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第四章 从前的官场愣头青day112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8
1. 郁闷的“副部长”

曾国藩升想给国家多做些实事。但是道光晚年的政治环境,让他做不了什么事。

道光年间从外部看,鸦片战争让中华帝国臣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颠覆性的打击。从内部看,腐败已经渗透了帝国机体的每一个细胞,四肢五脏,无不腐烂。

曾国藩发现,在因循懈怠的政治气氛下,他虽然身为“副部长”,但想要登高一呼,推动大清王朝进行根本改革,没有任何可能。他在礼部“副部长”任上,一天到晚虽然没有片刻休息,但忙的都是些例行公事,对国家大政丝毫无补。偶尔提一些革新主张,也都被“部长”大学士们弃置一旁,根本不予考虑。

在这样的官场生存,眼看着国家政治一天天腐烂下去,曾国藩如同生活在一个腐气熏天的铁屋子里,感觉太难受了。

2. 开罪咸丰皇帝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道光皇帝去世了。咸丰登基了。

曾国藩连着上了好几道奏折,给皇帝提了很多建议。全面深入地指出了大清面临的种种危机、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加以彻底改革。

这些折子,咸丰草草读了一遍,随口夸奖几句,事后却扔进废纸篓,没了下文。曾国藩难免大失所望,郁闷不已。

太平军势力越来越盛,眼看着已成燎原之势。咸丰皇帝在用人指挥上虽然很努力,但是用人不当,布置失措,越努力形势越恶化。曾国藩的内心被焦灼搅得日夜不安。

经过几个月思考,曾国藩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挽救大清帝国,只有敲打醒这个糊涂皇帝才行。在强烈的责任感支配下,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做出了一个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他上了一道惊世骇俗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

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年轻气盛、自尊心特别强而又脆弱敏感的咸丰皇帝的反应可想而知,他把奏折摔到地上,立刻想把曾国藩抓起来。在大臣们的劝谏下,咸丰皇帝明白过来,他下达了一篇长篇上谕,开头假惺惺地夸奖了曾国藩几句,接下来笔锋一转,就开始细细为自己一一辩解,针锋相对地驳回了曾国藩的主要指责。

从此之后,小心眼的咸丰就不断给曾国藩小鞋穿。曾国藩后来建立湘军,立了很多战功,但是咸丰皇帝对他特别防备,一直不信任他,他办很多事,都得不到朝廷的支持。

3. 北京,生命最艰难的时刻

在得罪皇帝的同时,曾国藩还把同事们也都给得罪了。

曾国藩坚持原则,两次挑战“大名大位”者:琦善和赛尚阿,秉公执法将二人按条例处置。因为琦善门生故旧遍天下,赛尚阿更是人脉广阔,曾国藩打破了“官官相护”的潜规则,成为官场上的异类。案子审完之后,许多人与曾国藩拉开距离,甚至不再往来。

得罪了皇帝和权要的同时,曾国藩还得罪了普通同僚。

一来官场中人,对曾国藩这个憨头憨脑坐直升机飞上来的湖南愣头青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了。二来曾国藩在奏折中把所有的官员都骂了一顿,说京官办事退缩、琐屑,外官办事敷衍、颟顸,科道官员也没有一个人敢对皇帝上直言。看到他的奏折中把大家描写得如此不堪,官员们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因此,曾国藩在咸丰二年(1852)几乎成了京师人人唾骂的人物。

在北京的最后一段日子,曾国藩动辄得咎,精神十分痛苦。国事颓唐,他百计奋斗,却丝毫无补,不免又一次萌生了退志,多次表示,想回老家。但是他遇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没钱,拿不出回家的路费。

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的低薪制。那个时代做京官实际上是一个赔钱的事。很多京官解决财务赤字,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靠家里补贴,另一个是营谋灰色收入。很多地方官愿意结交京官,让他们在北京为地方官探路。很多京官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巨额的灰色收入。但在曾国藩的资料中,我们找不到任何一笔这样的记载。因为曾国藩已经发誓要“学做圣人”,他的理学修养体现在经济生活上,就是不谋求任何经济收入。

就在曾国藩左右为难之时,喜从天降。咸丰二年(1852)六月十二日,皇帝派他充任江西乡试正考官。

明清两朝,在北京为官的京官们个个都盼着被皇上派到各省去做主考官。一来,可以收纳许多门生,这些被他取中的举人当了官,一辈子会奉他为老师,感他的恩德。二来,到各地做主考,按惯例地方官场都会公送他一笔厚厚的“程仪”,再加上私人致送的礼物,收获总能在三五千两白银之间。这是清贫的京官生涯中难得的“加油站”。数年前,曾国藩到四川做乡试主考,就曾经发过这样一笔财。虽然用今天的财政标准衡量这些收入是灰色的,实际上在当时却是公开的、合法的,因此并不违反曾氏“不靠做官发财”的誓言。

除了会缓解财政困难外,更主要的是,皇帝已经同意考试结束后放曾国藩两个月的假。江西与湖南相邻,他可以在乡试结束后顺理成章地回家探亲。

曾国藩满怀兴奋地于咸丰二年(1852)六月“驰驿出都”,结束了十来年的京官生涯。

  • 曾国藩结局怎样?
    答: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是自然生老病死的。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绘像祀之。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6月25日,灵柩运抵长...
  • 曾国藩的生平简介
    答: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 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后因丧母回乡丁忧,恰逢太平天国横扫湖湘,他因势在家...
  • 曾国藩为什么死后一生四次拒绝称帝?
    答:唐说,曾国藩的人生历程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平凡顺利,第二个层次是在快乐中度过时光,第三个层次是有事业有成就,能给后人留下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天赋不高、家境贫寒的曾国藩,以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原则和政治智慧,在人生的功名之路上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曾国藩是晚清重臣,被誉为“晚清第一臣”、“官场...
  • 曾国藩简介
    答: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
  • 曾国藩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答:曾国藩、胡林翼被称为“曾胡”,李鸿章、左、张之洞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五营殿大学士,封易为,谥号“”,后人称之为“”。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承,字伯翰,本名,石,汉族,湖南湘乡府人。晚清重臣,湘军创始人兼统帅。清代军事家、理学家、...
  • 曾国藩的人生经历介绍?
    答:曾国藩(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
  • 曾国藩怎么读?
    答:读音【zēng guó fān】曾国藩是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
  • 历史上的曾国藩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曾国藩是湖南人,他是中国近代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是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也是一位军事家。曾国藩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十分勤奋读书,其6岁入私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他16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是中国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
  • 曾国藩怎么死的?
    答:曾国藩是病死的。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一个地主的家庭,小时候非常的勤奋好学,他6岁就进入了私塾读书。到了8能够熟读四书五经。14岁的时候能读《周礼》和《史记》文选。1838年曾国藩进京赶考中进士,进入了翰林院,拜军机大臣穆彰为老师。在清末时期曾国藩的官职做到了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
  • 如何评价曾国藩?
    答:二、修身律己,教育有方。曾国藩作为传统儒士,其思想言行是儒家文化的典型体现。不论是为人、为官,他都坚持修身律己,追求高意趣,不入俗套。如今还流传有《曾国藩家书》一书,集中体现了其为人、教育、处世、治军和从政等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曾国藩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理当给予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