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人物形象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林黛玉在贾宝玉眼中美若神仙似的,但要知林黛玉的外形美是如捧心西子那样的病态美;她自尊性很强,其实是以自尊掩饰自卑;她经常表现为小心眼,但小心眼背后有坦诚;她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似的求爱的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林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她性格上虽有缺点,但掩盖不了她叛逆是想的光芒。
关键词:病态美 自尊 自卑 小心眼 坦诚 真爱 叛逆 悲剧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新时期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然而对林黛玉而言,似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厄运,尤其是在年青人中,黛不如钗的论调又相当流行,甚至径直以“讨嫌”来目黛玉了。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一、捧心西子病态美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二、以自尊掩饰自卑

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倘使林、贾二家没有门第差别,黛玉决不会从送花的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 “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天性”云云,就是指这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的伤害着别人。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候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第22回)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他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内心的自卑。


三、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两个情敌——薛宝钗、史湘云有些“小性儿”“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然而真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了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中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但这只是就事论事,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微疵罢了。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有与薛宝钗结怨太深了,那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自己的情敌。但正是她们后来又“互剖金兰语”,结成“金兰契”,谱成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她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所感动了,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 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



四、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这时的贾宝玉,对纯洁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妈去。”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并且立即“往外走”。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贾宝玉在林黛玉真挚爱情熏陶下,不公仅在史湘云面前称赞林黛玉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勇敢地对林黛玉献上他的心,并送上定情的信物——两条旧手娟。这时林黛玉已经确证贾宝玉对她是真爱,从此以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口角,林黛玉对薛宝钗、史湘云的讥讽也少多了。

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
后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并且常以“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揭露周围不合理的现象,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
出于她和贾宝玉一致的叛逆性格,她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中,只有自幼耳鬓厮磨的贾宝玉才是她唯一的知己。
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真挚感情,成了她能在这个势利环境中生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惟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贾宝玉的爱情中。
她并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环境,也没有适应家长的需要去劝告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她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她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

扩展资料: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
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身魂,荣府么女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5岁上学,6、7岁母亲早亡,10岁师从贾雨村启蒙。
外祖母贾史氏疼爱幺女贾敏,爱屋及乌疼爱黛玉,10岁接到身边抚养教育,寝食起居,一如嫡孙贾宝玉。与11岁的贾宝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贾母打点,自视地位在三春之上,实则只是隔一代近亲,因被王夫人的仆人最后一个送宫花而很不愉快。
11岁时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12岁时,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春年少,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带有奇幻元素的罗曼蒂克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思想上的忠叛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 。无奈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黛玉

人物形象

一、外型

红楼梦第三回中曾描述林黛玉的外貌: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除此之外,宝玉则有“神仙似的”又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颦儿才貌应世稀”等等之夸赞。

林黛玉的人物描绘在书中有着精妙的设定。宝玉曾以‘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之句形容宝钗及黛玉两人,可见林黛玉之美以灵气为甚。事实上,书中多次提及黛玉外貌之处皆证明黛玉脱俗的美貌并不比宝钗逊色。宝玉中邪时,呆霸王薛蟠一见黛玉的婉转风流的落泪模样,便“酥倒在那里”。

二、性格

黛玉忧愁多思,弱柳扶风,同时喜爱诗书,颇有咏絮之才,具有诗人的特质。

在大观园中,大多数人对黛玉的印象是多愁善感,伶牙俐齿且爱钻牛角尖。黛玉曾因周瑞家的分送宫花一事使性子,更曾因与宝玉怄气而苦吟葬花词,宝黛二人间的争执与别扭也曾使贾母笑称二人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丫头小红曾言:“林姑娘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可见黛玉并不如宝钗容易亲近,实则黛玉是一名心中充满不安全感的闺阁女子,也因而造就了她多虑心窄的性格。

黛玉多病纤弱,有着病西施的形象。而她也好恶分明,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送给她北静王所赠的一串名贵念珠时,反应极大,并说了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

