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起源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0
越剧简介、起源、特色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1917年到达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称〔正宫调〕。 20年代初,剧种被称为“绍兴文戏”。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开办了第一个女班。1925年坤伶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产生了63定弦的〔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这时期,除男班、女班外,还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
越剧流派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各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 然而,唱腔虽然重要,流派却并非仅指唱腔,更包含舞台表演艺术等多重内容。通常同一剧目不同流派演绎会有不同风采。
被公认的越剧流派有十三个,即袁雪芬派、范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陆锦花派、毕春芳派、张云霞派、吕瑞英派、金采风派、张桂凤派。曾得到专业人士地区性推派的则有:竺水招派、陈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宝花派、高爱娟派,以及周大风创立的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

扩展资料
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浙江越剧团的足迹遍及英国、法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地,享誉海内外。在芬兰演出时,以一曲“蝴蝶恋人”(即《梁山伯与柷英台》)看得欧洲人如痴如醉,引得芬兰总统夫人潸然泪下。
2001年8月17日月日,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赴泰国参加“亚洲民间戏剧节”的演出,在泰国文化中心演出了两场越剧优秀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受到了泰国观众及海外友人的好评,被称为“戏美、演员美、唱腔美、音乐美”。演出场内掌声不绝,不少观众看了首场后,纷纷争购第二场戏票。
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秦裕森先生观看演出后欣喜地说:“绍兴小百花表演很精彩,很感人,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和越剧的魅力,对促进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赴美国进行商业性演出,从洛杉矶、旧金山到纽约,他们用自己完美的艺术,在那里掀起了令人目眩的“小百花旋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国际日报》的消息说:“这个在国内享有极高声誉的剧团在演出前的确不知进美国的观众会有什么反映,但是伴随至终场的热烈掌声,说明了美国观众和华人不只是看懂了戏,而且也为剧情和演员的精湛表演所深深打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剧

越剧的由来是从“落地唱书”发展起来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开始演变为农村草台、庙台演出的戏曲形式,称“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后又因演出中以鼓、板击发出“的笃、的笃”之声,又被称为“的笃班”。
1917年5月,“小歌班”艺人进入上海演出,因艺技较为粗糙简陋,演出失败而归。1920年后,艺人在表演、音乐、语言方面进行改革,并采用丝弦伴奏,开始在伤害站稳脚跟。1922年8月,小歌班男艺人进入上海大世界演出后,改称“绍兴文戏”,以与在上海演出的“绍兴大班”相区别。
1923年7月9日,第一副女子科班在嵊县施家岙诞生。1924年1月14日,第一个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由此产生了女子越剧。此后,女子科班蓬勃发展起来,开创了“女子绍兴文戏”的新时期。1925年9月17日,上海“小世界”游乐场的“的笃班”演出在广告中首次启用了“越剧”的名称。

拓展资料: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参考资料:越剧_百度百科

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清咸丰十二年(1852)由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所创。落地唱书是浙江嵊县以马塘村为主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以马塘村为主,为越剧起源,因而越剧应有近150年历史),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均为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   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进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艺术粗糙简陋,观众寥寥无几。后续有3班艺人来上海但均告失败。在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后,艺术有所提高,1919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1920年,时为“小歌班”的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   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较知名的演员编演新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等。这些剧目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受观众欢迎。之后,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演奏时以15两音定弦,沿用绍兴大班习惯,称为“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并借鉴绍兴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   1921年9月至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向古装大戏发展。剧目则受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在“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以及茶楼、旅社、小型剧场演出。主要演员有小生王永春、支维永,小旦卫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马潮水,小丑马阿顺、大面金荣水等。   1923年7月,嵊县籍商人王金水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办第一个女班,招收13岁以下的女孩二十余人。翌年1月14日,该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称“髦儿小歌班”。   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以“越剧”称之。   1928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个。女子越剧的著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而男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1929年,嵊县办第二个女班,之后续有举办。1931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   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称为“改良文戏”。各剧团、班社竞相编演新剧目。自1928年至1932年的4年间,编演新剧目逾400个,剧目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文明戏”,剧目一般采用幕表制,当时主要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剧目内容的多样化引起演出形式相应的变化,出现向兄弟剧种学习的趋势。当时有的学海派京剧,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剧《明末遗恨》;有的学申曲,如施银花、屠杏花移植上演西装旗袍戏《雷雨》;有的则学电影、话剧,如姚水娟演《蒋老五殉情记》《大家庭》,采用写实布景,人力车上台。在经营方式方面破除了封建性陈规,实行经理制,统一掌管前后台。   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旦角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小生为屠杏花、竺素娥、马樟花;青年演员如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都已崭露头角。   1942年10月,袁雪芬以话剧为榜样,在大来剧场开始改革。前两年陆续聘请编导有于吟(姚鲁丁)、韩义、蓝明(流)、萧章、吕仲、南薇、徐进等,多为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   1944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戏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主要越剧团都投入“新越剧”的行列,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越剧改革首先是编演新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幕表制。即使演出传统剧目,也经过整理改编。新剧目内容比过去有较大变化。许多编导和主要演员们重视剧目的社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   1943年11月,演《香妃》时,袁雪芬与琴师周宝财合作,使之前就有的2.5定弦之唱法更为规范,并由此开始使尺调腔形成若干板类,有整有散,有快有慢,后又发展了各类板腔的反调腔,是越剧唱腔不仅在板式结构上得到完善,在唱腔曲调上亦增强了抒情性和戏剧性,并且扩大了表现力和可塑性。

