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蒲松龄的来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3
求蒲松龄的时代 地位 代表作

时代:生于崇祯十三年,也就是明朝末年。死于清朝初年。
地位: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红楼,一短一长,一文一白,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

  《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它还是世界文学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经常让汉学家感到惊奇。

代表作:  聊斋志异

  醒世姻缘传(相传为蒲松龄所编)

  晴云山房诗文集

  红椒山房笔记

  杂说

  片云诗话

  省身录

  怀刑录

  日用俗字

  历字文

  聊斋词

  聊斋白话韵文

  山市

  鼓笛慢

据说,他考试时,一时不好写开头,就乱写:"自二柳夹泉以来,"其实这是他在路上看到一眼泉两旁有两棵柳,考官不知道,以为他写的是典故,而自已不知道,就送了他"柳泉居士"这个称号.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清朝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他的远祖曾为元代总管;明万历以来,蒲氏家族“科甲相继”,虽不显贵,也算是诗书门第。可是到了蒲松龄的父辈,已家势衰微,他的父亲蒲盘(pán)不得不弃读经商。蒲盘有子四人,“为寡食众,家以日落”,乃为儿子析居,每人授田二十亩。蒲松龄从此独立生活,“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篙满之”,狼嗥鼠鸣,境况萧然。(蒲松龄《述刘氏行实》,以下引文不署主名者,均为蒲作。)薄产不足自给,蒲松龄一生,只能“卖文为活,废学从儿。纳税倾囊,愁贫任妇”(《呈石年张县公俚谣序》)。
蒲松龄自幼由父亲教读,“经史皆过目能了”。学习八股文之余,“辄喜东涂西抹,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自效”(《聊斋丈集·自序》)。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得到学使施闰章的赏识,说他下笔有神,文有异香。科举以时艺试士,视诗为魔道。蒲松龄少年意气,入泮之次年却与同邑友朋结“郢中诗社”,把盏吟诗,寄兴风雅。青年时代的蒲松龄,就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追求。
蒲松龄三十一岁时,因乡试受挫,应同邑进士、扬州府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聘,协办文案,充当幕宾,远离家乡,出游江淮。当时淮扬地区连年水灾,民不聊生。在作幕期间,他亲眼看到了官府的黑暗、豪绅的贪残以及人民的苦难。“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块磊愁。”(《十九日得家书感赋,呈孙树百刘孔集》,见《聊斋偶存草》)蒲松龄往往把现实所激起的忧愤,倾注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之中。淮南水乡虽与齐鲁山色异趣,但难以消除蒲松龄的内心惆怅:“独上长堤望翠微,十手心事计全非。”(《堤上作》)岁月蹉跎,坎坷潦倒,前途茫然,不如归去。康熙十年(1671)秋,蒲松龄毅然摆脱作幕生涯,回到了家乡。
南游归来,蒲松龄屡设帐于缙绅之家;而在同邑西铺毕际有家,时间最长,设馆三十年,才归老家居。毕际有是明代尚书毕自严之子,清代顺治乙酉(1645)拔贡,曾任扬州府通州(今南通市)知州,于康熙十八年归田。毕家有石隐固、绰然堂、效樊堂诸胜,更有一座藏书甚富的“万卷楼”,为蒲松龄读书和写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授徒之余,蒲松龄继续撰写《聊斋志异》,还曾编过《庄列选略》,“惟与弟子辈闭门叹赏,而又不敢出以示人”(《〈庄列选略〉小引》)。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加执着和勤奋。毕际有似乎也能够理解蒲松龄的坎坷遭遇和狂放不羁。他们两个诗酒论文,相处甚得。蒲松龄《哭毕刺史》诗有云:“海内更谁容我放,泉台无路望人归。”看来他是把毕际有当作穷途知己的。
康熙四十八年(1709)岁暮,蒲松龄撒帐回家,从此结束了塾师生活。虽然“聊斋有屋仅容膝”,不能与毕家的绰然、效樊诸堂相比,但毕竟是自己的故居,他垂老归来,“心境闲暇梦亦适”(《斗室》),感到无比快慰。
康熙四十九年(1710),蒲松龄七十一岁高龄,才补了个岁贡生,他不免啼笑皆非。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的夫人刘氏去世,蒲松龄悲痛欲绝,亲撰《述刘氏行实》,寄托哀思。自此,他格外孤寂,每每“对酒无欢只欲愁”(《哭毕刺史》)。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蒲松龄也辞世而去,享年七十六岁。
蒲松龄一生著作很多,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为其代表作,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另有《聊斋诗集》《文集》等。