虽然黛玉乍看之下不与人亲近,但黛玉其实是全书中少数拥有丰沛真挚感情的角色。林黛玉情榜考语为‘情情’,意旨黛玉对于自身重视的人事能够全心的付出感情。黛玉虽看起来忧愁多虑,不易与人亲近,但对于她所重视的人便会全然的真心对待。

林黛玉性格多愁善感,才思敏捷,注重灵性生活,也造成她由著性子生活的人生哲学,和宝钗的藏愚守拙,压抑情感成为强烈对比,和宝钗的情感压抑不同,黛玉想哭时且哭,想恼时且恼,喜怒哀乐皆无造作,且丝毫不掩饰锋芒。

相对于宝钗奉传统价值礼教为圭臬,黛玉展露对诗书的热情及才华,不顺从时代的价值观框限。黛玉父母双亡,造就了她敏感多愁,且不安忧虑的心理,更因此纵使和宝玉两情相悦,却终无结果。

三、外在形象

兴儿(贾琏的心腹小厮)向尤二姐讲述大观园中诸位姊妹时(第六十五回),曾提到林黛玉:“......我们家的姑娘们不算外,还有两位姑娘,真是天下少有!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名儿叫什么黛玉。

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兴儿解释道:“不是那么不敢出气儿,是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对立面,因为林黛玉属木,而薛宝钗属金。宝黛有木石前盟,而薛与贾乃金玉良姻。薛宝钗出身自富裕的皇商家族,林黛玉则是父母双亡的孤女。两人之间产生鲜明的落差,在角色设定上相互陪衬。

扩展资料:

简介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字颦颦(本无字,宝黛初见时贾宝玉以其眉尖若蹙为灵感所赠),海棠诗社别号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此名称据了解是指古代传说中娥皇女英,两弱女子都是哭夫而自投湘水而死的,由于林黛玉经常以泪洗睑,因而得名,而代表花卉为芙蓉花,情榜评为‘情情’,在大观园中是住在潇湘馆,馆前竹林密布。

黛玉原是太虚幻境中的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滴水之恩,陪其下人间还他一世的眼泪,转作人世。黛玉祖籍姑苏,父林如海,母贾敏,取名黛玉。有一弟,早夭。她从小体弱多病,从会吃饭时便开始吃药,但生性聪慧,从小跟随先生读书认字,有过目不忘,一目十行之功。她极工诗词,所作之诗皆文笔与意趣俱佳,故有才女之称。

在高鹗续书中,林黛玉因宝玉和宝钗成婚,最后气郁而死。红学家周汝昌等认为,黛玉应该是泪尽,加之被赵姨娘和贾环等人诽谤,从而沉湖仙去,但原作结局尚待后人分析考据。


住处

红楼梦第四十回透过刘姥姥的视角形容黛玉所居的潇湘馆:“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著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原型

经近年红学家考证,林黛玉的原型为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名叫李香玉,其父是任两淮盐课的李鼎。李家,曹家以及孙家之间互有姻亲,故曹雪芹和李香玉从小耳鬓厮磨也不足为奇。然而按红学家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中的说法,李香玉更有可能是史湘云的原型,故尚未有定论。

在《红楼梦》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回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相对而卧,为宽林黛玉的心,贾宝玉胡编了一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一天,老耗子叫众耗子分头去偷米粮和瓜果为腊八粥,一小耗子自荐去偷香芋。

众耗子笑它身体瘦小,小耗子胸有成竹地说:‘我变成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却用分身法搬运。’众耗子叫它变成香芋看看。小耗子就摇身一变,却变成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小姐。众耗子说:‘变错了。’

小耗子现形道:‘我说你们没有见过世面,只识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道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很明显,作者借这个故事暗示,林黛玉就是李香玉的化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黛玉



导语: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是出自曹雪芹笔下的一篇著名长篇小说,文中主要就是讲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一段悲惨爱情故事,那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结局如何呢?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自尊自爱,多愁善感 林黛玉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还有些叛逆。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林黛玉可谓是内向型女子的一个典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这种猜疑结果,常常一方面伤害自己,另一方面又伤害自己的心上人。这类性格就是心理学家定义的内向型性格。其心理特点上往往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她们的行为孤僻,寡言,但又常为一些别人认为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表面上看,她们有时似乎很坚强,但内心世界却充满自卑和懦怯。

