度问题。在上述分析中(见表10-1),曾论述过在不同区域尺度上控制地质-生态脆弱性的主导要素的不同,如在大的区域范围内,主导要素是大地构造单元,而在局部区域范围内,主导因素可能是气候条件和地貌单元等。同样,由于几十年来地质-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其时间尺度的对比也应高度重视,把不同年代的资料混合起来作为现状分析是不科学的。
2.时空演化研究方法
动态复杂系统的研究,要立足于几个基本观点:系统的观点,综合的观点,信息的观点。采取如下策略:
“以静表动”:抓住时空演变中有限个特征时期的静态状态,达到系统描述其动态特征的目的;
“由点到面”:突出深入研究空间中具有典型意义和带动作用的若干个点上的特征,来刻划面上的轮廓和规律;
“将古论今”:通过系统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生态演化,认识当前所处演化阶段,推测其自然发展趋势,结合人为影响的强度,预测系统的变化趋势;
“时空融合”:将时间上的认识和空间上的认识集合起来,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时空总和分析和建模研究。
主导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监测、调查与3S技术相结合。
3.古地质-生态分析的重要性
“将古论今”是地质-生态研究的重要手段。由于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地质演化过程的阶段性表现,其今后发展趋势必然首先受制于地质演化规律,我们对现今地质-生态系统的认识也是非常零散的,很难形成时间序列,从而建立演化规律的认识。因此,开展古地质-生态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五、脆弱带地质-生态系统研究
对地质-生态环境的认识是复杂的系统科学问题,涉及具有动态结构的多维信息体,尤其是脆弱地质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特征,决定了需要对多因素关系及其易变性进行研究,这种多因素关系构成“链式”结构,一种因素的变化可以触发相关联的其他因素发生变化,并且具有明显的临界值。认识地质生态环境的复杂性、“链状”关联结构是对其特征进行表述的重要前提。
确定描述这些内容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参数获取方法和精度控制要求是重要的前期工作,需要专门开展研究。赵跃龙认为,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又分为地质脆弱因子、地貌脆弱因子、气候脆弱因子、水文脆弱因子,人为因素主要是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产生的影响。但这些因素的脆弱表现和具体指标,特别是地质脆弱因子的表述研究的还十分不足。
对脆弱地质-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的关键是脆弱性判别。这种判别体现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单指标脆弱性判别一般适用于小的空间尺度和比较具体的服务目标,而综合脆弱性判别主要适用于较大空间尺度和多目标综合需要的判别,如脆弱地质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影响程度的判别。
六、地质-生态系统评价方法模型
1.地质-生态系统研究步骤
从研究阶段和程序上看,地质-生态系统研究的步骤见表10-2。