发源是在浙江绍兴嵊州施家岙 发祥是在上海

嵊县

你可以上隔三差五戏曲网了解一下

  • 越剧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答:越剧是浙江省的地方戏。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清咸丰十二年(1852)由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所创。落地唱书是浙江嵊县以马塘村为主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以马塘村为主,为越剧起源,因而越剧应有近150年历史),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
  • 越剧起源于哪个省
    答:越剧起源于浙江省。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其起源地是浙江省。具体解释如下: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一带,这里也是越剧发展的核心区域。越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开来。浙江省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传承,为越剧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里的人们对戏曲有着深厚的热爱和...
  • 越剧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越剧的发源地在哪
    答:1. 越剧,也称作绍兴戏,起源于浙江嵊州,并在上海达到繁荣。2. 作为汉族戏曲的重要种类之一,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也是五大剧种之一。3. 越剧在清末起源于绍兴府的嵊州,起初是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来的。它在上海和杭州发祥,并吸收了昆曲、话剧、绍剧等多种剧种的特色。4. 越剧经历了从男子越剧...
  • 越剧是形成于哪个省的地方剧种
    答:越剧是形成于浙江省的地方剧种。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形成于浙江省,并在此地得到广泛流传和发展。越剧的形成与特点 越剧,起源于浙江省的民间歌舞和传统戏曲形式,经过不断地吸收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越剧的唱腔优美动听,表演风格细腻真实...
  • 越剧是哪个省的地方剧种
    答:1. 越剧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市及其周边地区,是一种深受人民喜爱的地方戏剧形式。2. 越剧拥有众多经典剧目,如《七仙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其唱腔细腻柔美,备受欢迎。3. 上海越剧团对越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将这一艺术形式推向新的高度。4. 王文娟和徐玉兰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成为经典...
  • 越剧起源于哪个省
    答:大约在1916年,越剧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号进行演出。起初,越剧以男演员为主,后来逐渐转变为以女演员为主。到了1938年,这一剧种开始被称为“越剧”。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了话剧和昆曲的表演艺术,形成了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越剧的前身是嵊县一带...
  • 越剧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越剧的发源地在哪
    答:1.越剧,又名绍兴戏,发源于浙江嵊州,兴盛于上海。2.汉族戏曲之一,中国第二大剧种,五大剧种之一。3.清末起源于绍兴府嵊州即越过首都,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发祥于上海和杭州,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4.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历称小歌班、绍兴...
  • 越剧简介、起源、特色
    答: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1917年到达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
  • 越剧的越,是上海的简称吗?来源是什么?谢谢。
    答:1. 越剧的“越”并不指代上海,而是源自古代的一个国家——越国。2. 越国位于今天的浙江中北部,是一个姒姓的古国。3. 越剧的起源与越国的文化传统有关,越国的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4. 在春秋末年,越国逐渐崛起,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它的国王勾践与吴国长期对抗。5. 公元前494年,越国在...
  • 越剧产自哪个地区
    答:越剧产自中国浙江地区。越剧是一种流行于中国浙江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以下是对其的详细介绍:一、越剧发源地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这一地区是越剧的发源地和主要流行区域。越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演风格,逐渐在浙江及周边地区流传开来。二、越剧的发展历程 越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江浙民间戏曲、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