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辂 是 谁?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古代称生意人是什么?

古代称生意人为“商人”。
“商人”一词来源于商朝。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以肉食品为例,从黄牛的养殖、贩运、屠宰、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在商代时已经形成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
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姜子牙)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而且商代数位君王都修驰道,来便利天下物通。
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商朝的遗民又成了从事买卖业的主体。随着民族融合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周朝的少数贵族也开始做买卖了,这样,商人渐渐地就失去了“顽民”的贬义,成为从事商品买卖的职业专称了。到了春秋,郑恒公对周人很友好,并带一部分周民迁洛水以东,立国于新郑。所以,郑国的商人在当时是很有名的。
另外,郑国地处交通要道,为齐楚秦晋争霸必夺之地,但郑人反而借战争转运各国商品,从中在经济上大获其利,使其国富民强,显示了商业活动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商人开始分化为行商和坐贾,行商是走村窜寨沿途买卖的商人,坐贾是有一定场所、招徕他人来买卖东西的商人。
商人群体作为社会的客观存在,后来成为了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社会四阶层之一。久而久之,人们便有了这样的看法:商朝人以及商朝遗民就是做买卖的人。后来,人们简称商朝人为“商人”,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古代的著名商人有:
1、范蠡
范蠡,春秋末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韬光养晦之计策,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但当勾践复国之后,范蠡萌生退意,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
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所以人们称他陶朱公。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但他又仗义疏财,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界的楷模。
范蠡很有经商的头脑,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就这样,范蠡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与荒年民不聊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纪录的典范。在秦汉时代,人们就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其名字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2、白圭
白圭,战国时期洛阳人,因擅长经商致富而名满天下。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对其事迹有详细记载,并称白圭为“治生祖”。
颇富商业天赋的白圭从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经商理论,为后世经商者所师法。他主张经商必须“乐观时变”,即经常注意农业生产变化动向和市场行情,及时掌握时机谋取厚利。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原则,每年粮食丰收后,买进五谷,售出丝、漆,在蚕茧上市时,便购进丝棉等织物,而出售粮食。
他主张经营广大民众生活必需品,市场既广,销路也好,不用与人争买卖之价,就可以得到较多的利润,这种利润来自时令差价和丰歉差价。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也是白圭所奉行的经营圭臬。他说:“欲长钱,取下谷。”下等谷物虽然价低利薄,但为广大庶民所必需,销量极大,故可取得巨额利润。同时他也很重视商品质量,认为质量最高的商品才能赢得信誉,货硬才会有市场。
白圭认为,一个商人要具备“智、勇、仁、强”四个条件,这也是他能经商致富的要诀,“智”即要有权变;“勇”即要决断;“仁”即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强”即坚守时机。后世商人把白圭尊为本行业的祖师爷,宋景德四年,真宗皇帝封白圭为“商圣”;民间称白圭为“人间财神”,并设神牌供奉。
3、胡光墉
胡光墉,字雪岩,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并开办胡庆余堂中药店。
胡光墉是中国近代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人,短短的几十年里,他由一个钱庄的伙计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于清朝朝野的“红顶商人”。他以“仁”、“义”二宇作为经商的核心,善于随机应变,而决不投机取巧,使其生意蒸蒸日上。其经商才能、处世韬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他富而不忘本,深谙钱财的真正价值,大行义举,赢得了“商圣”的美名。他经商不忘忧国,协助左宗棠西征,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在救亡图强的洋务运动中,他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人

商衍鎏
(1874年~1963年)中国末代探花。字藻亭,号又章、冕臣,晚号康乐老人,广东番禺人,1875年生。学者、书法家。商衍鎏从小苦读,1894年甲午科举人,在广州光孝寺西华堂读书多年,后又入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1904年甲辰科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入进士馆。历任侍讲衔撰文、国史馆协修、实录馆总校官、帮提调等职。其间1906年至1909年被派往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法政。1912年应聘为德国汉堡海外商务学院汉文教授,1916年聘约期满回国。归国后历任北京副总统府顾问、江苏督军署内秘书、大总统府谘议、江西省财政特派员。1927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南京辗转入川,初居成都,后移眉山、乐山、夹江等地,以卖文鬻字为生。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回南京。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60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63年8月28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8岁。
商景才
山东滕县(今滕州)人,1921年11月出生,1938年5月参加革命,1938年9月入党。曾任中共泰山地委秘书长、鲁中区委科长。建国后,历任中共绍兴地委宣传部部长,浙江省委宣传部处长,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81年6月至1983年4月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83年4月至1988年1月任浙江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8年1月至1993年2月任浙江省第六届政协主席。
商燮尔
我国著名防化专家,浙江省嵊州市博济镇上沙地村人,生于1925年3月,1937年至1939年求学于嵊县中学。1947年获浙江大学理学学士,化学系助教。1950年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1953年任军事工程学院讲师。1962年任防化工程学院副教授,1980年任教授。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副院长(正军),军队文职一级(相当于中将待遇),现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同时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工学院兼职教授,总参谋部防化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总参科技委防化部分会委员,全军武器装备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保障器材评审组成员。2010年7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在科研工作上,50年代完成了《硼氢化的电子衍射研究》和我国第一个科学规划课题《烟火剂火焰光谱的研究》;70年代从事激光侦察、化学分析、微包胶和分子设计等科研方向的论证工作;80年代以来从事军用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振动光谱,水解动力学和导电高分子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译有《物理化学实验》,合译有《论共振论》、《定性分析》、《普通化学》。