敏感: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蜜意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中,因宝玉被贾政叫去,怕有事端,等到宝玉回怡红院便前去看看他,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 正在院内抱怨说: "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 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 便使性子说道: "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 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 一面想, 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 "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 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细心: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着’。比如: (1)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口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2)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也搭着半;日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搞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等等。

 淡泊:黛玉从不主张宝玉读圣贤书、考功名,他淡泊名利。 宝玉将北静王给他的珠子给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才不要”。可见他淡泊名利,轻视官僚。

  真实:黛玉从各个方面都是很真实的,从不遮遮掩掩。

绝顶聪明:从她的才华,考虑问题的全面可以看出。

  多愁善感: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言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中的黛玉葬花足以体现她的多愁善感。与前面所说的敏感差不多。

 黛玉的叛逆:首先,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 是 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 吟》中,她叹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表现出对女子“三从四德”和“夫权”思想的不屑一顾;她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这也是对女子贞操观和正统爱情观的大胆反 叛;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魔根”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这是对封建社会男性观的傲然蔑视。林黛玉身上闪烁 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最后结局

一是两者都是两小无猜天真烂漫时相识相知;二是秦钟与黛玉气质相近,可以说是“男儿中的黛玉”;三是秦钟与黛玉的体质相近,都是属于“先天不足”。正因为如此,秦钟很早就病死了。

当然,另一个更为直接的暗示就是:晴雯也是病死的。

显然,高鹗是理解到了这一层面的。因此,他就据此给黛玉设计了一个病死潇湘馆的结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高鹗为林黛玉设计的结局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忠实的体现原作的原意。

但是,林黛玉真的是病死的吗?我刚才说了,高鹗的设计忠实体现了曹雪芹的原意,但并没有说他的这个“忠实”就是“确实”。

其实,我想说的是,林黛玉的确一直是“多病的身”,再加上她和宝玉爱情的这块“心病”,身体肯定是不会好的。但并不因此而就能够确定她是病死的。

在我看来,洋洋大观的红学研究确实取得了丰硕而不可否定的成果。但是,红学研究也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如那句著名的广告语所说的: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很多时候,红学家们沉迷于《红楼梦》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智力迷宫而不可自拔,沾沾自喜,反而迷失了基本的方向。这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关于林黛玉的结局。有很大一部分人满意于高鹗版本的悲剧力量,认可了这个结局。但是,也有不同意见,比如近来研究红学而声名大噪者刘心武先生,他就认为,林黛玉是“自沉而死”的,也就是投水自尽。应该说这样的结论是大胆而新颖,我赞同刘心武先生的黛玉“自尽”说,但是,并不赞同投水自尽的说法。我们既然是研究《红楼梦》,那么,就切忌迷失在关于《红楼梦》各种或实证或考据或猎奇的资料里,而要紧扣文本。如果我们承认前八十回是曹雪芹的原作,那么,就应该重视作者的原意。

我们都知道,第五回是《红楼梦》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其重要性就在于它几乎揭示了小说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因此,要探寻林黛玉的结局,还是要回到文本层面上来。关于林黛玉的结局,第五回写得明明白白,就在“钗黛合一”的判词和红楼梦曲枉凝眉里。枉凝眉这首曲词,暗示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性结局。而“钗黛合一”判词则指出了黛玉的归宿,这就是所谓的“玉带林中挂”,配图为:“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按照以往红学的理解,这句话是说贾宝玉一生牵挂着林黛玉。而这样的解释是非常牵强的,关于林黛玉的结局的诗,为什么要理解为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呢?是不是有点跑题?或者说钻牛角尖?“玉带林”按照谐音倒过来读就是“林黛玉”,而且,我们是否应该特别关注判词里的“挂”字和配图里的“悬”字,黛玉“悬”“挂”在枯木之上,其实,林黛玉的结局已经非常清晰了,那就是:在林中上吊而死。