  据说,他考试时,一时不好写开头,就乱写:"自二柳夹泉以来,"其实这是他在路上看到一眼泉两旁有两棵柳,考官不知道,以为他写的是典故,而自已不知道,就送了他"柳泉居士"这个称号.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清朝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他的远祖曾为元代总管;明万历以来,蒲氏家族“科甲相继”,虽不显贵,也算是诗书门第。可是到了蒲松龄的父辈,已家势衰微,他的父亲蒲盘(pán)不得不弃读经商。蒲盘有子四人,“为寡食众,家以日落”,乃为儿子析居,每人授田二十亩。蒲松龄从此独立生活,“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篙满之”,狼嗥鼠鸣,境况萧然。(蒲松龄《述刘氏行实》,以下引文不署主名者,均为蒲作。)薄产不足自给,蒲松龄一生,只能“卖文为活,废学从儿。纳税倾囊,愁贫任妇”(《呈石年张县公俚谣序》)。
  蒲松龄自幼由父亲教读,“经史皆过目能了”。学习八股文之余,“辄喜东涂西抹,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自效”(《聊斋丈集·自序》)。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得到学使施闰章的赏识,说他下笔有神,文有异香。科举以时艺试士,视诗为魔道。蒲松龄少年意气,入泮之次年却与同邑友朋结“郢中诗社”,把盏吟诗,寄兴风雅。青年时代的蒲松龄,就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追求。
  蒲松龄三十一岁时,因乡试受挫,应同邑进士、扬州府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聘,协办文案,充当幕宾,远离家乡,出游江淮。当时淮扬地区连年水灾,民不聊生。在作幕期间,他亲眼看到了官府的黑暗、豪绅的贪残以及人民的苦难。“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块磊愁。”(《十九日得家书感赋,呈孙树百刘孔集》,见《聊斋偶存草》)蒲松龄往往把现实所激起的忧愤,倾注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之中。淮南水乡虽与齐鲁山色异趣,但难以消除蒲松龄的内心惆怅:“独上长堤望翠微,十手心事计全非。”(《堤上作》)岁月蹉跎,坎坷潦倒,前途茫然,不如归去。康熙十年(1671)秋,蒲松龄毅然摆脱作幕生涯,回到了家乡。
  南游归来,蒲松龄屡设帐于缙绅之家;而在同邑西铺毕际有家,时间最长,设馆三十年,才归老家居。毕际有是明代尚书毕自严之子,清代顺治乙酉(1645)拔贡,曾任扬州府通州(今南通市)知州,于康熙十八年归田。毕家有石隐固、绰然堂、效樊堂诸胜,更有一座藏书甚富的“万卷楼”,为蒲松龄读书和写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授徒之余,蒲松龄继续撰写《聊斋志异》,还曾编过《庄列选略》,“惟与弟子辈闭门叹赏,而又不敢出以示人”(《〈庄列选略〉小引》)。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加执着和勤奋。毕际有似乎也能够理解蒲松龄的坎坷遭遇和狂放不羁。他们两个诗酒论文,相处甚得。蒲松龄《哭毕刺史》诗有云:“海内更谁容我放,泉台无路望人归。”看来他是把毕际有当作穷途知己的。
  康熙四十八年(1709)岁暮,蒲松龄撒帐回家,从此结束了塾师生活。虽然“聊斋有屋仅容膝”,不能与毕家的绰然、效樊诸堂相比,但毕竟是自己的故居,他垂老归来,“心境闲暇梦亦适”(《斗室》),感到无比快慰。
  康熙四十九年(1710),蒲松龄七十一岁高龄,才补了个岁贡生,他不免啼笑皆非。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的夫人刘氏去世,蒲松龄悲痛欲绝,亲撰《述刘氏行实》,寄托哀思。自此,他格外孤寂,每每“对酒无欢只欲愁”(《哭毕刺史》)。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蒲松龄也辞世而去,享年七十六岁。
  蒲松龄一生著作很多,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为其代表作,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另有《聊斋诗集》《文集》等。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聘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至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蒲松龄印章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还有初中课本中的《狼三则》、《山市》。《狼》被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 蒲松龄简介