 
商 高:周代数学家,他写了中国第一本数学著作《周髀算经》。


商 泽: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秀,一作子季,孔子弟子,为七十二贤之一,以涉览六籍为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雎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封“邹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称“先贤”。

商 容:他是第一位出现于史籍的商姓人士,传说是纣王时官拜大夫,因忠言直谏,被纣王罢官。周武王克商后,商容归周朝,钦慕他的为人,曾特别旌表其闾,并嫁以女儿,所传后裔以商为姓。这也是有的学者认为他是后世商姓得姓始祖的原因。
 
商 瞿: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木,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孔子把《易经》传授给商瞿,商瞿传给楚国人犴臂子弘,子弘传给江东人矫子庸疵,庸疵传给燕国人周子家竖,周竖传给淳于人光子乘羽,光羽传给齐国人田子庄何,田何传给东武人王子中同,中同传给菑川人杨何。杨何在汉武元朔年间,因为研究《易经》出任子当朝的中大夫。

商 鞅:战国时期为秦奠定统一基础的功臣,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人物。当时,他以刑名法术之学,被秦孝公重用为相,定变未能令,废井田,开阡陌,改赋税之法,结果在短短的十年时间之内,使得秦国面貌大变,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秩序井然。商鞅也因此被封于商公邑,号为商(或上)君。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作了姓氏。
商 挺:元初大臣。字孟卿(1209-1288),晚号左山老人。曹州济阴(今菏泽)人。宪宗三年(1253年),奉蒙古封君忽必烈征召至盐州,任京兆宣抚司郎中,抚定关中。又升空抚司副使,受命兼治怀孟。八年(1258年),复得忽必烈召见,与商军政要务。明年,力助忽必烈取得汗位。任陕西、四川等路宣抚副使,与宣抚使廉希宪等共同挫败蒙古将领哈刺不花、浑都海等人的叛乱。改佥陕西、四川行省事,晋参知政事。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召入京拜为中书参知政事。历任同佥枢密院事、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等职,于元初军政制度多所创建。九年(1272年)十月,赴京兆皇子王相府任王相。十五年(1278年)以王府内讧,株连罢职、籍家。无罪获赦后,隐居不出。死于京城。仁宗延佑初年,追封推诚协谋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谥“文定”。能诗赋,兼工书法。著有《藏春集》6卷。
商 辂:字弘载,号素庵,明朝人。正统间乡、会、殿试皆第一。景泰间官至兵部尚书。成化初进谨身殿大学士。他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著有《商文毅公文》。
商景春: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曾任湖南桃源知县,归休后隐居于偏僻的福清赤礁。宋末元初,景春之弟景夏组织义军抗元,失败被俘,自杀,商氏族受清剿。景春的长子商禹和第三子商当逃避于赤礁,战事过后,商禹回居石竹,商当留在赤礁,分别传下长房和三房裔孙。景春的次子商稷,逃到漳浦,见县治西南鹿溪之滨一片沃土,便住下来垦荒拓土,传衍第二房裔孙,建立商氏埔社,并传衍后裔于杜浔和诏安。
  商景兰:清初诗人。字媚生,明、清间会稽人。明吏部尚书商祚长女,祁彪佳妻。能书善画,德才兼备,祁、商作配,乡里有金童玉女之称。伉俪相敬。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攻下南京,彪佳投水自尽,景兰深明大义,挑起教子重任。二子理孙、班孙,女德 琼、德渊、德?及儿媳张德蕙、朱德蓉,俱以诗名。每暇日登临,令媳女辈笔床砚匣以随,角韵分题,家庭之间竞相倡和,一时传为胜事。著有《锦囊集》等。
  商景徽:字嗣音,女,明、清间会稽人。明吏部尚书商祚次女,商景兰妹,上虞徐咸清妻。能诗。清兵入关后,与夫咸清偕隐,合著《小学》一书,自一画至多画,正形声,明训义,名之曰《资治文字》。著有《泳鵻堂诗草》(一作《承堂集》)

历代连中三元的状元,大多无大作为,但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连中三元”的
状元 商辂,
他是浙江严州人,正统十年乙丑科(1445年)状元,他的轶闻不少。商辂才思敏捷,很有应变的才能。有一次他自夸家乡严州文风极盛,农民都能吟诗作对,一位江西籍的大官路过梅城,见南北高峰、双塔对峙,即兴出了一对“双峰巍巍二塔,北高南低”,请身旁一位农民对下联,农民摆手表示不懂,大官回朝嘲笑商辂吹牛。商辂说:“这个农民不是对好下联了吗?只怪你不懂,他的下联是‘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二短’,这不是对仗工整的下联吗?”

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生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卒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乙丑科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