根据历来红学研究的成果,我们完全可以想见黛玉在后四十回的现状:

贾母病逝,唯一支持她和宝玉结合的顶梁柱坍塌了。舅舅贾政虽然疼爱她,但毕竟因为身份、礼节等因素难以沟通。而一直主张“金玉良缘”的王夫人、王熙凤乃至薛姨妈等人逐渐占据上风,黛玉昔日能够享受到的“礼遇”日渐下降,白眼也越来越多。此时,聪明绝顶的林黛玉不可能不知道自己与宝玉的爱情已经没有指望了。于是,这个心高气傲而又双病(疾病与心病)缠身的姑娘在“还干了眼泪”(因为在宝玉和宝钗结婚之后,非常懂得自尊自爱的黛玉认为自己已经没有资格为宝玉流泪了)之后,选择了在一个凄清的夜晚,在大观园某个角落一片密林之中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在我看来,这样的结局才是曹雪芹的本意。首先,这符合小说人物的结局安排。在《红楼梦》的前五回,曹雪芹其实已经为所有人物设计了最终各回本位的神话结局。比如贾宝玉就又回到无稽崖青埂峰下成为那块“石头”,那么,作为木石前盟的另一个主角黛玉的归宿当然也应该是深山密林中的“绛珠草”了。其次,这符合黛玉高傲的性格。以黛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是不可能低声下气寄人篱下看着自己的爱人和别人成亲的,她唯一的选择就只能是以死来做个了断。第三,林黛玉的死亡与《红楼梦》的大结局相呼应。林黛玉于林中自尽,与小说第五回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有呼应之意。曲中有“好一似食尽鸟投林”之语,似乎就是以黛玉的林中自尽来宣告着红楼一梦的破灭和众人大限的来临。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林黛玉在贾宝玉眼中美若神仙似的,但要知林黛玉的外形美是如捧心西子那样的病态美;她自尊性很强,其实是以自尊掩饰自卑;她经常表现为小心眼,但小心眼背后有坦诚;她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似的求爱的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林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她性格上虽有缺点,但掩盖不了她叛逆是想的光芒。
关键词:病态美 自尊 自卑 小心眼 坦诚 真爱 叛逆 悲剧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新时期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然而对林黛玉而言,似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厄运,尤其是在年青人中,黛不如钗的论调又相当流行,甚至径直以“讨嫌”来目黛玉了。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一、捧心西子病态美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二、以自尊掩饰自卑

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倘使林、贾二家没有门第差别,黛玉决不会从送花的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 “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天性”云云,就是指这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的伤害着别人。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候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第22回)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他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内心的自卑。

三、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两个情敌——薛宝钗、史湘云有些“小性儿”“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然而真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了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中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但这只是就事论事,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微疵罢了。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有与薛宝钗结怨太深了,那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自己的情敌。但正是她们后来又“互剖金兰语”,结成“金兰契”,谱成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她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所感动了,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 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

四、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这时的贾宝玉,对纯洁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妈去。”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并且立即“往外走”。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贾宝玉在林黛玉真挚爱情熏陶下,不公仅在史湘云面前称赞林黛玉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勇敢地对林黛玉献上他的心,并送上定情的信物——两条旧手娟。这时林黛玉已经确证贾宝玉对她是真爱,从此以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口角,林黛玉对薛宝钗、史湘云的讥讽也少多了。

红楼梦第三回中曾描述林黛玉的外貌: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除此之外,宝玉则有“神仙似的”又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颦儿才貌应世稀”等等之夸赞。

林黛玉的人物描绘在书中有着精妙的设定。宝玉曾以‘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之句形容宝钗及黛玉两人,可见林黛玉之美以灵气为甚。事实上,书中多次提及黛玉外貌之处皆证明黛玉脱俗的美貌并不比宝钗逊色。宝玉中邪时,呆霸王薛蟠一见黛玉的婉转风流的落泪模样,便“酥倒在那里”。