    答: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
  • 求蒲松龄的对联一副!!!
    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整副对联可解释为: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使百二秦关都归楚所有;苦励心志的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用三千兵马,就灭亡了吴国。这是颜迈为了赞扬蒲松龄坚忍...
  • 蒲松龄 字留仙 号什么 别号什么
    答: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
  • 蒲松龄文言文故事
    答:1. 蒲松龄的故事200字,救急 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在山东淄川东城的满井庄大路口上,每天当金鸡唱晓,炊烟四起之后,经常可以看到在路旁一棵大树底下,三十多岁的蒲松龄粗布短衫坐在芦席上,身边放着一个装满浓茶的大瓶子,那茶瓶小口大肚,瓶边放有四五只粗瓷大碗和一包当地出产的烟丝。 每当有行人路过的时候,蒲松龄...
  • 蒲松龄明崇祯十三年
    答:但是,蒲松龄遇到的是大文学家施闰章,爱才如命的施闰章。施闰章欣赏蒲松龄对人情世态栩栩如生的描写,他加批语说蒲松龄"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蚤起)二字之上",还写个批语:"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大笔一挥,蒲松龄,山东秀才第一名。蒲松龄三试第一,名气很大,踌躇满志地走上了求仕之路。但他接连参加四次乡试(举人...
  • 蒲松龄为什么被称为“聊斋先生”?急求,具体点的。
    答:原因有二:1、蒲松龄的书房是叫“聊斋”。柳泉乃是他的灵感源泉,就在聊斋附近。2、著有《聊斋志异》一书,《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峰 一般元后的有识之士都称作先生,如明朝的四浙东先生: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如不具体、不解,请继续追问。
  • 写一篇对蒲松龄抒情的800字左右的中学生作文,,,要求原创。。。_百度知...
    答:在村人的指引下,我们一路前行,终于在一处看似和普通人家差不多的院落前找到了蒲松龄故居,故居的大门正上方悬 挂着由大文豪郭沫若亲 笔题写的“蒲松龄故居”五个大字的匾额,说实在的,如果不是这块匾,我们还真难以找到这里。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在门口转悠了几圈,生怕走错了地方,在得到证实后方才买票进入。 这是一座...
  •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答:创作背景: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
  • 郭沫若对蒲松龄写作的评价是什么
    答:更多关于蒲松龄的知识 > 正在求助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苦等7分钟: 测试这么久了,怎么就感觉没人玩一样 回答 苦等26分钟: 机械先驱这么流弊,团战赢过很多英雄,为什么这么冷门 回答 苦等42分钟: 有人用了iPhone的交通卡了吗 回答 苦等59分钟: 大家为什么都在讨论前任3 回答 苦等1小时: ...
  • 求从周村到淄川蒲松龄故居的详细路线,最好是便宜点的(如:公交车)
    答:一、行程安排:第一天:1. 早上7点,从周村公交宾馆出发,乘坐96路公交车,约30分钟后到达淄川公交站,票价约为2元。2. 到达淄川公交站后,步行至淄川汽车站,乘坐22路公交车,约40分钟后到达蒲松龄故居,票价约为3元。第二天:1. 早上8点,从淄川汽车站出发,乘坐81路公交车,约30分钟后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