表10-2 地质-生态工作划分与工作方法

2.地质-生态研究的方法体系
在地质-生态研究中,除了需要把3S技术与传统工作方法有机结合,大规模采用野外原位测试快速取得信息等技术支撑条件外,在多源信息综合评价过程中需要采用许多数学计算方法,通过这些计算方法及其组合应用,对地质生态类型做出量化判别,对地质生态状况做出综合评价。这些方法主要包括:
(1)加权综合指数法。根据实测值和评价标准求取分指数,然后由分指数计算总指数。计算综合指数的方法有叠加法、均方根法、权重法等。
(2)模糊综合评判。利用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分级中间过渡的模糊性,按不同分级标准通过建立隶属函数在闭区间[0,1]内连续取值来进行评价。
主要步骤有:对单项指标分别建立隶属函数,求出隶属度;建立模糊关系矩阵;计算各因子的权重;进行模糊聚类,综合评判,取聚类系数最大者为该评价点所属级别。
(3)灰色系统分析。基于地质生态环境系统的灰色性,考虑多因子的综合影响,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因子之间的灰色关联分析、灰色聚类(等斜率法、倍斜率法)、灰色预测、灰色控制等操作。
(4)层次分析(AHP)。AHP是一种系统工程方法,它根据各类指标及各类指标诸因子在环境中的相对重要性,经过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等步骤,分别算出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以此作为“权”。
(5)有限元与有限差分。进行参数场模拟和环境稳定性分析,在参数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有限元等数值法。通过分析调研、模型抽取、模型建立、模型计算与检验等步骤进行分析应用。
(6)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应用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网络)。它包括有多个节点的输入层(多要素)、多个节点的中间层(相互关联)、一个或几个节点的输出层组成。利用该模型解决地质生态环境评价分析中的模式识别和系统辨识问题。人工神经网络理论通过对代表性样本的学习自学习、自适应,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易于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B-P网络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网络权系数的自适应、自调整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后,网络具有对学习样本的记忆、联想的能力。
(7)分形计算。地质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一些分析对象,可能具有自相似性几何特征,而且这种自相似性可以用分数维(D)来表示。
(8)多元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常用、成熟的计算机数值处理方法,考虑到本系统对统计分析的要求,将在系统开发中融入必要的数据处理和回归分析功能,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平滑与拟合、主成分分析、排序等。
(9)人工智能与可信度分析。地质生态环境系统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在分析过程中需要一定的非确定性专家知识的支持,需要以决策支持系统的思路,通过人机对话方式进行智能处理。一些模型运算结果或中间处理过程需要进行可信度分析。
3.综合地质-生态模型分析体系
(1)农业地质-生态适宜性分析模型。农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产业,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国家对农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农业地质生态作为地质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方面,主要研究农业生态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开发农业地质资源及其利用、改造和调控的措施,研究农业地质生态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地质灾害防治及农业地质环境区划等问题。
作为农业地质-生态分析的辅助分析工具,本模型应提供一系列分析方法,使用户能够对所研究的区域农业环境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尤其是对表层地质结构、岩土元素地球化学、生物、水文地质特征等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取得对控制性因子的认识。然后选择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农业地质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生成适宜性分区图。
(2)地质-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地质-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分析过程,由于地质生态环境系统的复杂特点,难以用一种统一的方法和规范的计算过程进行评价。从实际需要的灵活性出发,这方面的模型分析采取优化组织的方法集合方式,通过与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图形库的紧密连接,以人机对话方式由用户选择模型运行机制、计算方法、参数提供方式、结果输出方式与流向等,进行模型实际运作。
(3)区域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生态承载力表征模型与求解;区域地质-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估;区域地质-生态承载力饱和度;区域地质-生态综合敏感度与触发因素分析。
(4)土地质量退化与侵蚀控制分析模型。

薛桂澄 徐忠胜 夏长健

(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海口570206)

摘要:本文探讨了海南岛东北部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了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确定评价原理与评价方法,探讨如何评价技术标准和评价技术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海南省琼海县幅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2000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由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于2003年完成。通过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从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地质资源、人类活动等环境要素出发,分析评价了海南岛东部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状况,为海南“生态省建设”供了科学依据。

1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系统

根据琼海县幅研究区的地质环境特征,确定的主要环境要素有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地质资源、人类活动等4个子系统和7个环境因子,按其主次及相关性建立评价系统网络如图1。

图1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网络图

2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程序

评价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图2)。

(1)按评价区地质环境条件划分评价单元。

(2)为每一评价因子规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数值及其权值,以表示各环境因子在环境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

(3)对每一评价单元均按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计算其质量指数。

图2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程序框图

(4)按质量等级分区并综合评价。

3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单元划分

以岩土类型及地貌因素为基础,考虑地质结构、地质灾害及地下水因素的影响,按坐标网进行评价单元划分。

4 确定筛选生态适宜度评价因子的原则

一是所选择的生态因子对生态系统具有较显著的影响,二是所选择的生态因子在各网格单元的分布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性。

