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4
为什么我国多火山、地震?求解

正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属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火山活动一般常在这种不寻常的地质背景上发生,其中大多数都在构成岩石圈的庞大的板块边界处。约80%的地球活火山及其相关的火山活动都发生在两个板块相聚,并且其中一个俯冲到另一个下面的地方。俯冲下去的板块,一方面因挤压而造成局部压力增加,一方面其自身也融为岩浆;这时,上面受到挤压的板块如果出现裂口或薄弱处,压力极大的岩浆就会从这些地方喷出来,形成火山。尤其是在这种板块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极大原因的造成了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并发。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东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同时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汇位置,所以多地震.我国境内约有600多座火山,但大多为死活山.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火山喷发的记录,所以我国的火山活动并不活跃.

整体看,中国的火山地震不多,范围较小,危害不大。
过去的200年,中国基本未发生火山地震。
就我所知,中国最后的一次火山地震就在五大连池,也有几百年了。
火山地震主要还是集中在地震带上,如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喜马拉雅造山带等。板块闭合时,总会有个口子最后关上,岩浆无处可去就到这个口子来了,如富士山、维苏威、艾雅法拉等。这些火山,有事没事喷两次,和大规模的构造运动比,也就是大事件的尾声,但于人类已经是不得了的了。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太平洋版块和亚欧版块交接处)版块不稳定.地中海-喜马拉雅 地震带从我国穿过 在我国的东南部也是于大陆版块交接 地壳活动频繁 .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地质条件复杂,是世界上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一些地方发生洪涝、地震、干旱、台风、低温冷冻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矿山灾害、火灾等事故灾害发生也相当频繁。同时由于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民财富积累的增加,灾害所可能造成的损失规模也相应扩大。在上一个10年中,年均受灾人口3.7亿人,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因此,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愈益突出。总体而言,我国的防灾减灾方面的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补充完善乃至填补空白。从这方面处于先行和领先地位的日本和美国的做法中,可以得到一些对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需要制定一部防灾减灾的基本法

我国与防灾减灾工作有关的立法工作是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开展起来的,先后制定了水法(1988)、水土保持法(1991)、防洪法(1997)、防震减灾法(1998)、消防法(1998)、气象法(1999)等,这些法律或直接与某个灾种的防灾减灾工作有关,或在其中包含了某个灾种的防灾减灾的章节。�

但是,从建立防灾减灾法律体系的角度来看,即使所有灾种的部门防灾减灾立法全部完成,也不能替代防灾减灾基本法的作用。这是因为,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很多共性问题,特别是许多大政方针问题必须在基本法中予以明确。这些问题包括: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组织机构设置、灾害应急对策、防灾规划、灾害防御预算、财政金融措施等。根据不同灾害种类制定的部门防灾法都应以防灾减灾基本法作为其基础。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的挑战,进行必要的制度建设是我们做出应对的关键,而防灾减灾基本法应当成为制度建设的重要纲领和基础,其制定应当尽快提到立法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

(二)强化专职的防灾减灾机构

联合国将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10年”,作为对此的响应,我国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10年委员会”,具体事务由民政部中负责灾后救助和灾情核查的部门承担。2000年,该委员会更名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定为:“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委员会就是我国目前专职的防灾减灾机构。但从它的沿革来看,设置在民政部内的这一机构在救灾方面可谓是轻车熟路,但在制定政策和规划、开展灾害预防方面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则是个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强化。另外从该机构的名称来看,目前的名称只反映了其职能的一部分,如何使其“名副其实”的问题恐怕也需要解决。�

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情考虑,仅在国家层次设置专职防灾减灾机构是不够的,这样难以对发生在各地方、为数不少的各种灾害做出及时的反应。建议在省一级政府中设置防灾减灾的专门机构,赋予其对本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进行协调指挥、检查督促的职能,其人员可从地震、消防、水利、矿山安全监督等有关部门抽调组成。�

(三)建立防灾减灾投入渠道的制度保障

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中专门有题为“财政金融措施”的一章,对各种情况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经费支出义务、应付灾害的财政措施和金融措施等做出了详尽的规定,这是对防灾减灾投入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我国由于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带来的问题是相当明显的。一方面是防灾减灾资金严重不足,在应对灾害时显得比较被动,往往还要采用政府行为发起全社会的募捐;另一方面是亡羊补牢多而未雨绸缪少,大地震之后加大对地震系统的投入,大水灾之后加大对水利系统的投入,“防重于治”的原则无从体现。另外,由于各级政府和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支出义务不明确,往往造成推诿和扯皮。因此,在防灾减灾的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支出义务和支出方式,以作为防灾减灾投入渠道的制度保障,是非常必要和具有紧迫性的。�

(四)加强宣传普及,提高民众的减灾自护能力�

民众对于灾害具备必要的科学常识和自护知识,对于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有着重要的作用。在1997年7月举行的联合国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上,安南秘书长提出:“我们人类必须从过去对灾害的反应文化转变到预防文化上来”。最近发生在我国云南的一起地质滑坡灾害造成了一个村庄数十人的伤亡,但假如村民们具备一点常识的话,本来惨剧是可以避免的(滑坡发生几小时前一位村民就看到了非常明显的地裂现象,但他却视若无睹)。这是以惨痛的教训对这一道理的有力例证。在日本,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关于防灾和减灾自护的宣传,每年的消防日有众多的人参加消防训练和演习。阪神大地震和最近美国“9·11”事件中,民众所表现出的镇定有序和合理的行动避免了人为的次生灾害,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国,这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而且最近的情况令人担忧:在本来就不多的宣传普及手段中,两大专业媒体相继消亡(周刊《安全生产报》于1999年8月停刊,周刊《中国减灾报》于2000年6月停刊)。毋庸置疑,为了减少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遏制事故灾害的高发,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普及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在中小学教育中尽快普及减灾和自护教育,如在小学的自然课中介绍关于灾害及防灾减灾的常识,在中学可以设置一定课时的减灾基础课。(2)地震、消防等有关部门应当把宣传普及工作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安排一定的经费、人员和时间向全社会开展宣传普及活动。(3)在防灾减灾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各有关主体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普及活动的责任,以及公民参与的义务。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社区和机关团体企事业的作用,以这些主体为单位,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定期开展针对某种灾害的训练和演习。超高层和高层建筑要以建筑物为单位定期进行消防和地震防灾训练或演习。�

(五)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基础科研工作

对照日本的做法,我认为我国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基础科研工作急需在两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是对已发生的灾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包括对灾害本身的发生原因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而且包括对应对灾害的经验教训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灾害是偶发事件,每一次灾害的发生对于人类的防灾减灾而言,都是一次宝贵的知识积累的机会,必须充分加以利用。日本的防灾减灾学者们每当国内外发生重大灾害后都要千方百计尽快奔赴现场,尽可能获取第一手资料,撰写详细的分析报告。而我们的学者则由于经费等原因的限制很难做到这一点。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在科研经费安排上应统筹考虑,加以必要的改善。二是加强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必要的数据和信息是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例如,没有洪水风险分布图,就难以建立洪水保险制度;没有包含社会经济信息的地理信息系统,就难以开展重大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评估,从而为国家和区域减灾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除了各有关部门各自加强自身的信息基础建设以外,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将各部门的子系统集成为一个综合的大系统,对于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建议由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牵头协调,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按照板块学说,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交汇处,板块运动导致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玛拉雅山地震带边沿

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 我国地震频发造成地震的根本原因是
    答:板块与板块彼此衔接的地区,被称作“板块边界”,这里是岩石相互摩擦碰撞的场所,分布着海沟带、造山带、洋中脊这样地质运动十分活跃的地区,是火山和地震活动多发的地区。中国的陆地区域主要由4大陆块、6大造山系和5个对接带构成。它们是若干个古代板块碰撞拼合的产物,正是这些古老的陆地单元之间龃龉不...
  • 为什么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为什么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答:总的来说,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但从东、西部地震的区域分布都可以看出,地震都具条带状分布特征(图8.2),这种条带被称为地震带。地震带上除了地震多,震级高外,还有三点特征;一是古今如此,历史上这些地震带一直是多发地震和震害严重地区;二是不仅大震多,小震也相对密集;三是在地质...
  • 我国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国家?
    答: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4¾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 8级以上地震9次。综上才说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
  • 我国地震为什么多?
    答: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指地球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这些运动会导致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变化,从而引起地震。地球外部的自然因素包括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球磁场变化等等。这些自然因素会导致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构造运动的改变,从而引起地震。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这与中国的地质构造、地震带分布和板块...
  • 火山和地震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答:3、火山是地中常见的地质现象。地壳之下100至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4、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
  •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从板块学说看,我国多地震的主要原因是_百度知 ...
    答:科学家告诉我们,地震不过是地壳急骤颤动的自然现象。由于引起地壳震动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我国和世界上发生的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这种地震。构造地震的震源深度通常多在...
  • 我国地震灾害主要原因
    答:( 3) 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也主要分布在西部,东部地区除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对少得多。( 4) 根据断层位移量和原地应力测量结果,我国大陆西部的构造活动强度比东部地区高 5 ~6 倍,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约为东部地区的 70 倍。( 5) 20 世纪 100 年间,中国大陆发生的 300 多次 6 ...
  •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何有火山,地震分布
    答:那一带地壳活跃,造山运动,处于断裂带。
  • 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答:中国哪里是什么多火山地震国家,中国现在的火山几乎都是死火山,最近一次记载的火山地震是在1951年。1.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 一般认为五大连池火山群由14座火山组成,如果包括火山区西部的莲花山,五大连池火山群应由15座火山组成,火山岩分布面积达800多km2。老黑山、火烧山1719—1721年的喷发距今还不到...
  • 为什么有的地方多火山、地震?
    答:1. 板块交界处常常是火山和地震的高发区域,这是因为地球的岩石板块处于持续的运动之中。2. 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的主要动力源泉。3. 当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时,它们可以推挤出高大的山脉。4. 而当板块分离时,地表可能会出现下陷,形成海洋或裂谷。5. 只要板块持续活动,火山和地震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