二、性格

黛玉忧愁多思,弱柳扶风,同时喜爱诗书,颇有咏絮之才,具有诗人的特质。

在大观园中,大多数人对黛玉的印象是多愁善感,伶牙俐齿且爱钻牛角尖。黛玉曾因周瑞家的分送宫花一事使性子,更曾因与宝玉怄气而苦吟葬花词,宝黛二人间的争执与别扭也曾使贾母笑称二人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丫头小红曾言:“林姑娘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可见黛玉并不如宝钗容易亲近,实则黛玉是一名心中充满不安全感的闺阁女子,也因而造就了她多虑心窄的性格。

黛玉多病纤弱,有着病西施的形象。而她也好恶分明,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送给她北静王所赠的一串名贵念珠时,反应极大,并说了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

虽然黛玉乍看之下不与人亲近,但黛玉其实是全书中少数拥有丰沛真挚感情的角色。林黛玉情榜考语为‘情情’,意旨黛玉对于自身重视的人事能够全心的付出感情。黛玉虽看起来忧愁多虑,不易与人亲近,但对于她所重视的人便会全然的真心对待。

林黛玉性格多愁善感,才思敏捷,注重灵性生活,也造成她由著性子生活的人生哲学,和宝钗的藏愚守拙,压抑情感成为强烈对比,和宝钗的情感压抑不同,黛玉想哭时且哭,想恼时且恼,喜怒哀乐皆无造作,且丝毫不掩饰锋芒。

相对于宝钗奉传统价值礼教为圭臬,黛玉展露对诗书的热情及才华,不顺从时代的价值观框限。黛玉父母双亡,造就了她敏感多愁,且不安忧虑的心理,更因此纵使和宝玉两情相悦,却终无结果。

三、外在形象

兴儿(贾琏的心腹小厮)向尤二姐讲述大观园中诸位姊妹时(第六十五回),曾提到林黛玉:“......我们家的姑娘们不算外,还有两位姑娘,真是天下少有!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名儿叫什么黛玉。

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兴儿解释道:“不是那么不敢出气儿,是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对立面,因为林黛玉属木,而薛宝钗属金。宝黛有木石前盟,而薛与贾乃金玉良姻。薛宝钗出身自富裕的皇商家族,林黛玉则是父母双亡的孤女。两人之间产生鲜明的落差,在角色设定上相互陪衬。

扩展资料:

简介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字颦颦(本无字,宝黛初见时贾宝玉以其眉尖若蹙为灵感所赠),海棠诗社别号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此名称据了解是指古代传说中娥皇女英,两弱女子都是哭夫而自投湘水而死的,由于林黛玉经常以泪洗睑,因而得名,而代表花卉为芙蓉花,情榜评为‘情情’,在大观园中是住在潇湘馆,馆前竹林密布。

黛玉原是太虚幻境中的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滴水之恩,陪其下人间还他一世的眼泪,转作人世。黛玉祖籍姑苏,父林如海,母贾敏,取名黛玉。有一弟,早夭。她从小体弱多病,从会吃饭时便开始吃药,但生性聪慧,从小跟随先生读书认字,有过目不忘,一目十行之功。她极工诗词,所作之诗皆文笔与意趣俱佳,故有才女之称。

在高鹗续书中,林黛玉因宝玉和宝钗成婚,最后气郁而死。红学家周汝昌等认为,黛玉应该是泪尽,加之被赵姨娘和贾环等人诽谤,从而沉湖仙去,但原作结局尚待后人分析考据。

住处

红楼梦第四十回透过刘姥姥的视角形容黛玉所居的潇湘馆:“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著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原型

经近年红学家考证,林黛玉的原型为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名叫李香玉,其父是任两淮盐课的李鼎。李家,曹家以及孙家之间互有姻亲,故曹雪芹和李香玉从小耳鬓厮磨也不足为奇。然而按红学家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中的说法,李香玉更有可能是史湘云的原型,故尚未有定论。

在《红楼梦》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回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相对而卧,为宽林黛玉的心,贾宝玉胡编了一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一天,老耗子叫众耗子分头去偷米粮和瓜果为腊八粥,一小耗子自荐去偷香芋。