经过筛选,所确定的评价因子主要有地形坡度、覆盖层厚度、地层或岩石、人口密度、地下水埋深、地质灾害、土壤有益元素。

5 建立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及赋值原则

按各评价因子对生态的正负影响建立赋值标准,其原则:一是评价因子对生态影响的作用规律,二是根据评价因子在区内的时空分布情况。赋值背景和生态适宜度、赋值范围为1、3、5、7、9共分五级。分值为1为生态很适宜,分值为3为生态适宜,分值为5为生态基本适宜,分值为7为生态不适宜,分值为9为生态极不适宜。

5.1 地质环境条件

5.1.1 地形坡度评价因子(X1

根据地形坡度对生态适宜度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赋值。1°<X1≤5°,分值赋值为1;5°<X1≤15°,分值赋值为3;15°<X1≤25°,分值赋值为5;25°<X1≤35°,分值赋值为7;X1>35°,分值赋值为9。

5.1.2 覆盖层厚度(X2

根据覆盖层厚度对生态适宜度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赋值。X2>5m,分值赋值为1;3m<X2≤5m,分值赋值为3;1m<X2≤3m分值赋值为5;0.5m<X2≤1m,分值赋值为7;X2≤0.5m,分值赋值为9。

5.1.3 地层或岩石(X3

根据地层或岩石对生态适宜度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赋值。花岗岩、变质岩分值赋值为3;火山岩分值赋值为5;沉积岩分值赋值为7;松散层(砂)分值赋值为9。

5.1.4 地下水埋深(X4

根据地下水埋深对生态适宜度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赋值。1.5m<X4≤2.5m,分值赋值为1;1m<X4≤1.5m或2.5m<X4≤3m,分值赋值为3;0.5<X4≤1.0m或3.0<X4≤5.0m,分值赋值为5;0m<X4≤0.5m或5m<X4≤10m,分值赋值为7;X4≤0m或X4>10m,分值赋值为9。

5.2 地质灾害(灾害点或灾害面积X5

研究区内地质灾害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滑坡、崩塌、海岸侵蚀、河岸侵蚀与淤积、地面积水等。根据其分布的特点,结合区内的生态环境条件按下列标准进行赋值:X5≤0或X5≤0km2,分值赋值为1;0<X6≤2或0km2<X6≤2.5km2,分值赋值为3;2<X6≤4或2.5km2<X6≤5.0km2,分值赋值为5;4<X6≤6或5.0km2<X6≤9km2,分值赋值为7;X5>6或X5>9km2,分值赋值为9。

5.3 人类活动(X6

人类活动主要从人口密度考虑,X6≤<300人/km2,分值赋值为1;300人/km2<X6≤400人/km2,值赋值为3;400人/km2<X6≤500人/km2,值赋值为5;500人/km2<X6≤1000人/km2,值赋值为7;X6>1000人/km2,值赋值为9。

5.4 地质资源(X7

地质资源主要考虑土壤元素因子,土壤元素因子中全钾、全磷、全氮为生态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根据取样测试浓度进行赋值。

全钾浓度(Y1):Y1>2.50%,赋值分值为1;1.2%<Y1≤2.5%,赋值分值为3;0.4%<Y1≤1.2%,赋值分值为5;0.2%<Y1≤0.4%,赋值分值为7;Y1≤0.2%,赋值分值为9。

全磷浓度(Y2):Y2>0.04%,赋值分值为1;0.03%<Y2≤0.04%,赋值分值为3;0.02%<Y2≤0.03%,赋值分值为5;0.01%<Y2≤0.02%,赋值分值为7;Y2≤0.01%,赋值分值为9。

全氮浓度(Y3):Y3>0.15%,赋值分值为1;0.10<Y3≤0.15%,赋值分值为3;0.05<Y3≤0.10%,赋值分值为5;0.03%<Y3≤0.05%,赋值分值为7;Y3≤0.03%,赋值分值为9。

单因子生态适宜度分级赋值标准详见表1。

表1 单因子适宜度分级标准

6 评价单元(网格内)评价因子赋值和计算

(1)假如每个评价单元存在一个评价因子时,直接按评价因子赋值标准赋值,其代表点在评价单元的中心点。

(2)假如每个评价单元存在多个评价因子时,按评价因子赋值标准赋值后,对面积进行加权平均,数学表达式如下: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论文集:1999~2005

式中:X——某评价单元(网格)赋值计算值;

Xi——某因子的分值;

Ai——某因子所占的面积。

7 权重的确定

权重可表示各环境评价因子在子系统中以及各子系统在整个评价系统的相对重要性,可分为一级子系统评价因子和二级子系统评价因子。一级子系统评价因子有地形坡度、覆盖层厚度、地层或岩石、人口密度、地下水埋深、地质灾害、土壤元素。

二级子系统评价因子(在土壤元素下)有全钾、全磷、全氮。

根据各因子影响生态适宜的程度确定权重,地质灾害是破坏及造成生态地质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其权重取值较大,取X5为0.4;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也是较大的,因此X6取值为0.2;地层或岩石(X3)与土壤有益元素(X7)影响程度不是很明显,因此取值偏较小,即X3、X7取值为0.05,其他权重X1、X2、X4取值为0.1。各因子权重和等于1。单因子影响生态适宜度权重取值见表2。

表2 单因子影响生态适宜度权重取值表

8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型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采用权重加权平均,其数学模型为: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论文集:1999~2005

式中:B——第i个网格综合评价值;

Ws——单因子影响生态适宜度的权量;

Xi——第i个网格,单因子X的评价值。

9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区标准

确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区标准的依据,一是单因子生态适宜度的评价标准,二是研究区生态适宜度的综合评价值。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每一级都和一个评价值区间相对应,寻找各区间端点或上下界便成了判断综合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级标准的关键,结合区内的生态状况,拟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级界限(见表3)。

表3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级界限表分级结果: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论文集:1999~2005

按生态地质环境分级界限,根据综合评价值(N),将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为5个等级区间:1<N≤2,为优等区;2<N≤4,为良好区;4<N≤6,为中等区;6<N≤8,为差区;8<N≤9,为极差区(见表4)。

表4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区标准

10 评价步骤

根据评价体系,第一步在研究区1:25万图幅上按坐标网进行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单元面积为5×5km2,共划分669评价单元(网格),并进行编号,以网格中心的坐标代表该评价单元;第二步对每个评价单元的九个评价因子进行赋值,其资料来源X1来自1:5万地形图,X2来自第四纪地质地貌图,X3来自地质图,X4来自海南地图册,X4来自潜水水文地质图,X5来自生态地质环境图,Y1来自土壤元素等值线图(全K),Y2来自土壤元素等值线图(全P),Y3来自土壤元素等值线图(全N);第三步先计算二级评价因子的综合值作为该因子的值,然后再计算一级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值;第四步通过综合评价值进行分区和计算机上作图。

11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全区669个评价单元,综合评价值在1~6之间,缺少>6的综合评价值,因此,研究区缺少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差等区和极差区,只有3个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份区,即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优等区、良好区、中等区。

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总体上是好的,Ⅰ级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优等区)区内零星分布,面积1358.5km2,占研究区8.9%;Ⅱ级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整个区内都有分布,面积12442.8km2,是区内大部分,占81.6%;Ⅲ级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主要有分布人口密集和有地质灾害存在的区域,面积1442.5km2,仅占9.5%,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12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控制因素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影响主要因素是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海南处于热带,光、热、水充足,土壤极为发育,岩石和土风化分解的矿物质丰富,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大多都在良好级以上,然而受人类活动(垦荒、采矿、地面建设)的影响,土地沙化、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灾害的发展,势必造成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下降,如东北部的海岸带由于开矿的影响,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将继续下降,海岸侵蚀、崩塌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也会造成海岸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下降,这主要集中分布在文昌市东郊和澄迈县玉包角等地区。

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对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限制人为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减少水土污染,开展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海岸侵蚀、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治理,将有利于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向好的方向发展。

13 结论

(1)生态适宜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环境因素对生态影响程度,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依生态适宜度进行评价。