众耗子笑它身体瘦小,小耗子胸有成竹地说:‘我变成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却用分身法搬运。’众耗子叫它变成香芋看看。小耗子就摇身一变,却变成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小姐。众耗子说:‘变错了。’

小耗子现形道:‘我说你们没有见过世面,只识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道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很明显,作者借这个故事暗示,林黛玉就是李香玉的化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黛玉

31 25
下一条回答
重磅回馈 法系7座suv汽车大全 购车即享“7年无忧计划”

限时购买先锋智尚SUV DS7可享多重免费服务!7年/10万公里免费质保,7年/7万公里免费保..
标致雪铁龙(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广告
一汽-大众TAYRON 探岳

首款高端中型SUV——TAYRON探岳,陪伴新中产阶层探索求真,望川览岳.10款车型售价区..
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广告

1条评论
发布

qjnyzxzxy


2019-02-21 21:46 · 回复Ta
为您推荐
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和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是: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自尊自爱,多愁善感。 林黛玉的特
1070 浏览166970 2018-10-15
正反面论述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500字左右
在大观园众多女儿之中,林黛玉的性格最为鲜明.她姿容娇美,体态风高洁品格以及天真笃实、待人宽厚、处事谨
70 浏览1497 2017-11-25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100~150字
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真身,荣府四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
2 浏览1039 2019-01-24
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1000字以上
 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
101 浏览3247 2017-11-26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特点及故事
【形象特点】 其实林黛玉形象是非常丰满的,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弱不禁风,小心眼儿,爱怄气,其实她还
106 浏览21410 2018-07-26
林黛玉
林黛玉是怎样一个人
54个问题2,305,592人浏览

12岁尿床正常吗
乳胶床垫的利弊
乳胶床垫利弊
疫苗一针多少钱
女孩咋样才能长高
石斛多少一斤
七座suv
夫妻和合术

林黛玉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 林黛玉人物形象怎样?
    答:林黛玉人物形象总结是林黛玉是一个性格复杂、敏感多情的人。她拥有清丽的容貌,从小聪明清秀,且拥有迷人的诗人气质。她自小丧母,寄住在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最终为了保持她的爱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林黛玉虽然身处旧时代,其身上却拥有新型妇女的思想萌芽。林黛玉的外貌和性格 1、林黛玉的外...
  •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答:1、容颜娇美,如捧心西子般的病态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描写,从侧面可以看出她天仙似的美貌;2、才华出众,她触景生情所作的《葬花吟》、《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佳作,都体...
  • 分析《红楼梦》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答: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惟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贾宝玉的爱情中。她并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环境,也没有适应家长的需...
  •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答:黛玉多病纤弱,有着病西施的形象。而她也好恶分明,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送给她北静王所赠的一串名贵念珠时,反应极大,并说了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虽然黛玉乍看之下不与人亲近,但黛玉其实是全书中少数拥有丰沛真挚感情的角色。林黛玉情榜考语为‘情情’,意旨黛玉对于自身重视的人事...
  •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答:《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为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
  • 分析《红楼梦》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答: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多愁善感的女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有着寄人篱下、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的恶劣环境,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
  •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答:林黛玉的形象分析是敏感独立。1、才情敏感 林黛玉具有非凡的才情和敏感的心灵。她精通诗词、绘画和音乐,天生具备艺术家的灵感和创造力。然而,她的敏感性使得她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起伏较大。这种特点使得她在红楼梦中成为一个深情而复杂的人物。2、美丽与独立意志 林黛玉以她那美丽动人的外貌...
  • 林黛玉人物形象是怎样的
    答:1、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2、她的敏感是因为她寄人篱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也因此养成了多疑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
  •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答:西岭雪指出黛玉遭遇或与和亲有关,探春和亲起因可能正是主动替嫁而成全了黛玉,本来和亲人选是黛玉。林黛玉是哪本书里的人物 林黛玉是曹雪芹所作的《红楼梦》中的人物。《红楼梦》中描述林黛玉拥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 林黛玉人物形象概括
    答:黛玉是个敏感多情、多愁善感的人。黛玉细心、聪明、知书识礼、内心纯洁