(2)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4步进行:一是确定评价系统;二是确定影响生态因子,筛选和确定评价因子;三是根据各评价因子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评价因子的赋值及权重;四是评价单元的综合计算和进行地质环境质量分区评价。

(3)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大多都在良好级以上,全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3个区,即优等区、良好区、中等区。

参考文献

[1]周爱国,蔡鹤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与应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廖香俊,丁式江,张本仁等.海南省东北地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地质与勘探,2004,39(6):68~70

[3]廖香俊,丁式江,吴丹等.琼东北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国农业通报(地球化学版),2004,20:64~67

[4]廖香俊,冯亚生,丁式江等.海南岛东北部地质环境评价.吉林大学学报,2005,35(5):646~652

[5]丁式江,廖香俊,冯亚生等.海南省琼海县幅1:25万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报告.2003

[6]丁式江,廖香俊,冯亚生等.海南岛热带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2003

The Discussion on Quality Appraisal Technology Method of Ecology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Qionghai, Hainan

Xue Guicheng, Xu Zhongsheng, Xia Changjian

( Hai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aikou 570206)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and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east of Hainan Island and determin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assessment.

Key words: 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Evaluation method



  • 水的环境质量评价
    答:海南岛东北部生态环境地质 式中:F—综合评价分值;F—i各单项组分评分值; —各单项组分评分值的平均值;Fmax—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中的最大值;n—项数。根据计算的F值(见表4.3),按表4.4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评价参数主要为pH 值、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磷、汞、铬...
  • 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答: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反映现今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及其区域分布,为省市各级土地宏观管理和规划提供地球化学依据,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服务;同时,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促进科学合理施肥及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因此,评价需综合考虑农业地质环境的各种要素,包括地质背景、土壤地球化...
  •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答: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遵循一般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及工作方法,但是由于矿山项目的特殊性,矿区是受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影响的区域,许多区域在采矿以前是一个自然生态良好的自然区,在矿业活动中由于各种工程的应用,改变了自然生态状况,特别是地表景观、地形地貌的改变而造成的地质灾害,危及动植物和人类健康安全。因此,对矿山...
  • 生态环境地质编图
    答:说明表主要内容为分区(区、亚区)名称、代号、位置、面积、生态环境地质条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9.7.8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图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图是调查评价结果的图件,是本次调查的主图。在图面上反映了生态环境地质质量分区,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依据。质量评价图不是各评价因子评价图的简单叠加,而是各...
  • 海南省气象局的机构设置
    答:海南省气象服务中心负责发布全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负责全省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负责省级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发布;负责行业和专项气象服务;负责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公众满意度调查;负责气象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气象服务网站的管理和维护,负责市、县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指导;承担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建设、运行和维护;承担...
  • 海南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答:2006年,全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国土环境资源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执法和监督,国土环境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为促进全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1.土地资源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
  • 环境地质综合评价
    答:表8-6 唐山各县(市)地质环境影响因素面积分布一览表 四、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与综合分区 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控制和预防已经发生的与尚未发生的地质环境问题,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努力提高我们的生活环境,是我们对地质环境进行综合分区的目的。 遵循综合性、整体性和便于防护治理...
  •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类
    答: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依据“无问题无灾害”即“优良”的基本原则,即以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严重程度等级来反映矿山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等级,用一个中性词“质量”表述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轻重程度,即问题越多越严重,矿山地质环境质量愈差;反之,则好。按照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时间段分为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及...
  •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答: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和标准,选用合适的数学方法,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优劣做出评判和等级划分。评价的目的是为政府有关部门监管、规划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为矿山企业制定防治与减少矿业开发所带来的环境地质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因而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在矿山地质环境研究中...
  •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
    答:(2)为政府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管提供评判标尺。恶化的矿山地质环境必然阻碍矿山的正常生产,威胁矿区人居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和避免矿山地质环境恶化是政府监管与防治的一项工作。而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可使政府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管和处罚有据(较差者——黄牌警告防治,差者——勒令停产整顿)(图4-1)。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